靈感範文站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集錦1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7篇《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相關的範文。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集錦17篇)

篇1: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凡卡》這一課,我的感受很深,比起我的生活,他是多麼無助,多麼痛苦,多麼可憐……

比起凡卡來,我的生活多麼美好。早晨,當我們睜開睡意濃濃的雙眼,卻發現父母早已起牀,爲我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中午,當我們終於放學,飛奔到家時,第一眼看到得就是豐盛的午餐;晚上,當我們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託着疲憊的身體來到客廳時,又突然發現課桌上多了一杯充滿關懷的牛奶……如此美好的生活,我們爲何從未注意?每天還抱怨父母。如果凡卡有這樣的生活,他一定會努力學習。而我們,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

而凡卡,每天都吃不飽穿不暖,他不能像我一樣盡情玩耍,他不能像我一樣在明亮的教室裏認真讀書,他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也不能像我一樣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我,天天沉浸在父母的關愛中,我又吃不完的美食,美麗的新衣,我還不用天天干活,更不用天天捱打。啊,凡卡!你每天都在祈禱上帝,每天干活,還要捱打。每天吃不飽穿不暖。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多麼美好!

我幻想有一天,凡卡也能上學讀書,過上幸福生活。那時的他,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讀書心得體會範文500字範文2:《十六年前的回憶》讀書心得

今天,我懷着對革命先烈無比敬佩的心情認真學習了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辛樺寫的一篇回憶錄《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寫的非常感人。我認真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從課文中我知道了李大釗烈士在被捕前他所在的局勢十分嚴重。被捕時他不慌不忙和在法庭上他臨危不懼這三個內容。李辛樺把這三個內容寫得那麼清楚,那麼真實,寫出了她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讀了這篇文章,我十分的感動,我想:李大釗烈士在被捕前他完全可以出國去避難,這樣他就不會死,可他沒有在被捕時他完全可以向敵人投降,這樣他也不會死,可他沒有在法庭上他完全可以向法庭求救,供出其他人,這樣他不但不會死還會過上好日子,可他也沒有。這是爲了什麼,這全是爲了革命事業的勝利,全是爲了人們能解放,能過上好日子。正是因爲有許許多多像李大釗烈士這樣的人拋頭顱撒熱血,纔會有我們今天這樣美好的日子正因爲有像李大釗烈士這樣不怕犧牲的人,我們今天才不會受苦。我太感謝他們了!他們是最偉大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報答他們。

讀書心得體會範文500字範文3:《賣火柴的小女孩》讀書心得

我在幾天前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裏面的小女孩只從課文中體現了愛自己的母親,但看不出她有其他的品質,如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等,都不能進行完美的體現。可以說這篇安徒生童話並不像醜小鴨等童話,它是被安徒生用來突出社會黑暗的,它並不是很美。 文中的小女孩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貧民,許多童話中一開始是主角貧窮,到最後主角富有。但是在這篇童話中,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始終沒有改變,這讓我們十分同情她,同時又覺得裏面的人沒有同情心。

但安徒生就是這樣寫的,他就是想抗議社會對窮人的不公,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好幾次想要去幫助她,但年齡的增大讓我知道這不可能,因爲這只是一篇童話,一篇與現實毫無關係的童話。這裏面的人物,雖能讓我們悲傷、快樂,但不會持續,因爲這只是一篇童話。 安徒生能用童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悲傷、快樂、幸福、厭惡,對讓窮人過上好生活,讓所有人都可以和平相處的渴望。我個人認爲:這篇童話很好,它表達了對公平的渴望,對善良的期盼,對……,它雖然不完美,但我們卻都喜歡這篇童話,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對公平有着天真的渴望。

篇2: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去年元旦期間,我讀了《這樣教出好孩子》這本書。文中大量故事情節使我深受感動和啓發。

首先,本書p23開始,主要描寫了幾位偉大人物和一些殘疾人,在他們小時候很不幸,但依靠他們堅強的毅力和勇氣,不但活了下來,還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殘疾人能做到這點,作爲一個健康並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更應該做到。所以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爲將來做出一番偉大事業打好基礎;其次本書p24頁開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志向—要有不折不回的志向、信念,只要有了他們,就沒有任何困難能難倒你,即使有困難,她也會向你低頭;第三,本書p104-106頁是美國李文斯登·勞奈德寫的《不體貼父親》,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的眼睛留下了感動的眼淚,因爲這裏麪包含着父子感動的深情。儘管父親是嚴厲了,但這完全是對孩子的愛。就向我的爸爸,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我能夠健康成長。

這本書裏有太多感動的內容,也寫出了許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希望長大以後也能當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2:《走向清華的足跡》讀書心得

今天我讀了現代着名作家曹書樂的作品──《走向清華的足跡》。曹書樂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現在英國威斯敏斯大學留學。本書是曹書樂國小時的優秀日記選,記錄了她成長的點點滴滴。有人評價曹書樂,她以日記之磚,鋪成作文之路,通向清華之門。可見曹書樂一生的成就都歸功於她堅持寫日記。我覺得本書最值得看的是《1987年5—6年級》。

這裏有幾篇極爲優秀而深切感悟的日記,大概是這樣的:1月22日,星期四,晴。《中國少年報》編輯部舉辦了有獎徵文比賽,我寫了幾篇。選了其中較好的一篇作了修改。修改時,參考作文書,先從文章結構上修改,再從句子上修改,最後檢查有沒有錯別字和添加詞語。寫景時用修辭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這篇日記雖然被我概括了,但是中心意思沒變。同樣是認真修改作文,同樣是多寫作文和日記,我們做事要勤快努力,不能拖拖拉拉,只有這樣,才能養成好習慣。

寫日記不僅能留下回憶,還能使人心胸寬闊,悟出道理。堅持寫日記更能提高作文水平,養成良好的習慣。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應該寫一篇日記,記錄下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曹書樂寫的《走向清華的足跡》充滿童趣、奇趣盎然,也使我們養成了堅持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3:《愛的教育》讀書心得

愛像空氣,它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愛是開起我們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彷彿經受了一次“愛”的洗禮。

這個故事看了讓我受益非淺,讓我突然想起愛是多麼的神聖、高尚與奧妙。這裏有對國家的愛,有對父母的愛,有對朋友的愛,還有陌生人之間的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學,在玩雪時不小心打到了一位老職員的眼睛。他當時非常害怕,但在同學卡洛菲的鼓勵下,勇敢地去承認錯誤,老職員接受了他的道歉,並且還送給他一枚郵票。

於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同齡人,愛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還能閃光嗎?“寒窗”十數載,除了書上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學會了許許多多的理所當然,爲自己找藉口;當然我們帶學習用品不是爲別人帶,而是爲自己所用。爸爸媽媽應該爲我們做好一切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因爲這是他們的任務,而我們只要懷着一顆好好學習和感恩的心就好了,僅此而已。如果心中沒了感恩,也就失去了美好的前提。我認爲人類最需要的就是有一顆感恩的愛心。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真希望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愛心。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4:《魯賓遜漂流記》讀書心得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名叫《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在18世紀被譽爲“英國小說之父”的丹尼爾·笛福。這本書是一個關於冒險、智慧和勇敢的故事,書中講述了英國青年水手魯賓遜由於出海時乘坐的船被大海淹沒,孤身一人來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開始了一場爲生存而奮鬥的經歷。在這個遠離文明世界的荒島上,他自力更生,種麥子、養山羊、烤麪包、做獨木舟,甚至還救了一個即將被別的野人吃掉的俘虜----“星期五”······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震撼,魯賓遜身上具有的人類樂觀向上、銳意進取、百折不回的開拓精神深深打動着我。如果我來到那個荒島上,我不會種麥子、養山羊、做麪包等活兒,肯定一個星期都活不下來,更何況魯賓遜在荒島上生活了30年吶!他遇到了多少難題呀,都自己克服了,還從那麼多人手裏救了俘虜“星期五”!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決心向魯賓遜學習,他生活條件多麼惡劣,可他卻能自力更生,獨自生活30年,他的精神值得敬佩。我還要學習“星期五”,因爲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對主人魯賓遜忠心耿耿,隨時都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救魯賓遜。這本書真讓人受益匪淺,我一定會好好珍藏。

篇3: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1:《這樣教出好孩子》讀書心得

去年元旦期間,我讀了《這樣教出好孩子》這本書。文中大量故事情節使我深受感動和啓發。

首先,本書p23開始,主要描寫了幾位偉大人物和一些殘疾人,在他們小時候很不幸,但依靠他們堅強的毅力和勇氣,不但活了下來,還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殘疾人能做到這點,作爲一個健康並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更應該做到。所以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爲將來做出一番偉大事業打好基礎;其次本書p24頁開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志向—要有不折不回的志向、信念,只要有了他們,就沒有任何困難能難倒你,即使有困難,她也會向你低頭;第三,本書p104-106頁是美國李文斯登·勞奈德寫的《不體貼父親》,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的眼睛留下了感動的眼淚,因爲這裏麪包含着父子感動的深情。儘管父親是嚴厲了,但這完全是對孩子的愛。就向我的爸爸,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我能夠健康成長。

這本書裏有太多感動的內容,也寫出了許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希望長大以後也能當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2:《走向清華的足跡》讀書心得

今天我讀了現代着名作家曹書樂的作品──《走向清華的足跡》。曹書樂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現在英國威斯敏斯大學留學。本書是曹書樂國小時的優秀日記選,記錄了她成長的點點滴滴。有人評價曹書樂,她以日記之磚,鋪成作文之路,通向清華之門。可見曹書樂一生的成就都歸功於她堅持寫日記。我覺得本書最值得看的是《1987年5—6年級》。

這裏有幾篇極爲優秀而深切感悟的日記,大概是這樣的:1月22日,星期四,晴。《中國少年報》編輯部舉辦了有獎徵文比賽,我寫了幾篇。選了其中較好的一篇作了修改。修改時,參考作文書,先從文章結構上修改,再從句子上修改,最後檢查有沒有錯別字和添加詞語。寫景時用修辭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這篇日記雖然被我概括了,但是中心意思沒變。同樣是認真修改作文,同樣是多寫作文和日記,我們做事要勤快努力,不能拖拖拉拉,只有這樣,才能養成好習慣。

寫日記不僅能留下回憶,還能使人心胸寬闊,悟出道理。堅持寫日記更能提高作文水平,養成良好的習慣。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應該寫一篇日記,記錄下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曹書樂寫的《走向清華的足跡》充滿童趣、奇趣盎然,也使我們養成了堅持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範文3:《愛的教育》讀書心得

愛像空氣,它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愛是開起我們心靈的金鑰匙;愛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

篇4:《老人與海》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老人與海,本就是渺小與龐大的對比,然而老人卻從未怕過、怨過、恨過。瞧過“魯濱遜”機智的人,都明白孤獨的可怕,獨自一人應對生存的艱難。而將一切更爲殘忍的遭遇放在一個老人身上的時候,其映射出的感受便不言而喻了。他航海八十多天,一無所獲,看着豐收的同伴,聽聞他們的譏笑,卻毫不在意。沒錯,他是樂觀的,這樂觀不僅僅在於以後可能產生的“收穫”,而是他對蒼天、對浩海、對星空的不懼。是的,“擁有”在他眼裏不那麼重要,他所追求的就是搏鬥,無論對方是大馬林魚還是鯊魚,無論是手抽筋還是幾天幾夜的煎熬,他所需要的就是搏鬥。以此來證明自己,不畏年老、不畏磨難、不畏天地給予的一切創傷。

海明威是個很厲害的人,他將人們對苦難的應對方式描寫的淋漓盡致。但人終究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在遇到苦難時,人們會想起自己最想見的人,會突然有很多想對對方說的話。然而,當週圍空無一物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了,想想也罷、說說也好,只要不服老,不認輸,也就沒什麼幹不成的。

老人象徵着柔弱、無力、滄桑。而比他小船還長的大馬林魚自然是天賜的幸運,它一直潛在水裏,老人不知道它有多大,它什麼時候會浮上來,它是否會逃跑?而將它抓住又能得到什麼?在這一切未知的前提下,他緊緊抓着魚竿,拼命的祈禱,想讓這大魚跳起來,跳起來它就死了,又祈禱它千萬別下潛,下潛它就跑了。更可惡的是,該死的雙手隨時會抽筋,之前堅持了一次,如果抽筋還來,那老人只有割斷魚線了。

最終,老人經過了幾天的奮戰,拖着疲憊的身軀把它抓住了。那條大馬林魚比他的船還長,老人只得將它跟船綁在一起,想着回去以後的巨大收穫。“好事兒不能說出來,說出來就不會實現了。”這位暮年老者,攜着疲憊的身軀和隨時會抽筋的雙手,又遭遇到鯊魚。同時也證明了“禍不單行”,鯊魚不是一條,更不是兩條,是一羣!奄奄一息的大馬林魚狂搖着尾巴,它敗給了老人卻不肯敗給鯊魚,直到大馬林魚被啃掉半巨身軀,依舊在殘喘着。老人拼了命地保護他的獵物,先是用魚叉,魚叉斷了換刀子,刀子不好使換棍子,最後換成舵柄,舵柄斷了就舵柄的把手扎鯊魚。直到最後,老人累倒在船上,仍舊帶着那副巨大的魚骨回去了。

老人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沒有不可戰勝的!所有人都曾在困難下退縮,因爲他們不知道“大馬林魚”有多長,不知道“大馬林魚”還可能救他的命,更不知道,只有“大馬林魚”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才能無謂的告訴自己,能戰勝的不僅僅是“大馬林魚”,即使是“鯊魚”甚至是更大的,再大些的都可以!

雖然老人老了,手容易抽筋,容易感到疲憊,沒有多大的力氣,但他卻總夢到獅子……

篇5:《老人與海》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可以獲取信息,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所以我要聽“習近平總書記話,多看書、看好書。

今年的寒假,我讀了一本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這本書習近平總書記也看過,並且也很喜歡。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歸途中遭受到鯊魚的襲擊,頑強的展開搏鬥,歷經了重重艱難險阻,最後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看完這本書,我很佩服老漁夫堅持到底,勇於拼搏的精神。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有了鍥而不捨,永不放棄的精神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中也經常會碰到困難,以後我也要像老漁夫一樣,遇到困難,勇於拼搏,絕不退縮,相信一定會成功。我也要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他把這本好書推薦給我們,讓我從中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今後在學習上,我一定更加努力,有錯及時改正,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放棄,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6:吶喊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文章看後非常的沁人心脾;但他另一種風格的小說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的年代中,像逆行者一樣想救治鐵屋子裏的世人,讓沉睡者覺醒,讓像他一樣的勇士重整旗鼓、披掛上陣。

魯迅本勵志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毅然決然地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手中握着的筆,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

薄薄的《吶喊》中,雖然只有十幾篇文章,但給我們帶來了他思想的光輝。

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卻嚮往上流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們取消的話題。在生活中,他以偷爲職業,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孔乙己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當時讀書人的悲哀,他們能炫耀的唯有學問,但當時學問在世人眼中又算什麼呢?魯迅在刻畫人物方面僅寥寥幾筆,但卻細膩的刻畫出了一個落魄書生的形象。

《阿Q正傳》是《吶喊》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它之所以家喻戶曉,是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阿Q性格極其複雜,他質樸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阿Q其實是一箇舊中國的貧苦農民,在未莊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他是弱者,但受了他人欺負卻又要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卻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寬慰自己……這些看似是阿Q一個人的作爲,但魯迅更多的是要借阿Q反映舊中國社會人民的生活:這不僅僅是阿Q一個人,更是千千萬萬被剝削的舊中國的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

魯迅用憤怒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讓現在的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魯迅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這八個字包含着對着中國人民深深的憐惜和悲傷。在國民的迷茫中,魯迅大聲疾呼、奮力吶喊,只是當時在腐朽的時代中他那薄弱的聲音又有幾個人會聽到呢?聽到的人之中,又有幾個會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有幾個會奮力地改變呢?

篇7:吶喊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篇8: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爲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爲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僞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爲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纔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爲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爲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纔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爲「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爲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爲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啓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纔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篇9:教育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爲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爲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爲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爲活躍。最後,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爲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繫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爲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爲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爲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採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於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篇10:牛虻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前前後後看了兩個月的名著,冷靜下來思考,感觸頗深。牛虻賦予了我新的力量,一種可以熱血沸騰的能量,這足以使我在以後的歲月裏,掙脫一切羈絆——縱使被沮喪淹沒,也可以重新尋找歡樂!

說一說牛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聖人?天外使者?救世主?才華橫溢的智者?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楷模?善於冷嘲熱諷的激進寫手?革命家?最具權威的統帥?魅力四射的紳士?…我想這所有的評判都是牛虻身上所具有的顯著特點,雖然他外形醜陋的有點像怪物。

牛虻處處遭人嫉妒,牛虻的文字總是引發狂熱的躁動,牛虻的強硬態度,引發最痛恨他的人產生負罪感,牛虻的品質,致使槍殺他的狙擊手們不忍下手,牛虻的激情抨擊,引發了紅衣主教對人性的深刻反思,牛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集所有戰鬥英雄的全部優點於一身的正義的戰鬥英雄--我想這是我對他的比較全面的評價!

牛虻受到過多大的痛苦?集精神上的身體上的於一身!“我曾在齷齪的妓院裏洗過碗碟,給比他們的牲口更惡毒的農場主當過馬伕;我,曾在走江湖的雜耍班子裏,戴着尖頂帽子,掛着鈴鐺,當過小丑--在鬥牛場上給鬥牛士幹過苦活,雜活;我,曾給每個把腳踏在我的脖子上的畜生做過奴隸;我,曾餓過肚皮,讓人家往我臉上吐痰,把我踩在腳底下;我,連殘羹剩飯都乞求不到,因爲人家的狗比我有優先權…”因爲被誣陷,放棄了原本富足的生活;因爲最心愛的女人誤解了自己,而放棄了愛情;因爲革命與自己的親生父親爲敵,一直鬥爭到死;因爲實在忍受不了舊疾發作的疼痛而服用鴉片緩解疼痛;因爲不想丟掉飯碗,忍飢挨餓,不得不唯命是從,被比自己大兩倍力氣的拿着火鉗的喝醉酒的賭徒,打的只剩一口氣,後來僥倖活了下來,但一隻手和一隻腳從此殘廢……

他把一生獻給了革命事業,一生在與宗教勢力做鬥爭,他到底是從哪裏得來的勇氣?

他曾經無數次的差點瘋掉--他害怕黑暗,害怕寂靜;他曾經想到過自殺!當他堅定地認爲要與宗教勢力做鬥爭時,他開始了一生漫長的戰鬥,他的這個信仰支持着他的生命!

牛虻是一種精神,一種勇氣,激勵人們奮發向上,走出逆境!

牛虻是一種品格,恩怨分明,誓死不屈!

牛虻是一種信念,生活可以折磨我,但我絕不會向困難屈服!

牛虻在我的心中站立着,從未倒下過!

《牛虻》

勇氣滋生了信念

信念加固了勇氣

痛苦映射着勝利

勝利削減着痛苦

勇氣 信念

痛苦 勝利

一切在循環延宕

愛情沒了影蹤

親情被信仰無情炸裂

活着是爲了什麼?

鬥爭 鬥爭 鬥爭到底

生活可以折磨我

但我不會被生活所揉搓

命運可以作弄我

我絲毫不會哆嗦

來吧,來吧

所有的魔爪

都伸向我吧

縱使有千萬雙

我也要全部斬斷

只要我還活着

只要我還活着

篇11:牛虻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因爲在當時的意大利,在外有奧地利侵略,在內有奧地利扶持的傀儡——教會。爲了愚昧人民,走狗教會利用上帝的名義去愚昧人民(還有暗探統治)讓他們不思反抗,反對現實的生活,從此墮落下去,好爲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從蒙泰尼裏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來,人們中毒不淺)

而牛虻在南美的13年生涯讓他徹底看清了這個腐朽的壓榨人的社會。(生活在最底層是最容易看清的)外有奧地利壓榨意大利,意大利內有權有勢的人(包括教會)壓榨老百姓。所以這就讓13年在外受苦的牛虻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意識,解放意大利。(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以加里波第領導的起義軍最終解放了意大利,當然,這是後話。)這讓他就站在了教會的對立面,有着很深的仇恨。按他的話來說就是“青年意大利黨”的黨章:“爲了意大利,始終矢志不渝”

蒙泰尼裏是一位好人,但是他站在了統治階級的一邊,且沒有什麼反抗意識,他只是想保存住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就夠了,這種人只是求穩的一種人,只要安於現狀,不惜看着別人受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是牛虻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把它當作了畢生的事業(爲此,他不惜放棄了愛他的女人——綺達。)面對蒙泰尼裏,自己的父親,一個是敵人,一個是革命者。一個是舊勢力,一個是新勢力。說句實在話,他是不想與他父親爲敵的,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無法改變。蒙泰尼裏愛他的上帝,牛虻愛他的意大利。這就是故事的悲劇所在。牛虻死了,但他的死能喚起無數個牛虻。“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至於蒙泰尼裏,雖然是個好人,但是站在所謂的上帝的那邊,也只能像牛虻所講的:“路邊的石頭也許存心極好,但是仍要一腳把它踢開。”

一本有意義的文學作品不會明白地告訴你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如果的話那是教科書。真正一本有意義的文學作品是值得推敲的,值得思考的,有回味。這樣纔是好作品。我看《牛虻》看了兩篇,想了很久纔想出來。

篇12: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係和反覆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後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透過爲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爲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爲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爲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爲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爲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爲仇恨而活;爲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爲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篇13: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爲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爲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首先,對於人物,稍微做一點個人見解。

就按人物的出場順序,第一個就是賈維斯·洛瑞。從後面的描寫來看,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的爲銀行工作的職員,極度忠實於銀行以及後文中遇到的朋友亞歷山大·馬奈特。他起碼在銀行裏待了幾十年吧,從作者風趣的描寫“在臺爾森銀行各式各樣的幽暗大櫥小櫃之間,一些年邁老頭鄭重其事地在辦公。每當僱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乾酪似的把他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黴。”中就可以看出。而對於他極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對老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我記得在文中確實寫過一處,爲了老友他可以連工作都放在一旁。還有在露西結婚後她父親的發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來越渺茫,心情也越來越重。”、“洛瑞先生由於焦急不安地日夜守護,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時睡着了。”、“不過這時他突然犯起疑來,懷疑自己是不是仍在夢中。”都到了這種身心疲憊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對朋友一家子的友誼有多深。還有,最後要不是有洛瑞爲他們準備行程,較坦然地通過各個驗收,光憑後面一個驚恐的女人,一個昏厥的男人,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麼逃也逃不出所謂“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個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場就已經敲定了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堅強的女子。對於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愛幫助他走過一個個難關。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親,幫他脫離的肉體上的束縛,而對於父親那深刻入腦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難的回憶,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輕柔地安慰住父親那不定的心,這一點是連老友洛瑞都束手無策的。還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證,她相當地用情,“面對着這樣的同情,這樣動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時的心情,比面對所有看熱鬧的人羣要難受多了。”等等描寫的句子都顯得露西極有同情心;最終吻別丈夫的時候,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和所有面對悲劇的人一樣,堅強地面對;雖然後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但她還是愛的化身。

說道女兒不免要提到她的父親。亞歷山大·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經歷,多大的思想創傷,都令我們去思考。他受到女兒的關心後,同樣地力所能及地回報他的女兒。他最終展現的,是一位作爲父親,用愛關心自己的女兒的情節。同樣的,本人認爲他也有他的極大的不幸。這號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終併爲實實在在地爲女兒帶來幸福,舊病復發,滿屋子尋他的活計,就是這時,他才顯得蒼老又無依無靠。一個悲劇導致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對於達內,這個人一般般,追尋着母親的理念而“引發一系列的事端”(這裏並不是對他的否定)。他其實也是內心善良的人,由於這個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與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這也是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最令人落淚的要數西得尼·卡頓了。出場時的情況“一直看着天花板”顯出他的放蕩不羈,而後來我們發現他實在是一個被湮沒的才子,有才而在無法溶入當時的社會。內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終是成全了情敵(姑且這麼說,但是還沒有覺得他倆的關係真的像以往故事中說的那種鬥得你死我活的,恩,這裏也看出他的心平氣和了,或許是裝的?如果是裝的,那麼就說明他很有才幹了。真是一個夠令人欽佩的人物。)。在幫助達內越獄的時候,他還是那麼一幅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但只有他在那時心裏是最清楚的,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昏死的達內和他的妻子,紀念他的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後的他於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場,安慰、鼓勵他妹妹,真是一種看盡人生的超脫,小說也寫了“那天晚上,巴黎城裏人談起他,說是歷年上吉蘿亭最平靜的一個。不少人還說他表情神聖,像是先知的預言家。”這個人物的設訂還是很扣人心絃的,比如在要去監獄幫達內越獄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後,“卡頓走進院子,在那兒獨自呆了一會兒,仰望着她屋裏的燈光。他輕聲地向它祝福,道一聲‘永別了’,邊消失在茫茫的黑夜裏。”我在看這句的時候,心裏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又因爲前文交代了卡頓要洛瑞等他的,也想不出有什麼會變動的。這句就有些淡淡的傷感,想讓人哭但又不讓人哭出來的味道。這個就是卡頓內心的描寫,輕浮浪蕩的表面下藏着一顆對他人的愛而不顧獻身的人的心。

反派人物特別是德發日太太,可以說是以人民的利爲幌子而復仇的一個深謀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動作就是編織,一句話都不說,但是樣樣事都記在心裏,記在她的毛線上;像這種人都會使人對她有一種懼怕的感覺,冰冷、毫無人情的化身。他們身邊的雅克三號,復仇女等等都屬於一種瞎起鬨的,只覺得能從砍別人的頭中得到一種快感。他們根本沒有像德發日太太的那種覺悟,只是對生命的褻瀆,從他們凌亂的外貌和敗壞的禮儀就可以看出。對於德發日,他雖然想推翻國王,但是對於自己以前服侍過的老主人,還是有一定的隱惻之心的。他妻子也說了,要她自己動手,他丈夫“老實想救那醫生一家”,可見德發日還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事實強迫他對主人一家動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復仇心強烈的妻子的影響。

這本小說懸念很多,鋪墊很充實,是那種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條條小溪逐一地匯聚,最後成了奔騰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動,越想看下去。舉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爺在城裏》毫無關係,如果把第七章單獨拉出來,也可以成爲一本小說。直到後面纔看出他是關係到達內的身世,再後來看出了關係到露西,再後來看出了他關係到老醫生,最後伴隨着醫生的信件,複雜的人物關係一覽無餘,對闡述人物關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無疑,最後兩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最後兄妹的相認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這樣安排無疑突出了卡頓,他是一種正義的象徵。現在冷靜下來,覺得要思考一下爲何兄妹會全部關在裏面的。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場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亂的,無人權可言,瘋狂的民衆只按自己的意願辦事,那終究導致悲劇。

這部作品終究還是善與惡的對抗,善的勝利,令人激動地收場了。讓我們深思的,復仇到底是否值得人們去做,但是德發日太太的復仇之心不是那麼一日造就的,是對死去的哥哥,姐姐,父親的迴應;是階級鬥爭的烙印,無可避免地形成復仇的觀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說到底造成這種結果,各方面都要負一定的責任,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

篇14:《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當我看完了《家》這本書,低頭望着正在盡興玩着ipad的弟弟,才從高公館那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小家庭中穿梭回來。

巴金用本人的創作向舊社會舊制度進行猛烈的抨擊,生動籠統的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在巴金的筆下,經過對青年一代英勇抗爭的描寫,展現了在緊密殘酷的黑暗王國裏放射出的一線光明,充滿洋溢着決心,宿願和力量。

《家》中的人物籠統也是個性顯明的,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制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民主抗議的純潔、剛烈的丫頭鳴鳳,溫順馴順地吞嚥着舊禮教惡果的小姐梅芬,兇惡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以及接受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鎮壓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籠統。

整本書都給人以壓制悲慘的美感,更有覺慧的一種從心坎涌出的熱流,火熱而奔流,在黑暗中衝撞,頭破血流的尋覓着新世紀的出口的激情。我想可能很多年後,即便忘了這本書的故事情節,但不變的是這本書的味道。

篇15:《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記得初次接觸巴金老先生寫的《家》,是在國中。那天晚自習回家,躺牀上無聊,就打開收音機,正好聽到音頻裏在讀《家》裏的一個片段。

當時第一個感覺,描述的是一個大家庭裏的故事。已過去六年了已不記得那一段是講什麼了,只記得好像是過年,公館裏的氣氛。事後,又聽老師講課涉及到一些些。這就爲我以後讀這本書的興趣打下了基礎。

第一印象書中人物刻畫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間的描寫真實得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於是泡書店時,就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它。

我讀書耐心不足,所以看書時,走馬觀花般讀完。在這期間,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讀完之後,心情依舊沉重,氣憤那個社會,那個家庭。同時,我又慶幸,這樣的社會已成爲歷史。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

給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淚的女子命運。 溫順馴良的梅表姐與覺新,因爲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兒戲般拆散。終究沒能和真心相愛的覺新一起。後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去。

覺新的妻子瑞鈺,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哀命,這個善良貞靜的女子,在難產的呻吟最後,都沒能見上自己的丈夫一面。這是多麼悲傷。

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都只能流着淚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篇16: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在我過去的十九年中,一共有三類人同我說過同樣的話:希望我能繼續完成我的“作家夢”。第一類是我中學時代的語文老師們,第二類是我的伯父姑姑們,第三類是熟知我的朋友們。但我卻在過去的一年裏不像從前那樣勤奮地碼。究其原因,現在覺來並非因爲深覺“作家夢”遙遙無期,而是因爲丟失了當年執着的那份情感。每次碼都像在尋找一個出口,就像僅有一個水龍頭出口的水池,裏面裝滿了靈感,卻找不到開關的感覺,而在糾結擰巴的狀態中,反覆捉摸着怎麼打開這股靈感,讓它一瀉而出之時,卻發覺水龍頭早已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生滿了紅鏽。不知道靈感什麼時候會溢出,只知道,再不發泄出來,我是沒法再往容量有限的水池裏添加點什麼進去了。於是只能像現在這般等待時機。然而,人人都該知道,時機這種東西通常都是察覺的時候已太遲,聰明的人需要自己創造時機。而我大部分時間裏,大概是處於前面這種狀態了。我承認自己不是個聰明的人。所以我也只能拼盡全力去打開那個失靈的水龍頭,只有如此,我在水池裏積澱已久的東西才能傾瀉而出。我是無法換水池了,即便換了,也是新的,而靈感這種東西不是說換個容器便是好的。我相信的是,腦袋裏沉澱久了的靈感,質量纔是好的。

爲什麼我會想到提及“作家夢”這事呢?貌似看來,跟文章毫無瓜葛。可是對於我來說卻大有干連。在我看來,出名的作家,無法靠三種路徑出名。一是學術性作家,靠寫學術性研究型著作出名;二是商業性作家,靠寫快餐文化滿足現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需求而出名;三是文藝性作家,靠寫一些風花雪月、情義故事而滿足人類永恆不變的精神需求而出名。(當然不排除三種路徑的文章都能寫好的人。)前兩種作家的消費對象都是處於客觀條件影響主觀條件下而產生購買力,唯有最後一種是消費者出於本能的好奇心所致。我剛剛提到,自己並非覺得“作家”遙遙無期,而是因爲丟失了當年執着的那份情感是有道理的。因爲我發現自己不屬於在這三中路徑的途中。一個未及20歲的丫頭,寫出什麼話總會被人說成是天真童話、閱歷不足,不具備什麼信服力;太過激進又會被人說成是當今新一代憤青。作家不容易在於沒法討好每個讀者的歡心,太多顧忌便又無法發揮自己的真風格。在這個人人苛刻的社會裏生存,我們也沒有資格生出些什麼怨言。因爲人人如此,便又是迴歸平等。

想必到這裏已經開始有人抱怨,說了這麼久還沒說到重點。文章取名爲《僞90後的性愛觀》,肯定是要以我的角度來談談我的性愛觀,我並非是標題黨。思前想後,我是覺得這個名取的不夠貼切,可又想不到其他來代替。於是便只能着落了。以下的有關性愛方面的看法不是這幾天才形成的,如果是靠幾天萌生那就不叫 “形成”了,“形成”是需要一段時間去醞釀的。這會是我19年來寫的尺度較大的一篇文章(可能對於一些開明的人來說,這裏沒有什麼尺度過大的話題,無非就是談及一些性愛觀問題),這篇文章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就想寫成了,可是迫於各種原因,沒能落筆。此次再次想起這個話題,是由於受到最近重讀村上春樹先生的經典著作《挪威的森林》而得到啓發。

篇17: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體會500字

初讀《挪威的森林》時,男主人公渡邊君的名,讀起來令人憂傷。渡邊、渡邊,總覺得像是呼喚一個生命中的過客,似乎暗示了他註定得不到直子的結局,讓人神傷。和朋友說起這個的時候,他笑我是聯想力太豐富,渡邊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日本人名而已。或許吧,但我總隱約覺得村上春樹先生是在暗示着什麼。

有人曾把小說中的人物與音樂風格的隱喻相聯繫,認爲永澤的放蕩如同瓦格納,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樂之神聖,直子的古典與壓抑如同勃拉姆斯,綠子的搖滾性格,襯托出渡邊的猶疑品質-----而這個品質恰好是東方人的中間傳統。又如小說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歡渡邊推薦的比爾,埃文斯,更鐘情於勃拉姆斯的交響曲,鋼琴,與大提琴,似乎預示了她本身壓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認爲是以古典的壓抑著稱的。音樂的隱喻還可以映射到文化層面,直子與綠子兩個人物,在渡邊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對待自己古典壓抑的傳統和漂放現代的西方搖滾的態度。小說結尾處,鈴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後來的自然主義行爲之間,其實有着一種聯繫,後者是前面鋪墊的自然結果,歡樂送葬的隱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樂同日本的傳統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