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篇1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篇2

有幸讀到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起初是出於要完成讀後感的任務才把這本書買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嘆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教書幾近十年,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纔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篇3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爲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爲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溫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溫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爲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說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爲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爲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爲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爲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爲“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說:“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玥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敘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裏,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着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說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溫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爲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爲洛陽教育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敘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篇4

今天是星期天,天氣真不錯呀,萬里無雲的天空上飄着朵朵白雲,火紅的太陽照着大地。我懷着愉快的心情出了門,我站在家門口的15路車站等公交車。??

等了好久,公交車終於來了,我像兔子般的竄上了公交車,刷了學生卡,啊,只剩一個座位了,我好幸運呀,我飛快的坐了上去。??

正在我暗自思考的時候,車又靠站了,沒有人下車,卻上來了一個人,我定精一看,是一個阿姨,只見她滿頭白髮,滿臉大汗,臉色發黃,好像是生病了,我再一看,她左手住着柺杖,原來她左腿受傷了,右手拿着一個竹竿,不停的在地上敲打,原來她是個瞎子。我最後一看,她的肚子大大的,圓圓的,還不停的吐酸水,啊,她是一個孕婦。????

車上做着的其他叔叔阿姨們,看到她都把臉扭到外面,假裝沒看見。車開動了,看着她一晃一晃的,我的心難受起來,司機叔叔按了一下廣播,“各位乘客,如果車上有老、弱、病、殘、孕以及報小孩的乘客,請您將座位讓給他們。”我心裏想:爸爸媽媽和老師從小就教育我要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我應該把座位讓給這位老奶奶。可我又一想,只有一個座位了呀,我還要坐好幾站才能到呢!這時:雷鋒、董存瑞、羅生教、黃繼光、劉胡蘭、焦裕祿、趙春峨、陳思德、孔融、馬克思的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他們的事蹟激勵了我,是呀,我不能爲了我自己舒服爾不顧他人的幸福呀!但是我又下不了決心。??

就這樣,我不停的做着激烈的思想鬥爭。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下定了決心,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老奶奶激動的對我說:“小朋友,謝謝你!”剛好車停了,我到站了。我一邊下車一對阿姨微微一笑。

透過遠去的車窗,我看到阿姨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讀《愛心教育》心得體會篇5

本學期裏,我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爲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

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國小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