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鳳凰琴觀看心得(精品多篇)

關於鳳凰琴觀看心得(精品多篇)

鳳凰琴觀看心得 篇一

現在的年輕人,絕對不會知道什麼是鳳凰琴,他們也想象不出來這鳳凰琴,到底是個啥模樣?而這鳳凰琴,卻在那難忘的知青歲月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記得在69年的夏天,廣闊的田野上,由青黃色逐步轉換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有節奏地前後左右地扭擺着修長的身體,廣闊的羅壩大峽谷裏,到處都散發着稻穗即將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將要開始了。

這天趕場,我從羅壩場街上返回生產隊,途中經過了友誼大隊的一個社員家門口,那個社員一看見我,立刻從他的堂屋前趕到大門前的路口,伸開雙臂攔住我。非常熱情地邀請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陽,時間還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請。

在這個社員家裏,和他在閒聊中,我無意間往他家的衣櫃頂上瞟了一眼,竟然發現,櫃頂蓋上露出一個彩色的長條物件,便站起身順手把它拿下來,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來竟然是一把鳳凰琴。

這把鳳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長,形狀類似於長方體的扁扁的木製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顏六色的線條,構畫着一個臨空翱翔的鳳凰,故稱爲鳳凰琴。這把琴的音鍵是齊全的,其他零件一個也不缺,只是上邊的那組鋼絲琴絃不完全,斷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兩手平端着這把鳳凰琴,十分惋惜地搖了搖頭,那個社員站在我身旁無意地說着,這個是因爲他的小兒子太調皮,用小刀把琴絃挑斷了,還差一點兒整傷到人,以後他再不讓小孩子去碰它,這把鳳凰琴後來就一直放在這櫃頂蓋上。上面已經積滿了一層淡淡的灰塵。

我轉悠到他家的廚房,找出一塊已經潤溼的抹布,擦掉鳳凰琴上面的塵土,用手反覆撫摸這把鳳凰琴的琴身,目不轉睛地看着這把經過擦拭發着亮光的鳳凰琴,一直捨不得放下來,用十個手指反覆掂着琴絃的斷點,頻頻搖着頭,口中喃喃自語道“可惜了,實在是可惜了。”

那個社員站在我旁邊,用五指摳着頭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話頭,小心翼翼地小聲問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問題倒也不大,實際上。只要再換上一根琴絃就可以了。你家有沒有琴絃?如果有,我馬上給你換。”

那個社員回答道:“這把琴是別人送給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曉得這琴絃該到哪兒去買,小娃兒給弄壞以後,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櫃頂上了”

過了一陣,那個社員又說:“這個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煩你搭把手,幫幫忙吧。”

聽他這麼說,我不由得心中一動,閃過一個念頭,立馬接着他的話,謹慎地回答道:“虛勁我是不敢提,話也不能說得太過頭了,我也只能說,試試看吧。能修好,別感謝我。修不好,你別怪我。”

那個社員忙不迭地說:“是我求你幫忙,咋個可能會管你嘛?”

現在,我就能手裏拿着這把鳳凰琴,大大方方地離開了這個社員家。

我雙手託着這把鳳凰琴,信步返回羅壩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國營商店裏,遇上一個售貨員,這個售貨員與我們平時不大熟,也就是平時在街上見面,相互點點頭,就算打招呼的那麼個關係。

這回也就只得麻煩他了,也多虧了這位商店裏的售貨員,他很爽快打了一聲口哨,沒說二話,就一頭鑽進了庫房。

他在庫房裏翻騰了好半天,總算找到了一包能配這把鳳凰琴的琴絃。馬上就在櫃檯下面的一個矮凳上,幫我把這琴絃安裝好。接着就擺放到玻璃櫃臺的檯面上,頗有興趣地彈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後,這個售貨員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說:“話要說明白,我們是熟人了熟人,幫忙歸幫忙,材料費你總還是得要繳的,請繳費,人民幣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這把鳳凰琴回到生產隊,高高興興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從那以後,沒事就來撥弄這鳳凰琴。隊裏的那幾個知青,晚上經常會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這把鳳凰琴,鄧成義拿來一把二胡,吳乾剛拿來一把口琴。說實話,在這間小木屋裏,我們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樣,但是這畢竟能打發一些時間。

誰知這一下,時間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確減少了許多,但這不大協調的音樂聲,卻把本生產隊社員家裏的孩子們,都吸引到我這個小木屋裏來了。屋裏擠不下。我們就把樂器搬到屋子外面來。

這一下可就熱鬧了,我的小木屋周圍,已經變成了本隊裏孩子們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覺,用不着走遠,就在我這小木屋周圍轉轉,準能一個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裏,我們合奏最多的曲子是《遠飛的大雁》《擡頭望見北斗星》。我們隊裏的幾個知青湊在一起,一邊彈,一邊唱着這兩首歌。沒有用多長的時間,本隊裏那些個來看熱鬧的孩子們都會張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們唱歌了。還有的孩子帶着作業本來,不會做的作業題,就來問我們幾個知青。問完了以後,就趴在我們的牀鋪上寫作業。看到這些個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頭寫作業的農村孩子,我們曾經在那裏自我解嘲道“現在這個小木屋,居然變成音樂學院了。”

是啊,我們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洪雅縣的羅壩公社光榮一隊,這個四川省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過去在學校裏受教育,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每個階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時間年限,過去稱之爲學制時間。那麼又有誰能告訴我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這個學制時間大概應該是多久呢?

那個時候,我們經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遙望着北京的方向,滿懷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時間再給我們發佈一個最高指示,鄭重地向全國宣佈,說上一句話:這些知青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任務結束,可以從農村全部抽調回到城市裏當工人了。

隨着悠揚的曲調,憂鬱的鳳凰琴聲飄飄撒撒地飛向了夜空,我們隊裏的幾個知青,都把焦慮期盼的目光轉向了夜空,在滿目夜空中,搜尋着我們心目中的北斗星。數以千萬的知識青年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廣闊的天地裏奉獻着熱血與汗水,澆灌着廣闊無垠的原野,磨練着青春歲月,歷煉着無情歲月的蹉跎。

拿到鳳凰琴的幾個月後的一天上午,在羅壩街上趕場,被那個社員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門口,他在嘴裏喋喋不休地說着,他的小兒子非要他把鳳凰琴找回來。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時候,一定把鳳凰琴還給他。

此刻我不能再說什麼,這沒啥方便不反方便的,鳳凰琴本來就是人家的。我只不過是幫忙給他配一根琴絃。我也實在找不到,找不出長期佔有別人東西的理由,是別人的東西,遲早總是要歸還的。這個基本的道理,我還是懂得的。只不過就像在心裏頭割肉,是有點捨不得而已。

至於他爲什麼要在公社門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夠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賴賬,如果我一旦要賴賬耍橫,他馬上就去找公社幹部告我的狀。要讓公社的領導馬上處理我,同時還可以搞臭我的名聲,好讓我下不了臺。我就是想耍賴張,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幹賴賬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門口撒潑耍賴。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後,我用單手託舉着那把鳳凰琴,來到那個社員家門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個社員手裏,眼睜睜地看着那個社員,把那個鳳凰琴捧在手上,拿進了屋以後,我這才依依不捨地轉過身離開。

離開了那個社員家很久,我還在想着那把鳳凰琴,沒有了它,總覺得心裏空蕩蕩的。手裏總得抓弄點兒啥東西,好打發時光。順着貫穿生產隊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轉悠到了羅壩街上,在街道旁邊的那家國營商店裏,還是那個售貨員,他熱情地向我推薦了一把當時算是最好的《國光牌》口琴。這把口琴,當時的價格可不低,70年的時候都要6塊多。那是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用,從好幾個月的伙食費裏硬摳出來的。

以後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裏煩悶時就吹幾下,高興地時候也吹幾下,閒着沒事的時候拿來吹幾下。也別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個調調就算數。後來這把口琴又陪着我,來到崇山峻嶺密林深處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隨着我度過了難忘的知青生涯。

再後來,這把口琴又跟隨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進了工人宿舍。我還曾經戴着這把口琴登上了文藝匯演的舞臺,參加過全公司的文藝匯演。

鳳凰琴觀看心得 篇二

《鳳凰琴》、劉醒龍,都不是陌生的名詞,而我僅僅知道它們與民辦教師有關,只聞其名不得其詳,直到看見下面這段話:

它不是那種時過境遷之後便讓人覺得從內容到寫作手法都陳舊、過時、沒有閱讀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現實主義傑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後纔讀到它,也會這麼想。

這話有點斬釘截鐵的意思,出自劉麗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這樣,叫人好奇了,誰知道三百年後的事呢,就看看現在會怎麼想吧。

《鳳凰琴》出版於1993年,可以說是長篇小說《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體比例,骨肉亭勻恰到好處。確如劉麗朵所言,二十多年後我讀到它,依然簡潔輕快,沒有時代的距離感,沒有故紙堆的灰塵撲面,不得不歎服於作家的深邃遠見和遒勁筆力。

一心向往城鎮生活的農村青年張英才在任鄉文教站站長的舅舅幫助下,去大山裏的界嶺國小當代課教師,也就是“民辦教師”,準備先吃點苦,再由舅舅找機會辦理轉正去更好的學校。年輕幼稚的他寫信檢舉界嶺國小在掃盲工作檢查中弄虛作假的行爲,使學校失去了先進資格和等着用於修理校舍的八百元獎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爲改變處境,他假裝偷偷準備轉正考試,包括餘校長在內的其他三位老師紛紛前來打聽消息,爲可能存在的轉正名額處心積慮。張英才對自己的惡作劇感到悔恨,將所見種。種寫成文章寄給省報,界嶺國小因此得到了三千元專款和一個點名給他的轉正名額。張英才決定將名額讓給餘校長,無記名投票結果是每人一票,原來餘校長也投了他。後來在餘校長的懇求下,將名額給了他的妻子明愛芬,讓她安心離世。最後大家堅持讓張英才轉正,臨行前餘校長將鳳凰琴送給了他。

神祕的鳳凰琴貫穿小說始終,它是舅舅當年送給明愛芬的禮物,見證了那段爲轉正可以犧牲婚姻、捨棄健康的歲月。這種荒。唐和悲壯,是如今的年輕人難以置信的,可它真實存在過,歷史總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書寫銘刻。

民辦教師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直至2000年全部轉爲公辦教師,正式退出講臺。其間幾十年,民辦教師作爲一個特殊羣體,是農村普及義務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峯時人數達到491萬。可以說,當年從農村考出去的大中專學生,幾乎都啓蒙於民辦教師。

我的親友中沒有民辦教師,但從小沒少從父親那兒聽過誰誰從民辦轉正了,大人們的表情告訴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學沒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還知道那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誰是誰的外甥,誰的叔叔的同學在哪個部門當官,沒有城裏的過硬關係,轉正比考大學還難。

我小時候不是城鎮戶口,就讀於縣城的國小和國中,每次開學報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學校不再收入。那本糧油證上的“商品糧戶口”方章,於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蓮,唯它能解我飢渴療我愁腸。我羨慕所有城鎮戶口的同學,即使他們的成績爛成渣,也是比我這個考第一的“黑人”光鮮的城裏人,甚至爲此怨怪父親的位卑無能。我的焦慮源於與身邊同學們的身份不同,民辦教師也是如此,他們沒有編制,不屬於真正的教師隊伍,哪怕在鄉村國小教了幾十年書,也只是個代課的,隨時會被各種原因清退。

人是羣居動物,身份是每個人存在於羣體社會的定位和座標。一個人的命運常常與身份息息相關,高官和階下囚,學者與農民工,軍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於地位,同時與權利和責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將陷入驚慌、惶恐,爲擺脫極度不安全的感覺,勢必竭盡所能尋求出路。而身份的長期不被認同,也會導致動搖、否定、絕望、放棄。知青們想方設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編制,北漂想要落戶安家,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在爲恢復身份或改變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麼澎湃的熱愛都無法與時間抗衡,沒有名正言順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隨時遭遇遺棄、背叛。一個小三,無論得到多少財富和寵愛,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爲此不惜使盡渾身解數。妻子,是有資格逢年過節 與他團聚的那個人,是證件上、表格裏“ 配偶”一欄無可爭議的坐擁者,是戶口本上孩子的母親。而民辦教師對轉爲公辦的渴望,絕不亞於小三對妻子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當年和今天,這種轉變都被稱爲“ 轉正”。

轉正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好像今天的房產、股權,在可以改變命運的誘惑面前,人性的弱點纖毫畢現不堪一擊。人甚至會喪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爲,彷彿回到原始狀態,如野獸爲爭搶一塊肉而廝搏。爲了轉正,舅舅閃電般與離了兩次婚但有個軍官叔叔的女人結婚;明愛芬產後三天赴考,趟冷水過河導致長年臥牀不起;鄧有梅因無錢送禮找關係,去偷砍山上的樹木被抓;孫四海爲了抓緊時間複習,讓學生李子獨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羣,而李子是他一生深愛的王小蘭的女兒;連看起來無私無怨到近乎無慾的餘校長,也因爲轉正的消息輾轉無眠。

小說最後的結局依然彰顯了人性的光輝,餘校長放不下孩子們,孫四海放不下摯愛,機會留給了更有希望的年輕一代,張英才將通過這扇大門走向寬廣的未來,從而過上他曾經嚮往的城市生活。蔑視命運堅持本心,這是小說的藝術昇華,我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經歷過殘酷的傾軋,不知道在現實的無情面前,在雷鋒和劉峯們也會被質疑的今天,是否還會有這麼純粹的理想,是否還會有這種不約而同的高尚。

劉醒龍說:“ 民辦教師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對孩子們的愛。” 支教貴州的鄉村教師樑俊和他的山裏孩子們,用一首《苔》告訴了我愛的博大永恆。這些紮根於鄉土的教師們,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嗎,用愛堅定信念播種希望,即使沒有陽光,迎風沐雨也要綻放飄香。

鳳凰琴觀看心得 篇三

雖然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現在依舊有這樣的山村,真正的山裏面的村莊和學校。只有幾位老師,兼職學校所有的職務,從校長到勤雜工,從老師到寢室管理人員等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復一年的付出,不是因爲他們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這裏的孩子們接受不到教育,沒有老師給他們上課。

界嶺國小是一所民辦學校,又在偏遠的山區,轉正名額本來就特別的少,村裏面還拖欠了老師的工資。在電影一開篇的時候,就有一個老師看到縣裏面的領導下來的時候,就馬上問關於轉正指標的事,可是到最後,真正縣裏看到這裏的困難實情以後,特意給出一個指標,他們卻決定把這個指標讓給了剛剛調過去的張英子老師。其實,他們不知道,這個指標是當時直接指定給她的,只是她覺得,那些守在學校這麼多年的那些老師更值得這個名額,所以就推辭出來了,結果又兜兜轉轉回到自己身上。那個於校長只是對她說,英子,不管你以後走到哪裏,都希望你記得界嶺國小,記得在那裏,學生們上學依舊很困難。也許是希望,她以後有能力的話可以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有更好的條件上學,至少要安穩的度過寒冷的冬天。

裏面很動人的一個場面就是每週都會有的升旗儀式。學校一共就三四十個學生卻橫跨了一到六年級,即使學校在簡陋都弄了一個旗杆一面紅旗,沒有國歌,學校兩個男老師,一個吹口琴,一個吹笛子演奏國歌。帶着紅領巾的學生精神的敬着少先隊禮,不是的學生也莊嚴的看着國旗一點一點升起。還記得裏面有一個學生因爲家裏大人過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輟學回去養家。她離開的時候跟校長說,每次聽到國歌響起,遠遠看到國旗,就會不害怕。雖然可能有些學生現在還無法理解國旗國歌這種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堅持在做,他相信以後學生會懂的。

其實就我自己而言,我還是在尋找,他們是怎麼跟學生溝通的,又是怎麼樣瞭解學生的。這一直都是我在各個影片中尋找的。因爲我不會,也不懂,更不瞭解我的學生。

鳳凰琴觀看心得 篇四

這是影片《鳳凰琴》中的一個鏡頭,我深深地爲這一個小小的場面感動了。因爲有這國旗,羣山不再寂寞;因爲有這國旗,孩子們心裏就有了寄託;因爲有這國旗,纔有那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在這裏,國旗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他們愛國旗,對國旗有一種聖潔莊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麼人要求,用不着誰來提醒,每天早晨,他們便自覺地站在旗杆下,等待樂聲響起等待國旗高高飄揚。

而許多暫時離開祖國的炎黃子孫,他們最能體驗國旗的力量,看到了國旗就似看到了祖**親。運動員在運動場上頑強拼搏,傷痕累累,也不曾流淚,但在異國他鄉聽到雄壯的國歌響起,看到莊嚴的國旗升起,就會熱淚盈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邀請,參加了在荷蘭舉行的“世界兒童爲和平爲未來”的見面活動,當她看到50多個國家的國旗懸掛在賓館門前的旗杆上,唯獨不見中國國旗時,便急切地找到活動組織人員說:“我怎麼沒看到我們中國的國旗,一定要升起中國國旗,因爲我在這兒。”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幾經周折,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高高飄揚在諾維克上空。多麼純潔高尚的赤子之心,多麼難能可貴的國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國旗下卻對國旗沒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國旗下幸福生活而對升旗儀式不屑一顧的人,當他們面對界嶺國小的孩子們,面對鮮豔的五星紅旗,應當低下慚愧的頭,流下懺悔的淚。

主角英子帶着山裏人的期望離開了界嶺國小,影片結束了,而國旗依舊在連綿羣山中高高飄揚。《鳳凰琴》給了我們許多啓迪:它讓我們懂得了國旗意味着什麼,讓我們擺正了國旗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我們可以忘記許多,但永遠不該忘記大山中的那一所學校,校門前的那一面鮮豔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