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多篇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多篇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1

日前,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新聞發佈會。據介紹,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技術成果已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力量無處不在,讓全世界領略了北京冬奧會的獨特魅力。從2地3賽區所有場館及連接場館的道路實現5g全覆蓋,到冬奧氣象預測系統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從難度堪比太空艙對接的機器人水下傳遞冬奧火炬,到全球最大超高清led三維舞臺亮相開幕式;從賽場內冰雪健兒在高科技支撐的場館中挑戰極限,到賽場外科研團隊運用新技術助力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北京冬奧會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異彩紛呈、美輪美奐。

科技賦能冬奧,創新改變中國。 當“科技冬奧”的智慧結晶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應用場景,它勢必在後冬奧時代成爲推動創新發展的持久動力。譬如,北京已着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和樞紐型建築裏推廣使用智慧場館技術。該技術在城市場景的落地,將讓城市運行更具“智慧”。再譬如,打破國外人工造雪技術壟斷等一大批創新成果應用,將爲我國體育產業帶來絕佳的發展機遇,並促使更多人蔘與到冰雪運動中來。而藉助“科技冬奧”的強大平臺功能,5g共享、8k傳播、氫能出行、智能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示範應用將點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將來,“科技冬奧”惠民生、助發展的成效會日益顯現出來。

“科技冬奧”啓示當下,點亮未來。回顧過去五年,沒有制度創新的保障,便不可能有“科技冬奧”的順利實現。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五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當各方科技力量被充分整合運用,北京冬奧會在諸多科技創新領域成功實現了“零”的突破。推動研發應用相結合,圍繞任務目標和重點問題,加強同類項目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只有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創新的系統工程才能高效運轉起來。

可以預見,“科技冬奧” 將引領後冬奧時代,助力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2

冬奧賽場上,運動員們奮力拚搏的精神,爲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是對我們各個崗位上辛勤工作的勞動者和建設者的巨大鼓舞。欣喜之餘,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我們國家也正處在抓住機遇、規避風險、迎接挑戰的關鍵時刻。因此,我們學習奧運健兒,不能沉湎在鮮花掌聲中,也不能停留在決心口號上,而應該把奧運精神化作創造財富的動力,把這種精神帶到我們實際工作中去,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勇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金牌”。

北京冬奧會不僅提升了我們國家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我們要乘奧運的東風,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抓住機遇,努力工作。同時也需要我們各行各業的人員進一步動員起來,像奧運健兒那樣勇於奉獻,敢於拼搏,勤於創新,把這種精神落實到每個人的工作中,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崗位中,落實到社會發展的每個環節和細節當中。只有把握好社會發展的機遇,才能使奧運精神真正成爲推動各地經濟、文化等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

學習奧運精神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埋頭工作,只要不斷拼搏和創新,照樣可以爲祖國“奪冠”爭光,照樣可以爲各地的經濟發展加油出力。實際上,生活亦似賽場,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的瑣事就是每天的賽事。所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不只是奧林匹克的宗旨,也應該成爲所有心懷夢想者共同的願望。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無論所在哪一個崗位,都需要一股子奧運健兒的精氣神。每個人都在爲着夢想而努力,這夢想有可能很大,是國之大者;有可能很小,是家庭小事。但不論大和小,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都需要從小處做好。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3

不吝對“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讚美:“科技冬奧”項目爲國家隊跨界跨項選材和科學化訓練方案選擇提供了支持;爲國家隊設計了模擬訓練系統;用科技搶時間;爲國家隊提供了高性能器材裝備。

林波榮是科技部城鎮化領域的專家,也是冬奧組委可持續委員會專家。在重點專項啓動前,他已對冬奧會場館建設有了充分了解,因而成爲專項辦賽部分的總體組專家。

“我記得第一批項目啓動時,專家們從早上八點半討論到下午,一致認爲要提煉這些場館建設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讓場館建設的業主單位、設計單位、建造單位聯合攻關,而不是一個場館一個場館地支持。”林波榮說,最後確定了在場館建設方面先行啓動“複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和“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新型建造、維護與運營技術”兩個項目。

承擔“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新型建造、維護與運營技術”項目的正是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

此前我國從未有過符合國際標準的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爲實現賽道曲線的精準表達、山地賽區的生態可持續、競賽場館的賽後長期利用,張利團隊創造性地運用人因技術,結合賽後利用,進行場館可持續設計。比如,“雪飛天”實現世界首例單板大跳臺與空中技巧的賽道剖面轉換。團隊還研發了一整套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的設計建造與檢測監測技術。

挪威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臺冠軍比爾克·魯德評價,場館十分驚豔,在這裏比賽令人着迷。美國運動員亞歷山大·霍爾說:“這個場館創造了歷史,有這麼好的場館,技術提高是自然的事。”

“正是在‘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支持下,我們攻堅克難,爲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冬奧健兒的競技實力發揮提供科技支撐。”張利說。

這正是“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意義和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有沒有專項支持,冬奧場館不都得建?專項到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林波榮看來,“專項的作用是針對場館建設中的共性技術難題,聚集全國優勢力量來解決,而不是簡單地給一筆經費,讓大家還是做原來的事情。”

以場館建設爲例,立項時就必須回答:設計建造運維有沒有解決國外有、國內沒有的技術,國內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有沒有解決冬奧會場館建設史上碰到的獨一無二的難題。

“必須很好地滿足上述一條或多條標準,纔有可能立項。”林波榮說。

從立項開始就科學佈局,最終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冬奧重點場館建設方面,賽道設計、結構建造、關鍵用材等方面多項技術實現新突破,例如,毫米級混凝土噴射成型技術首次被用於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雪車雪橇中心等場館建設,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賽事保障方面,自主研發“百米級、分鐘級”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填補國內複雜地形短臨預報領域的空白;創新研發的我國首輛國產雙人雪車,風阻係數較國際同類產品降低8%,滿足國家雪車隊的需求……

科技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源自“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212項技術成果在北京冬奧會得到應用和展示。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4

12日,我國速度滑冰選手高亭宇在“最快的冰”上刷新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項目奧運紀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也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本屆冬奧會上,運動健兒們在這塊採用世界最先進製冰技術的冰面上已相繼打破女子5000米、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男子1500米等10項世界紀錄,多位冰雪健將都對“冰絲帶”稱讚有加,在此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的瑞典速滑選手尼爾斯·範德普爾稱,“這是我這輩子滑過的最棒的冰場”。

由科技冬奧國家速滑館項目製冰技術“加持”的,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技術的速滑館,其設計理念、技術工藝等多個方面都實現了創新和突破,不僅能精準控溫將賽道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內,還能實現餘熱回收,爲運動員挑戰人類極限創造了最佳競技條件。

從賽事正酣的北京冬奧會上不難發現,這樣的科技創新無處不在。從開幕式到比賽日,從場館建設到賽事保障,“科技冬奧”是北京冬奧會的一大亮點。賽場上,冰雪健兒們在“雪飛天”“雪如意”等新技術新材料支撐的先進場館精彩角逐,盡情挑戰人類極限;賽場外,與奧運健兒並肩拼搏的,還有“冬季項目運動員技能優化”“雪上項目場地環境要素影響評估”“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等等一系列的科研團隊,助力科學訓練,實現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

北京冬奧會從籌辦伊始,就確定了以科技創新賦能的思路。科技部會同各方成立科技冬奧領導小組,設立並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強調應用導向、場景驅動,重點圍繞科學辦賽、運動科技、智慧觀賽、安全保障、綠色智慧綜合示範五個方面部署科研任務。科技創新成果已深度融入北京冬奧會,一大批我國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和應用,使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逐步走向現實

連日來,在科技創新成果的支撐下,冰雪健兒們在北京冬奧會賽場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個人乃至人類在冰雪運動的極限不斷被突破。許多中外運動員都在爲北京冬奧會科技項目的“神助攻”頻頻點贊,也共同期待着更多競技運動員能在如此完美的賽道中取得更多佳績。比賽精彩紛呈,科技盛宴應接不暇。如果說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激勵着運動員突破自然帶給人類的身體限制,那麼不斷更新迭代的科技創新力量則爲人類突破運動極限創造更多的條件和可能。

這場如期而至的冰雪約定不僅爲運動員呈上了完美的體育盛會,也成爲反映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大舞臺。我們期待和相信,冬奧會進一步助推科技創新,這些在賽事上嶄露頭角的新興應用經過考驗和推廣,一起向未來,運用到虛擬現實、數字孿生、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衆多民生領域,最終惠及百姓生活和行業發展,不斷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添新彩。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5

設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 爲北京冬奧提供科技支撐

本屆冬奧會,科技元素已成爲一大亮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在北京冬奧組委統籌協調下,科技部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統籌設計重點任務。

針對辦賽、參賽、觀賽等冬奧會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並組織實施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北京市、河北省一方面組織本地科技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另一方面設立了省級科技冬奧專項。北京冬奧組委制定了《科技冬奧重點項目實施方案》,圍繞冬奧會籌辦的重點場景全面推動項目成果落地應用。國家體育總局研究提出參賽等方面的科技需求,並積極推動項目成果在國家隊訓練和比賽中落地應用。

爲匯聚各方力量,加快推進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在北京冬奧組委的統籌協調下,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奧”領導小組,爲跨部門協調“科技冬奧”全局性工作提供組織機制保障。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在各部門和地方支持下,廣大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科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實施“科技冬奧”科技研發項目,集成應用了我們國家多年來在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爲更好辦賽、參賽、觀賽提供了科技支撐。

212項技術落地應用 科技創新全面融入北京冬奧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介紹,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5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

辦賽,主要是圍繞場館建設、氣象預報、智慧出行、火炬研製、開閉幕式、運行指揮、碳中和等方面部署任務;參賽,主要是圍繞科學訓練,在運動員技能優化、體能訓練和訓練監測、訓練基地建設、高性能競賽器材和服裝等方面部署任務;觀賽,主要是圍繞“5g+8k”、雲轉播平臺、vr觀賽、智能語音服務等方面部署任務;安全,主要圍繞奧運場館運維管理、設備運行、食品安全、醫療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部署任務;示範,主要是圍繞氫能出行、無人駕駛、100%清潔電力、智能機器人、無障礙服務等新技術在冬奧會場景中的集成應用。

黃晶表示,“科技冬奧”專項共安排部署80個科研項目,共有212項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爲實現北京冬奧的“簡約、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撐。

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

此次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國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了一批示範工程。

祝學華介紹,圍繞場館、運行、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觀賽等關鍵場景,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技術成果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冬奧”不僅滿足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參賽的重大科技需求,也將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方面,加大對壓雪車、造雪機、滑雪板、冰刀等裝備研發投入,提升了冰雪運動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促進了冰雪運動普及和冰雪體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動5g、氫能出行、智能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在冬奧會中示範應用,帶動5g通信、綠色出行、零排供能等產業發展。”祝學華說。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6

“從申辦冬奧成功伊始,‘科技冬奧’就成爲冬奧籌辦工作的關鍵詞之一。”在此前舉行的北京冬奧組委科技冬奧發佈會上,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喻紅總結過去幾年的“科技冬奧”工作“有規劃,有成效,有期待”。

這的確是一場準備充分的戰役。

時間回到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進入最後角逐環節。主席的聲音傳遍世界:“我相信,如果各位選擇北京,中國人民一定能在北京爲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

當巴赫念出“北京”那一刻,神州歡騰,世界矚目。

自此,“雙奧之城”如何續寫奧運輝煌,成爲北京和中國的大課題。

在北京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後不久,科技部在總結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做法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冬奧會的特點和需求,提出“科技冬奧”的初步設想,報中央領導同意。

次年,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精心策劃,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

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冬季運動項目整體實力與世界水平存在差距,亟須藉助科技的力量在短期內補短板、強能力;長期以來冬季運動裝備特別是競技用高端裝備一直被西方發達國家壟斷,我國亟須攻克相關核心技術,培育人才和產業;奧運會是展示國家形象和創新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助推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契機……

計劃有了,機構有了,要如何具體推進,以什麼爲抓手?

2017年春天,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維澄接到一個任務,上述問題有了答案。

“科技部的同志找我談,說準備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裏設立一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詢問我是否能擔任這個專項的專家組組長。”範維澄回憶。

作爲火災科學與安全工程領域專家,範維澄開始有點懵:“我雖然還算熱愛運動,但並不是體育方面的行家。”

“他們跟我解釋,冬奧賽事涉及的面太寬了,需要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融合協同。”範維澄說。

要辦好冬奧會,爲它提供科技支撐,需要一個統籌領導過多領域、多學科、多部門,有應對複雜局面經驗的專家領銜。從這個角度看,範維澄無疑是合適人選。他所在的公共安全領域本身跨度就非常大,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項目構思和立項,他都參與過。

“反正簡單地說就是‘科技冬奧’這個領域沒有內行,都是外行,大家從外行裏邊把我找着了,那我就努力做。”範維澄笑着說。

“科技冬奧”千頭萬緒,專項從哪兒切入,怎麼才能抓住重點?

“‘科技冬奧’專項的實施框架是根據書記對冬奧會的指示來制定的。”範維澄說。

除了“精彩、非凡、卓越”的承諾,2015年8月20日,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作出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重要指示,爲如何籌辦冬奧會提供了根本遵循,亦爲“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實施指明方向。

根據書記的指示,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地方提出,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8個方面統籌設計重點任務。

在此基礎上,最終專項確定了科學辦賽、運動科技、智慧觀賽、安全保障、綠色智慧示範5個大方向。

2018年初,第一批“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指南發佈。

發令槍響起,一場時間緊、任務重的科研大攻關開啓。

最大的難點是各方對冰雪運動了解太少。

“由於寒冷氣候地域分佈的原因,我國冰雪運動的基礎相對薄弱,冬奧參賽項目不全,大型冬季項目競賽體系及備戰經驗相對缺乏,備戰冬奧的全面訓練參賽體系更是需要重新構建,科研與科技服務成爲冬奧備戰的直接需求且挑戰巨大。”“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廣東省體育局教授李捷分析。

正因底子薄、基礎差,科技之於北京冬奧會的意義更大。實際上,科研攻關本身同樣面臨巨大挑戰。

作爲國家體育總局奧運專家組成員,李捷在夏季奧運項目訓練方面有着豐富經驗,有關冬奧項目的積累則少得多。中國體育界和科研界的大部分人員亦如此。

李捷分析,以運動科技爲例,因爲冬奧項目的特殊性,如何通過科技輔助提升運動員競賽表現水平,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都是全新的課題和科學挑戰。

冬奧科技心得體會篇7

志願者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基石。北京冬奧會上,他們服務於閉環駐地,悉心接待,事無鉅細;他們忙碌在賽事場館,引導觀衆,維持秩序……他們堅守在體育競賽、語言服務、新聞運行等41個業務領域,熱情服務,青春洋溢。他們在整個冬奧會過程中,詮釋和踐行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極大地豐富了奧運會的文化內涵,爲奧運夢添彩、爲中國夢助力,這是志願服務精神的註腳。

奧運會既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願者的盛會。隨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2017年《志願服務條例》的實施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感召力,我國志願者隊伍越來越壯大,志願者服務更是有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志願者實名制報名人數高達115萬人,後來有1.8萬人通過培訓合格後成爲賽會志願者。志願者服務已成爲展示北京文明風貌的“金名片”,志願者們用燦爛的笑容、友善的眼神、溫暖的言談、勤勉的行動,向他人傳遞溫暖、友愛、團結和奧林匹克精神,向世界展示最美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譬如:美國運動員特莎·莫德與志願者孫澤宇互動故事已經成爲一段佳話,並衝上海外社交媒體的熱搜榜,趙立堅也爲此打call,但這只是北京冬奧會上廣大志願者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