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多篇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多篇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1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是這幾年談的最多的話題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戰年。

面對貧困地區、貧困人民,黨和國家想方設法,發展生產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社會保障兜底、就業扶貧、健康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方式,在現行脫貧標準“不愁吃、不愁穿,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貧幹部們的努力下,確實有大批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一大批貧困縣摘帽的目標。

脫貧攻堅,我們最初的關注點放在物質脫貧上,溫飽問題的確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們對“三農”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村、“看天吃飯”的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因此說起扶貧,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雛形,“扶貧”莫名地帶上了一點“此高彼低”的姿態。其實,在物質脫貧的基礎上,精神脫貧也相當重要,扶貧亦要扶起貧困羣衆的“尊嚴”。“民以食爲天”,誰敢說“三農”不重要?

貧困羣衆有尊嚴,才能讓他們產生更多內生動力,自然而然地檢視地區自身的陳規陋習,主動邁開脫貧的步伐。精準扶貧、深度扶貧,更多關注貧困羣衆的心理訴求。他們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嚴”地富裕;他們“窮則思變”,更希望“挺直腰桿”思變;不是外人覺得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就需要什麼;別人給什麼,他們就必須要什麼;扶貧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種並肩共進、促膝共商的關係,還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些貧困村大膽啓用“先富起來”的致富能手做村支書,共商致富良方,讓全村人都富起來。“貧”是窮困,也是精神上的貧乏。貧困羣衆需要黨和國家選配的“主心骨”,讓他們生活富裕,精神生活豐富,引導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獨特”的嚮往,再以這個“需求”爲導向,扶貧。扶的是“貧”,也是他們的“尊嚴”。

近年來,富裕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已經從簡單的資金對接到不吝輸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隨着抖音、快手、梨視頻等短視頻的興起,很多地方的縣委書記、縣長、村支書也帶頭開直播,親自“帶貨”,叫賣農產品,爲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購代捐”無疑是一種給予貧困羣衆“尊重”的扶貧方式,通過推廣特色產品、特色旅遊,摘掉的是貧困的帽子,帶來的是情感的滿足,田間地頭的“苦味”,變成了文化輸出的“洋味”,這也從心理上很好地保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農民種的是糧食,需要的是知識。“希望工程”堪稱精神扶貧的起點。那張“我要上學”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滿臉都寫着“渴望”。20多年過去了,助學助困有了更爲平等、自立的“作業本公益計劃”,這個民間公益項目,面向中西部貧困中小學生,以學生個人的寫作本換取愛心認助,改變了單向的經濟和物資資助模式,鼓勵孩子用寫作、畫畫等方式,完成一學期的日記,來換取每學期的愛心認助款。這種交換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給予了孩子尊重、尊嚴和平等,這些被“尊重”澆灌長大的孩子,內心一定不會自卑、怯懦。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脫貧攻堅,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讓貧困大山裏孕育的產品有產量有銷量,讓“農村”用筆直的腰桿與“城市”對話;脫貧攻堅,是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得出去、更願意迴歸,拿同等的知識回饋建設家鄉;脫貧攻堅,是讓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銀山”,非但“人誇顏色好”,更有生態環保的“清氣滿乾坤”。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2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激發貧困羣衆內生動力。要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必須找準路子,實施精準脫貧,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激發貧困羣衆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聚合全社會之力。脫貧攻堅需要形成合力,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爲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要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把所有工作、各種資源、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焦、聚集、聚合,對照標準,徹底整改,高標準完成任務。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加強黨的領導力。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脫貧攻堅是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項極其重大、極爲嚴肅的政治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盡銳出戰、狠抓實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前,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到了啃硬骨頭和攻城拔寨的收官衝刺階段,只能成功,沒有退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們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分享豐收帶來的喜悅,凝聚共識,爲打贏脫貧攻堅戰積蓄強大力量。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3

中央組織部3月30日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組織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出具體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組織部門要紮紮實實做好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要做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要明確其重要意義所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黨的建設必須服務這個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全面脫貧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羣衆作出的莊嚴承諾。爲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爲指引,紮紮實實地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將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轉化爲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幹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際行動。

堅持黨的領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因此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擁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力量和強大的優勢,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做好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就要提升站位高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提高工作精度,出臺政策措施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系統謀劃實施,防止出現偏差;要加大指導力度,層層壓實責任,強化督促檢查,從嚴監督問責,防止出現落差。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4

當前,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日期越來越近,脫貧攻堅的任務也就顯得日益緊迫。中央的決心很大,各級政府的投入也很大,戶脫貧、村出列等工作正緊張有序地展開。

然而脫貧攻堅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一路上難免會有很多坎坷、淚水、痛苦。痛苦之後往往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委靡不振;二是更加強大。我們的黨員幹部要想變得更加強大收穫成功,就必須有良好的心態。

一是戒躁。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氣,這是一種不良的情緒。“急躁”常使人不能冷靜地審視客觀條件而任意行事,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因此,我們要注重修身養性,抑制自己急躁的脾氣,千萬不要動怒,養成遇事沉着冷靜,凡事深思熟慮,依法依規行事,將黨性修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二是多一點“完美主義”。這裏的“完美主義”不是指的吹毛求疵,而是立足實際嚴謹的工作態度,是嚴以律己的工作追求,是提高黨性修養的政治覺悟。做工作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就像發射一枚火箭前,要檢查幾萬個螺絲釘,每個螺絲釘都要保證鬆緊程度恰到好處,才能儘可能減少失敗的機率。工作如果不“較真”,不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那麼最後不僅會費時費力,工作也難以符合要求。因此,從“知”和“行”上多一點“完美主義”,精益求精,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三是勇於擔當。黨的十九大立足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製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這個藍圖的實現,需要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匯聚磅礴力量爲之奮鬥。黨員幹部要應時代的要求和國家的需要,抓住歷史機遇,不斷提高自己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不斷促進自己全面發展,把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統一起來,體現自己的時代責任和使命情懷。搞清楚羣衆真正需要我們做哪些事、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從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順利完成黨對脫貧的莊重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5

“出水才見兩腿泥”。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紮實,扶真貧、真扶貧,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羣衆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決不搞花拳繡腿,決不擺花架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詮釋了真正的扶貧工作應該怎樣去開展。

雖然我們絕大多數扶貧幹部都能認識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能夠真抓實幹的去執行扶貧工作,但仍有個別地方個別幹部對扶貧工作敷衍塞責,開展扶貧工作只重其表,應付了事,甚至對扶貧這項任務存在牴觸、抗拒心理,存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爲扶貧攻堅任務的“領頭雁”,扶貧幹部應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做好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

首先要擺脫“應付式”的思想。有些幹部把扶貧工作完全當成了應付上級領導的差事,做工作流於形式,抓不住重點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一般。

其次要擺脫牴觸的心態。有的幹部不願吃苦,擔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沒有真正把貧困羣衆當成“一家人”,對待貧困戶不傷心,不用心,不盡心,因此對待扶貧工作也就不想幹,不願意幹,不去幹。

再次要摒除以權謀私的錯誤心理。有些扶貧幹部覺得自己爲了扶貧工作加班加點,忙裏忙外,四處奔走,受苦又受累,應當給一些“辛苦費”,吃一點,喝一點,拿一點沒關係。更有甚者將扶貧資金挪爲己用,完全當成了“自留地”。腐敗的現象也就隨之滋生。

最後要改正急於求成的錯誤態度。有些地方的扶貧幹部急於求成果,出成績,盲目跟風,沒有深入研討本地資源,貧困情況就亂開方,瞎吃藥。不但不能爲脫貧增添助力,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給貧困羣衆幫倒忙,影響脫貧攻堅的進度。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正確的思想,端正的態度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扶貧工作是關係萬千民衆的大事,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打贏脫貧這場硬仗。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6

孫志剛指出,總攻時刻、決戰在即,表彰優秀代表,能夠進一步激勵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爲,不斷匯聚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磅礴力量。這些榜樣均是貴州省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優秀代表。他們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充分展示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全省上下要以先進典型爲榜樣,奮力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和各條戰線建功立業。要堅持“幹”字當頭,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真正用黨員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羣衆的“幸福指數”,提升貴州的“發展指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脫貧攻堅任務作出部署,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扶貧開發思想,堅持精準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這是對脫貧攻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所處位置的準確判斷。越是任務艱鉅越要迎難而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一個突出短板。短板必須補齊,否則影響全局。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羣衆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我們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不辱使命、勇於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幹,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塊突出短板。

脫貧攻堅總結大會心得篇7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也是一場必須真槍實彈、攻堅不止的硬仗。要打贏打好這場硬仗,就必須乾淨、徹底,堅決兌現“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貧困縣摘帽,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目標,是整村、整縣脫貧的一個顯著標志,是脫貧攻堅取得的階段性成績,並不是脫貧工作的終點,而是再出發的新起點。

氣可鼓、不可泄。貧困縣摘帽後,“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問題解決了,鞏固發展脫貧成果,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加大對剩餘貧困人口的幫扶力度,確保全面完成攻堅任務,仍然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貧困縣摘帽後,也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要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要求和叮囑。

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的關鍵,是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時下,促脫貧,防返貧,仍要爬坡闖關,貧困縣摘帽不摘責任,就是脫貧攻堅的“防滑鏈”,就是向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目標邁進。針對當前少數貧困縣在落實約束機制方面存在的標準不高、落實不力、執行不嚴等突出問題,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通知,明確在脫貧攻堅期內,所有貧困縣(含已脫貧摘帽縣)必須保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這既是一種強化落實,更是一種嚴令落實,再次宣示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信心。

當前,脫貧攻堅已全面進入衝刺階段,任務艱鉅,時不我待。脫貧攻堅每一條戰線上的黨員幹部,都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氣、向我看齊的銳氣、走在前列的正氣、以上率下的底氣,做好“摘帽不摘責任”的各項工作,用共產黨人強烈的使命擔當扛起“扶上馬、送全程”的責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貫穿於打贏打好脫貧攻堅的全過程,讓“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體現在“摘帽不摘責任”的落實中,使脫貧攻堅的“防滑鏈”更精細、更精準,不斷滿足脫貧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摘帽不摘責任”的“軍令”變成羣衆手中看得見、摸得着的“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