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由本站會員“狂奔2008”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仗,就必須深刻領會脫貧攻堅會議精神,準確把握,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擼起袖子加油幹,只有這樣,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一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去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消費扶貧是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今年3月,廣東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加強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我省要培育建設一批消費扶貧平臺,通過消費扶貧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今年6月30日第十個“廣東扶貧濟困日”到來之際,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貫徹落實好相關決策部署,緊緊抓住消費扶貧這個重要抓手,以更大的力度和創新舉措,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政府、社會、企業和貧困戶四方共同發力、形成合力

消費扶貧的特點就是政府、社會、企業和貧困戶四方共同發力、形成合力,通過市場手段,有效打破貧困地區農產品“產、供、銷”壁壘,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構建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進而形成一個“人人皆願爲、人人皆可爲、人人皆能爲”的扶貧格局。

廣東人民素有從善幫扶的傳統。要廣泛動員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以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工會組織、幹部職工積極支持、參與消費扶貧,發揮各自優勢,履行社會責任,通過“以購代捐”“以購代幫”等形式,引導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菜籃子”基地,進一步擴大對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規模,提高持續消費力。銀企配合商務部門開展“提信心、惠民生、促消費”活動,支持發放扶貧消費券、電子消費券,引導社會各界踊躍參與消費扶貧。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激發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培養市場競爭意識,大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以此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層次的產品消費需求,從而爲致富增收帶來經濟收益。

二、加大力度扶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消費扶貧與產業扶貧息息相關,發展扶貧產業是實現貧困戶脫貧之根本。要立足於廣東貧困地區自然環境、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自然條件以及自身優勢打造扶貧產業,引導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通過產業幫扶提升貧困地區和人口的“造血”能力。

結合我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規劃,大力發展種植產業及養殖產業等,堅持“農業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幫扶模式,促進產業升級。以農產品加工和農村“雙創”爲重點,幫助搭建全產業鏈,打造形成從農戶種植到合作社規模化種養殖,再到大型企業深加工,最終供應給平臺和銷售市場的鏈條,真正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拓展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大對貧困農戶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補貼力度,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扶貧小額信貸發放,適當延長受疫情影響還貸困難貧困戶的還款期限。

促進貧困地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引導貧困戶開展諸如農副產品認種認養、微田園生產等服務,興辦鄉村民宿,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旅遊服務品牌。結合打造“粵美鄉村”旅遊品牌,深入挖掘貧困地區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手工藝品、傳統農耕文化等資源,做好名人故居、古道古樹的修復保護工作,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升級。針對粵東粵北貧困山區紅色資源豐富的特點,弘揚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遊。

三、通過標準化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水平和質量

消費端的搭建是消費扶貧的一個環節,長期持續的消費有賴於貧困地區農產品和服務提升水平和質量。大力推動綠色消費,必須實現綠色發展,加快貧困地區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化逐步健全生產標準、產品標準和質量可追溯體系,通過在品牌標識、包裝設計方面的改進,以貧困地區的生態優勢、綠色信譽促進綠色消費。

依託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各地市的農技站等,對貧困地區、貧困戶進行技術幫扶,把農業技術、社會力量“引進來”,切實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全方位提高農民技能,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水平和質量,推動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進入珠三角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增強農產品持續供給的能力。同時,根據各地基礎條件和區位環境,引導貧困戶實現差異化發展,防止產業、項目同質化惡性競爭。

四、着力拓寬扶貧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消費扶貧一頭連着貧困地區和人口,一頭連着廣闊的消費市場。必須積極探索完善“互聯網+線下零售”銷售模式,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

線下推廣方面,深入實施廣東“消費扶貧直通車”工程,將產自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通過展銷的形式,優先推廣到機關、部隊、學校、企業、社區、園區、商場,幫助農產品開拓市場,實現增值超值。廣泛組織各地搭建消費扶貧交易博覽會推介平臺,設立消費扶貧專館、專區、專櫃及推廣快遞進村等,爲社會各界購買扶貧產品、參與消費扶貧提供便利條件。

線上平臺方面,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平臺,通過微博、微信、直播、抖音、衆籌等形式,減少交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銷售效率,助力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可藉助中國社會扶貧網、廣東移動嶺南優品、東西優選網和阿里巴巴“村淘”、騰訊“爲村”等平臺,開設精準扶貧優質產品網店,形成穩定的線上銷售渠道。藉助“農特產品+直播+電商+助農”模式,提高扶貧產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培訓提高貧困人口使用網絡的能力,爲貧困戶及村民講解電商知識,幫助他們及時瞭解市場需求、掌握市場信息,克服抗風險能力弱、容易跟風種養、銷售渠道信息不通等問題。

五、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我省貧困地區仍然存在道路交通建設滯後、村容村貌需要改善、貧困戶素質亟待提升、脫貧返貧風險高等問題,農產品運不出去、旅遊消費引不進來,嚴重製約消費扶貧的效果。各級政府要加大扶貧財政投入,合理利用扶貧資金,加大珠三角地區通達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扶貧產業生產基地,完善邊遠山區物流倉儲基礎設施,鋪設流通服務網點。深入實施環境改造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讓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鄉村民俗、傳統民歌、傳統技藝等重新回到公衆視野,發展鄉村旅遊,滿足消費者回歸自然、感受田園生活、體驗鄉村文化的需求。

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乘着實施“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的東風,推動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讓更多的貧困農戶學子接受職業教育,提高技能素質。要鞏固脫貧成果,健全完善貧困人口監測預警機制,對脫貧貧困戶進行動態監測,確保脫貧戶不返貧。加強對扶貧企業和貧困羣衆規範管理、教育,堅持誠信守法、品質爲先,嚴肅查處消費扶貧中的欺詐行爲和打着消費扶貧旗號斂財牟利行爲,樹立良好口碑,形成消費扶貧長期效應。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二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面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要保質保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亟需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深度貧困區脫貧靶向再發力。青海省是黨中央明確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經省級覈查,剩餘的17個貧困縣、170個貧困村符合摘帽退出標準。針對深度貧困區脫貧,應採取更集中的支持、更有效的舉措靶向發力,在新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新增涉農資金方面傾斜支持,優先安排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社會事業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增加金融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堅決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強化當地因病致貧等特殊貧困羣體的精準幫扶。資產收益扶貧措施主要向因病致貧返貧家庭傾斜,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動態化精細化管理,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基層社會治理施政顯實力。疫情延緩了脫貧攻堅的步伐,一些地區出現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等具體問題。如何把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果,成爲當下青海省脫貧工作重中之重。近期以來,青海省着力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根據各地區情況,從就業政策、崗位供給等方面,制定補貼、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細則,幫助企業穩崗減負,降低求職者就業成本。同時繼續強補“兩不愁三保障”,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解決好青海特色扶貧農畜產品滯銷問題,以實際行動履職盡責,堅決打贏決戰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產業發展精準幫扶再用勁。產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能夠有效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雖然青海省在圍繞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基層地區精準脫貧方面取得較大成效,但同時也面臨着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與精準脫貧成效存在不穩定性等問題。因此,要實現當地產業幫扶脫貧就需要努力克服疫情影響,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集中精力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特別是要組織好產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加大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經濟,支持貧困村對村級集體未承包到戶的土地等資源,集中開發或引進企業聯合開發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增加貧困村的“造血”功能。

各方協助多措並舉固成果。脫貧攻堅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地方的事,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互補短板,方能如期脫貧;脫貧攻堅也不是短期的、臨時性的事務,需要持久追蹤,鞏固成果,方能避免返貧。持續紮實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工作,繼續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向脫貧攻堅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已是當前的重要政治任務,是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保證。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接續推進青海省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需進一步把產業發展作爲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的關鍵銜接點,充分運用鄉村振興的手段和要素,合力攻堅、頑強作戰,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三

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現在到年底只剩下6個半月左右時間,一分一秒都顯得珍貴,與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啃下最硬的骨頭,攻下最後的堡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掛牌督戰,補齊短板、夯實基礎。今年5月四川涼山州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的84戶貧困戶,陸續搬進了位於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從此,他們走出了“懸崖村”。類似的“懸崖村”決不止這一個,異地搬遷決非“蓋房”和“搬家”那麼簡單,更不意味着扶貧的終止,是“授魚”到“授漁”的開始,如“懸崖村”搬進了新家之後,當地政府爲搬遷羣衆提供就地就業崗位,引導勞動力外出務工等,而且充分利用懸崖上的村莊發展旅遊業,讓搬遷羣衆長遠受益。從全國而言“三保障”突出問題雖然基本解決了,但穩定住、鞏固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是數量,還在於質量,不僅在當前,更在於長遠,這就要求在衝刺關頭要實行嚴厲的掛牌督戰,做好掃尾和後續運行工作,“輸血與造血”並舉,補齊短板,夯實脫貧基礎。

拉長農業“產業鏈”,促脫貧防返貧。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出路,也是防止返貧的長遠之策。一方面要立足於主業,做大做強產業,如有富硒資源的地方,大力發展富硒水稻、蔬菜、茶葉等,有養蜂優勢的地方,大力發展養蜂業......突出主業,打造品牌。另一方面要多業發展,如,將特色農產品實行儲藏、加工等,提升農產品價值,利用好山美景、大棚植物園、生態農業工廠發展旅遊業,革命老區瑞金,按照“以紅爲主,以綠襯紅、紅綠融合”的發展思路,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不斷推進“旅遊+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產業是棵“大樹”,不斷的延伸讓其“成林”,爲脫貧、防止返貧裝上安全罩、築牢防護網,使貧困羣衆能脫貧更能致富。

用更多的“金點子”,拓展增收致富“新路子”。在脫貧攻堅衝刺階段,既要有頑強拼搏的“勇”,又要有沉着應戰、決戰決勝的“智”,動腦筋想辦法用妙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如,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不僅是出外務工,而且還要加快就地解決,辦好扶貧車間,提高生產效益;既要盯着工廠,又不能放棄“農場”,根據不同的羣體,不同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崗位。又如,推廣新品種,不僅要鼓勵種,還要提供技術服務,不僅要“產”,也要幫助“銷”。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領導幹部參與“直播帶貨”,收到良好的效果,“小直播”顯示出大智慧,爲脫貧致富拓展出新路子。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實現全部脫貧,又要阻斷致貧返貧,還須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必須進一步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爭分奪秒,攻克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四

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寧夏考察調研。這是全國兩會之後他的首次國內考察。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黃河吳忠市城區段、金星鎮金花園社區,瞭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等情況。每個考察點都寄寓着他的深情牽掛。

習近平總書記與寧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同時也是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寧夏。此後,他一直關注、牽掛着這片土地。從1997年到2020年,24年裏他4次考察寧夏,對寧夏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蘊含的脫貧攻堅緻勝之道更是值得廣大黨員幹部認真研學。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2016年在寧夏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爲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產業扶貧的重要論述,遵循市場規律,精準施策,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形成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參與生產、實現就業、分享產業紅利,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貢獻了重要力量。事實證明,發展產業既是帶動羣衆就業、促進羣衆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更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撐,各地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時,一定要着力發展產業,努力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閩寧”,是習近平總書記爲永寧縣的生態移民點取的名字,也是“閩寧協作”開花結果的一個見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自閩寧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當初荒蕪的戈壁變成了接納6萬多生態移民的閩寧鎮,水電路衣食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各地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爲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努力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羣衆搬遷到適宜生產生活的地方,有效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事實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與“拔窮根”的治本之舉。因此,各地在推進脫貧攻堅時要運用好易地扶貧搬遷這一重要方法,同時全方位解決人往哪裏搬、錢從哪裏籌、地在哪裏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等問題,確保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閩寧協作”在戈壁灘上結出的豐碩成果就是對此的有力證明。2020年5月17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也將東西雙向開放協同並進作爲了西部大開發的目標之一,對接下來的幫扶政策進行了闡明。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一定要支持西部地區拓展區際互動合作,鼓勵西部地區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加快推進重點區域一體化進程,讓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長期堅持下去。

從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寧夏的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的牽掛。牽掛背後蘊含的脫貧攻堅緻勝之道更是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瞭方向、鼓足了幹勁,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認真學習、全面貫徹,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奮力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五

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羣衆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並選取確定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等10個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支持地方建設的此類工坊已超過2000所,帶動非遺項目2200多個,培訓近18萬人,帶動50萬人就業,其中有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實踐證明,“非遺+扶貧”已成爲一條很好的脫貧路徑,正在有效促進非遺資源豐厚的貧困地區人口增產增收。特別是以傳統工藝類非遺爲主的產品,植根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帶動就業與脫貧方面有着獨特優勢。比如貴州省雷山縣麻料村,曾是當地聞名的“銀匠村”,但隨着時代的變遷,村民們大都外出務工,“銀匠村”成了“空心村”。近兩年,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村裏以“合作社+工坊+貧困戶”模式,運營銀飾鍛制和非遺旅遊。現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傳手藝,“空心村”重新變回了“銀匠村”,併成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非遺+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變成穩定持久的生產力,仍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別是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也受到巨大沖擊,不僅遊客數量銳減,產品銷售也出現困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和旅遊部會同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計劃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聯合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通過引入各大電商平臺,解決非遺產品銷售難題,打通文化扶貧的“最後一米”。

爲了辦好“非遺購物節”,很多地方正在加強對傳承人的電商知識培訓,以便他們更好地利用網絡平臺。同時,在“非遺購物節”統一標識下,各大電商平臺也迅速行動,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在內的多家網絡平臺,已分別從時間段、定位、優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滿族剪紙、苗族銀飾、彝族刺繡、壯族織錦、臨夏磚雕……不少貧困地區的非遺產品,正在藉助電商平臺,進入現代消費的“主戰場”,打開就業致富的“新天地”。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這也是一場難得的“非遺盛宴”。大家可以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享非遺保護成果、共同參與非遺保護,並以實際行動支持“非遺+扶貧”,爲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