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篇1

世間之書多矣,有些書讀後如“雁過無痕”,在你的內心深處難以留下印跡;有些書讀後宛如“湖中漣漪”,雖有一時的盪漾之美,可終究輕拂而過,難有深思。然而徐飛老師的著作《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讀後則讓人體驗到“醉後的清醒”:“醉”是因爲書中的文字像美酒一般,讀之愈久便醉之愈沉;而“清醒”則是因爲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思考與啓示讓人產生頓悟之感。

我很喜歡徐飛老師對“氣象”一詞的解讀,在他看來“一個氣象萬千的讀書人,不拘泥於個人習見,不執著於一己私念,而是將生命打開,向一本本好書打開,向豐富多姿的生活打開,善於吞吐吸納,如此纔有一種開闔的氣度。”而我翻開這本書,則如同走進一個氣象萬千的生命,領略生命深處的詩與思、真與美。

未經思考的讀書沒有意義

文如其人。書中的文字如徐飛老師本人一樣優雅和高貴,沒有華麗的修飾,卻能讓人安靜地思考。徐飛老師的qq和微信暱稱都是“優雅的刺蝟”,他很喜歡這一稱謂。“優雅的刺蝟”典出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代表着外表堅硬而內心柔軟、優雅高貴的讀書人形象。在徐飛老師看來,銳利的刺容易傷害別人,而乏力的優雅卻會成爲美麗的空殼。深刻卻不世故,圓潤而不圓滑,正如徐飛老師所獨具的文風特點:安靜的文字背後浸潤着哲理式的思考。

徐老師提倡作爲思考者的閱讀姿態——“在閱讀時應伴隨思考,反觀生活”。本書中,四大思考貫穿始終:對經典的思考,對閱讀本身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教育的思考。

對經典的思考源於徐飛老師身上的學者情懷,這種情懷是對真理的渴求與探索。閱讀經典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尋求智慧的旅程”,通過閱讀經典獲取拂去幻影的慧眼,找到精神家園。對閱讀本身的思考,使徐飛老師跳出了傳統的閱讀經驗,“在讀書中學會讀書”,自我摸索出一套讀書方法。無論是專業發展的主題性閱讀,還是以言傳言的表述性閱讀,以及觸類旁通式關聯性閱讀,這些閱讀不斷豐富徐老師的教育生活和內在生命。“讀書可以一步步去除遮蔽與狹隘,讓我們遇見越來越好的自己。”對於人生,徐飛老師用了“成全”一詞,我想,這裏的成全是對讀書人的期許,是對人生的釋然,人生的圓滿便是遇見越來越好的自己。作爲教師,徐飛老師用最厚重的筆墨書寫了對教育的思考,書中的思考不僅包括對語文學科的思考,還有對教育理念、教育原理的思考。

徐老師每讀一本書都會伴隨思考,大多寫成讀書筆記,近幾年,他單發表的讀書筆記就達二十多萬字。他以自身的讀書姿態告訴我們:未經思考的讀書沒有意義。

讀書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

徐飛老師將自己的讀書史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浪漫——滿足興趣;第二階段,現實——應對工作;第三階段,綜合——成全自己。只有經歷一、二階段的浪漫與功利,才能到達第三階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斷完整。這裏的“成全自己”不侷限於對現象的思考,而是抽象於自身的意識世界,“反覆咀嚼,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爲自己的結構”。當讀書超越功利層面到達審美層面,讀書本身就是讀書的目的。實際上,功利式閱讀在短時間內或許見效,但這種片段式、割裂式的閱讀,會逐漸讓讀書成爲一種負擔,將思維僵化於單獨的場域內,難以使人獲得整體智慧的提升。

徐老師將“玖玖雅集”教師書友會的讀書宗旨定爲“爲學生讀書,爲自己讀書”。徐老師已將教師這一角色深深烙進了自己的生命裏,他提倡,爲學生讀書,讓讀書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與教學智慧。我想起著名關懷倫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內爾諾丁斯的重要觀點:“好教育就應該極大地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幸福。”往深處說,“爲學生讀書”與“爲自己讀書”並不是二元對立關係。教書是一門讓師生獲得更多幸福的職業,因爲教師在閱讀時將職業角色與自我人格合二爲一,讀書的過程是個人滿足與服務學生的雙重行爲,它本就存在於教師本職工作的範疇,是教師實現自我的必然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徐老師所倡導的讀書傾向是“爲着幸福的閱讀”。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一句話:“在最後審判的那天,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前來接受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或英名鐫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萬能的上帝看到我們腋下夾着書走近時,他轉過身來,不無歆羨地對彼得說:‘瞧,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裏沒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讀書人不需要外在的獎賞,因爲讀書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伍爾芙的這一觀點,在徐老師的這本書裏也會有最好的呼應。

讀書貴在轉化

“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一個十足的讀書人”,這是高萬祥先生對徐飛老師的評價。“真正”與“十足”所展現的是徐飛老師最純粹的一面。一個純粹的讀書人將書本看成自己的摯愛,“恰如呼吸,它一定會聯結着心肺,呼吸之間含着你的氣息、你的味道”。同時,徐老師的讀書又總是力圖“打通書與生活的通道”,跳出書本的視野,與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聯結。

這本書共分爲六章。第一章“閱讀成全自己”,是從價值論的角度揭示教師讀書的意義;第二章“在讀書中學會讀書”,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介紹了教師讀書的策略;第三章“專業閱讀的眼光”,體現出學科特點,介紹了語文學科的讀書智慧;後三章是徐老師的讀書隨筆,“來一次思想的遠行”是哲學、教育學經典著作的讀書隨筆,“心靈脩行的藝術”是文學作品的讀書隨筆,“且教且讀”是教學方面的讀書隨筆。整本書既有讀書意義及方法的講述,更有具體生動的讀書示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讀書智慧。

徐老師讀書,既有欣賞、接納,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於生活。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讀書如蠶”。“讀過幾本書,真不值得拿來說事,正如一隻蠶吃掉幾簸箕桑葉,是不值得炫耀的,關鍵還看吐出的絲是否白而長。評價讀書人,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看他將書中的智慧轉化了多少變成他生命的智慧。”這段文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師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他不是閉門讀書;徐老師似乎是實用主義的讀書取向,但他不會功利世俗。

柏拉圖說:“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而我認爲,讀書也是靈魂的自我談話。讀《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這本書,我幾乎是一口氣讀下來的,我聽到了內心深處冰層碎裂的聲音,我也像徐老師一樣,在水波盪漾中看到了越來越清晰的自我。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篇2

新教師成長的途徑有許多,可以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在觀摩中學到優秀的教學方法和巧妙的教學環節的設計。還可以通過微格教學,記錄自己的教學過程。更可以通過專門的培訓以及教學反思來促使教師的成長。通過學習取得進步的方法有許多,但必須通過轉化實踐,才能使這些理論和方法爲自己所用。如何更加高效地將別人的優點轉化爲自身擁有的技能呢?今天我在讀於永正老師的《重在“轉化”》中找到了答案。

於老師在和一位校長談話時,發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學校的老師幾乎“輪訓”遍了,有些骨幹教師不止一次參加過“國培班”。但有些教師進步很大,效果顯著,有些老師去依舊故我,重複昨天的自己。他不由地思考起這些問題。再根據自身經驗以及和其弟子交談的過程中,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轉化有兩種,一種是把理念轉化爲行爲,它需要創造,要付出相當的腦力、精力和體力;另一種是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爲自己的教學行爲,只要願意做,很容易取得成功。

對於第一種轉化,他提到了他讀葉聖陶先生關於“下水文”的論什麼,於是便運用到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在備作文指導課的時候,先寫一篇“下水文”,等待學生寫好了,師生共同分享文章,這種“師生同寫”的方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起到了爲人師表的作用,真是一舉兩得,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師傅李賀老師,她才華橫溢,對教學很有自己的見解,其所寫的博客也十分精彩。她也常常與學生在習作課上共同寫文章,我相信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的寫作興趣會更高漲。雖然我所教的是三年級,作文剛剛起步,我覺得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去嘗試,讓學生也能在我的帶動下愛上作文,體會到作文中的樂趣。

對於第二種方法,於老師強調教師在學習一節課一個理論或者一種方法時就是重在實踐,先模仿,再在實施的過程中經過觀察,調整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但前提是自己必須先踏出那一步,如果沒有轉化的意識,新的東西永遠不會被接納。

我們在培訓的過程中會得到一把好箭,而握在手裏不能爲自己用的箭就不能成爲好的箭。我們要把得到的箭射出去,物盡其用,而我們需要的就是射箭的本領——轉化。要有轉化的意識,這樣教學就會有所收穫,要有轉化的實踐,這樣的教學才能如活泉一般,永遠充滿生機。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篇3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啓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爲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篇4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 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係,而存在着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 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爲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爲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 是他的特點。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爲,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 大忌。他總是力圖爲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

魏書生的"商量"教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用"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起驚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學策略主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師生共同處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用魏書生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產生強烈的師生情感氛圍,良好的師生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學策略氛圍中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因爲"商量"的那根弦始終在拉動着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你無法拒絕它而走神,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三商量教學策略極大的遵從了"因材施教"原則,擺脫了出課教師最擔心的因師生不熟而啓而不發,對不同個性特點和學習特長的學生也顧及到了,順應班級基礎狀態和學生個性特點而進行"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國中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篇5

寒假裏,閱讀了《今天可以這樣做老師》這本書,對自己啓發較大,下面就談談自己對如何做教師的一些感悟。我默默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一直以爲“在其位,謀其職”。教師就是把書教好,開啓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首先,教師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爲一個老師的充要條件。這就要求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要求老師的知識儲備十分豐富,要求老師要“學無止境”,要終身與書爲伴,跟着時代的節拍,走在時代前沿。這樣才能給學生永不枯竭的新知識。

不止如此,教師除了博學多才,還要講究教學方法。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樂於接受,關鍵看這堂課是不是一堂好課,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口味,是不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樂於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風趣幽默的話語,新穎的授課方式,化繁瑣爲簡單、死板爲生動的能力,必將使學生聽起來輕鬆而易掌握。這是大多老師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我也多次嘗試向此方面改進教學方法,雖然小有進步,但仍需更進一步努力。

其次,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健康。

教師不能將教學活動簡單理解爲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而是除此之外,更應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關心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充分條件。有人說:現在的學生在家裏是小皇帝,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豈非多餘,如果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生活在學校裏的學生當然希望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愛護。而且老師的關心往往更理性,也更讓學生接受。此外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會讓學生感覺到長輩的關懷,集體的溫暖。也會讓學生家長更加理解老師,和老師形成合力,教育好學生。而不關心學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教育得就得尊重、理解、貼近他們;還要建立正確的學生觀,瞭解學生的需要,做一個服衆的威而有信的老師;更應該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責任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教師自己應該有健康的心理。

老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心理有問題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學生。近年來的大量調查資料表明有相當多的老師有心理疾病。資料表明,老師把學生打成殘廢有之,讓學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罰學生抄作業幾十遍者有之等等,也許教師是有很大壓力,是有很多委屈。但我們面對的是正處花季的兒童、青少年啊,我們得對他們的未來負責,得給他們作榜樣。如果老師因爲自身原因是而體罰學生,甚至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這些都是教師自己心理有疾病的表現。老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爲,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

因此,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該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上課,儘管我們在課前受了委屈,我們也應該把這些拋在腦後。不應該把絲毫對他人或領導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心理健康去影響學生。

作爲新世紀的一名老師,不僅要上好一堂課,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更應提高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好老師必須要做到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