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多篇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多篇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篇1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爲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着舉例說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說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溫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說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裏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爲“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閱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繫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裏,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爲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裏。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纔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纔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篇2

那一排排的隊伍猶如大樹般佇立在塑膠跑道上,那一聲聲口令響亮的迴盪在每一個莘莘學子當中。口令變了,隊形也變了,這就是軍訓,一次有組織性的活動。

陽光明媚,學子們都面對陽光在站軍姿。太陽,曬在皮膚上是燙燙的,就連從小運動出身的我們也受不了。曬着眼睛都睜不開。這是我深有感觸的。但無論誰都沒有退縮,在跟太陽作戰。在站軍姿中,學子們付出努力越高就站得越好。齊步、跑步等訓練都是很耗體力的活動,只要認真去做就能走齊、跑齊。內務訓練亦如此,就拿房間的整齊來說吧,每間房間宛如剛被打過劫一樣,雜亂的東西一點都沒有,空空如也!

軍訓,相信經歷過亦或沒經歷過的人對它的反應都是累、苦。確實,嚴格的作息時間,長時間的訓練,炙熱晃眼的太陽……這讓我們這些一向嬌生慣養的人來說還真有點兒吃耐不住。但是經歷過軍訓的人除了反應苦、累之外,相信還會另有一番感受,我就是這樣。

記得國中軍訓時,我們被送到一個軍營裏軍訓,比大學的軍訓還要苦。那時我們就十三四歲,每天早上天矇矇亮就得抓起來去軍訓一小時,然後再吃早飯,吃完飯又開始訓。上午到12點,下午到5點結束,完了晚上還要學習,不說別的就軍訓時間就夠拖累人了。訓練過程中,不時有人倒下,哭的人就更多了。但是軍訓結束後,整整一年,我們都特別的懷念那段生活。想想啊,和新結識的同學一起在烈日下流汗,流淚,和教官在休息時瞎掰,而且我們的教官跟《康熙微服私訪記》裏面的三德子很像,大家都叫他三公公。我們還會時不時的捉弄一下教官,趁教官不注意時做做小動作。然後在與教官分別時哭得稀哩嘩啦,拽着車門不想上車回家。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感人!

現在又經歷這大學軍訓,人長大了點或許吃苦的能力也強了吧,除了太陽猛烈了點外感覺沒有以前累。但是軍訓時間比以前長,與同學教官建立起的感情就更深厚,特別是像我這樣遠離家長的學生來說,軍訓真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適應過程。在軍訓過程中,勞累緊張的訓練不僅減輕了我們的思鄉情緒,消除了我們的陌生感,更鍛鍊了我們吃苦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加上上學期學習的軍事理論也讓我們懂得了軍訓的意義,增強了愛國意識,也讓自己多了一份責任感,感覺自己成熟了許多。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篇3

教育學和心理學密不可分。教師不僅應該掌握知識,也應該知道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更應該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學習模式。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彙集了66條教育心理學效應,涉及教育、教學、管理。這本書對於希望將日常教學提高到理論層次和學術高度的老師來說,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參考書。

教學中的心理效應

一節課40分鐘,如何利用學生u型記憶的特點即首尾效率高進行教學安排呢?《腦與學習》的作者認爲前20分鐘是第一個高效期,適合講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鐘是第二個高效期,適合總結;從第20至25分鐘是一個低沉期,可以安排學生做練習。講練結合,張弛有度。作爲輔導教師,我想,2小時的課外輔導,也許可以拆分成3個40分鐘。其中教師不要講得太多,而是允許學生提問,帶着問題學習,發揮“齊加尼客效應”。

短時記憶的7+/-2法則,決定了教師在給學生分配學習任務時,儘量不要超過7個。如果確實任務多,則教師應該進行拆分,再進行組合。這個記憶法則與專家記憶優勢類似。象棋大師常以拆分成組塊的方式記住棋局。

首次課往往爲後續師生關係打下基礎。但這樣的基礎未必靠譜,因爲存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教師既要有意識地利用這種心理效應,使學生信服;也要在評價學生時避免產生偏見。

中國小階段,學生必須背誦不少學習內容,從單詞到歷史事實、數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遺忘曲線的規律,及時複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單詞記不住的學生,但事實上他們花在單詞上的時間既少也不科學。那些好的學生,往往願意接受輔導老師的方法指點,並貫徹執行。

教師在教授知識和教育學生時要注意“度”,過猶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現象。

人往往用先驗知識推斷未知領域,這有時靈驗,有時也會成爲思維定勢。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觀,瞭解整體,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閱讀理解時,也常提醒學生不要受個人生活閱歷影響,要不帶偏見地看別人的文章。這與“沉錨“效應類似。教師可以善用這種方式,例如學生解不出難題時,教師先演示一些相關、相近題目的解法,以此啓發學生。

學生成績差,教師和家長必然會思考原因。如果輕易地歸咎於學生不努力,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輕易地歸咎於教師的教學水平,則容易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職業信心。學生的家庭環境往往也會形成重大影響,家長不能迴避責任。此時,正確歸因尤爲重要。

幫助學生提升成績、改善行爲非一日之功。教師和家長不妨使用“連鎖塑造”效應,引導孩子先定一個小目標,完成後給予獎勵,再製定下一個更高一點的目標,形成良性循環。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質不過關,小考優秀,大考砸鍋。這被稱爲“詹森“效應。教師和家長應鼓勵孩子樹立平常心,平時多做考試策略訓練,降低考試焦慮。也可以巧用情境效應,多聯想自己曾經考好的場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後不願意先做作業,那麼家長可以使用“普雷馬克原理”或祖母原則,即先讓孩子做完不太喜歡但必須做的事情,然後再獎勵他喜歡的事物或允許他做喜歡的事情。這種強化物可以是動態變化的。同時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到獎勵可能有德西效應,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漸減少獎勵,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本身。獎勵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太頻繁的獎勵容易讓獎勵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間隔。表揚太多會產生“邊際遞減效應”。

有些學生因爲過去失敗的學習經歷,產生厭學心理。此時教師要多用獎勵強化積極行爲,讓學生逐漸擺脫消極情緒,或糾正認知失調(例如自以爲聰明,不謙虛踏實)。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孩子具有依戀心理,因此家長和教師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也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暈輪效應與首因效應、近因效應類似。

學生在課堂提問時如果出錯,有時會引得全班鬨堂大笑。智慧的老師則會以自己爲案例,老師也會犯錯,讓學生們明白“人無完人”,更不應該嘲笑答錯問題的同學。

在幫孩子設定學習目標時,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強求“最好”,這有利於造就高成就動機的孩子。細小的進步也可能積累成巨大的進步,即“蝴蝶效應”。這也能避免讓孩子因多次達不到高目標而感到“習得性無助”。

多正面鼓勵孩子,多說“你能行”,有助於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孩子造成積極的自我暗示。

管理中的心理效應

有些老師容易對優生更好、對差生態度更差,但其實差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注。這時,教師要意識到“馬太效應”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個學生。而學生自己也要堅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學生喜歡老師,那麼他的學習動力會更足,這是“互悅機制”的作用。爲了拉近師生距離,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舉自己與學生的共同點。

人存在於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可以多用“互惠原則”,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學生早戀,教師要注意疏導。

此書提到管理學著名的霍桑效應,即“當一個人感受到正在受到關注,從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之後,他會表現出較高的效率。”教師和家長也可以通過適度的關心,讓學生以較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中。而教育機構則應該多關注教師的精神狀態,促進教師更好地投入到教學中。

教師幫助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時,可以利用“登門檻效應”,將大目標分解爲小目標,讓學生先嚐到小成功的甜頭,進而有動力爭取更大的目標。相應的,對於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使用“下門檻技術”,先給優等生設立較高的目標,幫他們戒除驕傲的情緒,然後再將難度調到合理水平,並適當給予鼓勵。

要激發學生努力前進,教師要適當引入競爭,利用“鮎魚效應”。教師平時可以利用“名人效應”,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給學生樹立榜樣。

隨着年級升高,學生要學的科目越來越多,學習任務繁重。教師要適當教授學生學會時間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適當使用“最後通牒效應”。

在課堂管理中,有一個“80-15-5”現象,即80%的學生會配合教學,而15%的學生會偶然性地干擾教學,5%的學生則長期干擾教學。因此教師要有重點、有區別地對待不同學生,先滿足80%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預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愛感化5%的蓄意搗亂的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後一致,以免造成學生或孩子價值觀的混亂。同一個對象不能用兩套管理體系,即“兩個手錶效應”。

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從衆心理”,引導少量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受周邊愛學習的同學的積極影響,也投身學習。如果個體喜歡羣體,那麼羣體會對個體活動起到“社會助長作用”,反之則是“社會干擾作用”。如果個體很容易受羣體影響,尤其是思想觀點等領域,那麼稱爲“羣體極化效應”。

如果學生犯了小錯誤,教師不妨利用“羣體去個性化”原理,給學生一個匿名的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學生也會心存感激。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篇4

大學時,就學習過教育心理學這一門課程。當時的老師經常把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學規律、效應、法則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讓我們聽得如癡如醉,興趣盎然。如今再次研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對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心理學的規律、效應、法則是科學的、嚴肅的,但本書以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和演繹它們,讓我們對平凡、瑣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給予我們付諸行動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第十名現象

以香港大學對內地入學者的面試,不錄取對課外活動缺乏的“書呆子”故事爲例,深入淺出爲我們介紹第十名教育現象。

學習成績的高低並不完全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爲“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主要目標的智力,它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產生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三個成分:創造性能力(幫助人們從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而學業成績考查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能力。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以“人人都能成功”爲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學生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多元化評價。要相信: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

二、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

一個學校裏,一位老教師對新來的年輕教師說:要善待每一位學生。如果這個學生的成績是a,將來他可能是傑出的科學家;如果他的成績是b,他有可能會成爲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績是c,也許他會爲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績是d,你更要對他好,因爲他將來很有可能去竟選州長或總統。多麼讓人深思的提醒!作爲教師我們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爲教育的氛圍、社會的潮流、工作的壓力而使我們的教育方向有所偏離。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

給失敗孩子多一些鼓勵。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教師要學會採取各種方法,讓學生避免“習得性無助”,不要讓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根據對記憶特點的研究得出的遺忘曲線、系列位置效應、首因和近因效應等對我們的教學也大有裨益。教育中的羅森塔爾效應、南風效應、配套效應更讓人深思。管理學中的互惠原則、鮎魚效應、最後通牒效應……這些精彩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一定會讓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也讓我們的孩子更會學習。好書會讓人常讀常新,希望我們在書中不斷淨化自己,提升自己。

教育中的快與慢心得體會篇5

空下來重新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覺得每一次讀都會有所啓發。很多內容在大學時就瞭解,但是本書中給了我們更多實例,讓我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回想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與效果。其中印象最深的應該說是“互悅機制”。

“互悅機制”不難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歡他,他就會喜歡你。這是人際交往中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而師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對於教師來說,如果你真的討厭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也會討厭你。也許這個學生有很多讓人不喜歡的惡習,但是你需要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這個惡性循環,轉入另外一個良性互動之中:你喜歡一個學生,學生就會喜歡你。

回想往日的教學工作,事實真的如此,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往往不是取決於你講課的水平,而是取決於他對教師的看法和太度。幾乎每個教師都會明白的道理,這其實是一個最有效的讓學生對你的學科抱有學習興趣的方法,用於轉化一些後進生,也很有用。

舉幾個例子:二年級的麥路旺,是一個外國小孩子,由於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師都對他的要求比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業、不做好課前準備,只要上課不影響別人,下課不與同學打鬧就可以。二年級上學期我接手他們班的美術課時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業,可是從來都沒有用。到下學期的時候我對他多了些關注,下課的時候常常跟他一起玩遊戲、說一些鼓勵他的話,例如:“你真聰明”、“跑得真快”、“其實你畫畫很好哇,想法真不錯”等等,發現他偶而竟然交了作業——這是其它學科都沒有的“殊榮”哦!我似乎也是受寵若驚,在課堂上連連表揚他,有時他沒有繪畫材料也幫他解決,一學期下來他完成了幾乎一半的作業,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在這個案例中,我的表揚表達對他的認可和喜愛,而他對我的喜愛也表達爲願意完成我的作業,願意上美術課,“互悅機制”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

這種事例還很多,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仍是對那些很特殊的孩子。記得剛剛成爲教師的時候,一個班裏有一個女孩子非常特殊,據說是智力障礙,人長得清秀修長,卻永遠坐在角落裏永遠低着頭。開始我並不知道她有什麼特殊,在學生們畫畫的時候留意到她的畫非常不同,於是舉起她的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她用色大膽,想象豐富,學生們開始曾笑她說她傻的,而我卻堅待對她的評價,從此美術作業成爲她所有學科中唯一能完成,並且得到優秀的學科。我想,認可、信任是起碼的喜歡的表達,與此同時我也得到她的認可與信任。如果我一開始就和所有人一樣認爲她與別人的不同,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信任。

教師的愛,應該表達。我希望告訴所有的孩子,他們是被接納的,是被喜歡的,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接納你,喜歡你。那麼他們的小缺點不再是刺眼的,他們的優點會得到更大的發揮,你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但是在他們心中你一定是個值得信任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