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延安心得體會多篇

延安心得體會多篇

延安心得體會篇1

在革命聖地延安的短短的一週裏,在延安市委黨校通過課堂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情景體驗和社會實踐,親身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內涵,接受了一場紅色的心靈洗禮。

我們在延安參觀了老一輩革命家們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中國共產黨中央大會堂(舊址)、楊家嶺、延安革命博物館,寶塔山、棗園、鳳凰山等革命舊址。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一孔孔簡陋的窯洞,一件件樸素的陳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通過豐富的人物模型、歷史圖片、翔實的文字介紹,瞭解了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說,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沒有延安,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新中國。

延安的十三年是艱苦的十三年,奮鬥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延安同志們精神、勞模精神是對延安精神生動的詮釋。當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們更需要將他發揚光大。

結合工作實際,在今後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強學習,提高能力,要把這次學習作爲新起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不斷提升抓落實的水平和執行力。二是要立足崗位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以地質工作爲主線,深化“礦地融合”,強化地質工作能力建設,擴大服務領域,穩定礦產地質工作,發展廣義地質工作,不斷提升地礦工作融入地方的影響力;強化事業發展使命感,加快複合肥廠各項工作向前推進,統籌規劃產、購、銷三方面人才培養計劃與儲備,選拔一批有幹勁、有闖勁、有責任心、有能力的青年職工進入生產、銷售、行政等管理崗位,加快複合肥廠人才梯隊建設;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市場化商業運作,盤活存量資產。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三是要擺正位置,努力在實踐中體現黨的宗旨,把心思謀在發展上,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問政於職工、問需於職工,使工作決策“接地氣”、順民意;使重點更聚集、舉措更實在、精力更投入、落實更到位,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發展。

這一趟紅色之旅,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張思德塑像前重溫入黨誓詞,讓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帶到今後的工作中,讓地礦事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延安心得體會篇2

在長江公司的統一組織下,作爲一名青年黨員、一名基層黨務工作者,我有幸赴延安革命老區參加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培訓。培訓期間,我們參觀了抗大紀念館、鳳凰山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等,並深入延川縣樑家河村感受和學習;觀看了大型紅色歷史實景教育課——紅秀《延安延安》;在寶塔山上重溫了入黨誓詞,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回顧了延安十三年革命史,重溫了革命歌曲。通過現場教學、現場參觀和實景教學,近距離接觸延安,我親身感受到了偉大的延安精神、樑家河精神的豐富內涵,接受了一場紅色的心靈洗禮,收穫滿滿。2.jpg

樑家河村,是習近平總書記下鄉插隊、擔任過黨支部書記的地方,是對他確立世界觀、選擇人生道路、磨礪意志產生很大影響的地方。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通過延安幹部學院副教授的現場教學《習近平的知青生活與他的羣衆觀》瞭解到,總書記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當年15歲的習近平從城市到山溝農村,在這裏過了跳蚤關、飲食關、思想關、勞動關,並且一住就是7年,當時和他一起來的知青,能堅持到最後的就他一人。聽到這裏,我被習近平總書記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事蹟所深深感動。走進樑家河,沿着習總書記當年的足跡探尋,我腦海中閃現出了總書記當年帶領鄉親們修建淤地壩、挖沼氣池、打水井、創辦鐵業社、縫紉社、磨坊等情景。通過現場講解和參觀,我明白了習總書記有着爲人民服務的情懷,並矢志不渝,不爲任何困難所阻,而這恰恰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所應加強學習的。3.jpg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通過豐富的人物模型、歷史圖片和文字介紹,我深刻體會到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延安的十三年是艱苦奮鬥的十三年,蘊含了需要我們傳承弘揚的偉大延安精神。

延安革命紀念館裏展示着這樣一段話:“延安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延安精神高度概括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永遠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反覆研讀這段話,讓我加深了對延安精神的理解,每一種精神都有它鮮明的時代特徵,但又有着強大的生命力。作爲一名黨員,我應以這次在延安培訓學習爲契機,做一名延安精神的傳承人,敢於擔當、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努力踐行黨的羣衆路線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立足自身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在延安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對延安精神更深層的理解和感悟。大型紅色歷史實景教育課——紅秀《延安延安》,就是通過延安革命軍人的回憶,爲大家再現了戰爭年代的革命熱情。一段紅色故事,演繹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形象地詮釋了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觀看錶演時我感同身受,彷彿回到了那個讓人心潮澎湃的年代,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顧黨的歷史,是爲了汲取奮進動力;重溫入黨誓詞,是爲了堅定理想信念;追尋黨的根脈,是爲了牢記歷史使命。我將以這次學習作爲新起點,在今後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不斷提升執行力;以身作則,努力工作,不斷開拓創新,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

延安心得體會篇3

今年6月,我有幸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在延安大學幹部學院參加了我院組織的輔導員學習培訓活動。並且參觀了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等地,讓我們切身感受了真正的延安精神。在延安大學五天的培訓學習中,我們瞭解了延安這個城市,更深刻的瞭解延安的革命文化,認識到延安的老一輩紅色傳統。

七月二十號的清晨我們隨着汽車繞過一個又一個的山丘,大約4小時後終於看到了聽聞已久的延安。它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繁華,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祕。一座一座的北方小樓,旁邊就可能是山丘或者是小河,城市顯得異常的擁擠,真難想象這就是革命聖地延安,這就是偉人曾生活過的地方。

一、參觀學習

首先我講一下參觀楊家嶺、棗園的感受。在導遊的講說下重溫歷史,深刻地體會到了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偉大意義。真切瞭解到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我們黨歷來把爲中國最廣大人謀利益作爲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爲人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我又一次的被震撼了,在這個一個一個十分簡陋的房子裏,我們的毛主席,周恩來等偉人曾商議出一樁樁的戰爭勝果。這裏最多的是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革命戰爭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時期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深刻領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風采,體會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接下來講一下參觀的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員們肅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戰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中國革命的歷史在黨員們心頭又一次打下了的深深烙印: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永遠是我黨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延安精神閃爍着時代的光芒。

巍巍寶塔山下,綿綿延河水旁,又讓我重溫了中國革命那段激昂的歷史。鳳凰山上,毛主席窯洞裏的那盞昏暗的油燈,在我眼裏就是指引中華族偉大抗戰的燈塔。白求恩在紛飛的戰火中忘我地救治傷員,爲我們詮釋了共產黨人“最講認真”的真諦。張思德那一件件塵封的往事,讓我們找到了爲人服務的源頭。們與人羣衆的深厚感情,們的人格魅力,一次次讓我眼眶發熱。延安的課堂教學和現場體驗,一次次讓我心靈震撼,一次次讓我靈魂淨化,一次次讓我精神昇華。

二、聽取報告

聽了高尚斌教授的報告《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他從1935年10月19日開始一直講到1948年3月23日結束,使我對我們的歷史,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一種精神對一場革命勝利的重要性,但如果我們能從這種精神中學到一些切合實際的東西並加以利用,我覺得就不虛此行了。延安精神內涵豐富,不僅包括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四個方面的精髓,還有隨處可見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國際友愛精神等等。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從來到這裏的那一刻起,時時刻刻都可以感受到。從小米加步槍到打補釘的破軍服,我彷彿看到了革命先輩們黝黑消瘦的面孔,堅毅的目光還有煤油燈下書寫光輝篇章的身影。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戰的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報告講述了從1935年到1948年,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共和國的堅固基石。正是以爲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引導和激勵着我們黨領導全國人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了新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此前,只是在歷史課本上背過那些關於“延安精神”的條條框框,並未實際接觸和體驗過此類事物。通過這次報告,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心靈深處受到了震撼。

最最使我受益的是:延安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石梅副教授,爲我們講授的《輔導員工作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由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尚屬於新興學科,系統完整的教學理論還沒有完全形成,尤其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別體現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夠。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教育部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關係到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所以我們要加強思想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性;加強基礎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學生是學校的一份子,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學校的管理,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其次,學生是家庭的一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家庭的幸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最後,學生更是自己的主導者,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自身的發展,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延安精神使我們深刻了解到我們工作的重要性,讓我們深知要從身邊的滴滴做起。不僅要做好學校的、班級的工作,更應該走進學生的寢室,深入開展宿舍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生骨幹,先進集體的帶頭和組織作用,以實際行動爲同學樹立榜樣,立典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將我們的工作做到。

延安心得體會篇4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曾發出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戰鬥號召。其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今日看來,評於杜鵬程先生寫的《保衛延安》是再恰當可是了。

?保衛延安》講述了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兵進攻延安。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延安後,在青化砭和蟠龍鎮兩場戰鬥中接連獲勝。周大勇連與主力失去聯繫,孤軍奮戰,殺出重圍。國民黨軍隊欲與人民解放軍決戰,結果受到重創。小說刻畫了周大勇、王老虎、馬全有、馬長勝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民解放軍基層幹部和陳興允、李誠、衛毅、張培等一批血肉鮮活的解放軍高級指揮員,並第一次塑造了彭德懷將軍的形象。還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

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主人公一連連長周大勇,在一次次戰鬥中,他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對黨、對領袖、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聽到黨中央撤離延安,看到陝北的羣衆倒在血泊之中,“慘烈的痛苦和憤怒煎熬着他的心”。強烈的愛憎、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成爲他爲人民奮不顧身、創造驚天動地英雄業績的強大動力。戰鬥中他總是主動請求承擔最危險、最艱鉅的任務。在長城線上的突圍戰中,他身負重傷,帶着傷病員和疲憊不堪的戰士,被圍困在一個小山洞裏。面臨絕境,他想的不是怎樣安全突圍,而是想想的是怎樣“緊張地爲自我階級的事業戰鬥下去”,最終率領戰士闖出險境。誠如團政委李誠所說,周大勇是一個“渾身汗毛孔裏都滲透着忠誠”的人。青化砭戰鬥,他衝鋒陷陣,個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龍鎮攻堅,他智勇雙全,出色地完成誘擊敵人的任務;尤其是在長城線上,連隊陷入敵軍重圍,與主力失去聯繫,他以無比的剛毅和勇猛,無比的機智和沉着,指揮戰士在敵羣中左衝右突,周大勇是在緊張的戰鬥和嚴酷的考驗中,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周大勇是一個連長,一個指揮員,同時也仍然是戰士中的一個。

在我們革命的軍隊中,指揮員和戰鬥員的思想感情本來是完全相通的,因爲戰鬥的目的和意志是完全一致的。指揮員們也都堅持着戰鬥員們的特色,因爲指揮員們的優秀精神就是從普通戰鬥員的精神中提煉和提高起來的東西;無論指揮員和戰鬥員都來自人民羣衆,都爲黨的教育、部隊教育和革命鬥爭所培養和鍛鍊,同時大部分指揮員就都是從戰鬥員中成長起來的。在周大勇身上,普通的然而英勇非凡的戰士的特色尤其鮮明;他是我們人民戰士的一個典型。他的性格的成長,體現着一個普通的勇敢的戰士怎樣成爲一個英雄和出色的指揮員的成長,而尤其體現着一個普通人怎樣成爲一個不能摧毀的堅強的革命戰士的成長。周大勇成長的具體歷史,反映着人民革命的一長段艱苦鬥爭的歷史。他是紅四方面軍長征時投軍的,那時他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而在他投軍前,他已經汲取了革命的乳液,尤其是喝夠了革命受挫折後的災難的苦液;在投軍後,黨和部隊的教育以及一次一次的艱苦鬥爭把他逐漸煉成了具有銅筋鐵骨和鋼的意志的人。他的成長也能夠說明:他是那種除了自我的部隊就沒有另外的家,也不相信還會有比這更好的另外的家的人中的一個。在這些人的心目中除了黨,人民,祖國,人類實現社會主義夢想,就再也沒有別的什麼了。在他們,唯

一歡樂、光榮的事情,就是爲人民而戰鬥,而犧牲。

這樣的人,看起來誠然是單純的,然而卻是內心最富有的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是體驗着黨性的人。因爲他們最深刻和最密切地聯繫着人民的苦難和期望;他們任何一個行動和思想,都會先去體會黨的教育和黨的意志。他們是親身地體驗着被壓迫勞苦羣衆的切身要求的,也是親身地體驗着勞苦羣衆僅有在黨領導之下團結起來鬥爭才能解放自我的實際的革命道路的;所以,無產階級的夢想,黨的領導,人民的勝利,就成爲他們的最堅強的信仰力量,這使他們在敵人和困難面前成爲大無畏者。這是真正的人民戰士和英雄,是千錘百煉出來的英雄,而不是僅僅立了一兩次功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只要在內心上不失去和人民,和黨,和自我部隊的聯繫,不失去信仰力,是無論放到什麼地方去都不會被毀滅的。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所描述和歌頌的英雄和戰士,在根本上就都是這樣的人物。

書中還描述了爲了戰友能安全走出沙漠,把一袋水留給他人而渴死犧牲的老炊事員孫全厚,“讓連長喝吧……別……浪費……浪費東西了,讓連長……走出沙漠……”他臨死前仍爲他人着想,真正體現了革命軍隊的精神;爲了游擊隊的安全抱着孫子牛栓跳下高崖半生不遂的游擊隊長李玉山的父親李振德老人“你們都是賊!終不得好死!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他臨危前不屈的話語震撼了我的內心,這真是一個渾身錚錚鐵骨的老漢啊:我還清楚地記得,團參謀長衛毅犧牲後,他在一連的弟弟衛剛抱着他的屍體嚎啕大哭:“哥,你不能死啊!讓我替你去死!讓我替你去死……”這撕心裂肺的哭聲,像融化了的鐵水,一點一點地滴在我的心坎上,這真是一對情比金堅的好兄弟啊!

爲什麼共產黨能順民意、得民心呢這個問題在書中有了解答。在書中,彭德懷將軍曾說過:“我們要像掃帚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擡高我們,害怕我們。菩薩看起來很威嚴、嚇人,可是它經不住一掃帚打;掃帚雖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並不惹人注意,可是每一家都離不了它。”這是一個何等偉大的將軍啊!不當受人民崇敬的“菩薩”,而要當供人民使用的“掃帚”,不是一個偉大的、一心爲人民服務的將軍,說不出來。書中第六章第五節中,陳興允旅長以往這樣地描述過我們的戰士們:“我們的戰士,把自我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給了人民事業。他們即使去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進取自動毫無怨言。一個人,望着他們就不明白什麼叫艱難畏懼。一個人比比他們,就覺得自我貢獻太少,就覺得自我站在任何崗位上都不應當有什麼不滿意。”人應對他們,還有什麼個人打算,那會羞愧而死!

當團指導員張培讓周大勇傳達中央撤軍的決策時,周大勇是“才從牙縫裏擠出了這幾個字:‘我軍……退出延安……’”然後“戰士們像聽到什麼命令一樣,嘩地一齊站起來……有人低聲哭了!眨眼工夫,全場人都慟哭起來。有的戰士還跺腳,抽噎着哭。眼淚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槍托上……人民解放戰爭打了八個多月,難道我們放棄的地方少嗎有許多戰士親眼看見自我的家鄉放棄了,可是誰淌過一滴淚呢自我參加了人民軍隊十年開外,也沒見過戰士們這樣哭過!”這聲音,是從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解放戰士的身上發出來的,但這對黨、對中央的一腔忠誠,使這哭聲不再普通,不再平凡——這是多麼神聖的哭聲啊!

“每一場戰鬥,都會有人犧牲。我們陝甘寧邊區的每一片土地,此刻都染上了鮮血”這是周大勇說的,也是我們讀者的感想。如今,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再有硝煙,這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有時候,人要懂得珍惜,想想“一寸山河一寸血”,想想“一片土地一片血”,再想想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

延安心得體會篇5

革命聖地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裏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同志爲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與中華族的優秀傳統風範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它的內容豐富,源遠流長。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爲人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肘期。我們黨歷來把爲中國最廣大人謀利益作爲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爲人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爲“主的政府,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裏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着和生活都很儉樸,人之間的關係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裏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譁衆取寵的誇誇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當時的延安交通閉塞,經濟落後。面對國黨的封鎖,同志號召根據地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閒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餓垮,反而鑄就了延安軍的錚錚鐵骨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我黨我軍的領導人,卻住的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牀,而正是在那張木桌上,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大量有遠見卓識的政論著作,給中國革命指明瞭正確的道路,讓中國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是在這延安窯洞裏,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