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淺析留守兒童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篇一

爲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我們通過調查、走訪等形式,對全縣12個鄉鎮、2個工作站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情況如下:

一、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一是分佈廣,不均衡。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縣留守兒童總數423人,從統計分析,全縣12個鄉鎮、2個工作站均有農村留守兒童,但分佈不均衡,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多的村,留守兒童數量多,所佔比例高,反之則低。

二是留守早,時間長。0—14歲(不含14歲)的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兒童中,在其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三是與父母聯繫少、見面難。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主要通過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聯繫。每年能與父母也只能見上一兩面。

四是承擔家務,自理能力增強。部分的留守兒童放學回家要承擔家務。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強。

二、各類留守兒童監護類型的個性特徵

一是隔代監護型。隔代監護人一般思想觀念比較陳舊,普遍文化水平低,管養不管教,往往是隻重物質方面的滿足,缺乏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這些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普遍學習自覺性較差等。

二是寄養監護型。父母外出務工,由於無祖父母的照顧或祖父母年高體弱,無力承擔監護義務,父母就把孩子託負給近親屬監護。由於家庭環境的變化,又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這些孩子就容易變的比較內向、孤僻、冷漠,對以後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不良影響。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因長時間不和父母在一起,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與父母的交流,處於“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爲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的“三缺”困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行爲和習慣偏差,安全和教育隱患,使得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及行爲習慣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較差。一方面,部分打工父母對子女期待不高,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是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三是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容易發生障礙。

四是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部分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等行爲。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爲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考慮和解決。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如縣關工委去年大力組織“千人百元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就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共募集捐款3萬餘元,計劃近期要發放到留守兒童手中。

二是構建學校監管建設機制,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環境。學校是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要積極發揮學校教職員工的作用,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在生活、學習、思想上給予幫助。學校要進一步深化德育環境,創造良好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關愛活動,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諮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創新家長學校機制,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育培訓,提高監護人的家教水平和監護能力。充分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之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瞭解留守兒童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學校和監護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三是強化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職能,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要幫助家長認清自己所擔當的角色,引導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如果確實沒有辦法的,外出打工前一定要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項安排好,而且最好選擇就近務工,外出打工後要通過電話、網絡、通信和定期探望等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更新監護觀念,提高監護水平。建立家長或臨時監護人培訓制度,加大對外出務工家長或臨時監護人的引導和教育,提高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提高對留守兒童教育特殊性的認識,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能力,引導臨時監護人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

四是認真履行職責,要充分發揮教育部門、各級關工委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關工委要做好協調工作,發揮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及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優勢,組織“五老”人員和志願者,積極開展各類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

總之,社會要和諧,留守兒童就必須健康成長。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就會使社會更加和諧。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 篇二

從留守兒童親子分離、監護不力的種種現象中,我們看到的是當下孩子們的生存危機,還有暫時看不到的、由於親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更重要影響的發展隱患。

相當多的留守兒童家庭儘管家庭結構並未破裂,孩子父母雙全,但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遠離孩子的現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徵發生了諸多改變:親子之間面對面、互動頻率高、日常生活中影響等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復存在。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留守兒童家庭因父輩與孩子的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輩引領、缺少與父母積極的情感互動和缺少心理支持,難免對父母的情感冷漠,進而導致更多的心理和行爲問題,長期積澱下來將對其一生產生極爲不利的影響。

淺析留守兒童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篇三

隨着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打工隊伍不斷擴大,我縣中國小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成爲社會廣爲關注並亟待解決的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因此,開展對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對營造青少年成長的良好環境,提高全縣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課題實驗研究的背景

東至縣地處皖南山區,北臨長江,南接江西,面積爲3256平方公里,人口爲53.5萬人,轄15個鄉鎮、248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委會,地形分佈爲“七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分是莊園”。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365所,其中:幼兒園5所(含民辦2所)國小318所,國中32所,普通高中8所(含民辦2所),職業高中2所。現有在校生88784人,其中:在校(園)幼兒4509人,國小生42514人,國中生25052人,普高生13401人,職高生3308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至縣外出務工隊伍在不斷擴大,我縣每年外出務工人數已超過全縣總人數的28%,約佔15萬人,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鄉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東至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課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課題於20xx年4月着手準備,並向省教育廳、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省教育廳教科研1號文件於11月22日批准立項,根據省課題實驗研究的有關規定,經研究決定本課題予以開題。

二、課題實驗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對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有利於全縣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有利於營造以人爲本的教育環境,有利於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校公平教育,推進全縣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爲縣國家,教育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的對象:全縣初、國小(含學前班、幼兒園)的留守兒童。

2、研究的問題:調查研究全縣國中、國小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課堂學習、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並從中歸納分析出帶有共性的問題,認真解剖分析,爲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提供事實依據。

3、研究的對策:一是調查總結各校現正實施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對此提出切合實際且科學合理的建議,在實踐中不斷加以驗證和完善。二是借鑑外地成功教育的經驗,結合本縣實際,就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對策問題,從宏觀和微觀方面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爲國家和教育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四、課題實驗的目標與要求

本課題實驗的總體目標與要求是:紮紮實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找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符合東至山區縣留守兒童教育實際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方法,切切實實地爲全縣教育的再次騰飛做出應有的努力。要實現這個總體目標與要求,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責任落實。

在縣教育局、關工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課題組由縣教育局黨組成員、縣教研室主任汪名傑同志全面負責;陳相元同志負責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工作。問卷調查工作,由陳相元同志負責,課題組全員參與。實地調研座談工作,分三個小組進行:汪名傑(小組負責)、黃曉東、王清華;陳相元(小組負責)、程賽華、汪孔悅、袁延清;廖立平(小組負責)、鮑嵐、樑東勝。座談會類型及學校: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社區家長代表等三種類型,學校覆蓋縣城與農村的國中、國小和幼兒園。數據統計、文字處理等工作:由鮑嵐、廖立平同志負責。調查座談等資料收集歸檔工作,由程賽華同志負責。重點研究學校:由王清華、汪孔悅、樑東勝、袁延清等同志負責。階段成果彙總工作:由黃曉東同志負責。終結性研究報告:由汪名傑同志負責。成果鑑定準備與協調等工作,由陳相元同志負責。

2、明確課題實驗開展的三個階段。

一是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組,醞釀、論證、起草、修改和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方案,積極向省申報立項;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將實驗研究的任務落實到每個課題組成員;在全縣廣泛宣傳,讓實驗的目的、意義、作用深入人心,爲課題實驗的全面鋪開做好輿論、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二是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是實驗的全面開展階段,也是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階段,主要任務是開展問卷調查,實地調研,並及時總結成果。

三是總結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課題組召開總結會,總結研究成果,撰寫實驗總結報告,向省教育廳申報驗收結題;同時向縣人大、政協、國家、關工委、教育局呈遞總結性報告。

3、採取措施,分步實施。

在準備階段,收集並借鑑其他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的成功經驗,並與縣督導室、縣關工委合作,收集掌握東至縣留守兒童的基本資料。

在實施階段,主要蠶區以下科研手段:

①調查法:深入學校、農戶、社區,進行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聽取教師、學生、家長或代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掌握第一手資料;

②分析歸納法:發放調查表,徵求留守兒童教育對策,集思廣益,從中分析、篩選並歸納出有推廣價值的對策與措施;

③個案研究法:通過對留守兒童典型個案教育的跟蹤剖析與研究,從中探索總結留守兒童教育的普通規律和方法;

④藉助多媒體手段,快速處理有關數據與信息。

4、籌集經費,確保研究工作開展。

課題組自籌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五、課題預期成果形式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有:

①課題實施方案,開題報告;

②典型個案教育敘事;

③專題教育教學論文

④終結性調查研究報告

淺析留守兒童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篇四

農村留守兒童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撫養、教育,在一定時期心理上產生不適應感,嚴重的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文章主要介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表現,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對策,以提高心理水平。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空前頻繁。在人口大量流動的過程中,歷史遺留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醫療、保險、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使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將子女長期帶在身邊照顧。因而他們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託付給他人代爲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一個新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由此誕生了。

留守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於父母的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以及缺少高質量的教育水平,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甚至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其中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情緒不穩,性格孤僻,自卑等。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爲隱性,不易發覺,但影響深遠。

(一)自卑心理

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留守兒童有種被遺棄之感,陷入深深自責中,極度自卑。他們害怕別人同情的目光,強烈渴望父母親情,由於無法得到滿足,長期處於被壓抑的狀態而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與人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裏。

(二)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有些留守兒童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由此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的作風,形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極端性格。

(三)消極模仿,盲目從衆心理

“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條件得到一定改善,加上親友的溺愛和放任,等同的傾向性和相同的環境使這些學生容易通過密切交往而形成一個非正式的羣體。在羣體中,他們不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是比誰穿得好、吃得好,消極模仿大衆傳媒中的“孤獨英雄”,從而形成心理的誤區。

(四)虛榮心理

由於無法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爲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父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以爲這樣便可能補償對孩子的愛。殊不知,孩子的虛榮心正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孩子

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們在同學面前顯闊,用虛榮心來掩蓋自己孤獨的心。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原因

(一)家庭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缺失了父母親對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基本缺失了對父母親的心理歸屬和依戀,因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個體早期發展中,父母的愛、支持和鼓勵容易使其建立起對初始接觸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這種感覺的建立,保證了兒童成人後與人順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會使兒童逐漸形成一種孤獨、無助的性格。

(二)學校因素

農村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不利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許多農村中國小校爲了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心育。農村中國小校教育現在仍是應試教育佔主流,素質教育疏於形式,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對於留守兒童特別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

(三)社會因素

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關注不夠。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關注留守兒童,如責令當地的中國小校關照其教育問題,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實際解決其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不多,而且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關注較少。

三、對策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及各種社會羣體共同努力,從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個層面着手,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責任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採取措施,制定和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計劃與方案。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家庭附近就業的機會,從而縮短農民工回家的週期。同時針對目前農村學校普遍的經費不足、人員流失、教學設施差的現狀,要加大對農村社區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視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二)學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而且學校應定期與與父母交流溝通,瞭解其生活和思想狀況,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共同探討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方法。

(三)家庭方面

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在家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監護人、老師等,並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四)社會羣體方面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項目工作。如設立愛心電話;資助和扶持對貧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組織各種會議、研討,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並爭取獲得社會各方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支持。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着一浪高過一浪的民工潮,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犯罪現象呈不斷遞升趨勢,少年犯罪團伙也日益突出,成爲令人頭痛的嚴重社會問題。因而要極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每一個人爲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爲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健康的成長,成爲構建和諧和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 篇五

20xx年即將過去,新年鐘聲即將臨近,滿載着20xx年度的碩果,我們即將迎來新的一年。年終歲末,全市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然而團市委和志願者們的心中卻還記得在南芬區下馬塘鎮還有許多留守兒童需要我們的關愛。12月25日,在市團委和南芬區團委的帶領下,我們xx年、xx年和幾名已經服務期滿的大學生村幹部志願者們來到了位於本溪市南芬區下馬塘鎮的苗可秀學校,參加了由市團委組織的”心手相牽,共迎新年“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爲留守兒童送去的黨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

下馬塘鎮過去一直以“三小”出名。一是鎮小,人口不多;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切多以手工性質的採礦業爲主,難成氣候;三是名氣小,就連本溪當地人都很難說清它的具體位置。”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因此下馬塘鎮大部分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因此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成爲了一種必然。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現階段中出現的一個很特殊的羣體,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但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來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感情波動很大,對周圍的反應敏感性強,他們需要更多的平等、友善、關心、理解和尊重。在這次活動中,志願者們和留守兒童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還安排了講故事,做遊戲,和才藝展示等環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等基本情況,也讓他們對我們卸下心理防線,接受並認可了我們。在與孩子們的接觸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纔能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和更加真實地感受。

這次活動爲我們大學生村幹部志願者們提供了一個走進社會,瞭解社會,展現自己的絢麗舞臺,也是一次讓大學生志願者能投身社會、體驗生活、服務人民的絕好機會。就我們這次活動來說,通過之前的瞭解我們得知由於留守兒童羣體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導,時常想念他們的爸爸媽媽,而他們的父母過節回家因倍加珍惜短暫的團聚時光,也會對孩子過分溺愛,這都導致了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畏縮或是傲慢的性格。

得知這些,我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着,但古語有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努力學習,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真的讓我感到無比的安慰。只有讓孩子不斷進行苦難的磨練,才能幫助他們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與良好的心態,在未來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社會。活動中,我帶的二年級的馬敬華小朋友,在活動快要結束前,他堅持要爲我們大家朗誦一首詩,是李白的《贈汪倫》。當朗誦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時,小傢伙看着我開心的笑了。短短几個小時的陪伴使我們之間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誼讓我又一次感到了孩子們的熱情與溫暖。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通過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我更深層系的瞭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己的位置,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才能在今後遇到挫折與挑戰時,用自己在實踐得到檢驗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它,克服它。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在市、區團委的帶領下,我們所做的這些都是爲了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裏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出國留學志願者中的一份子,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那麼,只要留守兒童存在,關愛留守兒童這項活動就必須深入、持久地、有聲有色地開展下去。作爲新時代大學生志願者,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瞭解社會發展,才能鍛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將來能更好地投身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纔是大學生成長志願者成才的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