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多篇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多篇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1

任教八年來,經歷的培訓不多,這次省國中歷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時間雖不長,但每天的感覺是充實。在這裏,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學習,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此次培訓中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上哪個年級看哪個年級的教材,現學現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歷史知識。不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普及歷史知識。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的歷史教育僅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其他,這無疑是陷入了誤區。任何一種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爲中心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也不應例外。我們傳授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穫。我作爲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歷史教師身上的壓力。每一位歷史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很精彩,讓自己的每節課都亮起來。然而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一個衡量教學的標準——學生的成績。你的課是亮了,而你學生的成績卻暗了,你作爲歷史教師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會不理解,爲什麼你的課亮了,而學生的成績會暗呢?這兩個不應該成正比嗎?非也!因爲我們要向學校、要向家長、要向學生有個交代,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就變得說者無味,聽者無趣,考前狂背的現象。這是學生的可悲,更是教師的可憐。我們到底應怎麼做?

就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通過培訓,我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且有了日後工作的指南:

1、作爲一名教師,要讓教育具有“親和力”。我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博覽羣書,不斷進取,善於總結反思。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通過這次培訓,我學會了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閱自己的教學行爲,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我會時時警醒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今後的工作中,我定會更加努力,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完善自己,書寫出燦爛美好的未來。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2

未曾接觸湯因比這句話的時候,一直沒有想到過,看了湯因比這句話,回頭想上一想,生活在經常打些無義戰的春秋時代,或周遊列國,或退而辦學,孔子一直在推銷和傳授他的治國方略和仁義禮智的理想,確乎不曾有過要實現政治統一的意思,孔子頭腦中未曾有過秦始皇和劉邦式的大一統思想,孔子那裏幾乎沒有什麼國家概念,從孔子周遊列國看,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世界主義者,雖然他是魯國人,如果有哪個國家同意,他都願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許用些力氣可以從《論語》以及和孔子有關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愛國主義”方面的東西,挖掘出來怕也總是勉強。

在孔子那裏,似乎並無“屈原”之用。這也許並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約之以己,以“禮”約之以君臣人倫,他的着眼點在文明建設,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統。春秋時候雖然時有不義之戰,但這些戰爭似乎多屬國與國之間利益情仇性的衝突,於華夏文明並無大的不利,沒有像戰國末期那樣把文明拖入悽慘的境地,而以同一華夏文明爲背景,人們在政治上分爲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國家,於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和建設或許還有些自由爭鳴、相互促進的好處。越來越仰仗武力的戰國末期是讓人遺憾的,若非吞併之心使大地上到處都是硝煙,春秋戰國乃是中華文明史上非常輝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爲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爭鳴”就出現在那時候,中國的思想在那時候非常活躍。湯因比說:“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統一之前,中國早已實現了文化統一。在這方面,中國最偉大、最富創造性的思想文化運動發生在兵連禍接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完成政治統一之前。這是包括孔子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哲學學派奠基人所在的時代。”

湯因比認爲,中國最初擁有清晰的歷史記載的時間不早於公元前9世紀或者公元前8世紀。就我們所知——湯因比說——中國的夏代是傳說的朝代,亦即“無文字記載”的“前文明”意義上的“史前史”時代,商、周政權是真實的存在,這有商代刻寫在“卜骨”上的銘文和具有指導意義的同代文字史料爲證。即使這樣,湯因比指出,仍沒有證據表明,商朝政權是同秦漢王朝及其之後的各個化身一樣的政治實體。湯因比認爲,由始皇帝完成並經劉邦加以拯救的那種政治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湯因比知道,他的說法是不爲中國學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紀初,湯因比的說法可能就更不能爲中國學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發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約爲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約爲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體爲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將具體的帝王年代從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參見陳寧《“夏商周斷代工程”爭議難平》)

?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質疑,這個就不說了,倒是湯因比的一句話現在也可以拿來一用。他說:政治統一“這是後來的輪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從漢代起才被中國學者當作他們對整個中國歷史的解釋模式。結果,這個模式在不違背事實的情況下就不能適用於中國早期史。但中國的學者寧願違背事實,而不願放棄他們這種自成一體、先入爲主的解說”。

其實,即使承認湯因比的說法,也不會影響華夏文明的輝煌,多少國家並不用借光於歷史斷代。

研究一下湯因比的一些論述,也許對一些傳統觀念會有些震動。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3

古人以史爲鏡,學習歷史可以提高我們的素養。對於歷史老師來說,歷史教學應該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有興趣,感興趣。而不是一味的照着書本讀書。本學期即將結束,現就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個總結。

本學期,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爲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國小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4

我生長在新中國的大樹下,沐浴着共和國大地上和煦的陽光,從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胸前飄着鮮豔的紅領巾,到站在鮮紅的黨旗下莊嚴宣誓,一直伴着我成長與思索的足跡。然而蘇聯的解體,東歐劇變,人們發出了憂慮的疑問:鑲嵌着斧頭與鐮刀鮮紅的黨旗,還能夠在中國的大地上繼續高高飄揚麼?

面對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我努力地尋找着答案。

我試着向歷史老人討要答案,歷史的教科書將一幅幅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嘉興南湖的幽幽湖水,我看到兩萬五千里路上的風雲激盪,我看到了八年抗戰瀰漫的硝煙,我看到了百萬雄獅過大江的壯麗輝煌,我聽到了_城樓上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我還試着向現實索要答案,現實的老師讓我明白了許多、許多。我知道滿目瘡痍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現在我卻看到了十三億人齊奔小康;我知道被人稱着“東亞病夫”的屈辱,從奧運會的局外人,到零的突破,再到金牌總數第一,現在中華民族卻圓了百年奧運夢想;我知道小米加步槍抗美援朝的悲壯與慘烈,現在我看見了茫茫宇宙有我神州七號,“向祖國報告:我以出倉,感覺良好!”洪亮的中華之聲,響徹寰宇;我知道香港、澳門百年割讓的恥辱與辛酸,現在我也望見了香港島上那盛開的紫荊花,聽到了澳門童聲齊唱的:我已回家……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我更自豪,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望着那獵獵飄舞的黨旗,我思索着,那鮮紅鮮紅的黨旗啊,是多少先烈的鮮血染成;那熠熠生輝的黨旗啊,又是多少先進黨員把他鑄就。平凡的我,小小的我,我該爲他做些什麼呢?……

雖然我不能_把清貧當着財富,我渴望財富,我渴望我及我的家人能夠過上富裕舒適的生活,但我更知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至理名言,我能夠抵禦住金錢的誘惑。

我不能如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但我能夠踏實做事,誠懇待人,謙卑自律,尊老愛幼,與人爲善。

我不能如焦裕祿心中永遠只裝着百姓,在貧窮的蘭考治理風沙。但我能夠在平凡的統計崗位上,默默把數字辛勤耕耘,任那枯燥的阿拉伯數字把我的青春一點一點耗盡,任那突兀的皺紋爬滿我的額頭,我依然無怨無悔,奉獻我的真誠。

我不能如孔繁森主動要求援藏,並在雪域高原收養孤兒。但我能夠在不寬裕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爲地震災區的兄弟姐妹們獻一份愛心,交上一份特殊的黨費;時常也會爲周圍貧困的孩子們送上幾件寒衣和一些學習用品。

我不能如親臨“5.12”特大地震抗震第一線的英雄羣體們,用他們的壯舉撼動山河,拯救他人生命。但我能在統計崗位上追求數據的真實,反映經濟發展的客觀現象,寫出高質量的統計分析報告,爲我市的“兩個強力推進”和大交通建設貢獻綿薄之力。新的時代,新的實踐。“以人爲本”,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又帶領我們開始了新的長征。

在新的征途中,如果說我們的黨是一座傲然挺立的大廈,那麼,我願做一塊堅實的基石;如果說我們的黨是一條長流不息的河流,那麼,我願做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一切爲了人民,一切服務於人民”,雖然我不能做到完美,但我能努力地做到優秀。

又是一個熱情的七月,又是一個國旗和黨旗交相輝映的日子,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光輝的96華誕。在這黨旗飄飄、鮮花爛漫的日子裏,我要把最誠摯的歌,最溫馨的祝福,獻給我們偉大的黨,獻給那面蘊滿歷史滄桑和時代激情的旗幟。面對黨旗,我承諾:生命不息,爲黨奮鬥不止!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5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兩個月的培訓時間馬上就要結束了。時間雖短,但對於我來說卻有莫大的收穫:

一、通過本輪國培,我的傳統教學觀念受到衝擊,教育教學理論得到提升。

本次培訓中,專家們引領我們走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爲我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再次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落伍,讓我們走出老式教育的誤區。

在聆聽教授們的講座、觀摩諸多名師的精彩課例過程中,從他們身上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在自己平時歷史課教學中,僅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興趣、能力、情感、歷史觀、社會意識等的培養。本次培訓中,專家們引領我們走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爲我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再次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落伍,讓我們走出老式教育的誤區。我作爲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歷史教師身上的壓力。

其實,任何一種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爲中心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也不應例外。我們傳授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穫。

通過培訓我認識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我們歷史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整合教學技巧有了新的認識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整合教學對激發學生探究學習中學歷史很有幫助。教師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做到深入淺出;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生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

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

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發揮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實踐,達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成效。

三、要不斷把學習理論知識用之於教育教學實踐。

我努力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能力,使之爲我的教學工作服務。在培訓中,我把自身對歷史學科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班級內的老師交流,驗證着收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不斷用新的練習設計理念指導我的教學,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發現規律、總結成敗;如此用心的循環往復,是因爲培訓班的課例研究讓我變得更加有心。同時,我學會了變換角度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領下,不斷反思、調整我的教育觀,正是這種換位思考,讓我學會了信任學生,並不斷地感受到信任帶來的驚喜和力量。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次培訓,給我思想的洗禮、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讓我懂得要以“情”爲紐帶,讓感情走進課堂,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與學生互動,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成長;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授課中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習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培訓,我認識到,歷史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裏面的知識豐富多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非常有必要,讓他們自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影響,形成新的歷史史觀,從而認識社會,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培訓馬上就要結束,學習仍會將繼續!“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通過本次學習我更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更堅定了爲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的`信念!

團的歷史心得體會篇6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爲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爲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爲真理,奉爲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爲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爲什麼?教材還給學生

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爲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爲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14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爲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