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復活讀書心得2000字

復活讀書心得2000字

《復活》將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對無私和高尚的誤解刻畫得非常生動。就像我在和常人偶爾討論哲學與社會時從他們那裏得到的詫異的眼光一樣,在一個由大多數普通人組成的社會裏,不僅大多數人不去思考社會與人生的重大命題,而且讓那此思考的少數人成爲另類。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復活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復活讀書心得1

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小說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

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

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

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

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

她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爲卡秋莎抽菸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

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

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

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

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爲了命案的嫌疑犯。

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衆,怕自己名譽掃地。

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纔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

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

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爲她請來申訴的律師。

一次次的爲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僞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

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

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

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爲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爲徹底。

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爲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

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

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

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

使瑪絲洛娃獲得“復活”與新生。

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鬆。

小說所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麼的輕鬆,而是嚴肅的,至於這本小說爲什麼要叫“復活”呢?

我想是這樣的:在書中,聶赫留朵夫的日記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

看到這裏我頓時就明白了爲什麼這本小說叫做“復活”作品以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與道德上的復活。

告訴我們要與人爲善,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我仍是一個漂亮的人。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看世界會更加美好。

製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與人爲樂,給自己快樂。

復活讀書心得2

列夫·托爾斯泰生於1828年,到1880年以後,他的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放棄了他的貴族階級立場,站在俄國廣大民衆的一邊。他的一生寫過許多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就是他在1889年至1899年間,共耗費10年,先後六易其稿的《復活》。

作品一開始,便展開了對沙皇俄國是非顛倒的司法制度的漠然的揭露。別告席上站着被侮辱別損害的卡秋莎·瑪絲洛娃,而當年raped她,使她最終淪爲娼妓的貴族老年聶赫留朵夫,卻端坐在陪審席上,有權決點她的刑期和命運。而負責起訴卡秋莎的檢察官上了法庭採匆匆翻閱案卷,因爲他頭天夜晚就在卡秋莎·瑪絲洛娃坐牢前所在的那家妓院鬼混。儘管如此,在法庭上,他還是滔滔不絕地放大厥詞,極力要給卡秋莎判一個重刑,因爲由他控訴的案子判了重刑,便能表現出來他的才能,有利於他的功名利祿。

整個法庭審判是一場鬧劇,陪審團們做出的是錯誤的決定,而法官明知如此,卻不予糾正,因爲他們都希望趕快結束審判。當作品描寫轉移關押犯人的監獄時,作家在對那羣被無辜判刑的勞苦大衆做了淋漓盡到的刻畫。

《復活》對俄國政府的官僚機構的批判和揭露也是十分尖銳的。小說中描寫了許許多多荒淫無恥的俄國官僚,我們可以順手拈來,舉兩個例子。那一個舉止文雅,相貌堂堂的大人物馬斯連尼科夫“雖然擔任着在道德方面上最無恥的職務,卻自以爲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一邊在監獄裏殘酷的虐待犯人,一邊極力的討好他的上級,每當他得到上級的賞識的時候,他便花心怒放。另一個大人物查爾斯伯爵,他豐衣美食,養尊處優,而對他自己的所作所爲“對於俄羅斯帝國乃至全世界究竟會造成極大的好處還是極大的壞處,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正是這樣的一羣“人物”統治者一個龐大的國家,掌握着億萬俄國的命運。

整個《復活》的故事發展過程,就是對當時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進行揭發的過程,聶赫留朵夫爲了個卡秋莎伸冤,走遍了彼得堡,大大小小的衙門他做後得出的結論是:“吃人的事情原來不是發生在森林中,而是發生在辦公室裏。”那個無辜的關押在監牢中的老婦人從她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悟到一個道理“在她的國家裏,真理已經被豬吃了!”

作品中所描寫的女主角卡秋莎·瑪絲洛娃,從一個天真純潔的姑娘到一個行屍走肉的whore的墮落過程,就是對這個吃人的黑暗社會的機器有力的揭露。作品中對廣大農民羣衆的悲慘生活的揭露,結局有極大的批判力量。聶赫留朵夫在他的領地上看見的每一個農民,都是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不如那個叫瑪爾法的農婦,她的丈夫因爲偷砍了兩株小樹被關進了監獄,他就只能去討飯,還要養活一個生病的婆婆和三個孩子。他們過着如豬狗一般的骯髒生活,他們的住屋眼看就要坍塌,但是又有誰來爲他們着想?

其實從《復活》的第一章第一段開始,便充滿這揭露的氣氛。作家那一段對春天的描寫中,已經感覺到他對整個俄國社會和沙皇統治度的批判態度。

聶赫留朵夫本是一個“十分純潔的青年”,他一心追求人生的完美,認爲“爲道德要求所做的犧牲是最高的精神快樂”。他身爲貴族地主,卻因爲自己是一個用土地爲手段剝削窮人的人而慚愧。初次和卡秋莎見面,他愛慕她的天真美麗,心中產生了青年健康而自然的感情,對她念念不忘。但是他的階級地位爲他所規定的社會壞境和教養使他逐漸墮落。三年以後,他再次來到姑母家,便懷着一個自己也不敢說出來的目的,那就是,想要在卡秋莎身上滿足自己的天性。當他達到這個目的以後,他給了卡秋莎一百個盧布便心安理得地走掉,而且從此忘掉了卡秋莎的存在。

《復活》中寫得最美、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情節,是描寫早年的卡秋莎的第一部第十二章。托爾斯泰給我們表現了一個從外表到靈魂都是無比純潔美麗的少女形象,每一個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人,都會像年輕的聶赫留朵夫一樣,對她一見鍾情。這正是的一個美妙的造物,被那個山頭摧殘到賣自爲娼,並且坐牢流放的那個地步。《復活》中如果沒有其它任何情節描寫,僅僅是它所敘述的卡秋莎的經歷和命運,就已經是對那個社會和制度的極其有利的揭露。

爲了表現聶赫留朵夫這個人物的懺悔和轉變過程,這些內容從文字的形象、心理、環境、社會態度等等不可缺少的成份。由於這些文字的交代才顯得聶赫留朵夫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改變真是可信

聶赫留朵夫是因爲卡秋莎才找到自己的“復活”,而卡秋莎那種自我覺醒,寬恕別人,愛一切人的“復活”方式和意義,纔是作家通過作品所要首先宣揚的思想。

復活讀書心得3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爲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爲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爲"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爲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爲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爲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爲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着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裏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說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裏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爲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爲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復活讀書心得4

人爲誰而活?爲自己?爲親人?爲朋友?爲同事?爲領導?

如果我們認真而又細緻地思考這麼一個問題,你或許會發現,還真得需要仔細地想上一想!而想一想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其實,人是自私的!

古人就說:“養兒防老”。當我們在熱情謳歌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之時,我們的父親、母親也許正看着孩子可愛的笑臉,爲自己完成傳宗接代之任務,也爲自己能夠老而有所養、無後顧之憂而正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呢。是的,悠悠說得可能是太現實了一點,講出了一句大白話,朋友們看着也許不舒服。然而,現實又是如此地不容置疑。

其實,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則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人有敢於犧牲、無私奉獻的陽光一面,同樣也不能否認人有自私自利、慾壑難填的陰暗一面。

用《復活》作者托爾斯泰的話說,所有的人都是“由兩個人合成。一個是精神的人,自己追求的只是也能使別人幸福的幸福。另一個是天性的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爲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第一部,第十四章)所謂天性的人,在悠悠看來,更廣義地說應該稱之爲自私的人。悠悠認爲,托爾斯泰對人的雙面性分析是很透徹的,也是相當到位的。

《復活》中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他毫無顧及地利用瑪絲洛娃對他朦朧而又純潔的愛意,無情無義地raped並隨即拋棄了她。聶赫留朵夫滿足了自己的天性的慾望,卻將終身的痛苦留給了年輕而又無助的瑪絲洛娃。最終,瑪絲洛娃因不幸懷孕而被聶赫留朵夫的兩個姑媽趕了出去,從此,走上了出賣肉體的悲慘的人生之路。

其實,對於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的貴族來說,像聶赫留朵夫這種天性的行爲是“常有這種事嘛。申包克跟家庭女教師有過這種事,是他自己說的。格里沙叔叔有過這種事,父親也有過這種事,……既然大家都這樣做,那麼,可見這也是必要的”。(第一部,第十八章)一旦天性的人佔了上風,人的思想就會被無恥的陰暗所矇蔽着,靈活也就會被私慾所籠罩。

好在聶赫留朵夫心靈中還保留着那片聖潔的家園,精神的人還能甦醒於他的心間,使他的人性得到“復活”。他開始用他的行動爲他的“天性的人”贖罪。他拋棄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繼承的土地分給了農民,他爲無辜服刑的人奔走呼號,想方設法爲瑪絲洛娃爭取無罪釋放。雖然,他爲瑪絲洛娃所作出的努力沒有得到圓滿成功,瑪絲洛娃最終還是被判苦役,後改成流放。但他的努力顯然贏得了瑪絲洛娃的原諒與認可。也正是對他這種行爲的認可,使瑪絲洛娃沒有接受聶赫留夫的愛,因爲“她愛他,認爲如果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鬆一起走了,就使他完全解脫了。”(第三部,第二十五章)

無疑,《復活》讓我們讀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復活”是如此之不易。

“人性復活”的過程中痛苦的!爲了讓人性復活,聶赫留朵夫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往往過了一大段時間之後,他忽然覺得內心活動不通暢,有時甚至完全停頓,他就開始清除堆積在靈魂中的而成爲停頓的原因的種種污垢。”(第一部,第二十八章)然而,即便如此,聶赫留朵夫也時常經受不住各種誘惑的考驗,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就陶醉於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並以此爲樂。

由此可見,要真正能經受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人必須要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讓“精神的人”時刻保持着活躍的精神。

世界充滿誘惑。面對誘惑,我們也許真得應該做一個“精神的人”,而將“天性的人”囚牢在人心的深處,永遠不將之釋放。儘管,這或許是一種長期的痛苦!然而,我們應該有這種作出犧牲的勇氣!

復活讀書心得5

讀着《復活》,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僅是爲了男女主人公,特別是男主人公靈魂迴歸的可歌可泣,更是因爲自己內心與之產生的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次徹徹底底的復活。

在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身上時常活躍着兩個人,一個是精神生命、真正的自我,他只追求既能成爲自己,同時也能成爲別人幸福的那種幸福;一個是健康、精力充沛、肉體的自我,它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爲個人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兩者不斷做着殊死的較量,誰贏就能支配他的一切行爲。一次鬥爭,便是一次反省,一次醒悟的可能。但兩者的競爭常常是不公平的。

相信自己,意味着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考慮追求輕鬆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是幾乎總是同他作對;相信別人,意味着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考慮精神的自我,而只考慮肉體的自我。此外,相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別人的指責——相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讚揚。'這樣看來,相信自己比相信別人要難得多。精神的自我要戰勝肉體的自我,往往要付出更多艱辛的努力。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會遇到兩難的選擇:目睹無視紅燈川流的人羣,我在猶豫;看到窗外點點的垃圾,手握廢紙的我在猶豫;面對路中央可能造成的意外,我在猶豫……然而,這些本無需猶豫的猶豫,卻在剎那間被肉體的自我所操控。他說:'別人都這麼幹,何必太認真呢?'或是'其他人都不幹,你又何必出這個風頭,讓人笑話呢。'他勝利了。不止一次的勝利了。讓我過後時而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不能憑自己的想法做事,只是懼於他人的眼神,這眼神有時甚至是自己憑空想象的,可悲!或許平時表現得默默無聞,老實沉穩的我,在別人眼中能稱得上好人。但作爲我,可從來不敢這麼想,我只敢說,我不是壞人而已,離好人遠着呢!

聶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在爲數不多的幾次勝利後,他總要爲自己定下一些行爲準則,並決定要遵循到底;記日記,開始新生活,希望這種生活永遠不會改變——他對自己說,這叫做翻開新的一頁。然而,每一次他都被城市的誘惑所降伏,不知不覺地再次墮落,而且往往比以前顯得更深。

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是在一段墮落的生活中突然有所覺悟,認爲不該一直這樣沉淪下去,一定要摒棄過去,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豪言壯語,信誓旦旦,何其壯觀!可到頭來,還是一如既往地墮落,不求上進。

惡劣的行爲是沒有過,可是卻有過比惡劣行爲更惡劣的東西,有過能產生所有惡劣東西的思想。惡劣的行爲可以不再重犯,可以進行懺悔,而惡劣的思想卻只能不斷滋生惡劣的行爲,一種惡劣的行爲不過是在爲其他惡劣行爲蹚路;惡劣的思想卻有使人難以抑制的走上這條路。'我有積極向上的思想,才能將一個人帶上成功的一面。

聶赫留朵夫是幸運的。他在一次庭審上遇到了那個他曾深愛的姑娘——喀秋莎。她的出現震撼着他的心靈。在一次次痛苦的鬥爭中,一個自由精神的人,一個真實的強大的永恆的精神的人,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甦醒了,他不能不相信他。無論他實際的樣子和希望的樣子之間的差距多大,對一個已經甦醒的精神的人來說,一切都有可能。

聶赫留朵夫開始慢慢地復活了。以前他需要費盡心思,才能想出該做什麼,而想出的事情總圍繞着他一個人——他自己;不過儘管生活的全部興趣當時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如今所有的這些事都是爲了別人,而不是爲了自己,所以這些事情變得也具有吸引力,所以這些事情也就多得不可勝數,不僅如此,以前聶赫留朵夫班子及時的時候,往往總是感到煩惱和怨恨;現在辦別人的事,大多讓他感到愉快。

當然,爲別人做事獲得的樂趣遠比之爲自己要多得多,因爲在這其中有密切的合作,真誠的鼓勵,讚賞的目光,成功的喜悅,分享的快樂,你的價值也在幫助他人時得到肯定,這是我們做一件事時獲得最大的滿足。

聶赫留朵夫爲喀秋莎積極奔走。在奔走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勞苦農民、作威作福的獄吏,從低到高各級ZF部門各色的人物,都讓他對自己的國家,所處的社會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深刻的思索。他看到了人們永不休止地欺騙自己和相互欺騙,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他們猥瑣貪婪地玩弄着自己發明的那套一個人統治另一個人的把戲。他認清了這個社會,看到社會醜陋黑暗的一面。他將不再只以自己爲中心,不再只爲喀秋莎一人而奔走,他將爲整個社會謀求一些未曾有的東西。這如小說最後說的:'從這一夜起,對聶赫留朵夫來說,一種全新的生活開始了,不僅僅因爲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爲從這時起,他所遇到的一切對他來說已經具有了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意義。'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源於一次意外相見對他內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斷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從而走上一條相反的人生之路。而我們的'復活'僅僅是缺少這樣一次意外嗎?不是,肯定不是,我們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於復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不可能驅使我們與自身的惰性作長期的鬥爭。要想有所作爲,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敢於突破自己,敢於讓自己不斷地復活。

標籤:復活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