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民族館心得體會多篇

民族館心得體會多篇

民族館心得體會篇1

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我們身居禮儀之邦,應爲禮儀之民。而社交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對我們這些即將踏入社會的畢業生來說,僅僅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是不夠的,還要掌握良好的社交禮儀知識,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敲門磚。抱着這樣的心態,我選了段老師的社交禮儀課。

在選課的時候就十分看好這門課程,我認爲它會對我現在以及以後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會讓我學會更從容、更得體的進行人際交往,贏得更多的機遇、將來更好的適應這個文明的社會。一個學期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學會了很多以前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非常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辛苦栽培。

在社交禮儀課上我們學了名片禮儀,打電話禮儀,餐桌禮儀,送花禮儀,西餐禮儀等等,並且在老師和學姐學長優美的舞姿中,班上的每(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個人都學會了跳社交舞。

當我能夠很完美的跳完這支舞后,內心的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我感覺自己又多了一項社交技能,工作後我能從容地參加舞會,接受舞伴的邀請,更好的展示自己。還有一次印象頗深就是老師帶領我們親身感受了西餐文化。那天我們每個人都盛裝出席,在全家來實戰演習了西餐禮儀。

雖然我以前也吃過西餐,但對於西餐禮儀卻知之甚少,這次體驗讓我明白了很多東西。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大都是在飯局上建立起來的,優雅恰當的進餐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涵養、教養和素質水平,而且對我們個人的發展、事業的進步也起着關鍵作用。此外,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穿衣、打招呼、遞名片、入座、握手等斯空見慣的行爲,它貫穿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是生活中的大學問。

生活中我們常常不經意間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動作可能正是不符合禮儀要求的,但往往正是這些被人們認爲稀鬆平常的事卻體現出了一個人的涵養來。正確的禮儀對於內部可以融洽關係,對於外界可以樹立形象,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它還可以提升人的涵養,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溝通,細微之處顯真情。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會決定事情的最終結果,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輕視禮儀,都應當積極主動去學習禮儀、講究禮儀。以上這些就是我上社交禮儀課的收穫,以後我要讓禮儀的規則滲透到我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

民族館心得體會篇2

民間美術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魅力,它率直、不拘一格的質樸特性與兒童在藝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有相通之處。可以說,民間美術與幼兒美術有其內在的共同特性,所以,對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欣賞活動是可行的。在實施過程中,我是從下幾個方面着手的。

1. 收集活動--練就捕捉美的能力

爲了使欣賞材料適合幼兒的欣賞水平,我們常常留意有關信息,收集有關書籍、影視碟片、電腦光盤,及時收看並錄製反映民俗題材的電視節目,以備使用。至於實物,更是處處留意收集,歸類收藏。民間美術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許多作品大多散落在民間。考慮到幼兒家長來自四面八方,生活的地區不同,接觸的鄉土文化不同,我們常常發動家長、幼兒收集相關圖片、實物,並佈置相應的活動區域,讓幼兒隨時摸、看、玩,培養幼兒對美的敏銳的捕捉能力。 參觀博物館是擴大眼界、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它使孩子們對富有創意的藝術品充滿敬意,體會到民間美術具有審美與實用雙重功能的特徵。我們還有意識地把有關內容錄製下來,回園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使欣賞活動更有效地進行。

2. 環境佈置--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根據課題創設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形成良好的民間美術欣賞環境非常重 要,它能使幼兒接受潛移默化的薰陶,加強美的視覺感受,培養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發幼兒對美的嚮往。例如,我們模仿民間過年的習俗,在活動室門上貼上生肖題材的剪紙作品,掛上紅燈籠,在牆上張貼孩子們創作的剪紙、染紙作品等,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熱鬧、歡快的節日氣氛,獲得有關民間藝術形式的審美經驗。

3. 教學活動--培養髮現美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積極參與來感受、發現民間美術作品的形 式美和內容美。 在“欣賞布老虎”活動中,我們首先將各色各樣的布老虎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後,再提出“你看到了什麼”“布老虎是什麼樣的”等問題,充分發揮幼兒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着,我們積極引導幼兒討論布老虎的色彩、造型、動態及製作材料等,如啓發幼兒討論布老虎的色彩、造型、動態及製作材料等,如啓發幼兒思考“布老虎有哪些顏色,它們是怎樣搭配的”“布老虎的身上有什麼圖案”等問題,感受民間美術作品大膽、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瞭解對比色的裝飾性,圖案的對稱性等特點。此外,我們還提出“布老虎有哪些動態”等問題,讓幼兒通過觀察分析,感受老虎勇猛威武的形態特徵。由於歷史的沉澱,每一件民間藝術品都有豐富的含義,或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寄託對朋友、親人的衷心祝願,等等,如戴上老虎帽的意義是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樣健壯、勇敢。在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布老虎與真老虎有什麼不同”“人們爲什麼要做布老虎”等問題,讓幼兒思考作品背後的社會意義,從而提高其審美活動的質量。最後我們請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說說是否喜歡布老虎。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引導孩子避免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判斷,也不要引導孩子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等語句,而應鼓勵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提高孩子的價值判斷水平和審美能力。

民族館心得體會篇3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統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爲“少數民族”,比如滿族、回族、傣族、苗族、壯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徵。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四個主要的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清代。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着爲實現民族解放而奮鬥的共同任務和使命。在長期抵禦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各個民族之間建立的患難與共的關係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識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中央根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佈狀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體現了國家尊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也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穩步發展成就矚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爲了進一步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狀況,全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二零二零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句話表明,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纔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而在美國,持續發酵的“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國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義政策。西方的殖民主義史是人類的一部黑歷史。殖民主義是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爲社會制度、貧富分化等原因,導致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民衆爲了表達對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滿,正在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相比之下,中國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纔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繼續爲維護民族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願世界少一些**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諧與平等!

民族館心得體會篇4

爲深入學習貫徹、全面準確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素質,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全面落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目標任務,2020年9月以來,託縣教育系統多形式開展系列主題學習教育活動,切實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促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保障。

託縣強化組織領導抓落實,成立了教育系統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托克托縣中國小、幼兒園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方案》,對全縣教育系統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全縣教育系統通過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宣講培訓、教育先鋒志願宣講服務等形式,全面組織開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學習教育活動,分批分層次培訓覆蓋全員。學習教育緊緊圍繞“強化理論武裝、打牢思想基礎;堅持問題導向、堅決糾正偏差;增強政治擔當、突出工作重點”3個方面,從理論內涵、歷史脈絡、政治要求、發展規律、地位關係、法律層面、政策表述、中央要求、工作機制等角度,深入解讀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和推進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義,詳細解答“怎麼看”和“怎麼辦”兩個問題,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統一思想認識,爲堅定堅決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有關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緊密結合學習教育活動,託縣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自2020年10月開始,全縣教育系統開展了“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使命教育,通過集中學習、對照檢查、考察評定以及召開“師德師風”專題研討活動和教師培訓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師的政治站位,提升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爲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師德高尚、作風優良、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提供有力保障。爲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時瞭解學校辦學、教師工作生活、學生及家庭等基本情況,密切黨羣、幹羣和家校關係,該縣在全縣教育系統持續推進訪學校、訪教師、訪家長“三訪”活動,紮實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和包聯活動,走訪30所中國小幼兒園、2000餘名教師、2萬餘名學生,“面對面”聽取意見,“心貼心”談心交流,“零距離”服務羣衆,打好同心結、畫好同心圓、走好同心路,共築中國夢。

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中國小、幼兒園建設成爲全縣和諧穩定的民族團結進步窗口,從去年9月份開始,該縣中國小、幼兒園2萬餘名學生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開展了“手拉手、心連心、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努力踐行“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不斷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於全縣師生心靈深處,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該縣還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等內容融入校園文化,着力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學校有效發揮功能室、走廊文化、校園文化牆的育人功能,圍繞“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黨愛國愛家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大力開展思想宣傳和主題活動,創新校園陣地建設途徑,突出“一校一品”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努力使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展現校園文化陣地新風貌。

民族館心得體會篇5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個小山村,隔過不遠又是一個小山村,就是這樣村村相連,雞犬相聞,炊煙相望。小山村的父老鄉親,特別親和,用相濡以沫也並不誇張。其實,住在老家那前坡後窪的鄉鄰,有蒙古族、漢族……當然,還有滿族,老家那地方是滿族自治地方,滿族人相對多一些。經過世世代代的雜居聚居,人們間的民族概念似乎不清晰了,真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概念。特別滿族蒙族都是草原民族,好多風俗和禁忌也沒有啥區別,互相認可。老家那裏居住的鄉鄰們在日常交流、生產生活中多使用漢語,這是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的結果。

後來,因爲某種機緣離開河北壩上的老家,到了內蒙古的阿拉善工作生活。記得在我出門的前一晚,母親叮囑到了民族地區,要充分尊重當地的民族風俗,不懂多看、多學、多記……要與當地的本土民族交往好,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好,工作好。

阿拉善寧靜僻遠,我在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積累,學了不多的民族語言,比如簡單地問候語、日常生活用語,還結交了不少當地的蒙古族朋友。

其中文學界的馬英、恩克哈達、額寶勒德、寶音巴圖……我們都是很好的文友,文學相通,在文學活動中能感知到文學賦予我們文學人的相知,能感受到文學帶給我們的享受和快樂。

我們還有一個玩樂團,這個團隊成員由幾個家庭組成,定期不定期組團外出旅遊,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值得一說的是我們的團體內有三個民族成分,我是滿族,還有一家是漢族,其餘的是蒙古族,可謂民族大融合、大團結,我們相處得非常好,情同手足一樣,一起玩,一起轉,不亦樂乎。

其中有一位阿拉善長調民歌協會的副會長達來,達來在蒙古語中是“海子”“湖泊”的意思。我們統稱這位老兄爲“大海哥哥”,他的夫人薩仁,在蒙古語中是“月亮”的意思。每次出行到了內地,大哥代表內蒙古阿拉善文化使者隆重出場,把悠揚的長調獻給遠方的朋友,贏來的不僅是熱烈的掌聲、歡笑、還有就是斟滿的美酒,歌聲不斷酒不斷,唱到一醉方休,喝到一醉方醒,草原民族的豪放、勁爽,給內地朋友留下非常深、非常好的印象,至今大家都有很好的往來,是朋友。

我們不會唱長調,但是會跟着旋律的起伏,搖頭晃腦地隨唱,混在悠揚的歌聲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把阿拉善的文化和熱情帶給內地的朋友們,其樂融融,歡聚一堂,滿滿喝幾杯。

在老家其實好多風俗,都是雜化糅合過的,比如春節有好多習俗,說是滿族的也不全是,說是漢族的也不盡然,當然中間也有好多蒙古族元素。畢竟同山同地同風雨,世世代代走過了多少年,融合是求同存異的必然選擇,互相尊重是文化多樣性的必須。

朋友也好、民族也好,以禮爲先,尊敬在前,一切事情都好辦。在新時代發展進步的當下,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建立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懷,民族共同體,正是被十九大寫入黨章的“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意義的具體實踐,也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守。

我們旅遊到過新疆,到過雲貴,在一些民族互動的活動中,大家唱起來,跳起來,其樂融融,都是共和國的兒女,都是中華民族兄弟,樂之所樂,傾情與共,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手挽手,肩並肩,建設和諧美麗的家園,纔是人間正道。

正如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