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多篇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多篇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 篇一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說中創立了一個自我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而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這本書以馬孔多這樣一個以往安靜而又單純的小村落爲端點,講述了生活於其中的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村落組建人之一阿爾卡蒂亞的兒子。父親老布恩迪亞曾是一位極富進取心,勇於開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賽人踏入了這個與世隔絕的村落,並帶來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議的發明。他與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成爲密友,將一腔熱忱在磁石、天文、鍊金幾件事世界奇觀上消耗殆盡,這或許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百年孤獨的先兆。此後相同的命運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亞家族人身上不斷重演,他們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命運輪迴之中,直到一個世紀後家族最終一個孩子死去,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翻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寫的關於家族歷史的預言。

看似只是一個設計精密、情節波瀾的懸疑神祕故事,實際映射了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例如在阿瑪蘭妲·布恩迪亞的命運之中,毫無理由的恐懼已佔據了她全部的內心,全部的生命。她對親人的怨恨使她喪失了“愛”,缺乏了愛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親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愛,從而使她永遠活在在怨恨中,爲自我造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牢籠。一個無力去愛的人,又怎樣可能被愛?

在這個家庭中,歲月的痕跡已經磨平了所有的回憶,將他們變成廢料,垃圾和污物,讓這個無數辛勞換來的家庭破碎,墮落。且造且毀,且毀且造,固執於自我,孤獨的宿命不斷重演。

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幾十次戰爭,不是爲了夢想,而只可是是爲了他那純粹的、罪惡的自大。他視高傲爲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敗都會讓他迷失,他經逼近過權利的極致,爲此他放棄了許多東西,而最終,他也像放棄那些一樣,堅定的放棄了權利和榮耀,終其一生周而復始的在祖父的鍊金房裏鑄造小金魚。而最終才發現,戰爭已經將生命中最完美的部分永遠的奪走了,在臨終時,那些無法刪除的百年記憶儼然成爲了無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將會無法避免的死去一樣。

還記得馬爾克斯上校“悲傷地敲擊發報鍵”說“馬孔多在下雨”,他儼然已經認識到了戰爭摧毀了太多,而換來的只是奧雷里亞諾的冷言冷語“別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憂鬱,生來孤獨的上校對下雨毫無感觸,絕對理性地勸說革命同僚別犯渾。權利、戰爭已經改變了他,沒有“愛”,沒有“回憶”。

人心如鐵是否真的足以經受這樣多的痛苦和折磨?對於命運,我們是否要逆來順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毀了多少的生命?不,我們要有一顆平和慈悲的心,無畏的勇氣始終堅定方向。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 篇二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地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禮貌,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杯具。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爲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地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過,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我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與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那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爲這片土地帶來了禮貌併爲它取了名字:馬貢多。可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地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我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爲,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我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它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F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禮貌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最終使F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就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我已經力不從心。最終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承傳着。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地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終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可是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最終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以往在內心中對自我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以往見過,也早就明白”。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僅有作者明白。

《百年孤獨》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它,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 篇三

“這是一種黃昏的幽會。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總是傍晚纔來,鈕釦孔眼裏插一朵梔子花,把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翻譯給阿瑪蘭塔聽。他們坐在充滿了玫瑰花和牛至花馨香的長廊上:他念詩,她繡制花邊袖口,兩人都把戰爭的驚擾和變化拋到腦後;她的敏感、審慎和掩藏的溫情,彷彿蛛網一樣把他纏繞起來,每當晚上八時他起身離開的時候,他都不得不用沒戴戒指的蒼白手指撥開這些看不見的蛛網。”

初讀《百年孤獨》時被其中空無一物有如輪迴的孤獨震懾,又感動於穿插於其中的那些純淨的片段和扭曲卻動人的感情。對這部享有“最迷人的噩夢”之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些淺顯的東西,也許應當感到慚愧。

印象最深的是家族中第二代的阿瑪蘭塔。在愛上了與姐姐雷蓓卡熱戀的意大利人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對他們的感情和婚姻加以詛咒甚至實質性的阻礙卻被一一化解後,阿瑪蘭塔最終在婚期將至時作出對雷蓓卡下毒這一殘酷的決定。然而此前一週,年輕而在家族中深受愛戴的雷梅苔絲的意外死亡無限推延了,雷蓓卡在漫長的等待中移情於漂泊於海外輾轉至故鄉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兄長並與之結婚,阿瑪蘭塔也最終獲得了她渴望已久的感情。而在她得到了本應是她魂牽夢繫的求婚後,她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也許是出於應對改變和情感時的怯懦,也許是因爲看到了深愛的人在短短的時間裏互相遺忘開始了新的熱戀而讓她不再相信感情(或者皮埃特羅),也許更多的是出於作者爲她安排的、她無法反抗的孤獨命運,阿瑪蘭塔始終以她的冷漠折磨着皮埃特羅、折磨着她自我。當皮埃特羅在絕望中自殺後,她把手放在火上反覆灼燒,直到散發出了燒焦花朵的氣味。用來包紮傷口的黑色繃帶一向纏在她的手上,伴她一生。

而這只是她生命中杯具的開端。她的高傲導致了她的孤獨,而她的孤獨又讓她有了一種獨特的迷人氣息。這種氣息讓由她撫養長大的兩個孩子都深深的愛上了分別比他們年長十幾歲和幾十歲的阿瑪蘭塔。而無論是阿瑪蘭塔的長輩身份還是她的孤傲都讓她不會理解這些感情,只是在奧雷良諾霍塞熟睡之時,她會潛入他的房間;在霍賽阿卡蒂奧前往羅馬之時,她會偷偷的難過。而她的兩個後代也在對她的無盡思念中死去,關於阿瑪蘭塔的記憶有如泛黃的舊照片,窒息在孤獨和戰爭的泥沼之中。在她生命的終端她在走廊繡花時看到了長相有如普通中年婦女的死神,在死神的指點下開始縫製自我的裹屍布,最終在一個夏夜的晚上無疾而終。

很多人厭惡阿瑪蘭塔,認爲她的冷漠導致了太多人的杯具,然而我不。我始終記得烏蘇婭在進入老境之後的那番話:阿瑪蘭塔並不是冷漠無情,而正是這世界上最溫柔的女人。與她高傲性格並存的,是內心中無法排遣的深深自卑。在她至深的感情與不可剋制的膽怯的搏鬥中,她選擇了放棄,於孤獨之中承受着自我帶來的痛苦。她恐懼着自我內心深處的慾望,而這種恐懼讓她的幸福總是在到來之時遍戛然而止。我記住的不是她的冷酷無情,而是她年輕時在走廊中淡然的微微一笑,堅定決絕的那句“別天真了,我死也不會嫁給你的”,是她一生在走廊裏縫製繡花製品甚至自我的裹屍布那永恆的身影,是在意大利人死後,在自我懲罰中用黑紗布包起的永恆默哀還有一併的青春年華。當奧雷良諾上校返鄉後,阿瑪蘭塔對自我的傷口只用“燒傷了”一句簡短的話輕描淡寫,而其間多少年華如水流過,孤獨永存。

在這個家庭中和阿瑪蘭塔的自我封閉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家族中第五代,被人稱作梅梅的雷納塔。在刻板守舊而故作清高的母親多年的壓制下,梅梅始終一言不發的順從着,只是爲了在忍受了這一切之後獲得徹底的自由。在她長大成人後,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巴比洛尼亞,而當她再次被母親發現並阻止後,她仍舊選擇了她一貫的順從和沉默,只是改在晚上與巴比洛尼亞在浴室相會。最終當她的母親發現之後,請來了當地警察監視,巴比洛尼亞被子彈擊中,梅梅也被母親爲了防止家醜外揚送到了遠方的一所修道院,在那裏她在孤獨中度過了餘生。

最初我相信梅梅與巴比洛尼亞產生的是真正的感情,然而在此後的閱讀中我更傾向於認定梅梅並沒有愛上巴比洛尼亞,至少在她離開家庭之前是這樣。布恩蒂亞家族代代傳承的不只是血脈,更是流淌在他們血脈中的孤獨。而梅梅正是在反抗這份與生俱來的孤獨。她是家族中的一個異類,一個叛逆者,她從始至終看似順從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爲自我的逃離做準備,而這份所謂的感情也可是如此。與一個地位卑下的人相愛可是是她的反抗的一部分。然而最終她的命運還是無可避免的被她的母親左右,在修道院中荒蕪了自我的年華,讓讀者爲她感到一陣深切的悲哀。

同爲家族第五代人的梅梅的妹妹,阿瑪蘭塔·烏蘇婭生命前半部分的故事則簡單得多:在她小時候,姐姐梅梅在修道院生下的孩子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被送回家中,由於母親的努力隱瞞,她始終不明白這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玩伴的真實身份。隨後她前往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裏與比她年長很多的飛行員加斯東結婚,生活似乎幸福而美滿。然而她隨後執意要回到馬貢多這個她長大的破舊城鎮,年輕而精力充沛的她致力於改變這個破舊城鎮的現狀,試圖讓她重新煥發活力。丈夫也一如既往的同意着她任性的要求。然而在這一要求改變了她的命運:在故地阿瑪蘭塔·烏蘇婭與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再次相遇並相愛,加斯東獨自離開了那裏。然而在無限的破敗和荒蕪中阿瑪蘭塔·烏蘇婭和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並沒有感到痛苦,因爲他們是真心相愛的並認爲自我是人間唯一幸福的人。在隨後的生活中他們有了一個孩子,眼神中有着家族中出此刻不一樣人身上的深邃思想和衝動熱情,卻沒有一絲孤獨。正如作者所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爲了重振家族血脈的,因爲他是“家族百年中唯一一個因愛而生的孩子”,在那裏似乎看到了一絲這個破敗家族的期望,然而這個孩子有着一條全書之初時提到的因近親結婚而出現的豬尾巴,母親因出血過多而死,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就被螞蟻吃掉。剛剛出現的期望就此幻滅,全書也隨着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翻譯出羊皮書的最終一行字後被颶風颳走告終。

覺得這是全書最悲哀的一個部分,在這個因爲沒有感情或無法直面感情而衰敗的家庭中最終出現了感情,而又因這份感情徹底毀滅;家族中傳承百年的孤獨被最終一代人消滅,而消滅孤獨的人自我也被毀滅。這就像是一個可笑而悲哀的悖論,無論怎樣,布恩蒂亞家族都無法逃離被毀滅的命運。

作者馬爾克斯寫作的目的自然是在簡單的人際關係之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感也是他所想要展現的事件。人文關懷與對現實和荒唐歷史的諷刺自然是存在的,我並不想否認《百年孤獨》自覺或不自覺的思想深度,然而我始終不承認對這本書過於複雜的分析,或者把《百年孤獨》的中心思想歸爲“是期望拉美洲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禮貌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禮貌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百度百科)。在一份訪談中馬爾克斯說,“我只是想藝術地再現我童年時代的世界”,而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他原本意圖之外的評論家們則像是踩到了他扔出的一塊香蕉皮。所以也許致力於對書中平凡生活的分析也未嘗不是理解《百年孤獨》的另一種出路。

然而在書中這些絕望的故事之外有着更爲平凡的完美,那就是馬爾克斯本人的妻子在他創作《百年孤獨》一書時的辛勞:馬爾克斯說,“要沒有梅塞德斯(他的妻子),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她負責爲我準備條件。幾個月之前我以往買過一輛小汽車,之後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她,心想還夠用六個來月的。可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沒吭聲。我不明白她是怎樣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麪包師賒給她麪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她瞞着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擔起來了,甚至還每隔一段時間給我送來五百張稿紙。不管什麼時候也少不了這五百張稿紙。等我寫完這部作品,也是她親自到郵局把手稿寄給南美出版社的。”在讀過《百年孤獨》全書之後,最終感動溫馨了我的,是這本書寫作背後的這段溫暖故事。

百年孤獨小說讀書心得 篇四

《百年孤獨》是一部深思、靈感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可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無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爲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着一個圓形的軌跡。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臺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爲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齊來,最終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十分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終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最終明白自我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應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

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向以來他都試圖以自我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歡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往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爲伍。這樣的作品此刻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我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