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多篇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多篇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1

爲了增強同學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在遇到火災、地震等突發災害時的自身防護能力,2012年3月9日上午,我院研究生部劉燕紅書記帶領我院37名研究生參觀了國家消防博物館。

進入消防博物館,管理人員爲每一位參觀人員發放了設計精美的中國消防博物館館徽,真實體現了“以水克火”、“水在火上”的自然辨證關係,給參觀者最直觀的教育意義。在講解員引導和生動有趣的講解下,我們開始了今天有意義的學習消防知識的旅程。

首先,講解員結合實物史料、圖片以及多媒體視頻、向我們介紹了中國悠久的火文化與消防歷史沿革。其中仔細講解了古人如何取火,使用火,以及迷信於火神而避免火災的各種古代火文化;並隨着朝代推進的順序,逐步介紹了歷代的防滅火思想、組織機構、法制和技術等內容,展現了從古至今科學防火的進步。其次,在位於地下一層的防火防災體驗館,講解員以沙盤的燈光演示向大家介紹了人口密集城市的消防理念和城市消防規劃,建築消防設備,火災及地震應急處理知識。以辦公大樓爲例,利用多媒體和模擬現場實景技術向大家展示了現代建築防火技術的進步和安全性的進一步保障。最後,爲了使我們更加直觀地瞭解和掌握消防安全技能,講解員組織我們參與了模擬火場逃生、地震及地鐵逃生的演練,親身演習了在不同狀況下突發災害時應注意的事項和逃生的基本常識,比如保持鎮定,彎腰捂鼻,及時撥打火警電話等。經歷了這次系統的消防安全培訓,同學們都感慨的說道,這次纔算是真正地知道如何防火滅火了,平常通過書本學習消防知識很抽象,不能親身感受火災現象那種危機的感覺,很難理解消防安全對我們的重要性。通過這次參觀體驗,我們對消防安全知識有了更加全面和直觀的瞭解,對火災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認識,並理解了消防人員在危難時刻盡職盡責的偉大精神。通過親身體驗,提高了我們在火災與突發災害事故中的自救互救能力。感謝研究生部老師的組織和領導,感謝消防博物館,讓我們學到了人生中最貴重的知識,我們會將學到的知識積極傳遞給每一個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終生。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2

今天上午,我和幾位同學代表港北區建設國小去參觀貴港市博物館,爲此感到非常的榮幸!這次參觀主題是“行走的課堂:探索文物的奧祕”。

到達博物館門口,從館外觀望,博物館雄偉壯觀,氣勢恢宏。主館建築南北長73米、東西寬57米、上下高15米,佔地面積3847.6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館呀!這麼大的博物館有什麼樣的文物呢?我不禁這樣想。

走進博物館,工作人員爲我們童心圓小記者準備了馬甲、帽子、採訪本、筆、小記者證等物品。整理好這些裝備後,我和媽媽跟隨着我們的帶隊老師與講解員姐姐,一同參觀這奇妙的博物館!

館共有三層樓,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展廳。其中,一樓主要爲“羅泊灣一號漢墓復原室”,通過講解員老師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復原室是由發掘的羅泊灣一號漢墓整體保護、修復並遷移而來,是嶺南地區同時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復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規模和結構。

二樓爲臨時展廳和系列展廳,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遺珍――貴港歷史文物”陳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漢代墓葬出土文物,並以漢代陶器和青銅器爲主要特色。

三樓是系列展廳和專題展廳,集中介紹了貴港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及人文歷史。展品裏,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藝品琳琅滿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我市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風采。

參觀完展覽廳後,我們小記者最興奮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搶答環節。搶答時,同學們積極舉手。隨後我們觀看了古箏表演,譚老師還現場教我們畫陶器。活動結束時我們集中到博物館門口拍照留念。

通過這次的參觀,我覺得自己收穫到了很多,讓我開闊了視野,更加珍惜現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後更需要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氣息,真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3

12月16號,旭日的陽光映射大地,我與舍友決定一同前往位於清秀山森林公園南側的廣西民族博物館。據介紹,廣西民族博物館是以廣西民族文化爲專題的博物館。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12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爲主要工作任務,同時兼顧對廣西周邊省份各民族以及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資料收藏和宣傳展示。所以我們懷揣着憧憬一起去見證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作品。

我們乘坐97路公交車到青山菜市,然後再轉乘w8路公交車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儘管路程稍稍長遠,但是一路上風景優美,路途還經過具有文化氣息韻味的孔廟。當我來到民族博物館的時候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遠遠觀望民族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古銅狀的主題大樓,就如同一顆鑲嵌在美麗青秀山上巨大的明珠,散發着莊重大氣的祥瑞氣息。整個建築如一隻展翅的鯤鵬,遨遊於青山綠水之間。進館可憑身份證或者學生證即可領票進入,主展廳是一棟銅鼓型的建築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參觀者紛紛合照留影。展廳有三層,分爲壯族,多民族,和諧中華等等展廳。展示了民族服飾、樂器、住宅等,還有仿真場景和影像展示。其中,二層展廳內有着出自北流的雷紋大銅鼓,它是民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鼓。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五彩八桂――介紹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傳統文化爲主要內容,在照顧整體性的基礎上,注重突出廣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該陳列包括“序廳”和“家園”、“霓裳羽衣”、“匠心神韻”、“和諧樂章”四個展區,分別介紹和展示廣西各民族基本情況、居住與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染織與服飾、民間工藝、節日、人生禮儀、歌舞戲劇、宗教信仰等。

此次參觀讓我不禁感嘆到我國的歷史悠久、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大廣西的民族特色以及廣西少數民族的歷史和人文風情。也讓我真正意識到了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更有義務去學習、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我熱愛我的祖國,我愛廣西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4

2017年4月14日上午益智園康復站的老師和全體學員到中國消防博物館參加由西城區月壇殘聯組織的參觀學習活動。

大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先來到一層(序廳)。那裏擺放着鎏金太平缸、水龍等文物。老師和學員們紛紛在展品前合影留念。

隨後大家又跟着講解員來到二層(古代廳)和三層(近現代廳)參觀。學員們一面認真聽講解員耐心細緻地講解,一面仔細認真地觀看展櫃中陳列的實物和圖片,逐步瞭解到:火,先於人類存在。人類從懂得用火的時候起,便開啓了文明之門。也在那一刻人類開始真正遭受到“火災”的威脅和困擾。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就開始了火源管理和建築防火的探索與實踐;約三千年前中國哲人提出了“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兩千年前漢朝出現了官辦消防機構的萌芽和專門的滅火組織;一千年前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支管辦的專業滅火軍隊。翻開史書,可以看到歷朝歷代都把火政管理列爲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學員們所觀所感的是一段人類與災火共處的時光。這段時光,最早追溯到遠古人類用火之初。遺址中的殘跡,甲骨上的文字,陶器上的圖案,建築上的構件,文獻中的記載,都是時光的印記,記錄着關於火的認識、火政的管理、防火的理念世世相傳,內涵豐厚。“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段《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濟”的爻辭歷經四千年,歷久彌新,像是人類與災火之間關係的絕妙闡釋。

參觀完展覽學員們隨講解員來到地下二層防火防災體驗館那裏運用高清投影、電子沙盤模型、數控機械、光電感應、180°弧幕等多媒體展陳技術與模擬場景,設計了城市消防規劃、建築消防設施、火災體驗劇場、火場應急疏散、滅火器使用、119電話報警、地震應急避險、地鐵火災疏散、消防逃生結繩等互動體驗展項。大家通過實踐體驗學習掌握了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

最後又有專人向學員們講授家庭防火自救的辦法注意事項等和一天24小時之內居家、出行、工作、娛樂期間消除可能出現火災隱患的處置辦法。

一個上午很快過去了,我們感到過得很充實。我們認爲自己已經是一位消防達人了。我們一定謹記,火災離我們並不遠,稍不留心,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我們也不會太過緊張,因爲只要平時多注意學習消防安全知識,學以致用,相信我們一定會遠離火災,幸福平安。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5

在我的成長曆程中,讓我觸動的莫過於學校組織參加九一八紀念館的活動。從那次參觀活動中,我深刻的感悟到了祖國有今天的繁榮昌盛是多麼的不易,甚至可以說是在血淚斑駁的歷史中艱難的挺過來的。如今的中國向世界昭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堅挺魂魄。“九一八”的恥辱歷史絕不應當因時間的輾轉而淡然退去,反而應在時代的長河中得以彰顯讓人永遠銘記。

衆所周知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開端。早在1930年的冬季,日本的關東軍爲策劃其陰謀,選定了柳湖村作爲實施武裝侵略事件的起點。並於1931年7月,日本炮製出所謂的《解放滿洲問題政策大綱》,在此祕密性的文件中也明確的規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步驟和措施。柳條湖位於瀋陽城北郊的南滿鐵路附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也與其臨近。在9月18日夜10點20分,日本關東軍就在此實施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在日本侵略軍佔領東北後,爲了掩人耳目在長春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將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扶持爲皇帝。從此,日本帝國主義便將東北變成了其獨佔的殖民地,全面的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以致使東北三千多萬同胞慘遭塗炭,陷於水深火熱當中。

當我們駐足於“九一八”紀念館前,巨大雄渾的石碑宛如攤開的書卷,銘刻着這恥辱性歷史的一天。彷彿是等待我們細細聆聽那歷史的教訓,又彷彿是在激勵人們要爲國家的存亡做出貢獻。在“殘歷碑”下,醒目的寫着關於二戰法西斯的暴行。在前言中有這樣的寥寥數字:從這一天起,炎黃華胄經受了5000多個只有仇恨沒有眼淚的日日夜夜,從這一天起整個中華大地捲起了5000多年文明史無前例的怒濤。誦讀這些文字讓我心懷感慨和憤恨。爲什麼像中國這樣一個倡導和平友誼的邦國卻會遭受如此之大的滅頂之災。

在邁進“九一八”紀念館的那一剎,彷彿整個人穿梭了時空來到了那陰暗恐怖,佈滿血腥的年代。各種鮮活的蠟人形象如實還原給了我們歷最爲逼真的景象。日軍逼迫中國人的各種殘忍手段令我感到異常的憤慨和痛惜。當看着陳列着的烈士屍首,當看見手術檯上日本軍官們喪心病狂的揮刀剝開先烈的皮膚挖開戰士們的心肝內臟,當看見無數無辜的百姓被囚禁,仍舊用雙手緊抓欄杆,渴望勝利曙光的一幕幕......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時我的腦際也浮現出在戰場上、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無數奮勇向前毫不畏懼的戰士們,那些在中國存亡的危及時刻覺醒的民族英雄們,那些憤慨捍衛自己領土的無數黎民百姓們,正踏着鮮血染紅的道路與敵人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拼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置身於屍體遍野流離失所的境遇,沒有飽嘗姦淫掠奪的苦難。但通過那些真實詳盡的圖畫文字、那些鐵證如山的歷史資料和描述、那些殘破不堪的遺址、那些真實的記錄鏡頭、和那些逼真的場景再現,使我們能夠了解這段歷史,感受到關係於民族存亡的生死浩劫。我們年輕的一代應當受到這樣的革命薰陶,我們的國家也應當多多給予廣大民衆以這樣的機會去了解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歷程。我們有時習慣了牢記那些輝煌勝利的時刻,習慣去接受冠冕堂皇的讚詞。但是如果作爲一個民族不敢正視其挫敗淪陷、不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那它就永遠不可能富強起來。

從一個展館到另一個展館,“九一八”紀念館中的一幕幕同時給我們勾勒了全國人名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聲嘶力竭的呼喊紛紛要求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做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無數人民羣衆開展抗日武裝戰爭。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黨的偉大精神,和團結廣大羣衆的力量。要走出展廳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標語牌這樣寫道:當我們即將走出展廳,大概每個人的心中都在滴血,而且每一滴血都足以凝固成一串問號。日本帝國主義何以敢對我泱泱大國舉起屠刀?這裏的每一副畫面都是一串串鐵打的實事。但爲什麼有的人仍不能夠去正視它?甚至去歪曲它?篡改它?彷彿這裏的每一尊儀容都在吶喊,這吶喊聲又究竟在向我們傳達什麼?是否告訴我們“時刻不要忘記苦難的歲月,不要再讓苦難重扣國門?”是告訴我們“要爲祖國的明天貢獻出我們的力量?”是啊,這吶喊聲就像是穿梭進了頭顱的警鐘,長久的迴盪在我的思緒中。

走出紀念館時,看見好多人在留言薄上發表的留言,其中很多都是慷慨激昂勵志報效祖國的有志青年,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言辭過於偏激倡導什麼拒絕日貨、斷絕與日來往走出紀念館的時候我看到了有等的話語。我想說有愛國情操固然是好的,但我們應當用理性的思想愛國,堅持我們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讓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而不是盲目的思潮去感化驅逐一切_力量,讓我們每個人都昂首挺胸爲我們祖國獻出我們的應有貢獻。

參觀博物館參觀心得篇6

記得去年就讀預科時下午考試起,和班團委以及其他同學一起去參觀了我們學校的博物館。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感覺很無聊,很乏味,現在細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着對自然的新奇與渴望。

參觀博物館實踐活動給我們提供了很好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使我們能更方便的學習自然,學習更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回往了我們學校的建校史。首先走進門看到的是民族布染掛在一進大門的正面牆上。體驗到民族風俗富有一種親切感迎面而來。

往左右走看到的是介紹學校建校以來的歷史,校史館採用圖文介紹、實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別展示了我校各個時期的歷史進程。看着圖片展示,看着學校長大一步步走來,心中感慨頗盛。進入校史館,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不同時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紀念章以及反應學校各個時期歷史風貌的老照片,都讓我們更清晰地瞭解了長大的歷史。立德樹人,自強奮進的口號盪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學校的校徽由一個牛號角加上幾片正在楊帆的帆片看起來蓬勃生氣。

看到很多獎盃,就可以看出我們學校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學校,那些獎盃都是榮譽的象徵,代表着我們學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標誌。作爲凱里學院的一名,此刻的我覺得好幸運能進入到這裏來和這些優秀的人一起學習。

到博物館二樓,我看到了一些自然界的動物,平常是很少接觸到的。比如蛇啊,從沒見過的在這裏看到了,好奇心帶我去看了具體的簡介又瞭解到一些關於這些動物的來源。瞬間感覺自己進入了大自然融入其中,說實話那感覺很美妙,盪漾在新鮮的空氣中,只聽得見鳥叫聲和其它動物的聲音。那種安靜的感覺十分安逸,讓我回味無窮。

博物館裏還有別國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都是促進人與人感情的標誌,增加國與國的交流。還有博物館裏存放了一些以前的物品,讓人一看就回往曾經,也感嘆時代的進步。

總而言之,欣賞觀看過博物院之後,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我們學校歷史文化的燦爛與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們學校創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那麼,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裏,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蹟,做傳播我們優秀文化的使者,讓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