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多篇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多篇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1

這段時間,有位老人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就是95歲的張富清,他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老黨員,但60多年來,他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直到2018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採集中,他的事蹟被發現,這段英雄往事才重現在人們面前。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爲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衆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張富清老英雄的事蹟感動了很多人,戰爭時,他不顧安危衝鋒在前,在戰火洗禮中成長爲戰鬥英雄。和平時期,他選擇捨棄名利,到國家最艱苦、貧困的山區,始終爲國家、爲人民奉獻光與熱。

張富清淡泊名利,默默奉獻,銘記初心。不求名,不留名,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默默奉獻,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不論在何崗位,不論身處在何年代,初心永遠不變。如今我們生處和平年代,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必須凝聚更強大的精神力量。張富清爲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學習張富清,愛祖國,愛人民,講奉獻,有作爲,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的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努力工作,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2

10月8日,鎮海煉化黨委中心組集中收看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陳俊武頒獎典禮。鎮海煉化代表、黨委書記張玉明在學習研討時表示,陳俊武院士是石油石化人的榜樣和典範,正是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默默奉獻,才推動了石油石化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要學習陳俊武院士熱愛祖國忠於事業的家國情懷、堅持學習一生鑽研的創新精神、甘爲人梯燃燒自己的育人精神、國字當先與時俱進的擔當精神,在新時代大力弘揚石油精神、傳承石化傳統,全力推進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石化基地建設。

鎮海煉化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呂亮功在在學習研討時表示,陳俊武院士崇高的精神品質、精忠報國的博大情懷、不懈的創新追求都值得我們石油石化人不斷學習,在當前轉型發展迫在眉睫的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創新發展的步伐,加快推進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石化基地建設,加倍努力爲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鎮海煉化副總經理施俊林在學習研討時表示,陳俊武院士的家國情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窮其一生的創新精神令人敬佩,要以此鞭策激勵自己幹好工作,爲推動公司發展作出新貢獻。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陳俊武院士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傑出開拓者,是愛國奮鬥奉獻精神的模範踐行者,是石油石化人的光輝典範,我們要深入學習陳俊武先進事蹟,弘揚科學報國光榮傳統,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範,主動扛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建功立業新時代。

研發中心員工、90後博士劉川川說:“懷着崇拜的心情看完《時代楷模發佈廳》陳俊武頒獎典禮,又通讀了《陳俊武傳》,陳老產業報國、勇於探索、尊崇科學、甘爲人梯的優秀品質和奉獻精神深深地激勵着我。我工作剛滿一年,對科學創新的探索剛剛起步,一定要將學習陳俊武院士和幹好本職工作相結合,立足崗位、不斷前進,在科研領域揮灑自己的青春。”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3

黃文秀同志的事蹟,讓我想到了早期的共產黨人高君宇,他的詩“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既是對他自己,也是對黃文秀同志短暫30年生命的最好註解。

黃文秀同志的生命定格在2019年6月16日晚,定格在從百色返回樂業的途中,定格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黃文秀用她短暫的人生,走出了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企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的高度。1989年4月18日,出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2008年跨越1900多公里,走出大山到長治學院求學,靠着助學貸款完成學業,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3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讀研,靠勤工儉學完成學業,2016年7月畢業時作爲廣西選調生回到家鄉白色市委宣傳部工作,2018年3月26日,作爲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首位女第一書記,走上了脫貧攻堅路。自此,她走村串戶,挨家走訪,瞭解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克服種種困難,和貧困戶打成一片,用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走遍了全村所有貧困戶。接着她分門別類,通過易地搬遷脫貧、教育脫貧、發展生產脫貧等方式,當年就帶領88戶417人脫貧,使該村貧困戶由102戶降到了14戶,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8萬元,實現翻倍增收。她注重鄉風文明建設,將百坭村建成“鄉風文明”紅旗村。一年的時間,扶貧成效顯著!2019年6月16日,黃文秀走完自己短暫的一生。山河嗚咽,青山含淚!

簡單的履歷,短暫的人生,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時代楷模”的形象,一場山洪奪取了黃文秀年輕的生命,但是黃文秀生前求學、特別是扶貧故事在中國大地上,在9000萬共產黨員的心中必將永遠的傳唱。

在入黨時,黃文秀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家裏不可能供我來上大學,我選擇讀思政專業,選擇入黨,是發自內心的是由衷的。在擔任第一書記的手記中她寫到: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4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到了決戰收官之際,任務依然艱鉅,決不能有絲毫鬆勁懈怠。作爲一名市州扶貧辦主任,段貴建告訴紅網時刻記者,他們一定要保持攻堅定力,凝聚力量,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做到“四個不摘”,突出抓好穩崗就業,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扶貧領域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返貧預警機制等重點工作,確保脫貧的質量成色,着眼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切實鞏固脫貧成效,一鼓作氣,決戰決勝,爲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最大力量,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今天我帶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聆聽了詩燕書記的先進事蹟,感慨有加。”江華縣委常委、扶貧辦主任李華林介紹,六位報告團成員的報告很感人,受益匪淺,深刻感受到黃詩燕同志一心爲民的情懷,永不懈怠的狀態,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

作爲一個擔任扶貧辦主任近十年的“扶貧人”,李華林表示,在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時,我將以黃詩燕同志爲榜樣,鉚足幹勁,忠於職守,按總書記“四個不摘"要求,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黃詩燕深沉的爲民情懷、堅韌的定力操守和敢擔當善作爲的高貴品格。”益陽市安化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辦主任楊正華感慨地說到,黃詩燕同志以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做真誠、什麼叫做攻堅,“他值得所有扶貧人敬重和景仰。”

楊正華表示,作爲一名基層縣級扶貧辦主任,他務必以黃詩燕同志爲榜樣,緊咬脫貧攻堅任務的全面完成,扛起決戰決勝政治責任,不停頓、不鬆勁、不大意,進一步對標對錶、聚焦聚力、用心用情,向黨中央和廣大人民羣衆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

江永扶貧辦主任張曉平聽到報告會後,對黃詩燕同志做強做大產業、關心關愛貧困戶生產和生活、對親人嚴格要求這三個方面感觸頗深。他表示,將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事蹟,擔當務實,按照“四個不摘”的工作要求,精準施策,抓鞏固脫貧質量,抓特色亮點工作,讓老百姓生活火起來,全力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5

一架架“綠鷹”掠過西北高原的溝溝壑壑,從機上俯瞰,大地間正孕育生機。

這羣“綠鷹”,就是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從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就擔負起飛機播種和防風治沙任務。39年間,他們在加強戰備訓練的同時,堅持飛播爲人民,矢志播綠助脫貧,飛播航跡遍佈130多個縣(市)300多個播區,在西部大地繪就一片片新綠,極大改善了播區生態,也幫助人民羣衆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日子。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過去林木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1983年,榆林上空飛來一架架“綠鷹”,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駕機爲犁,用飛機將林草種子播撒在榆林的荒山荒沙上,這一飛就是30多年。

“綠鷹”播撒的不僅是綠色,更是希望。放眼一道道山樑,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感慨道:“現在的榆林,大地綠了,羣衆富了。就拿畜牧業來說,我小時候30畝地養不活1只羊,飛播後1畝地可以養活6只羊。下一步我們在飛播林的基礎上還要培育更多經濟作物,讓羣衆的日子過得更好!”

地處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交匯處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曾流傳着“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的說法。這樣的狀況在“綠鷹”的堅持下悄然改變。截至2020年,“綠鷹”已經在這裏飛播作業581萬畝,形成兩條生物治沙“鎖邊”帶,有效阻擋了騰格裏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一顆顆從天而降的種子紮根荒漠,播撒出一個個鄉村振興的希望。

39年間,“綠鷹”的綠色航跡遍及內蒙古、川、黔、陝、甘、青、寧等7省份、130多個縣(市)、300多個播區,輻射和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飛播,絕不是將種子從飛機上撒出去落地那麼簡單。種子從機艙到大地不過幾十米,但是要想讓種子真正在大地安家,生根發芽,不僅需要一系列科學規劃,更考驗飛行技術。

大多時候飛播起降跑道是臨時修建,起降難度大、風險高。有一次,葛克宏機組執行飛播任務返航時,黃沙呼嘯而來,眼看就要將飛機吞沒。當時載油量不夠因此飛向其他機場備降,而即將着陸的野外機場,跑道很短,三面環山,情勢十分緊急。狂風中飛機強烈顛簸,飛行員葛克宏努力控制飛機,蹬舵修正航線。在第一次嘗試降落失敗後,他第二次對準跑道艱難降落,飛機停下時,機頭離跑道盡頭只有20多米。

2022年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6

有這麼一位黨員,他出生於香港,20歲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去美國留過學,放棄原本在美國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國投身於祖國的水稻事業;他積累的財富可以讓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儉用,將積蓄都捐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就是“時代楷模”,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改革開放後,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學習。在美國的親朋都勸盧永根留在美國發展,但盧永根沒有被勸服,他堅守着初心,堅定着不曾動搖的信念。“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這樣回絕親朋的好意。

盧永根始終把個人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1952年盧永根成爲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師從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他跟隨丁穎先生的步伐,繼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經過不斷的找尋,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爲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既使70多歲,盧永根依然親自帶着學生穿梭在祖國的崇山峻嶺中,蒐集資料,找尋野生稻種,走不動了就讓學生們擡着去找尋。

盧永根不但投身於水稻的研究,還積極爲國家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盧永根廣納英才,唯纔是用,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任職期間把抓緊人才放在第一要務。在過往人才的選拔中,職稱的評定需要論資排輩,費時費力,年輕人才很難有上升空間。針對這個情況,盧永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破格晉升了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爲華南農業大學儲備了一批中堅力量。他還通過書信方式,聯繫了很多國內外優秀的教授、名家,讓他們投身於祖國的農業事業。他爲祖國的農業事業積累了大批人才,成爲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助推劑。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盧永根長期臥病在牀,無法參加黨支部活動。爲了能正常參加黨支部活動,盧永根向黨組織申請,在醫院病房裏成立一個特殊的臨時黨支部。在開展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專題組織生活會上,雖然盧永根身體虛弱,但他依然全程參與學習和討論,更新黨的知識,履行黨員義務。

擁有70年黨齡的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型代表,雖然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的情懷和情操,是我們每位共產黨人需要學習和弘揚的。我們共產黨人要堅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