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皮囊》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皮囊》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皮囊》讀書心得 篇一

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買這本書已經一年多了。說來慚愧,拿起這本書卻是一個月前的事。買這本書的初心是很好的。因爲生長在農村,也沒多大的閱讀興趣,逐漸長大,深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決心讓弟弟多讀課外書,豐富知識,拓寬視野,這本書也因此到了我們手中。

因爲讀書分享會,我也決定好好看下《皮囊》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讓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真正的目的。

打開《皮囊》讀到作者真摯的情感,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文章很真,很真。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很牛的人,總覺得阿太像怪石頭,堅硬到什麼都傷不了。外婆50多歲突然撒手時,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親戚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在那場葬禮上,一聲都沒有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也只是斜着眼,像對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靜地打盹。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裏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接下來一家人慌亂,阿太卻自始至終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病房裏正在幫阿太縫合手指頭,母親在病房外的長椅上和我講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經還把不會游泳,還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讓他學游泳,舅公差點溺死,鄰居看不過去跳到水裏把他救起來。沒過幾天鄰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裏。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問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後來,阿太去世了,在一個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後留了一句話:”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嗎?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爲從此以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裹,來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說過的一句話,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它給我帶來的力量,讓我更加幸福樂觀的面對生活,讓我深深的記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讀書心得 篇二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後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並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並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爲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醒着,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爲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纔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爲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爲自己的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口浪尖,她不至於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註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衆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衆矢之的。可嘆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給觀衆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纔是本心。爲什麼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衆不同的事物出現,因爲它打破了現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裏,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裏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育自己的小鎮,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着僞裝,學着市儈,學着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彷彿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心得 篇三

閱讀這本書的這段時間,剛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擇的時候。之所以喜歡它,是剛好在這本書裏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個熱血青年,那個從小被父親灌輸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張地圖那麼大,在作者的影響下執着的嚮往北京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直到臨死前還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實,這個人除了滿身幹勁行動力極強之外,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靠誇張的譁衆取寵博取大家眼球,組建的‘世界’樂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個半吊子無疑了。

可是這難道不是我嗎?懦弱,膽怯,糾結……曾經我也迷茫過,懷疑過,否定過,總是顧慮太多,父母也總是礙於那副面子而覺得半途而廢是不光彩的事,沒法跟親朋好友交代,但無論怎樣,這一次我終於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擇,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們也勸過我,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沒有一天我會後悔?但至少現在,我不後悔,我做的是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長大,需要學着去生活,而不是永遠以理想和責任爲藉口活在他們所想要的世界裏,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闖闖!

《皮囊》讀書心得 篇四

借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三天讀完此書,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併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過電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過的鄉村,學校,一個個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腦海中閃過,這期間也有對過往的種種質疑,追憶,探究和假設。

反覆又把我帶到那個從小酷愛讀書,急於藉此瞭解世界,和自己內心對話的影子前,似乎過去的這些年都白過了,如同作者一樣,到現在都沒明白我究竟要怎樣的生活,怎樣回答我直面的人生,總感覺被現實的世界拖着在蹣跚躅行,突然明白爲什麼有時候會莫名的焦慮和憤怒疑惑無奈!不得不說,文中對於人物內心的獨白雕琢的務實而細膩,是我喜歡的風格,潛意識中享受於此的同時也在將其歸於自己語言的儲備庫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這樣的筆觸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皮囊》讀書心得 篇五

《皮囊》是蔡崇達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應該被定位爲散文還是小說集,因爲他既具有小說裏那種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節,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現。

在我看來,這本書裏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以一種平平淡淡的文筆寫出的,然而這裏面的感情,這裏面的滄桑都是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全書開篇故事就寫到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這樣的生活觀作爲一個年輕的讀者,在我看來,在不明所以中帶着些難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書之後又好像懂了一點: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無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關乎生命的一種獨特見解,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不少時間來體會。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直擊內心的語句:

珊瑚—一隻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隻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繼續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

人活着就是爲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時候喜歡躺在他肚皮上。這個想法讓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牀上,感覺父親的氣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記,那終點註定是失敗,註定是一場無法承受的劇痛。

我可以看到,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於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裝不知道。我們也假裝不知道

醫院一樓是門診大廳和停屍房。可以隨意打發的疾病,和已經被疾病廢棄的身體,比鄰而居。生和死同時在這層盛放。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語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發現,去感受。

《皮囊》讀書心得 篇六

我所說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的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這條鏈條下來,每一個層次的生活都不一樣,你經過對比對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來就在城市的孩子們,我們有太多他們覺得奇特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了。之前小時候就這麼想過,國小在鄉鎮中學讀,中學在縣城讀,大學在省會讀,研究生來到了一線城市。想來,這便就是人生的軌跡吧,一步一步,慢慢晉升。內心的一點小目標終於得到滿足。其實,活着,有些目標是挺好的。

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我現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衚衕,從大路走過來還是可以嚇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着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爲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個彎會有什麼——因爲層次太多東西太雜。

其實,作者說的這樣的感覺我很有感觸,因爲作爲一個北方人,這樣的經歷還是很熟悉的,小時候的記憶仍然還是存在的吧。上海作爲一個金融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並不如北京那樣具有歷史厚重感,城市規劃好的,各種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鋪和娛樂設施是吸引我們的地方。不過確實有機會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歡那裏的生活氣息吧。

再走幾步看看

當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再等等,讓時間給予最合適的選擇。

《皮囊》讀書心得 篇七

放下《皮囊》這本書的第三天。

我發現這類書的特點,它不似小說一般,開篇是無味冗長的人物鋪墊,高潮全在後頭。相反,這類書最精彩最打動人的反而是開頭的那幾章,《皮囊》是這樣,正在讀的《文化苦旅》也是這樣。

李敬澤給《皮囊》寫的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說的輕巧,因爲大多數人其實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內,都是過着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歡的兩章:《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親的房子

“我”的父親殘疾,癱瘓在牀,需要醫藥費,“我”也即將大學,家裏多了一筆開銷,姐姐因爲窘迫的家被男友質問“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妝?”

在這樣的背景下,母親堅持着“我要建房子”。

後來,嶄新的二層樓房建成了,但是這個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母親甚至偷偷買了老鼠藥,被一家之主的“我”攔了下來。

那包藥,第二週在父親亂髮脾氣的時候就暴露了。我掏出來,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親搶過去,生氣地瞪了我一下,又收進自己的兜裏。

接下來的日子,這個暴露的祕密反而成了一個很好的防線。每次家裏發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親會一聲不吭地往樓上自己的房間走去,大家就都安靜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腦海裏本來佔滿的怒氣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爲彼此考慮的各種想法開始浮現。怨氣也就這麼消停了。

這藥反而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

過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個晚上,母親問我“我們再建兩層好不好?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我”不能說不。

房子建到第四層後的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然後再過了兩年,家裏遭遇拆遷,母親仍問“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儘管家裏的親戚反對,母親的想法還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爭這麼一口氣有這麼重要嗎?與其拿着這筆錢建房子,爲什麼不規劃得再長遠一些,爲今後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雖然修建得氣派,但是生活卻更加拮据了。

我開始恨書中這位母親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無限包容,恨這些追求“愛慕虛榮”所做的無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門口那塊奠基的石頭,你介意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原來母親並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當年父親對母親的許諾,儘管父親病倒了,母親也繼承了父親的意志,維護着父親的體面。母親承受了許多非議,拖着沉重的皮囊討生活,內心卻是熱烈而平靜。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話:“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母親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過活,換做是我,別人的議論早已壓過內心的聲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裏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我的神明朋友

父親的葬禮結束後,母親夢到了父親,她意外的篤定,“你父親需要幫忙。”

爲了讓父親的靈能夠上天堂,母親爲父親求得“清罪”的辦法——給一個神靈打下手,做義工。

母親也整整一個月都來鎮海宮探視父親。

或許因爲自己成長的環境與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親這種迷信的行爲。總是要有所寄託的,即使神人兩隔,母親還是期盼着以某種方式暗示自己,父親他可以過得很好。

兩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親的皮囊,對父親的愛是皮囊下跳動着的熱忱的心。

昨晚坐着從雲霄回家的班車,看着車窗外一幕幕熟悉起來的景色,越長大,越是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種惦念。廈門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回家的衝動,像作者蔡崇達那樣,總是想找着藉口回家。

諸如蔡崇達筆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們該用什麼姿態去擁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堅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話“你現在做的事是你當前必須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現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現在是否規劃了今後,我總是要先腦袋混混沌沌地過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體驗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蔡崇達。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見解吧。如果有讀過這本書的小夥伴,我們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發現,“微信讀書”這個app真的巨好用!快來跟我一起讀書吧!

《皮囊》讀書心得 篇八

很偶爾在浩瀚如海的書城裏挑選着下一本書,也是很偶爾地看見了這本蔡崇達老師著作的《皮囊》,書名讓我頗有點感觸,是因爲曾經某人給我說過類似的話,人其實都是一副臭皮囊。當時我雖有同感,但卻感受不深。今天特別想看看這本書裏是怎麼豐富這副臭皮囊的。

兩天看完這本書,樸實真摯的語言讓我很想一口氣讀完,讀完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讀書有感,因爲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師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卻沒辦法重述這些樸實無華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種很多有感無處釋懷的感覺。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給予這本書的評論一樣: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爲當中,都有着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皮囊從作者的阿太說起,一位有着極大韌性和堅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歲,經歷了白髮送黑髮,嚐盡世間悲歡離合的作者外婆的母親。她經歷過很多在外人看來有點無情或冷酷的事情,她總是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強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帶着這股子倔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給親人說,她終於沒有了皮囊這包袱,來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們。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作者寫到他的父親,從父親爲養家而離家奔波,到看似體面地回到家鄉,再到把流血流汗換來的積蓄來建一棟讓母親和子女都體面的石板房,父親揹負的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皮囊,而是滿載着一家人的期許,這個肉體早已開始臃腫不堪,而隨後父親小生意的一次次失敗,也開始慢慢摧毀了一位同樣堅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層皮一樣,焦慮、沉默。.。終於在歲月的濁蝕下中風倒下,曾經的石板房也因爲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這就像把父親曾經身上揹負的最大的期望擊碎一樣殘酷。而此時,母親這個瘦弱的身軀肩負起了這個看似沒有希望的家庭,母親皮囊中除了倔強還有傲氣,她想過用老鼠藥解決自己,每當熬不過去的時候都有對生命的動搖,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氣,就在她辛苦攢了幾年錢之後,她堅決要求要用這點錢重修父親曾建起來的石板房,這一舉動讓現在的我特別能理解父母這一輩擁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們覺得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氣,母親就是要在房子建起來的那一刻推着偏癱的父親給全村人體面地說:到時候來家裏坐坐。作爲子女能做什麼,好像只有支持纔是他們生命最大的動力。你有必要和他們爭執這些錢究竟是放在股市裏賺錢還是建個石板房賺錢的問題嘛?你忍心和他們討論這些錢是不是應該留下來給我做嫁妝的事情嘛?父母的錢終究就是父母的錢,只要他們用在身心健康之處,樂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親已經被醫生認定無法康復的情況下,每天還在用自己堅強的方式建立一套矇蔽自己的虛幻秩序的時候,可以想象這一幕對於這個飽受磨難的家庭來說,應該比什麼都開心,至少父親沒有放棄自己,他在嘗試着快樂地活着,所以有時候享受這種虛幻比無情的嘲笑、激烈的爭執更好。

這本書裏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張美麗,人如其名,一個美麗開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會嫉妒美麗,更無法接受開放。她因爲追求一份浪漫的愛情,而被整個村唾棄爲生活不檢點,最後逼得只能私奔。之後的故事如電視劇一般狗血而接地氣,女孩在外打拼開回來全村人鮮有見識過的高檔汽車,身着高檔服裝,面帶精緻妝容,頂着那時代還覺得難以啓齒的離婚頭銜,帶着很多錢回到這片曾經拋棄過她的土地,她爲什麼還回來,她是不是要證明她還是曾經的她,只是現在過得很好。她在村裏開了幾個酒樓,給學校捐贈,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後仍然是她曾經的故事,最後這個奇女子的經歷也很坎坷,結局也是意料之中地淒涼,最終她倒在了親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語暴利,社會的不接納之中,這種輿論暴利現在社會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鬱,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輕生,他們的皮囊裏除了負擔着自身的肉體,還附帶着周圍千千萬萬和自己有關甚至無關的肉體,舉步維艱,終有一天要撐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風的出場,震翻全場人的氣勢,這種招搖迅速區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風的保守派和願意爲他甘倒塗地的馬仔派,最終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馬仔派的各種形式的膜拜和溜鬚拍馬,最終的結果是怎樣,雖然是一羣孩子之間簡單再不過的故事,卻道出了現在社會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後,香港阿小的眼裏,保守派和他毫無交集,從此陌路;馬仔派,永遠也只能用來跟着,因爲這輩子即使他自己有多無能也瞧不起這些人;他最佩服那個曾經幫助他,給他很多諫言,真誠對待他卻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個人。

天才文展的結局,也同樣讓人唏噓不已,一個國中的少年,先天兔脣,家庭給他帶來了與生俱來的超強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這點運用的特別好,他學習很好,在各個方面都要體現出他的領導姿態,每件事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但是還是有人嘲諷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說:因爲他們意識到沒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這麼惡意的攻擊,但我不會低下身去和他們計較,我知道,只有比他們水平多出足夠的高度,他們纔會恐懼到敬畏我。我意識到,文展內心始終是要獲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欽佩,所以那些對自己某方面極度自卑而產生的鬥志有時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爲他往往充滿了仇恨。最後的文展爲了生活不得不爲其低頭,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經誓死也要離開的故土,看着他微駝着背,疲憊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時候,再也沒有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眼神,卻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許是對自己的冷漠。其實冷漠也許正是失落、怨恨;對自己的無奈、不甘心,種種複雜心情最好的遮擋物,畢竟冷漠至少還能給自己留下一絲絲殘存的尊嚴和傲氣。

引用蔡老師的一句話作爲結尾吧: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