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感想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感想

從1980年至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了,40年的風雲激盪與披荊斬棘,深圳經濟特區一次又一次走在前列。今天小編整理了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感想供大家參考,共同閱讀吧!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1

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行走在深圳粵海街道,迎面而來的是時代的氣息和追夢的腳步。舉目望去,高樓大廈比肩林立,從招牌上能看到許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

在這個開車十分鐘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華爲、騰訊、中興、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節跳動把國際總部或大灣區總部落地於此。不僅是中國企業,空客(中國)創新中心、蘋果深圳研發中心、ARM中國公司等跨國公司也在這裏紮根。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粵海街道,以“螞蟻”的體格展現“大象”的能力,創造了佔據南山區半壁江山的GDP,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地理空間繪就怎樣的畫面,繫於時代追夢人的書寫。從羅湖的國貿大廈,到福田的華強北,再到南山的粵海街道,深圳人揮灑着創新力、創造力,串聯起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理念轉型、產業升級的歷史進程。如今,地方領導並不多講深圳經濟的“噸位”,而喜歡述說鵬城每平方公里的產出。“深圳每平方公里GDP有13.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南山區每平方公里創造32.6億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達57.8億元”……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率論能耐,成爲今天深圳高質量發展的寫照。

從一個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

答案就在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創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40年來,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到跟隨式創新,再到“無中生有”的源頭創新……深圳完成了從“科技荒漠”到“創新綠洲”的驚人一躍。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深圳已成爲“創新溫室”。一個個科技創新巨頭企業在這裏成長,一位位“創客”在這裏打破“不可能”,一次次跨界融合的火花在這裏碰撞,創意、技術、資本等在創新生態中加速重組,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蓬勃生長。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答案就在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跨越發展的密碼。在深圳南頭半島,東側是蛇口,西側是前海,歷史在此激盪交匯。40年來,從蛇口炮響到前海自貿區騰飛,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進入新時代,深圳始終牢記殷切囑託,在更高水平、更廣層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謀劃推動營商環境、科技管理體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在前海誕生的制度創新成果截至2018年就有28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一項項堅定改革的背後,是深圳不斷髮力,以制度創新爲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滾滾匯入伶仃洋,見證改革開放大潮的奔涌,更昭示着未來的深圳,只有繼續弘揚“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衝破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傳統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才能當好改革開放的先鋒。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這是一個新徵程再出發的閃亮起點。放眼全球與未來,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深圳發展始終會創造新的“中國高度”。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2

我們的深圳

今天,深圳經濟特區40歲了。我們與千千萬萬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設者一起,由衷地道一聲:“我‘圳’生快!”

古語云,“四十不惑”。對人來說,40歲意味着經過生活的磨礪和積澱,開始進入自信成熟的新階段;對一座乘着改革開放春風快速崛起的城市來說,四十不惑,意味着經歷一次次爬坡過坎後所達到的高度和收穫的豐盛,以及踏上新徵程時的從容不迫。

40年來,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荊斬棘,踏平坎坷,終於將深圳從一個鮮爲人知的沿海漁村,建設成爲千萬級人口的充滿生機的國內一線城市和創新動力十足的國際化大都市,經濟體量從1979年的不到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7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和縮影之一。

深圳的發展繁榮,起初得益於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中央“允許試、大膽闖”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諸多禁區,市場化措施首先在深圳進行嘗試,商品市場和資金、勞動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場紛紛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境內外資金和人才紛紛涌向深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打通,改革與開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製造業、商貿、金融等領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現出了蓬勃活力。

在當時的發展戰略中,經濟特區被賦予了以局部增量帶動全國存量改革開放的意圖,深圳的成功也確實充當了示範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帶動了內地的改革開放。深圳還一度充當“黃埔軍校”的角色,向內地輸送了大量的市場經濟各類人才。以經濟特區攪動全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謂不負使命。

21世紀初,東南亞金融危機餘波未了,一些地區因獨特的政經地位在城際競爭中長袖善舞,民間亦曾出現“深圳,你被誰拋棄?”的議論。然而,深圳的改革並未因此停步,這些關於深圳衰落的擔憂最終都未成爲現實。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不論是明星企業的崛起、整體產業的升級,還是整個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現都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出現新產業浪潮,深圳又一次踏準節奏,在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領域迸發出新的活力,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力,在全球城市綜合實力競爭中優勢進一步凸顯。今年以來,面臨外部環境和疫情的衝擊,深圳在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實現了GDP正增長,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回望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跨過了一個又一個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綜合實力不斷上臺階,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斷上升。4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從當初依靠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轉換爲主要依靠體制和文化優勢。

深圳經濟體制優勢體現爲市場經濟成色高、民營經濟活躍、民間創新力強和政府服務型定位。這些要素的組合創造出了一種寬鬆、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中的交易成本,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本和人才構成了持續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優勢體現爲務實、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點和民營經濟佔比高的經濟結構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質的主要因素。“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些口號背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進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廣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早期階段,計劃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的內地把深圳商品經濟的成功喻爲“斯芬克斯之謎”,甚至掀起一股探謎解謎的熱潮。當市場經濟改革在全國推開、市場經濟的框架寫進教科書之後,深圳在經濟運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繼續顯示出一種特質,優等生的榜樣作用繼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仍然是“我們的深圳”。

這些年來,不斷有其他一些地方學習深圳,甚至組團到深圳取經,但因爲自由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土壤達不到深圳那樣的厚度,借鑑和移植深圳經濟體制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也提醒我們,要學到深圳的精華,要先培育相應的文化土壤。維護深圳經濟發展的優勢,一定要維護深圳體制的優勢,更要維護深圳獨特的市民文化優勢。

毋庸諱言,當前深圳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人口流入與土地資源、人口結構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需要有效解決,房價對創新精神的負面影響也需要妥善處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達不到人們期望之處。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讓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應當引起每一個人的思考。

與40年前設立特區時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臺。在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深圳被定位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在科技創新、科學發現方面作出新貢獻,大力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還要發揮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領先優勢,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城市範例”。

獨美不如衆美,深圳一開始就是全國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們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經濟發展是否成功,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全方位的示範作用帶動更多沿海和內地城市進行體制創新、治理創新,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力。我們相信深圳將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成就輝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負着新的使命,以夢爲馬,奔向遠方。祝福你,我們的深圳!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3

深圳經濟特區在四十年的發展征程中,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並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國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成就生態“高顏值”。在高效發展的四十年間,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爲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態環境改善與城市競爭力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深圳堅持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城市化進程,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態保護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態“高顏值”。目前,深圳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已連續多年在全國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一。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爭當踐行“兩山”理念的領跑者。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謂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四十年來,深圳經濟特區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兼顧關係,走穩高質量發展之路,爭當踐行“兩山”理念的領跑者。作爲全國先發展起來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過了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臨界點,進入到用“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階段。目前,“兩山”轉化的“深圳路徑”日漸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態環境,吸引優質企業與高端人才入駐,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能。

開展綠色科技創新,提升經濟含“綠”量。推動清潔能源結構優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構建綠色經濟體系……近年來,深圳在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發展“含金量”的同時,也在穩步提升“含綠量”。擯棄“散亂污”,轉型“高精尖”,對接綠色產業項目,開展綠色科技創新,這是不少深圳企業轉型發展的精確路徑。如今,綠色發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發展肌理,一條高度重視經濟含“綠”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進治理環境污染,打造“深圳藍”、“深圳綠”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消除黑臭,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藍”、“深圳綠”已經成爲了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當年讓人“掩鼻而過”的河道,如今已成爲了市民休閒的樂園:大沙河風景宜人,茅洲河魚翔淺底,深圳河水清岸綠……所有的變化,都是深圳“生態與經濟齊飛、美麗與發展共贏”的生動縮影。

爲了永葆生態“高顏值”,深圳劃定了“生態紅線”,致力於打造“綠色之城”。未來的深圳,必將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釋放更多的“綠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個人都能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4

爲了準備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8月26日大型直播“我們都是奮鬥者”,我們從深圳資深攝影記者江式高老師那裏,請來了許多深圳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是1988年正在建設中的深圳藝術學校,搭着腳手架的校區與野草、工棚、土坡作伴。深圳藝術學校後來培養出了李雲迪、陳薩等鋼琴明星,也留下了許多藝術學子的倩影。文化需要積澱與傳承,經過40年的積累,深圳正在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繁榮興盛。

在深圳早期的拓荒年代,奮鬥者從五湖四海奔涌而來,共同參與到火熱的經濟建設中。充滿激情的靈魂,孕育了強勁的文化需求,培植了充滿陽光與熱情的文化基因。隨着第一代建設者在深圳站穩腳跟,一代代人續寫着深圳文化的篇章。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深圳探索了一條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2012年,深圳全面推進“文化強市”戰略。2016年,《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方案出臺。歷經砥礪耕耘,深圳文化發展碩果累累。大型文體設施的陸續建成,大劇院藝術節、文博會、“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深圳文化品牌漸次登場,文化品牌的增量背後,是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深圳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擦亮“設計之都”城市名片,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深圳出臺全國首個文化產業促進條例,爲深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優化產業結構的探索中,深圳將科技創新與創意設計兩者結合,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金融”等“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了從傳統的文化產品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文創產業佔GDP比重超過10%,在經濟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文化產業已成爲深圳新的產業標籤。

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戰略部署中,發展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成爲未來目標,文化產業被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先行先試,深圳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和數字文化產業,加強在文化教育產業上的投入,建設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有序推動文旅融合。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深圳也在不斷吸收港澳地區資源和行業優勢,從創意設計到會展展覽,交流合作日益緊密。

文以載道,書以煥採,全民閱讀成爲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連續舉辦多年的讀書月活動,爲打造“閱讀之城”打下堅實基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深圳也在不斷完善硬件設施。650個公共圖書館,244臺24小時自助圖書機,每1.5萬人擁有一個社區圖書館,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264萬平方米。這座“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正在增添更多生動註腳。

回溯40年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用實幹敢闖的精神不斷創造文化成果。創意構想在這裏落地生根,各地優秀文化在這裏交融創新,融合業態在這裏展翅逐夢,深圳文化產業也從這裏走向世界各地。面對建設文化先行示範區的歷史使命,深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奮力譜寫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新篇章。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5

回眸春天故事 譜寫發展新篇

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8月26日將迎來30週歲生日。

3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只是個貧窮落後的邊陲漁村,在地圖上難覓其蹤;30年後,這裏已崛起爲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經濟總量全國第四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

30載滄桑鉅變,30年勇立潮頭。深圳特區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從邊陲小鎮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創造世界城市化發展奇蹟

3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深圳羅湖區羅芳村的村民而言,這是改變命運的年代。

羅芳村與香港一衣帶水,深圳河在這裏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寬的淺灣,一座小橋連接兩岸。橋那頭的香港新界也有個羅芳村。

“之所以有兩個羅芳村,是因爲香港那邊的村民幾乎都是改革開放前從深圳羅芳村逃過去的。”在羅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區工作站站長鄒有志介紹說,從1950年到1969年,深圳羅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開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風,是因爲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種水稻爲主的深圳羅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對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賺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羅芳村成了“戶戶小樓房”的致富村。

羅芳村的變遷,只是深圳特區30年發展奇蹟的一個縮影。

1980年的深圳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過1400萬的深圳GDP已達8201.23億元,GDP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均遞增25.8%。

改革開放令壓抑已久的生產力得以解放,迅速爆發,深圳到處充滿了活力與激情。1984年,中國第一高樓——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封頂,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國貿大廈也因此成爲“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30年來,深圳憑藉這種令世人驚歎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率先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闖出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作爲深圳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連通香港、全長不足50米的“羅湖橋”,成爲30年來深圳對外開放、走向世界舞臺的見證。

1979年底,香港妙麗集團董事長劉天就搭着自行車過羅湖關,在深圳開建全國首家合資酒店。

同一年,泰國農牧業大王謝國民率領正大集團進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爲深圳特區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1985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深圳分行在國貿大廈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獲准開業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就此敞開了大門。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業美國沃爾瑪登陸深圳,展開在東方古國新商路上的探險之旅。

………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30年來,深圳市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56.2億美元,平均每年遞增27%,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強中已累計有167家企業在深圳投資。

改革開放前,每年通過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員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億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額從1979年的0.09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619.79億美元,連續17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國率先把“走出去”作爲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對外直接投資遍佈世界105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已累計覈准建立境外企業740家。

深圳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起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推動產業升級,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多層次資本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產業、連通國際輻射內地的物流產業、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文化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涌現出了華爲、中興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業,“設計之都”等各種頭銜彰顯其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

今天的深圳,一棟棟嶄新的高樓大廈展示着這個年輕城市的朝氣與活力,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中,曾經的地標建築國貿大廈已顯得有些陳舊,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廈和正在建設的京基大廈相繼超越,但它所象徵的“深圳速度”卻仍激勵着深圳人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不斷超越,續寫奇蹟。

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