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參觀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有感3篇

參觀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有感1

參觀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有感3篇

2017年9月9日,我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到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進行參觀,聽着講解員的解說,我知道了女子民兵治沙連最初由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組成,她們打起揹包,扛着紅旗,在風沙侵蝕最爲嚴重的毛烏素沙漠南緣黑風口安營紮寨,開始了堅持不懈地造林治沙戰鬥。

看着老照片中那些青春洋溢、朝氣蓬勃的還可以稱之爲孩子的女民兵們,聽着紀錄片中現在的她們講述那段時光,我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感動的淚水,爲了治沙造林,爲了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她們日以繼夜地與風沙戰鬥着,在這片沙漠中揮灑汗水與淚水,奉獻着自己的青春!

記錄片中第一批到補浪河植樹的民兵之一,現如今已經將近60歲的賀沙蓮講述着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她說,年輕時的她有着當時看來不錯的工作——赤腳醫生,有一天她得知治沙連需要衛生員的事情後,她果斷地來到了這沙窩窩裏。

“當時我們種樹,根本沒有機械化工具,經常要用雙手把埋在沙子裏的樹苗挖出來,挖得久了,沙子把手都磨破了,真的很疼。”說話間賀沙蓮看着自己的雙手,她說即使再苦,只要和自己的姐妹們在一起就都能克服。現在的她已經是榆林慈善協會理事,她知道治沙連需要更多的人,“我現在已經組織了一部分志願者每年來這裏義務植樹,治沙連培養了我,我也要回報它。”

現在的治沙連連長席彩娥說自己的故鄉就在補浪河鄉,小時候就聽周圍的村民講過許多關於治沙連的故事,再加上她的長輩就是治沙連的老民兵,這就更加堅定了自己長大後來治沙連的決心,23歲的她剛剛從部隊退役,就直接來到了治沙連,枯寂的沙樑上到處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時而和老民兵栽樹,時而去取樹苗,“趁着現在還年輕,多種幾棵樹爲家鄉人多擋一點沙子!”這是席彩娥說得最多的話。

說到治沙的苦時,席彩娥望着自己栽下的一棵棵樹苗說道:“有時候實在累得不行,就跑回家裏向爸爸抱怨幾句,但是第二天起來我還是跑到了這裏,想看看昨天種的樹苗活了沒,沒辦法,就是捨不得!”

幾十年來,治沙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黃沙路變成了現在的柏油路,但是我們看到還有人在繼續着治沙造林,繼續保持發揚着治沙連精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治沙連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參觀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有感2

四月的天空,瓦藍清澈,萬里無雲,樹木開始茂盛,沐浴在明媚的早晨陽光裏舒展着枝椏,微風不燥,在四月二十八日的這樣一個美好早晨,我們市檢察院40歲以下的青年員工,包括我這個新入職的書記員,迎着清晨的朝陽,懷着飽滿的熱情和輕快的心情參加了一場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來到女子民兵治沙連紀念館,一排雕塑映入眼簾,大家紛紛駐足觀看,一個個纖細又不失力量的身影排成一排,在沙地上揹着鐵鍬迎看風沙,馱着沉重的工具艱難前行,不乏迎難而上的不屈眼神,栩栩如生的雕塑瞬間將我們一行人帶入到女子治沙連艱苦奮鬥的情景,走進場館,我們看到了一排排女孩們的照片,開始瞭解這一段寶貴的歷史。1980年12月,千畝用材林大會戰如火如荼。爲了加快速度,每人每天挖大坑60個、小坑100個。要把10多立方米的沙土挖出來,再填進去,一天下來姑娘們累得精疲力盡,特別是年小、體力弱的姑娘都快要支撐不住了。團支部還帶領困員積極分子和學雷鋒小組利用晚上的月光突擊挖樹坑,加班加點,沒白沒黑。半個月下來,姑娘們嘴脣上裂開了道道血口,臉上被風沙打起的皮褪掉一層又ー層,手上打起的血泡鑽心得疼痛,姑娘們就扯一塊粗布條裏敷在爛泡上,拿起工具接着幹。就這樣,誰也不聲張、不抱怨、不誇名,僅用了56天時間,橫看成林、豎看成行的幹畝用材林基地完成了。

之後,我們參觀了女子民兵們住的地方,白色的牆是用白沙子砌成,房頂卻是用紅柳枝捆成一捆捆支撐着窯洞頂,形成拱形的紅柳頂,所以叫做白柳庵,從矮小的木門一進去,土地面土牆,一條不是很寬的土炕上整齊的擺放看八牀被褥。女子民兵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鬥的。

在展館看到的一幅幅歷史畫卷和講解員的講解之下,我的感觸很深: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羣衆是真正的英雄,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在椅林治沙羣英中具有獨特地位。她是軍地共建防沙治沙的先進典型,是集體智慧和力量寫就的光輝歷史。這裏展示的一切啓迪我們:幹事業必須樹信念,築牢信念根基、砥礪意志品質,才能激發昂揚鬥志、堅持不解奮鬥;幹事業必須敢擔當,正視矛盾、敢於攻堅,才能把硬任務扛起來、把硬骨頭啃下來;於事業必須有韌勁,義無反顧向前沖,咬緊牙關堅持住。

走出場館,看着這片土地,昔日的漫漫黃沙、滿目荒涼已化作綠樹成林、綠茵漫道。歲月流金,往事如昨,難忘鏖戰風沙的艱難,昔日茫茫荒沙變爲今日片片綠洲,是治沙連姑娘們一手一土累積一草一木相續的生命果,更是380多名女戰士用汗水、淚水和智慧澆築的精神豐碑!

這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樂觀向上、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團結協作、創新進取的奮鬥精神。這種體現榆陽人民精神特質、融入榆陽人民血脈、經歷歲月積澱和風雨磨礪的精神,是榆林治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作爲現代青年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創造出屬於我們的一片新綠!

參觀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有感3

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五四運動101週年,弘揚五四精神,爭當時代先鋒,市院組織青年幹警參觀了榆林軍旅文化教育展示基地、榆林林業展覽館、榆林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還是榆林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女子民兵治沙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樂觀向上、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創新進取”的治沙精神在我小時候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我的腦海裏,時時刻刻影響着我,鞭策着我。因爲我的家鄉就在補浪河,相比於其他人而言,這塊地方我更加地熟悉,更加能夠明白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精神。

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黃沙壓田又埋房,沙進人退走他鄉。這是我們這裏的一首舊民謠,很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祖祖輩輩面朝荒沙背朝天的榆林人民,始終懷着一個綠色家園的夢想。新中國成立前,榆林人民迫於生計,或壘石防沙護田,或散壓柴草擋風救苗,或借風揚沙移丘,或背馱土石壓沙,但每遇風沙侵蝕,一切反覆如舊。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年復一年,屢敗屢戰,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在風沙肆虐中進行着曠日持久的不屈戰爭。1974年5月14日,補浪河公社響應黨的號召,成立“長城姑娘治沙連”,40多年來,他們從3輛架子車,40把鐵鍬幹起,面對茫茫大漠,戰風沙、鬥嚴寒,修水渠、造良田,搭屏障、育樹苗,築成綠色屏障百餘里,治理荒沙荒地上萬畝,和風沙打肉搏戰、持久戰。誓把黃沙變綠洲,定叫天地換新顏。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治沙精神告誠我們青年一代,尤其是作爲檢察幹警來說,在工作中,要不畏困難,敢於挑重擔,勇於承擔責任,保持優良的工作作風。

辛勤汗水澆灌綠色希望,火紅歲月創造治沙奇蹟,治沙連姑娘們戰天鬥地,推平沙丘600多座、治理荒沙4400畝、營造防護林帶35條,總長55華里、種植柳樹、楊樹25萬株;他們修建水渠34條打井20多眼、新修水田480畝,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經過艱苦創業期,姑娘們毫無怨言,探索出“種養結合、自給自足”的生存道路,爲治沙治林提供保障。他們治沙造林的事蹟被聯合國環境專家鮑爾稱讚爲:“世界治沙史的奇蹟”。這一系列的數據讓我們確確實實能夠體會到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的成果,也能想象到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的壯觀場景。我想今後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會記住他們這幾代人的成果,並且志願當一名繼承者,主動擔負起保護植被,種植樹木,宣傳保護的義務。作爲檢察院第五檢察部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幹警,更要認真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保護傳承新一代榆林治沙精神。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進步,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追溯歲月的長河,審視治沙連的精神,更使我們青年認識到,時間可以流逝,大地可以荒老,但只要經濟社會還要持續發展,治沙連精神就永遠值得珍惜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