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讀書心得 篇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他提出的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認爲,我們作爲教師應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我們的課堂令人嚮往,師生互動,氣氛熱烈,和諧積極,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爲,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塊兒做功課,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活動,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真誠,讓學生喜歡我們,進而喜歡我們的課堂。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們要從課堂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都要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給予積極的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二

《愛的教育》是通過埃·德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恩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三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包括髮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父母爲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啓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蕩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國小生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很多現在把我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恨鐵不成鋼”的愛。

某些教師抱着對學生“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態度,對學習和品德行爲不夠好的學生,一味批評訓斥,甚至採用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樣的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因爲,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強,教師這樣教育學生,只會讓學生加大恨老師,使其品德行爲就更爲放蕩,日益失掉爭取進步的信心。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有厭學的情緒,上課常走神或做小動作,作業糊塗至極,甚至乾脆不做。我屢次直接嚴厲地批評了他,沒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緒反而更加牴觸,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毫不在乎的樣子,我差點爲之氣昏。

過後,我頭腦冷靜下來,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驚地感覺到對他的態度過於偏激並且簡單草率。後來,我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支觀察揣摩他,抓住他愛表揚的特點,儘量找出他們的閃光點,當他老毛病再犯時,不是再一味批評他,這樣一來,他可來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會神,那節課的提問,他回答得正確而且聲音十分響亮,課後的作業也做得不錯。

所以,經驗教訓讓我深深覺得,做老師的不要動輒就批評學生,或用單調的罰抄、罰背、體罰等來對付學生,因爲這種表面看似乎“愛之深”,但實際表現出來的卻是“恨之切”的行爲,常常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摧殘,學生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尊嚴,擁有爲人權利的人,當老師兵貴神速或踐踏了他們爲人尊嚴和權利時,學生就會產生越批評、越懲罰、越偏跟教師對着幹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學生不尊重的態度和行爲,都是應當予以遺責的。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讓學生一口吃成胖子”的愛。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考試是教育結果檢測的手段,考試是爲教育服務的,但由於社會總是用考試來檢查、評價教育的結果,並以此爲依據來區分各個學校教育效果的好壞,決定學生的升學率。由此,大部分教師爲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大幅度採用題海戰術,大量的作業讓學生簡直喘不過氣來,教師卻不爲之所動,仍不知疲倦地蒐集資料,絞盡腦汁不停的出題,讓學生不分晝夜地做!做!做!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就高興;學生考試成績差,教師就不高興,甚至大發脾氣,責怪、漫罵、歧視等相繼出現。這樣的教育只會造成學生對學習恐懼的心理,日益把學習當作苦差事。

試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來,尚可會覺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還可以停歇下來休息,悠閒地坐在沙發上聽聽音樂,看看電視。而學生一整天除了上課時間外,課後還有大量的作業在等着他們,甚至連星期六和星期日兩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書、作業一大堆,學生真是比大人還忙累!長期下來,學生吃得消嗎?知識掌握得了嗎?這樣的教育適應現當今的素質教育嗎?答案是顯而易見。

教育讀書心得 篇三

假期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之前並沒有懷有熱情,抱着翻一翻的態度。但是一開始讀,一下子被吸引,有時候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我讀的時候,每頁都是細細的讀,在我看來,這本書對我們來說,很有實質意義,很實用很實用。

我瞭解到,王曉春原是北京市一名語文教師,退休之後投身教科研工作,近一年來由於其分析入理、科學嚴謹的案例點評,在網上教育論壇迅速成爲教師們的“引路長者”,廣受一線教師的讚譽與尊重。其中,王曉春在教育在線班主任論壇開設的案例點評專欄受到了衆多網友的極大關注,成爲班主任論壇的一大亮點。這本書中的許多案例也就是來自於這個專欄。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爲“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纔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在另一則案例的點評中,王曉春提出來處理學生問題有兩種思路。一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二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對於老師喜歡求助的現象,王曉春分析說,“求助有兩種類型。一種求助是‘完成任務’型的,其着眼點是‘學來一點招數,解決眼前問題’。這無可厚非,但我以爲是淺層次的。另一種求助是‘提高素質’型的,其着眼點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反思我的工作,學到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爲‘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纔是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

有的教師盲目相信師愛的力量,以爲教師只要愛學生,一切就OK了。針對這種傾向,王老師尖銳指出:“很多教師都是這樣,想用‘關愛’換來學生的‘感激’。教師一廂情願地以爲,學生一感激,就會改正缺點。可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家庭的溺愛,感恩心態越來越淡薄。你想,你關愛再多,能超過家長嗎?家長關愛了那麼長時間,那麼大的力度,都沒能使孩子聽話。您的愛怎麼就那麼靈呢?”“千萬不要以爲愛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說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話:愛不屬於專業能力(雖然它對於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難道不是大部分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纔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爲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爲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王老師反覆強調教師要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反省型的教師,纔是真正的專業化的教師。在這些案例中,王老師以自己的專業眼光分析了許多我們習焉不察的現象背後的思維方式。有網友問王老師:“如何對付上課說閒皮話的學生?”王老師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對問題本身進行了思考分析:

如果你老老實實地沿着這個提問的思路想下去,你可能上當。

因爲問題的提法本身是一個圈套。當然,未必是提問者有意設置一個圈套,他已經習慣這樣提問了,或者乾脆說,他已經習慣在圈套中生存了。

請仔細玩味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字:如何對付上課說閒皮話的學生?

您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已經暗含着結論了。作者在提問的時候,已經把這些結論偷偷地強加於你了。你一不小心,就會走進他的封閉思路。

這個問題暗含的結論有:

1、學生說的話是“閒皮話”。這就肯定了學生的錯誤,否定了教師可能有錯誤和責任。教師被悄悄擇開來。

2、“如何對付”,限定了你的思路。也就是說,你不要問學生爲什麼會說“閒皮話”,只要說怎麼辦。不必研究,管就是了。

恕我直言,這是一種典型的封閉型的、教師自我中心的、非反思型的、非研究型的提問方式。

與此相對的,開放型的、非主觀的、反思型的、研究型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學生上課爲什麼會說閒皮話?

這樣一問,你起碼要考慮師生兩個方面的原因,無法把責任都歸於學生,這對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好處可就大了。

讀到如此睿智的分析,不亦樂乎!

教育讀書心得 篇四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最後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就是——愛。

這本書就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述的也就是極爲平凡的人物,但就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裏持續着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後,就和家裏失去了聯絡。家裏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裏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最後,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

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並不遜於成年人的孝子必須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忙,最後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忙下,馬可爾和媽媽最後重逢了……讀到那裏,我不禁爲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就是太不就應了……

“愛”就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就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就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必須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忙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爲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必須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忙的人,就是不就是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教育讀書心得 篇五

印象最深的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爲‘小朋友’”。葉聖陶先生一貫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學生,呵護學生。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教學起着深刻的影響,對此我深有體會。

要愛學生,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價值觀。還記得在我第一次面試教師演講中,我說:“從不同角度來講,人人都是第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公平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這個學生是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這種愛的力量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用愛來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纔會愛你。

由喜歡孩子這種價值觀的引領,讓我也愛上了教育。課堂是老師和學生相處交流的主陣地,如何用心地去經營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怎樣讓學生在課堂短短的40分鐘內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我希望通過我的幫助和引導,最終能讓學生髮掘自己的潛能,養成優秀的品質,真正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一篇教育隨想中我這樣寫到:“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認真二字。”只要你是真正的愛做教師,有了興趣你就會自覺去做,你就會想方設法去做的更好,你就會想怎樣做的更加於衆不同。對待教師這份職業,要擁有12分的興趣。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事業。這還不值得去愛嗎?關於素質教育,可以下上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爲”教育藝術則具有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青少年的成長是從他律逐步進入自律的過程。“無爲”教育藝術展現的是教育者導演的以學生爲主體的自我教育。在無形無象,但有聲有色的無爲教育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大大增強,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會有新的提高。

對學生光有愛還不夠,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使教育過程生動活潑、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的保證。讓我們像葉聖陶一樣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用寬容的心去引導,對待學生“不要教訓,要勸說;不要灌輸,要啓發;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悶的課堂活起來了,使每朵思維的火花燃起來了,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六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去看的,因爲要交一篇讀後感。但是在我通讀朱永新的這部著作之後,才發現爲什麼學校建議我們來讀這樣一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書寫在《新教育之夢》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爲熱愛和未來的詩,教育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夢想。一番翻閱以後,他超凡脫俗的熱情和誠懇的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書中,他是這樣向我們暢談着遠大的教育理想,他爲我們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教育藍圖。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教育理想”系列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爲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員的教育主張。這樣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過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語彙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實踐本質,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共鳴,成爲廣受歡迎的教育學著作。《新教育之夢》是一本現代氣息濃厚的教育資訊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師、好校長、好學生、好家長的“教育指南”。

有人認爲朱永新先生對中國教育“理想”有餘,批判不足,這種將理想和批判人爲對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爲,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對教育問題的批判不可謂不尖銳。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說“學生最不滿意在課堂上和辦公室裏用兩種聲音說話的教師,最不滿意用那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來征服學生的教師,最不滿意那種盛氣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師”;在《理想的教師》中,他批判說“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說”我常常看到天真無邪的孩童欣賞昆蟲之間的廝殺,欣賞蚯蚓被踩成兩截之後的掙扎,欣賞受傷後的蝙蝠無助的顫抖……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在學校表現如何品學兼優,我認爲其人格構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對名校校長們說:”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爲不是你的教學水平特別高,而是你的學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學校、你的老師。“(《理想的教師》)這些批判因爲立足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代表社會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員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竈“,至深至切,刀刀見血!朱永新對於”理想的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爲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爲深刻。任何一個崗位都充滿着競爭,教師間的競爭往往又是多於合作的。目前,教師這個行業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是作者在書中說,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走不了太遠,因爲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識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句話說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呼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也要學會合作。教師要成爲受歡迎的教師,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換位,二尊重,三互惠。這三點建議同樣也在告知人們怎樣學會合作。

如果說今後我還將有夢,那麼我將永遠記住那本書——《新教育之夢》,是它讓我懂得”我們的教育不能沒有夢“,是它告訴像我這樣的新教師應該做怎樣的夢,也將是它激勵我爲夢的實現而奮然前行。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七

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讀了《欣賞教育》這本書,更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

在我的觀點裏,所謂賞識、欣賞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欣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激勵,一種鼓勵。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和一個受過激勵的人,其能力的發揮有着明顯的差別。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後進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但是,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在課堂上不願開口,他們害怕自己說錯讀錯了會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話。這時,“欣賞“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

學生的表達能力如何能夠很明顯地表現出來,有些學生膽子大,樂於表現自己,而有些學生由於羞怯心理怕開口而不願表現自我。鑑於學生的這種差別,在教學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數,問題也能做到難易適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將欣賞教育作爲自己教育學生的一種有效手段。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篇八

很高興,寒假前學校配發了這麼一本的好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本書以教育哲學的思考介入當下學校教育,從如何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這點着手,展開了對學校教育的各個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學生、教師、教學、學校和校長六個關鍵詞的哲學解讀,闡發學校教育理念,進而展現好的學校教育的圖景。

該書序中說,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心靈的、長久地留存在我們記憶中,並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認爲,真正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但在我們的班級制授課的教育體制下,又是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我們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去解決這對矛盾。

給我體會最深是第二章節,使學生成爲向學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於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理想的學生的基本狀態:

1、開闊的視野,

2、充分的鍛鍊(培養個人的才能,發掘自我潛能,培育個性,養成腳踏實地的作風。我覺得還可以添加:培養意志力、在身體的運用當中瞭解自己、獲得揮灑體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勵。

始終在學習中,在活潑的成長的狀態之中(涌動着的活生生的精氣神)。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向學的生命。

那作爲老師,我們如何喚起學生的向學之心呢?我覺得學校正是因爲有了學生,學校變成了一所生動的學校,讓一堆房子變成了活生生的,富於朝氣的教育空間。讓學生成爲向學的生命,主要提出學校的教育不止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生氣勃勃,永遠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學校教育的好壞不止是看學習成績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培養出的孩子是否朝氣蓬勃。如若你讓孩子學,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沒有發自內心的自主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也是疲憊的,老師的教也是徒勞的。

向學之心的喚起首先需要學生的自我肯定,積極的自我認同,只有這樣,學生纔可能調動自我潛能朝向學習。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要用賞識的辦法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後才能向學,樂學。學生是活生生的主動發展的個體,因此學生的向學之心還得需要學生的個人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也要有向學之心,自己先學習,不斷的去學習,才能給學生更新鮮的知識,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作爲老師還要在課堂上不斷的摸索,仔細的備課,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引導他們找到學習的門徑,讓學生對這節課發自內心的想聽,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收穫學習的成功。當學生告訴我學習的狀態越來越好,能享受學習,並投入地學習,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自信,我意識到理想的教育狀態可以成爲現實,我知道老師的教育觀深深影響並改變了學生。

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成爲引導學生向學的這麼一位教師,這樣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生命、面對人生。成爲向學的生命!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九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爲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爲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爲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爲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育讀書心得 篇十

本學期我拜讀了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和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棒》。讀後感受頗深。

初讀這兩部作品,我的第一感覺是:慶幸自己在平時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教育方法沒有出現太明顯的偏頗!這是一種撞上幸運的感覺。因爲學生目前已經步入了國小高年段,已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假如採取了不適當的教育方法,那將是一種難以預料的結果,帶來的甚至是後果。我也不知道自己上崗後對學生的教育是屬於賞識教育,只是在我看來比較接近吧。

深讀這兩部作品,在感覺幸運的背後,也潛藏着一些遺憾。那是相見恨晚的遺憾,如果能早些讀到這兩部作品,對學生的教育可能會更有把握、更到位。

讀過這兩部作品,再回過頭來看學生,發現學生的優點多了起來,顯得更加可愛了。象一塊塊精美的鑽石,光鮮奪目,閃閃發光。同時,我也深深的體味到,這一個個閃光點能在學生身上得到聚集,不正是在其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賞識、鼓勵的結果嗎!

學生成長需要鼓勵和賞識。PEP BOOK6第五單元的最後一課時中涉及到動物能否幹什麼的判斷。之前我一直都認爲老虎是不會爬樹的,因爲曾經看過一個古老的中國童話故事《老虎拜貓爲師》。故事是這樣的: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爲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爲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那就是沒教老虎爬樹。於是我也就想當然地認爲老虎不會爬樹,而對課文提及的老虎會游泳查了資料用英語簡單給孩子講解了老虎爲何會游泳。問題也就出來了,學生對“Can tigers climb?”這一問題的回答不一。特別是班裏幾個成績比較落後的學生,他們一致認爲老虎會爬樹。平時他們習慣有的沒的總插上一句附和,但是當下我沒有當場否定孩子的這個觀點,於是說:“那說老虎會爬樹的同學能不能給我們講講你是怎麼知道老虎會爬樹的,或者也像老師這樣找出一些資料證明老虎是會爬樹的呢?”他們說是從動物世界裏看到的。既然他們這麼肯定,應該是有根據的,於是我下課就去網上找了下,的確,經過野化訓練的東北虎是會爬樹的。於是我就對這幾個孩子進行了表揚,肯定了他們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還在課堂上對孩子們講了這則新聞,也讓孩子看了照片。那幾個孩子興奮極了,感覺很有成就感。而經這次之後,他們在我的課堂上就很認真,也很積極發問,對待平時的作業也認真了許多。孩子的觀點得到了認可,他們所涉獵的知識得到了肯定,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受到了尊重,於是他們也學會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課。這比平時我常掛嘴上的叫他們遵時守紀的大道理要來得有效得多啊。

學生的進步離不開鼓勵和賞識。班級裏男孩子比較多,調皮愛玩的學生也多,因此學生當中常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前段時間班級裏一個特別內向的'男生被其他孩子說是沒人要,沒人疼的孩子而哭了。當天我事物比較多,把事記下了,但沒跟學生了解情況。傍晚時,這名男生剛好騎車回家,在路上碰到我,他那天沒跟我打招呼,而是低頭騎車過去了。我當時是有點失落的(平時在網上他總是會主動叫我,而我也是隨便敷衍幾句,然後叫他去學習)。回到寢室後,我越想越有點擔心,特別是像他這麼內向的孩子,真的感覺有必要找他談談。我上了QQ,果然他也在,於是我就問他今天怎麼了?跟他聊了一會兒,最後他發了句“老師謝謝您這麼關心我”。說實話,那時是我被他感動了,就自己的幾分鐘的關心讓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感覺很窩心。當然,那天之後他的日常行爲也有些改進,但是學習成績也還需努力。不過相信他只要打開自己的心門,端正了學習態度,那學業就會跟上去的。

在一年的一線教育工作中我感悟到,用賞識的眼光看學生,學生就充滿自信,用讚許的語言鼓勵學生,學生就充滿朝氣,用欣賞的態度和學生交流,學生就充滿激情。同時,更要教育學生學會鼓勵和賞識。鼓勵應該是雙向的,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賞識的索取者,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目光中充滿賞識的賦予者。老師賞識學生,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要學會欣賞老師,學生和老師要實現“陽光互動”。要教育學生學會欣賞老師、家長、同學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生的心靈就象一面鏡子,你賦予她陽光,她就充滿陽光,你籠罩她陰霾,她就一片黑暗。用賞識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多彩的,多彩的世界反射到內心,心中就會充滿陽光;播撒心中的陽光,能把世界照亮。心中充滿陽光的人,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想讓學生幸福,首先要讓她心中充滿陽光。

我今天學習周弘和盧勤,是在學習如何真正的愛學生,學習正確地播撒愛的雨露和陽光的竅門,是我教育能力的一次提升和加強。對學生愛雖無疆,但愛要有度。毫無原則的溺愛,其實是害學生,科學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的真愛,因此對個別調皮學生我也是嚴格要求,決不含糊。

這次學習很有意義,寫這篇讀後感,是一次自身心靈的觸動。這是自我提高的一次教育。同時我也會將這份深切的體會帶到我今後的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