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多篇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多篇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1

2月3日10點,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第一批進駐發熱門診的四名醫護人員,陸續從發熱門診的員工通道走出。他們剛剛結束14天的輪值,雖然有些疲憊,但看到在外面等候的同事,還是微微露出了笑容。

爲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在全院範圍內抽調骨幹人員,實行“兩醫兩護”制度。1月22日,第一批進駐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在開始輪值。第一梯隊的孟凡魯是第一個進入發熱門診的醫師。

“大年三十是我的第一個班,值了24小時。當時正好是全國的疫情處於嚴重的時候,發熱門診白天的接診數量在20多個,晚上也有十幾個。” 孟凡魯告訴記者,因爲要穿防護服工作,穿脫困難,同時爲了節約醫療資源,他們一般只吃主食,不喝水、不喝粥。

“第一天值班,我們是一個醫生、一個護士和一個檢驗科的人員,三個人。我們早上8點進入發熱門診,中午輪換着吃飯,輪到檢驗科大夫的時候都到了下午4點。從下午進去到晚上10點,才吃上第二頓飯,中間隔了得10個小時。”雖然防護服很悶也很熱,但是孟凡魯認爲這就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和使命。“從高三畢業前,報志願選擇醫生這個行業就決定了,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有義務而且我們相信,這次疫情一定能過去。”孟凡魯的妻子在醫院的心臟彩超室工作,年初四就恢復了正常上班。春節期間,夫妻兩人堅守抗疫一線,一直都是24小時待命的狀態。

當被問到在發熱門診工作,每天都接觸高危羣體,是否也有擔心時。孟凡魯卻說,“我們相信我們的防護能力,相信在科學防護下,我們能保護好自己,也能爲患者服好務。擔心肯定會有。但是我們還是那句話,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肯定會一往無前、勇敢前進。全國已經派出了6000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他們接觸的全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他們都不恐懼,我們何來恐懼?”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2

爲期30天的社會實踐圓滿的結束了,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值得令人好好回味一番。爲此我用這篇社會實踐論文記錄與總結這段時間的工作情況,而這並不純粹是爲了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這是爲了自己而寫的一次找尋內心聲音的偉大體驗。

我很慶幸能在放寒假的當天跟學長、學姐們一起去_的一個手機廠工作。在手機廠剛開始做清屏工作,後來轉成看外觀。剛進無塵室的第一感覺覺得一個小小的手機屏一定不會難倒我。可是並沒想象的簡單。進到無塵室有一個小師傅帶我,她說清屏需要很大的耐心,我說我有。她笑了。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下定決心的去清這塊屏,不去想那麼多,一點一點的來,總會很容易清乾淨。”是啊,或許這就是小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從清屏上我感覺到了一個人的耐心需要多大才可以清出來那麼幹淨的一塊小小的手機屏。

如果問一個大學生走出校門開始到社會中工作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工作中要先去掉“學生味”。工作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種嚴謹的態度,“我是大學生”並不能作爲工作中出現錯誤的藉口,別認爲犯錯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此時你是在做一件用時間計算金錢的事情,校園中的“隨意性”決不能帶有。從我入職開始的不久,就轉入外觀。我又有了一個師傅,這是一直到工作結束的師傅。她在外工作了好久。她常給我說:“做什麼工作都要有責任。”在跟她相處的期間我還領悟到了“盡力並不等於全力,盡了全力還是會有一點點瑕疵。自己的本職不做好直接就影響到了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

工作雖然簡單甚至單調,但是考慮下去任何細節都很重要,每一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第一天看外觀只看師傅看過的屏,她打的不良我從中找,感覺那天過的很快,也許是在無塵室清過屏的緣故吧。感覺還不錯,很快便學會了。剛開始師傅讓我自己看,我看過後她在看一遍,偶爾會因爲我的大意有的地方的小髒污會丟掉,還會看不完全。

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我卻覺得,檢討纔是成功之母。曾有一次看到一個屏,那樣的故障我沒見過,然後就流下去了。到復判時卻被打回來了,當時被師傅小小的批了一下,師傅說:“你不知道看屏要看整個外觀麼?”我不語。我只在心裏記着師傅的話。日後的每個屏我都會很認真的去看,而我的速度卻很慢。我師父說只要你掌握好了再提速也不遲。我很認真的跟師傅學。我的速度也很快得以提升。在隨後的工作中,我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師父每天都很開心,我的速度提高了,也便可以幫她減輕些辛苦。每天在工作中隨着開心下班。

態度決定一切,在學校部門工作,會很隨意,一旦走出校園,如果還不能馬上以“熟工”的身份要求自己,那麼你將很快被人比下去,因爲一個公司需要的是有生產力的員工。每天提醒自己無論是現在工作還是回到學校抑或是將來踏進社會,嚴謹的工作態度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在學校讀書的人都說寧願出去工作,不願在學校讀書;而已在社會的人都寧願回學校讀書。我們上學,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爲的都是將來走進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應該在今天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爲社會服務。值錢的大學生正要求了我們紮實掌握專業知識還有社會實踐能力與經驗。

這個寒假我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接觸了社會,瞭解了社會,並從社會實踐中檢驗了自我。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收穫不少。在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好多:

1.在社會上要善於與別人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讓我認識更多的人。如何與別人溝通好,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練習。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被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的接受。

2.在社會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誇,而是對自己的能力作出肯定。你沒有社會經驗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沒有第一次又何來的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3.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開始放假的時候,知道要打寒假工時,總有種說不出的心情,總感覺會有些害怕。跟同學通電話說自己的心情,感覺總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第一次去離家那麼遠的地方,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文化程度還不夠,也沒什麼社會經驗等種.種原因使自己覺得很渺小,自己的怯懦就這樣表露出來了。某人曾對我說,在社會中要學會厚臉皮,別人的教導虛心接受,不要不當回事。戰勝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氣面對是關鍵,如某個名人所說:“勇氣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獄。”

4.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會枯竭。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成功的人不在於你認識了多少人,而在於多少人認識了你。”努力地去認識他人,也是讓他們認識你,從他們身上發掘出你可以學習的地方,體會每一句睿智的語言。

坦白講,這麼短的時間內,小小的寒假工能學到什麼呢?就鍛鍊了態度,心態更加坦蕩,我想這已經足夠了。生活就像一種修行,只有行萬里路,親身體驗實踐纔能有所感受。

在回來的路上,跟學姐們聊了一路,她們的社會經驗比我牢靠的多,從她們的語言中就會體會到那種成熟。遇事不要先爲自己找藉口,很多的話當着同年級的同學說還好,在她們面前說只會讓她們笑話。學姐們給我講了好多她們所經歷的人情世故,她們總說你等遇到了就會明白了,現在聽了也不會明白,只要記得,以後無論做什麼不要爲自己開脫,學會獨立解決問題,虛心學習別人的突出。凡事做了就要做好,承擔起該有的責任。

這個寒假,見識了很多事,認識了很多人,收穫了很多,很多。不只是有勞有得的工資,還收穫了比這更重要更加無價的財富。期間所賺取的經驗將永遠成爲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基地,能將學校學的知識聯繫於社會,我感覺學習與社會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3

這場災難怕是很難讓人平靜。本是歡慶新年之時,卻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江城”武漢坐於塗炭,民不聊生。疫情是習總書記所言之“大考”,是吾輩之“心關”。在對抗疫情過程中,動人之處在於逆行者們明瞭孰輕孰重,做出正確抉擇,誠然可歌可泣。

鍾老是逆行者,名利輕而國之泱泱。

面對疫情,84歲的鐘老並未躺在功勞簿上安享晚年,而是臨危受命趕往武漢,爲醫療研究寢食不思,爲解救苦難中的國家不敢絲毫懈怠。那個於非典時期連自己的生死都置身度外的硬漢,如今因爲眼看同行救治的辛苦,而在採訪時眼泛淚光。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鍾南山院士的一次次行程和發言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強效的強心劑。我們深知,鍾南山院士“雙眉深鎖爲誰憂,鬢角銀絲爲誰愁。”我們有什麼權力不肅然起敬,盡情謳歌?鍾老貴在他的大義之抉擇,祖國有難,他奮戰無怨言!

前線醫者是逆行者,小愛輕而大愛無疆。

我們似乎對於醫者們的仁心與付出接受得過於心安理得。然而,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幹多了會累,受傷了會疼。他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有誓死保護的親人與愛人。其中的幾個鏡頭詮釋了他們的選擇——舍小愛,只爲大愛無疆:奔赴“戰場”前戴着口罩深情相擁的夫妻揮淚告別,前線醫生與妻子隔着玻璃窗和口罩親吻對方,援鄂護士劉光耀用回形針做婚戒向女友求婚。

就像作家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愛一個人,就好像突然有了軟肋,也突然有了鎧甲。”抗疫中奮戰在一線的超級英雄們,也正因爲心底有愛,面對病毒時,纔會武裝上鎧甲,無所畏懼。他們近乎固執的選擇了逆行,就要以凡人之軀,行英雄之事。我們絲毫不會吝嗇對他們的謳歌,前線醫者貴在他們的大愛之舉,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每個人都是逆行者,自我輕而心在四方。

中國人民,十四億人,五十六個民族,心緊緊團結在一起。疫情期間,全國人民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出門也都佩戴好口罩。雖然小區的封閉以及城市的封閉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困擾,但是作爲有責任感的中國人,我們深知,此時不出門就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

與此同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紛紛貢獻自己的力量,將口罩等物資捐到疫情重災區,並嚴厲打擊發國難財者,可見全國人民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如今,國外形式惡化,我們持續關注國外疫情情況,一省扶持一國。這一次,我們將格局放大,縮小自我,心繫四海,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風采。

正如魯迅所言,“願中國人,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中國人從未在任何一場災難中失去希望。“新冠”亦是“心關”,我們經受住了這殘酷的考驗,於孰輕孰重中做出了正確有力的決策。待到春暖花開時,願櫻花開滿神州大地。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4

醫德規範是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的思想和行爲準則。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可以隨時比較自己在工作中的一舉一動,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有了深刻的體會。

首先,“爲人民服務”是醫務人員醫療服務活動的關鍵。其核心是尊重和關愛患者,創造文明和諧的醫療環境,形成平等互諒的醫患關係。就像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吳博士一樣,幾十年來在醫療服務和醫學研究的第一線辛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談到自己50年的醫療經驗時,他說:‘作爲一名醫務人員,專業性很重要。奉獻就是忠於職守,熱愛本職工作,以患者爲中心,全心全意爲患者解除痛苦。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極度負責。淡泊名利,關愛患者,樂於奉獻。“在醫療戰線上,有許多這樣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構成了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成爲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榜樣。

其次,醫療衛生服務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是一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整體,由許多“部分”構成。無論哪個‘部位’出了問題,患者都有可能付出寶貴的生命作爲代價。我們的每一個醫務人員都是每一個人的“一部分”。每一個醫護人員,無論你是醫生、護士、醫療技師還是護士,都是整個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我們每個同事的共同合作和團結,才能使集體正常工作,實現爲人民健康服務的承諾。

隨着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作爲現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新知識、新思想、新工具等等層出不窮,都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挑戰和要求。但是,僅僅靠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是不可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我們需要接受繼續教育,嚴謹求實,努力進步,學習醫療技能,不斷提高。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作爲醫務人員,工作很辛苦。他總是揹負着巨大的精神壓力,經常被患者和家屬批評、不理解、不配合。然而,當與死亡的拔河最終獲勝時;當一個癱瘓在牀的病人能夠站穩的時候;當痛苦的表情換成輕鬆的微笑時,作爲醫務工作者,那種滿足和喜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那就是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平凡中實現幸福。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5

2022年2月15日本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因爲一則通知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天臨近下班時接到前往隔離點工作的通知,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不免忐忑。幸而忐忑的心情隨着交接工作、熟悉環境、業務培訓的進行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工作。

隔離點的工作與日常在社區醫院的工作完全不同,隔離人員被單獨隔離在房間內,面臨很多生活保障、物資配給、心理關懷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各方面工作人員的互相配合,在這裏深刻體會到了團隊的重要性,因爲各位同事、點位長、信息員、酒店工作人員、消殺人員、保安等人員的配合,纔能有條不紊地開展隔離點的工作。

在隔離點的工作是辛苦卻又溫暖的,雖然14天不能回家,隨時待命處理異常情況,轉運一批又一批“3+11”的隔離人員,監測一百多位隔離人員的體溫和健康狀況,但是聽見一聲又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照顧好自己”“注意休息”......這一切工作就都是值得的。

在隔離點工作期間深刻體會到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時逢年後返工及境外疫情形勢嚴峻,上海作爲重要的入境口岸,需要接收大量隔離人員,在我們入駐隔離點的當晚即接收了幾十名隔離人員,其後每天都有數十名隔離人員入住,期間有一名海關核酸檢測陽性的隔離人員,經轉運至上級醫院,後確診至公衛治療。正是因爲我們有完善的防控措施,纔能有效遏制疫情的發展,從而保障經濟,穩定民生。

我們剛到隔離點工作時仍是冬天,而離開時已然入春,希望疫情隨着寒冬一起遠去,春暖花開時大家都能自由出行。

醫護人員的心得體會篇6

20_年1月9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同志榮獲20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這是繼吳孟超同志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醫學家。

王忠誠同志的大醫品德、精湛醫術和創新精神,使我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

神經外科在醫學領域屬於難度、風險的專業,人稱爲“萬丈深淵走鋼絲”。王忠誠院士作爲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神經外科的多個領域做出了獨到而重大的貢獻,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不僅成爲人所景仰的名醫大家,也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將我國神經外科帶上了國際醫學的殿堂。在條件比較差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冒着射線的極大危害,在國內率先開展腦血管造影的實驗工作。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源於王忠誠同志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和爲祖國爭光、爲患者服務的人生理想,凝聚着他對科學技術的不懈追求和獻身人民健康事業的高尚情懷。要知道,捫心自問,不是什麼人都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做出這樣的犧牲的。

王忠誠院士不畏艱險,勇攀高峯的精神尤其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學習。因爲現代科學技術主要來源於西方世界,大多數科技思想、方法、工藝等都是西方人原創的,特別是現代醫學領域,中國人只能跟蹤其發展,亦步亦趨,所以至今在醫學的大多數學科中仍然必須唯西方馬首是瞻。就是在這樣的重圍中,王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創造了神經外科的一個又一個奇蹟,他所創立的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也成了亞洲的神經外科醫教研基地,獲得西方同行的認可與讚許,其影響不可謂不大,更顯出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被視爲生命禁區的腦幹部位,他敢於挑戰,挑戰禁區,這一方面在於他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源於他對病人執着的熱愛,永不放棄的可貴職業精神。

王院士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病人來到醫院就醫,說明病人對這個醫院這個醫生的信任,才(!)會把生命託付給我們,這是一種讓人感動的信任,我們爲醫者一定要用自己所學讓這種信任得到的回報。雖然我們不是神,但是我們會盡自己所能去做到。我們要學習王忠誠同志恪盡職守,視病人爲親人,維護醫學聖潔的大醫品德。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堅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誠心誠意爲患者服務,獲得患者的滿意,也收穫自身的職業榮譽。

吳孟超,裘法祖,鍾南山,華益慰,馮裏達,還有很多醫界先輩同仁,用他們的行動踐行着白衣天使的神聖責任,生命不熄,奮鬥不止。學習王忠誠和這些醫學大家的先進事蹟,讓我們備感作爲一名醫務人員的責任重大,也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方向。我們要弘揚王忠誠同志的崇高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維護人民羣衆健康爲己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前進,爲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健康水平,推動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