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1

兒時,中秋節印象最深的就是每當中秋之時,全家一起在院子裏賞月,那時住的都是平房,旁邊有個小菜地,菜地邊上種了很多桂花樹,空氣中瀰漫着桂花和青草的氣味。記得母親談的最多的就是那個古老的故事,月亮上有棵桂花樹……

然後工科出生的父親就來糾正母親的觀點,教育我到月亮上什麼都沒有。所以兒時的記憶永遠是最美好的,每次中秋心中總有一份快樂和希望,希望明年的中秋早早到來!

長大以後,感覺過節的氣氛越來越少,還曾記得自己第一個不在家過的中秋節,就是剛讀高中之時,那時候家離學校相當遠,中秋又不在週末,所以當老師說了句回家團圓去吧,我只好獨自和住校的朋友一起去了食堂,其實那個時候的心情還是蠻難過的。然後對中秋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完全可以忽視了,唯一的記憶就是大三那年我逃了兩天課提前回家過中秋的那個場景。只是感覺月餅越來越好吃,包裝越來越精美,過節的傳統卻在一天天淡化。

在國外每當中秋來臨的時候!“親情”二字對於異鄉的遊子來說,在這中秋之夜,理解得就更爲深刻了,思念家鄉,思念父母的那種感情真的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同時也讓我體驗到了祖國的溫暖,孔子學院和駐宋卡總領館總是把我們聚在一起聯歡一起吃飯!每年致辭中,孔院馬院長總要發表下一些感嘆,大致意思是國家對你們真好,這些月餅都是空運過來的,一定要學成回國!飯畢,就開始品嚐從北京運來的月餅(還是蠻高檔的),可以拼命吃管夠(其實每個人最多1塊),吃不完還能拿回去分給泰國朋友!有時候孔院也會邀請華人華僑,他們總是帶很多榴蓮,紅毛丹,山竹等水果這些都是多得吃不完的……現在回憶起來還是特別的溫馨和感動!

如今的我已經回國,只是還在工作的道路上比較迷茫,去年中秋是回國後第一次和家人一起過的,母親特別高興做了一桌子好菜,過節的氣氛彷彿又重新找回來了一樣!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2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至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爲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每當中秋時節,金桂飄香,花好月圓,人們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寄託情懷,更多地賦予了情感色彩,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中秋節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作爲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有着獨特的文化內涵,它象徵着親人團圓、社會和諧、感恩自然和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的歷史見證,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親人團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銀色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爲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爲“團圓節”。中秋節以圓月爲標誌,寄寓着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澱着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花好月圓之夜,就是親人團圓之時。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儘管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然而家庭團圓、親友相聚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主旨,它凝聚着中華兒女的心願,熔鑄着中華兒女的魂魄。

花好月圓人團圓,“圓”對中國人有特殊的含義。從器物層面上講,人們崇尚圓的東西:敬拜的月亮是圓的,吃的月餅是圓的,祭祀的水果是圓的。從心裏願望上看,家人團聚叫“團圓家”,喝的酒叫“團圓酒”,吃的飯叫“團圓飯”,過的節叫“團圓節”。天上月圓時,閤家團圓分食月餅,這是一種溫馨的儀式。家制月餅、分享月餅、饋贈月餅的過程,就是表達愛、傳遞愛、感受愛的過程。親人團圓,家庭和睦,安享天倫,那種心理意義上的圓滿、圓合、圓潤、圓和之意,已經深入到人們的靈魂中,展現在行動裏,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

2、社會和諧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每逢中秋佳節,人們期待闔家團圓、鄰里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彰顯其樂融融。團圓的本意就包括和諧的成份在內,將團圓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諧,朋友的和諧,親戚的和諧,親屬的和諧,社區的和諧,村鎮的和諧,民族的和諧,國家的和諧,世界的和諧。

傳統節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的先輩非常善於利用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消除誤解,去除隔閡,密切關係,促進和諧。例如,通過團拜、探親等儀式活動密切與周圍人的關係;通過節日巡遊、節日競賽的開展,釋放內心的情感、期望,增進不同地區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和精神交流,從而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更加安定。人們希望我們的國家“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國與國之間“和而不同”,幹事創業“和衷共濟”,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做生意“和氣生財”,待人“和藹可親”,說話“和顏悅色”,批評“和風細雨”等等,不一而足。

3、感恩自然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根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動。在收穫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因爲古人認爲五穀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

在傳統的中秋夜,家裏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同時,闔家男女老少,暫時放卻勞作,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這圖景看似普通平淡,卻可體味到平民生活的趣味與甜美,體味到中國的人情之美。

4、家國情懷

中秋節是中華文明的產物,流傳千百年來,爲中華兒女所共享,它所增進的是所有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每當中秋夜,只要是中國人,心靈都是相通的。在這個日子裏,中華兒女共祝願、祖國好,盼民族好、人人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早已融進血液裏,融合在骨髓裏。這個傳統節日激發出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望,傳承着民族自豪感和濃濃的愛國之情。

在中國,明月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着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明月夜,短鬆崗”的追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情懷,在遊子的心目中,在華夏兒女的思維裏,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兒女,是愛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隔的濃濃親情,是期望國家強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懷和盼望幸福的追求。

以中秋節等爲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成員情感、知識、智慧的凝聚與集結。它不僅是我們民族創造新文化的憑藉與基礎,也是構成我們時代生活的'一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今依然擁有着巨大的現實價值,我們一定要重視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保持、保護與挖掘,讓中國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大家都沉浸在吃月餅的笑聲中。雖然外面很黑,但每棟房子都燈火通明,霓虹燈照亮了整個城市。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和八月節,是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我們家還買了很多新鮮的月餅,我們得到了各種各樣的月餅,比如元祖雪月餅、北梅香月餅、蓮子椰子月餅、寺廟裏的素食月餅、一代麪包店的月餅等等。中秋節,我在想:如果有這麼多月餅吃,那我們就可以邊吃邊賞月了。這個時候,我身邊的兩隻胖乎乎的小狗好像要吃月餅了。

今晚中秋節我們吃了一頓很好的團圓飯,沒多久我的胃又響了。我媽問我:“你這一天怎麼吃這麼多?”我說:“可能我在想月餅吧!”媽媽笑着點點頭。然後我對媽媽說:“你能幫我買些雪糕嗎?”母親欣然同意。過了一會兒,我媽從冰箱裏拿出來。我們拿着月餅和椅子在外面的陽臺上賞月。賞月的過程中,我邊看邊唱。我的性格就是哥哥唱歌又大聲又好聽。不一會兒,我的詩歌繁榮起來,寫了一首小詩。小詩是這樣的:中秋有月餅,我月餅最多。月牙裏有嫦娥,月兔多。我們直到晚上九點才進屋。我真的受不了這個美好的中秋之夜!

我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中秋節!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4

月亮,8月15日最大,8月16日最圓。我們一家三口在中秋節出去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又圓又大,像一個銀盤掛在天上。去了,它就去了;如果你停下來,它就會停下來。真的是“月去,我也去”。

城隍廟的中秋節特別溫暖。小吃城的朋友親戚情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吃喝玩樂,一起度過團聚的日子。

中秋節在天一廣場特別活躍。廣場上的音樂噴泉隨着音樂變成各種圖案。有的像龍出海,有的像雙龍打珠,有的像大鵬展翅,有的像鐵塔堆砌,變化萬千。在噴泉上方,月亮似乎快樂地跳舞,把它的光照耀在地球上。

新疆大橋中秋很安靜。沒有汽車的橋很安靜,河水在橋下洶涌,船隻來來去去,月光灑在水面上,灑下一片銀輝。對面繁華的大街上,傳來越劇的聲音。月亮太亮了,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都黯然失色。

中秋節在社區裏非常明亮。安靜的社區讓月亮露出本來面目。天空中散落着幾顆星星,微弱的光線忽明忽暗,只適合做月亮下的普通人。月亮好像在說“哼,想跟我比,天是我的專屬!”皎潔的月光灑在樹上,樹上覆蓋着銀色的薄紗,輕盈飄逸。

中秋節的月亮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意境,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代表團圓!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5

談到中秋節,人們最先想到的莫過於天邊那一輪明月。作爲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它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古人常藉此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然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漸漸爲人們所遺忘。甚至在不少年輕人看來,中秋節的意義似乎只剩下各大超市、各大電商用來促銷的月餅,以及那難得的幾天假期。對傳統節日的“淡化”,讓節日中蘊含的詩意與情懷日漸式微,這不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應有之舉。時代在變,傳統節日的精髓不能變。我們要充分挖掘其內涵,讓傳統中秋在新時代綻放更大的魅力。

綻放傳統中秋的詩意之美。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詩詞中傳遞的情感,往往含蓄而優雅。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富有詩意的,非中秋節莫屬。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寄思念於明月: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從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到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中蘊含的詩意文化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意義、歷久彌新。因此,在中秋節不妨多品讀這些經典,迴歸傳統文化,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抵達內心的詩與遠方。

喚起傳統中秋的團圓文化。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着對應的“文化標籤”。如果說元宵節對應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對應着賽龍舟、包糉子,那麼中秋節對應的則是“圓”。具體來說即是天邊圓圓明月和盤中圓圓月餅。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圓的圖樣十分契合國人對團圓、完滿的審美認知。對中秋的感知與感念,也離不開這份“團圓文化”。也正是基於此,人們對遙遠故鄉的思念、對親人團聚的渴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在中秋這一天達到了熱潮。這種團圓文化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中,成爲沉澱在國人意識裏的生命情調和生命境界,構成了極大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追尋傳統中秋的家國情懷。作爲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節不僅承載着深厚的親情、故鄉情,更承載着濃濃的家國情。它以家庭爲主體,寓意闔家團圓;以共享爲福祉,寓意民爲邦本;以和諧爲基調,寓意國運昌盛。無論身處天南或是海北,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過中秋節,節日所寄寓的家國情懷都應是一樣的分量。幾年前,在西雅圖出席僑界舉行歡迎招待會,與僑胞話中秋、訴鄉情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這正是他摯熱同胞情懷、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傳統節日凝聚着中華兒女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是任何“洋節日”都無法比擬的。在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這些寄寓着家國情懷的傳統節日更應該傳承下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願中秋節所積澱的深厚文化、蘊含着的迷人魅力,穿越時間與空間,在每一個國人的心中綻放。願中秋天上明月圓、月下人團圓、中國夢更圓!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6

不知有多少在此刻都是遊子的身份,也不知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止境。

隻身在外,總是身不由己;孤獨想念,卻又思緒難盡。總是想着多與家人聚會,可身爲學子的我們此刻也只能是空對一輪明月。每一年算上去,與家人相聚的時刻屈指可數。做學子的我們尚且如此,任務後,成家後,那不是更力所能及。

有一個親戚前兩天打來電話,知道我國慶節預備回家,叫我到她那兒玩玩。總是以爲見面時機多着呢的我突然想到,上次與她見面卻隔了整整一年。嘆流年似水,更嘆這似水流年中,我們成了匆匆過客,道一聲相逢卻相距甚遠。有些時分,我們走過,只因太匆忙,遺忘了應做的事情。而此刻,在這特殊的時辰,我們也該對着這中秋明月,從忙碌的世界中走出。

去年十一,我沒有回家,而中秋卻在此間劃過;今年十一,我計劃回家,而中秋已在今宵逝去。總是那麼的不巧合,但也只能是無法。其實,我不太看重節日自身。節日,這一早已被釘在日曆某處的特殊日子,不隨團體的志願而發作改動;節日,這一衆人歡慶的日子,只但是是營建一個非凡的氣氛,讓衆人覺得這一天非普通罷了。在這樣的日子裏做應有的習俗,確實是在過節,自己過,與衆人一同過。

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如這中秋,求的是與家人聚會。月半中秋,團聚會圓。但這樣一個被釘在某處的日子,卻難以都盡人意。遠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隻身在外,只能孤身過節,此刻的心聲,也許是怨這日子怎出如今今宵,也許是怨這生活將家人分離……

其實,我們每一次與家人相聚的日子,其自身就非同普通,這自身就能夠算作一個節日,雖然過節的只要一家人。過了端午照樣能夠吃糉子,中秋事先異樣能夠吃月餅,由於有靈性的我們又何必只關注那一年中難得的,且又難今盡人意的日子。喜愛光陰似箭,每一天如過年普通渡過。

但,中秋終歸是中秋,看着他人聚會,自己難免有些孤獨、思念……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時分有一個或一些人住進了你的心裏,而卻又無法擺脫孤獨這一形態。我這是想家了嗎?也許是吧!空對一輪明月,總期望能在此中看見某些人的身影,但是,餘輝之下,只要自己的影子伴已左右。

寫着寫着,中秋已過,但還是要將這份祝願送給遠方的家人,以及與我同爲遊子的你,中秋節快樂!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7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來臨。中秋,是小孩期盼已久的月餅節,更是遊子歸家團圓的喜悅時刻。但隨着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通訊手段的豐富,回家團圓正在成爲很多人的奢望。因此,有人感慨,中秋節沒了味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筆者看來,作爲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情感表達和凝聚力的來源,回家團圓纔是的節日禮物。

中秋節,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爲是賞月團圓的節日,其歷史源遠流長,中秋節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爲中國一大傳統節日。團圓,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因此,上千年來中秋在華夏文明中一直佔據着重要地位,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皆有與中秋相似的節日。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度過了20xx年四分之三的時間。不禁要問,這四分之三的時間中,我們與親人共處的時間佔據多大比例?相信很多人無法給出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xx》數據,20xx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爲2。45億人。《報告》稱,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遷移仍將是我國人口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現象。這意味着,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面臨節日團圓的問題。

不可否認,如今的許多年輕人常因爲工作忙、時間緊、距離遠等原因,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在中秋節回家團圓更成爲奢望。筆者看來,年輕人要學會管理時間、提高效率,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時,將更多時間花費在家庭、親人上。要意識到,當我們工作後,父母正在迅速老去,不要把陪伴父母的計劃一推再推,給自己留下遺憾。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對於國家至關重要。因此,從用人單位到國家相關部門,都應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給予勞動者更多人文關懷,通過建立完善輪休、帶薪年假等假期制度,爲家庭團圓創造更多機會。

關於中秋心得體會篇8

又是一箇中秋節,令人盼望的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要回到自己家,和家裏人一同吃聚會飯。如今,人們餐桌上擺放的食物真是多種多樣,似乎和中秋節以前搭不上邊了,但我們只需細心點,就會發現一些傳統的中秋美食還是會出如今不少餐桌上,大家還是會舉家在窗前賞月——至少人們還沒有遺忘中秋節和它的習俗。

那麼中秋節的來歷呢?有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呢?也許大家會零系統碎地說出一些,也只是大約,似乎只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一輩知道了,我們還真不必須完全瞭解,這,是變。還有就是中秋的氣氛,雖然人們都吃月餅、賞月,好不繁華,但總覺得這繁華中似乎少了點什麼,一時刻又說不下去。

中秋節最重要的莫過於吃月餅了,這點大家都知道。那月餅都中秋節感想鈥斺敱漵氬槐有些什麼餡呢?豆沙,椰蓉,你必須會笑着說:“過時了!”如今我們吃的大多是冰激凌、抹茶、榛果、巧克力等一些稀罕乖僻的口味,甚至鮑魚、海蔘的也屢見不鮮。走進商場的月餅區,我們會發現這些口味的月餅獨佔最顯眼的中央,而那些最爲傳統的只能不幸巴巴地躺在一旁,一點也不顯眼,假設不細心找,甚至還發現不了它呢!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月餅的包裝就更爲樸素了!外盒就象鍍了層金一樣閃閃發亮,拆到外面,一個小月餅用一個小鐵盒裝着,底下還有“紅袍”襯着——有必要這樣“大費包裝”嗎?我估量一個包裝都比一盒月餅要貴!這難道和以前繁複的包裝比起來,不是一個大的變化嗎?如今,大少數買月餅的人都不是自己吃的,而是送給親戚冤家的,如此送來送去,家裏的月餅不但吃不完,還有能夠堆積如山,這和以前又是一個變吧!

中秋節,有些變化是好的,用心的,比如放假,人們能夠跟家裏人聚會,共享天倫之樂。但有些變化能否真的好呢,這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