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多篇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多篇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1

中國人口超過14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設備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爲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爲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爲。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爲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着,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着菜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麼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爲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爲沒面子而浪費,通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爲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3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浪費現象,也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浪費。

隨父親走進豪華的飯店,映入眼簾的是光滑的玻璃桌上擺放的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桌子四周的嘉朋正在歡笑,人們高高興興的碰杯,快快樂樂的交談。一番酒酣耳熱之後沒有誰再交盞動筷了,看着滿桌的狼藉,光彩奪目的美麗頃石面目全非;高腳杯旁的米飯哭泣自己生命的無用,桌下的青菜則嘆息短暫的一生,滿滿的一碗湯盼望客人的光顧……或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的老人跪在街頭乞討,有的兒童面黃肌瘦,更可怕的是那路旁掙扎的白骨。

不知不覺宴會已經結束,人們捧腹而出,我回頭望着那些剩下的飯菜久久不願離開,我有心將那些飯菜打包回家,卻怎麼也說不出口,最終還是被爸爸揮手而去。回到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那些糧食的身影時時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爲我的行爲深感慚愧,我想我的擺闊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犯罪”。

或許我不能制止浪費,但以我的微薄之力可以結束自身的浪費,凡事貴在堅持,長此以往節約會內化爲我行爲的習慣。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4

我們都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才換來的。我們一定要愛惜每一粒米,絕不能大手大腳地浪費糧食。

有一次,我在學校吃午飯,因爲飯菜不愛吃,就把它們都倒了。到了晚上,竟然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我把飯菜都倒了的事兒,農民伯伯知道了,他們竟然來我家找我,我心裏有愧,腿都軟了,就哆哆嗦嗦藏在衣櫃裏面。農民伯伯倒沒抓我,就在衣櫃外面談話,他說:“你知道不知道一粒米一根菜是我流了多少滴汗,費了多少心血才換來的嗎?”我嚇得都不能思考了,就結結巴巴地說:“您,您在說什麼呀?”

這時,老師走過來,說:“你是不是把今天的飯菜都倒了?”我一聽老師都知道了,只好對農民伯伯道歉字。我說:“農民伯伯,對不起,我不該不節約糧食,更不該撒謊。以後,我一定不會再浪費糧食了。”農民伯伯聽了我說的話,笑眯眯的說:“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老師走過來,把我拉出衣櫃,說:“你以後一定記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也笑着點點頭,看樣子已原諒了我。我高興得說:農民伯伯,謝謝您能原諒我。”說完,我們都高興地笑了。笑着笑着,我的夢醒了。

現在,我還記得那個夢。我再也不敢浪費糧食了,因爲我怕農民伯伯在找我。有了我的這個夢,大家都知道浪費糧食的後果了吧?我要告訴大家,節約是一種美德。如果一個人能節約一粒米,那麼一般人,就能節約一百粒米,我們一定要節約啊!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5

糧食,是我們維持生命重要的部分,我們一定要時刻懂得愛惜糧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惜糧食。在學校,我吃完飯下樓去放碗,發現下面所有的垃圾桶都被倒上了滿滿的蔬菜、米飯還有肉。

在外面飯館看見了客人吃過的桌子上有許多剩下的菜,碗裏的米飯根本就沒吃。

在菜市場,看到水果、蔬菜、一小塊肉,有一些是很新鮮的,但都一不小心被拋到了地上。我跟他們說:“你賣的新鮮東西掉了。”他們總是說:“謝謝你,小朋友,都掉到地上了,這麼髒了,誰還會要呀,讓它就扔在地上得了!”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世界上太多人浪費糧食,許多人還吃不飽飯,許多人因爲沒有足夠的糧食而被餓死。

你浪費糧食,就等於浪費國家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於浪費世界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於剝奪其他人的生命。讓我們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節約糧食,光盤行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6

今天,我剛吃完飯,從食堂出來,看到一個小男孩拿着一個包子,咬了一口,隨手就扔了,我見此情景就趕緊跑了過去,要勸勸那個小男孩。“小朋友,你是幾年級的啊?”“我是四年級的,你要幹什麼呀?”“你不應該把沒吃完的包子扔掉呀!因爲那是糧食呀!”“我想扔就扔,不用你管!”“你這麼說就錯了,因爲那都是農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吃飽了,再吃就吐了。再說了我扔包子關你什麼事,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你這麼說就錯了,糧食的用處可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除了可以吃,還可以做酒,製做味精。如果錢是寶,糧食就是寶中寶。

現在生活雖然好了,但是也不可以浪費啊!假如我們一天浪費一個包子,全校所有人一天浪費多少多少個包子,一年能浪費多少個包子呢?就從小事說起吧,浪費東西就是浪費錢,你知道父母掙錢有多麼不容易嗎?”“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浪費東西了!”“我希望你按你說的做,再見!”

通過這件事我體會到了現在的人太浪費了,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比如說有了一個東西再買,再買的東西就故意弄壞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不再浪費東西了!

珍惜糧食的心得體會篇7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爲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爲榮的氛圍。

從未過時,在米粒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個人踏入國小階段學的第一首詩便是《憫農》,字裏行間都在告訴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從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唐代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到宋代朱柏廬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再到明代薛瑄的“節儉樸素,人之美德。”……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節儉”二字一以貫之,代代相傳,從未過時。

居安思危,在米粒裏。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餓得啃樹葉樹皮,哪裏還有糧食可浪費呢?一粒米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怎麼能浪費呢?然而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不愁溫飽的情況下很多人漸漸忘卻了糧食的珍貴。據央視報道,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作爲人口大國,任何個人小事乘以14億,都是關乎安危的國之大事。“飽時不忘餓時飢”,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對於糧食安全我們更應該始終保持危機意識,倉廩足也應居安思危。

達成共識,在米粒裏。節約糧食絕不是一句標語,一句口號,而應該實實在在轉化爲每個人的自覺行爲。“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爲,除了需要廣泛宣傳浪費可恥、節約爲榮的思想觀念,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美德外,還應該從法制層面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應不斷完善立法,強化監管,紮緊制止餐飲浪費的制度籠子,讓人們從“不敢浪費”“不能浪費”,逐步形成“不想浪費”的良好風尚,真正讓節約糧食成爲一種國民共識。

米粒雖小,卻關乎文明,關乎安危,關乎發展。珍重每一粒米,從這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