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一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常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很多教師在公開場合開始迴避常規教育的話題,他們似乎覺得談到常規就意味着約束、控制兒童,扼殺兒童的天性。而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都不會甚至從未想過要放鬆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這種“必須做,不必說”的態度着實耐人尋味。

在教師眼中,抓常規是爲了讓幼兒樹立集體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爲了保護幼兒安全,保障活動順利進行……那麼,幼兒如何看待常規,教師瞭解過嗎?

一、幼兒眼中的“規則”

幼兒作爲常規的被約束者,他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行爲。爲了瞭解幼兒是如何理解“常規”的,筆者隨機選取了某園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輕鬆的氛圍中與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筆者用幼兒較易理解的“規則”一詞代替了“常規”,訪談內容包括幼兒對規則的基本理解和舉例等,涉及什麼是規則、規則有什麼用、誰制定規則、不守規則會怎樣、規則能否修改等問題。對於幼兒的回答,筆者整理歸納出了以下幾點。

1.“規則就是聽老師的話”

幼兒在解釋什麼是規則時,大都表達出“老師說,我照做”的意思。還有的強調:“老師說不能就不能。”“老師講什麼都要聽。”也就是說,幼兒認爲教師是規則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從者,應該無條件遵守規則。此外,他們大都認爲規則一經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爲“規則本來就是那樣的”。

許多幼兒都說教師也有要遵守的規則,而制定教師規則的是“園長”,也有幼兒說是“科學家”“董事長”。一個女孩還說:“規則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聰明的人。”

可見,在幼兒眼中,規則的制定者和服從者是不同的羣體,制定者應該比服從者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大的權利,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

2.“規則很重要”

所有幼兒都認爲規則“很有用”“很重要”。儘管也有幼兒提出了他們心目中的“不好的規則”,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湯”“午睡起牀後不能站在牀上”等,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給予規則積極的評價。幼兒都說:“規則可以幫我們改正缺點”“規則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的習慣”“規則可以讓我們很安全”。不過,如此“懂事”的措詞也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還是教師反覆教導的結果。

只有一名幼兒談到不守規則的壞處:“上課說話就學不好本領,在活動室打鬧就會受傷,做操沒有精神就長不高……”其餘幼兒談到的違反規則的後果都是指“會受到懲罰”,比如“弄壞玩具就停止遊戲,午睡說話就不準午睡,犯了錯誤就要到外面冷靜一下”。一名幼兒還頭頭是道地對懲罰方式作了總結:“懲罰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物品沒收、停止活動、口頭批評,等等等等。”看來,對於各種懲罰,幼兒再熟悉不過了。筆者不禁要想:幼兒守規則是不是隻爲了避免受罰呢?

3.“不打鬧、不說話、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不能說話,不能在活動室裏打鬧,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外玩玩具,不能破壞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師說什麼就是不聽,老師說幹這個事的時候不能不想幹就不幹……這些都是幼兒多次提到的規則。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安靜”是幼兒眼中最重要的規則:“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不能說話,上課不能說話、不能插嘴、不能吵鬧……”從幼兒反覆提及的規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平時強調最多的是哪些規則。而且從幼兒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強調規則時往往是告訴幼兒“不能做什麼”,而不是“應該怎麼做”。

4.“老師和小朋友的規則不一樣”

有幼兒認爲教師沒有要遵守的規則,一名幼兒還很堅定地說:“小朋友不能管老師的事!”但許多幼兒能列舉出一些教師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不能對小朋友很兇”;“必須上班”“必須準時開會”“必須記錄小朋友的表現”等。不過所有幼兒都說老師的規則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規則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儘管幼兒在表達時並不帶着抱怨的情緒,但筆者不禁思考:幼兒園的規則真的很多嗎?這些規則都是必要的嗎?

值得關注的是,一名幼兒提到,同樣的規則對教師和對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說:“小朋友吃飯必須刨(用筷子撥)乾淨,老師(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老師可以說的。”幼兒也許沒有想過要挑戰教師的權威,但這不代表他們感受不到這種不平等的存在。

二、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誰制定規則

經常聽教師說他們會在活動中讓幼兒討論規則、共同制定規則,但在訪談中沒有一個幼兒談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這並非說明教師沒有給幼兒制定規則的機會,但至少說明幼兒沒有感覺到自己參與了規則的制定。

皮亞傑認爲,3~7歲的幼兒處於道德他律階段,他們尊重權威,認爲服從規則是自己的義務,將懲罰視作是對自身不良行爲的報應。訪談中幼兒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理論。然而,如果我們將幼兒視作與成人平等的個體,將幼兒園視作教師和幼兒共同組成的集體,那麼幼兒園的規則理應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幼兒有權利和教師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對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邀請幼兒參與到規則制定和調整的具體環節中來,並給予他們切切實實的權利,讓他們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規則,而且這種規則和教師制定的規則一樣有效。這對於讓幼兒體會集體的平等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從而更積極地看待規則、遵守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規則爲了什麼

訪談中,幼兒說制定規則是爲了讓他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但仔細分析幼兒列舉的規則,不難發現教師制定規則還有更多隱含的目的:一是爲了限制幼兒,讓他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二是爲了成全別人,比如,睡覺不說話是爲了不影響他人,吃飯不灑落是爲了保持桌面整潔。

福祿貝爾將“兒園”稱爲“兒童的花園”,他認爲兒童像植物一樣有自己的習性,教育應當遵循他們的“生長習性”。他說:“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麼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考查規則是否恰當的重要標準是能否促進兒童的發展,過分的約束和放任一樣可怕。《綱要》也明確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爲,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建立常規的目的在於讓幼兒在理解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內化社會規範,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因此,規則存在的意義不在於限制兒童,而在於促進兒童的發展。

當然,執行規則必然和約束相聯繫,但如果教師能讓幼兒體驗到遵守規則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甚至適當地讓幼兒體驗到沒有規則的混亂,那麼他們對於規則就會產生內在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把規則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師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來看待規則,同時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需要出發來理解規則,規則可能就會變得親切很多。

3.安靜是最重要的規則嗎

“安靜”在幼兒園似乎從來都是一項很重要的。規則,這和我們幼兒園普遍的大班額、活動場地有限有關。“安靜”這一規則是必要的,但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一規則,教師應該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安靜,而不是讓他們爲安靜而安靜,否則,規則就成爲教條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有必要安靜呢?爲了讓幼兒好好吃飯,教師允許他們偶爾輕聲說話和要求他們保持絕對安靜效果差不多,但前者顯然更容易達成;要保證幼兒午睡不受打擾,與其勉強讓不能入睡的幼兒安靜地躺着,不如讓他們出去做點別的事。別讓保持“安靜”成爲教師習慣性的要求,以至於忘了去思考這一規則是否有價值。愛說愛笑是幼兒的天性,如果允許幼兒在恰當的場合充分地放鬆、自由地交流,那麼要求他們在另一些場合保持安靜就會容易得多。

4.規則面前教師有特權嗎

在幼兒面前,教師是強勢的羣體,是權威的象徵。規則的本意是它對於一個羣體中的每個人具有同樣的約束力,即使是強勢羣體也不能有特權。然而,教師在以高標準要求幼兒時,常常對自己放鬆要求。很顯然,有部分幼兒已經看到了教師享有的特權,他們或許尚未向教師提出疑問,但這一幕無疑會讓他們印象深刻。

很多教師都會說兒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會說自己願意成爲兒童的朋友。那麼,首先拋棄自己在規則上的特權吧!兒童有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心靈,他們時刻在注視着教師。教師要想引導兒童遵守規則,應從自己遵守規則開始。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二

一、強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

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爲準繩,嚴格執行科學的一日活動常規,細化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從入園、晨間活動、集體教學、遊戲活動、餐點、午睡、離園,每一環節有具體明確的要求,結合日常檢查,保證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深入開展。重視對個別幼兒的輔導,密切家園聯繫,做好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一系列常規工作,力求形成家園教育合力。

二、強化幼兒常規習慣的培養

立足習慣養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習慣,要求每週明確品德習慣教育重點,在一日活動中滲透,認真落實幼兒在園一日常規要求,幼兒行爲習慣要求,把幼兒良好習慣養成落到實處。豐富幼兒戶外活動。豐富戶外體育遊戲活動的開展,堅持每天的晨間戶外體育遊戲的鍛鍊,體育器材和遊戲內容做到常換常新,幼兒感興趣,能積極參與。

三、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落實新《綱要》,實踐新課改,針對新教材的使用,開展公開教學看、聽、議、評活動,優秀教學活動評選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優化教學活動組織,更新觀念,改善行爲,推進課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幼兒積極體驗爲中心,促進幼兒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將教育過程的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有機結合。

創設豐富的區域遊戲活動的環境,重視區域遊戲活動的開展與指導。各班教師要做到:

1、充分利用教室、寢室、走廊等幼兒園現有的場地,保證區域遊戲活動的空間,並要將區域活動場地合理安排、佈置,投放適合、豐富且有探究、操作意義的材料。

2、要科學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保證區域遊戲活動的時間。3.要注重活動的趣味性。要能吸引幼兒,貼近幼兒生活,建立在幼兒現有的經驗基礎之上。

四、以人爲本,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是《綱要》與幼兒發展之間的橋樑與紐帶,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我們應從教師發展需要出發,推行多樣化的師資培養模式,把教科研與教學研究、繼續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業務水平,努力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成長。

1、加強理論學習

我們將在分散自學的基礎上,以讀書交流會、課題階段性小結、交流,主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加強理論學習。研討主題一方面根據當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形勢來確定,另一方面根據教師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或困惑來提出主題,再集中研討。活動中建立“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動思路,每一次活動由不同的教師主持。各教研組也要根據自己的專題,在正常開展公開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營造濃厚的教研氣氛,以教學活動爲案例,緊緊圍繞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問題,鼓勵教師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問”引“答”,以“問”促“疑”,以“問”導“思”,互動推進實現教科研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標。

2、注重教學反思

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必定是一個研究型、反思性的實踐者。爲了切實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我們在學習新理論、新觀念的同時,要加強對自我教學實踐的反思。在研究理論、研究別人經驗、研究自身教育行爲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層次水平的教師應不斷尋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每位教師更要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按照上學期的要求認真撰寫教育隨筆或教學反思。

3、立足課題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理論必須在與實踐的無數次的相互碰撞中才能得以內化和更好的運用、指導實踐。我們將總結上學期的課題研究經驗,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各班教師要從實踐中的問題入手,積極尋找新思想和新策略來嘗試解決問題,提高對課題研究和教育教學進程的自我分析能力,有效把握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的整個動態過程,使課題研究能真正爲幼兒、教師的發展服務,鞏固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4、抓實教學常規

隨着幼兒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的水平已成爲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每位教師要不斷加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堅持走發展內涵之路。(1)繼續加強備課。各教研組要組織教師研究教材,篩選教材或新教材內容進行替換、修改,科學合理制定各項教學、活動計劃,注重教材的分析把握,教學活動的前期準備。(2)繼續加強“週一推門聽課”活動。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堅持深入教學第一線,多聽隨堂課,及時瞭解教師制定計劃、組織教學活動、遊戲活動、開展體育鍛煉等情況,與教師一起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3)加強培養教學骨幹。爲了健全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創新力強、富有活力、具有輻射作用的幼兒園中介力量。我們應開展各類競賽、評優活動(優秀活動展評、教師師德故事演講比賽等)爲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教師可自薦開展教學活動;在平行班上借班上課,提高自身的組織教學能力;也可以積極撰寫科研論文、活動方案、反思筆記,向幼兒園或以上教育報刊雜誌部門投稿;也可以主動申請上研討課、課題實踐課等。我們將把其成績例入學期末的考評中。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三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爲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爲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適應爲主;後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爲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爲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於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麼常規在什麼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麼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

三、活動後的反思。

1、教師在活動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

如遊戲時搭建的房子不牢固,致使場面有些混亂;攝的視頻材料,不僅要注意整體內容,還要關注視頻中的對話,它可能就是影響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組織活動要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應多爲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並茂。

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通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3、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規

通過不斷學習落實《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是讓幼兒主動發展的好機會,在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力,還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責任意識。還孩子一起制定常規,能使孩子們由簡單、被動遵守規則轉變爲自身良好的習慣。

如何加強幼兒常規教育 篇四

一、確立常規教育的目標要求

小班常規的內容可以分爲:社會交往規則、羣體性規則和個體性規則,社會交往規則是指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須遵守的品德行爲規範,是幼兒社會化的最直接的內容,羣體性規則主要用以保證集體生活,遊戲和教學的順利進行、形成幼兒的集體觀念。個體性規則主要是維繫個體健康發展的行爲要求。通過常規教育可以逐漸形成幼兒正確的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體系與相應的行爲方式。

二、採取正確的、恰當的教育方法

初入園的幼兒對幼兒園的環境,活動都不熟悉、不適應,也不習慣按相對一致的要求去行動,經常出現違反規則的現象。因此。就需要老師進行耐心教育。我們針對各項活動中的常規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實施教育,並注意在教育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要求,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範、模仿法、語言指導法、情境教育法、遊戲練習法、表揚、激勵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則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進行幼兒生活習慣培養。要循序漸進地指導。使他們逐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切不可操之過急,要講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規培養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循序漸進、逐步滲透的原則。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常規的數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規的要求由簡到繁,逐步提高。如剛開學我們要求幼兒先學會自己穿鞋。然後學會穿褲子,過一段時間要求他們會穿單衣,逐漸要求會穿毛衣,外套,能力強的要求他會塞衣服。

2、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由於先天的和後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間存在着個體差異。在集體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個別教育。有的幼兒不會拿勺吃飯;有的不吃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齒不清。都要老師耐心地去教,使這些幼兒逐步統一、融入在集體之中。

3、家園一致的原則。幼兒園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要注意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中,離園這個環節是與家長充分接觸的有利時機。我們根據幼兒在園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同時也從家長中瞭解幼兒在家的情況。還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繫冊”充分交談、交流,要求家長配合教師,共同努力,改掉幼兒的不良習慣,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下一代。

四、適時地講解、示範給幼兒以正確的概念

小班幼兒年齡小,對於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爲,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範,使幼兒形成正確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榜樣。

五、善於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

有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因此,教師應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一次飯前洗手時,我發現幾名幼兒在盥洗室裏玩水,滿身、滿臉溼淋淋。在口頭教育後,我請幼兒觀看了我的示範。幼兒通過觀察知道洗手時不把水龍頭開得太大,洗手後再把水龍頭關嚴,輕輕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裏。這樣不僅使孩子懂得節約用水,也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六、重視表揚與鼓勵在良好生活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幼兒入園不久,我發現絕大多數幼兒玩具玩後隨手丟在一邊,我常常爲收拾玩具而發愁,當我發現吳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後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齊齊,而且能幫助別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時,我及時表揚了她。每天遊戲後許多幼兒紛紛效仿她的樣子認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時表揚了他們,爲了鞏固這一習慣。還用紅花表揚他們,同時通過送玩具回家這一做法,培養了幼兒的良好活動習慣。

七、重視家長工作。使良好的習慣在家庭中得以強化

教師應樹立幼兒園與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大教育觀。教師不但在幼兒園裏注意培養幼兒的好習慣,更應該幫助家長掌握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以使幼兒的良好行爲習慣在家庭中得到強化。如:在家園聯繫園地中提出幼兒生活習慣的目標要求及請家長配合內容,介紹一些家教方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要求,在家庭中也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生活習慣得以鞏固。要求要細緻。比如要求小勺的拿法,午睡時小鞋的擺放等等。便於家長全面瞭解本月教育目標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家中配合幼兒園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幼兒良好生活常規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必須堅持家園配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持之以恆地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教育目標。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 篇五

所謂常規,是指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即是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是在幼兒園保教工作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則是指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幼兒發展的特點、需要,以這些標準、法則或習慣爲教育內容對幼兒施行教育的過程。

長期以來,由於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徑上的偏差,在幼兒常規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現象:規則內容的成人化。即無論是社會行爲規則,還是班級日常行爲規範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和無條件地服從者,教師不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單純根據權威的意志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制定標準,導致班級生活規則的繁冗累積,尤其在許多生活活動的細節上也充滿了大量不必要的規定,結果使幼兒的活動處處受到限制。

規則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師既不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又不考慮知識之間的整體性,片面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宣講規則,使規則流於形式,結果是幼兒的認知和行爲脫節;

規則執行的他律性。即否認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適應、內化、形成規則意識,而只是以教師的裁判和紀律的約束來訓練孩子,導致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行爲受到壓制。

凡此種種不僅沒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反而造成了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牴觸情緒,引發了師生間的對抗,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爲了切實管理好孩子們的一日生活,貫徹我園實施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理念,真正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角”,又是社會建構者的“以兒童爲本”的思想,我們依據社會的要求,結合我園幼兒實際,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規,並引導幼兒根據日常活動的需要,自己確定規則,並在類似情境中不斷鞏固,而形成穩定的行爲規則。這種常規具有自律的性質。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規,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規。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常規,教師都必須以尊重幼兒爲前提。在制定和執行常規的過程中瞭解並尊重幼兒合理的需要以及個性特徵,讓幼兒從他律走向自律,並且學會討論制定規則。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規,能夠讓孩子對環境產生信任與安全感。常規的設計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爲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離開座位時要把椅子靠近桌子裏,那就要讓孩子瞭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裏,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椅子而受傷,而且教室也會變得很小,那樣讓人看了也不整齊。只有讓孩子瞭解常規的意義,能夠真正地認同常規,並且能夠切實遵守,這樣才能順暢地進行每一天的活動。

常規既然訂了,就要貫徹執行。在學校裏,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什麼方式維持班上的常規呢?當老師在執行常規時,老師的態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麼?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該先想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常規。是孩子忘記了?是孩子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上的差異?有時也要換個角度想一想,不一定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什麼時間進行什麼活動,活動中應達到什麼要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做事要採取什麼方式等等這樣的要求,就是幼兒園的常規或紀律。

常規除了能維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外,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爲習慣。例如班上的常規是“在教室裏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許多孩子都喜歡在教室裏橫衝直撞。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到是不是教室空間太寬闊了?教室就好像運動場一樣,暗示着孩子趕快跑步,針對這種情況,我便告訴孩子們“在教室,我們都是輕輕地走的,儘量不打擾別人”如此一來用正面的語言代替負面的語言,效果大不一樣。又如:課間的洗手問題,教師左叮嚀右囑咐,說了千遍萬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兒因爲水池太滑而跌跟頭,甚至有的孩子額頭上竟摔出了一個包,究其原因,發覺是老師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夠。可是問題又來了,老師照顧到水池這邊的幼兒又照顧不到教室裏的孩子呀!於是我們便讓孩子們在解小便洗手時集體排隊一起去,然後再集體排隊一起回來,可是這樣卻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體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現象。對此,我們便採取讓孩子當“小老師”的措施,即當孩子們去水池時,請一名幼兒專門在那邊看着有沒有人玩水,是不是洗過手後手上的水在水池裏甩乾的,喝過豆漿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裏等等。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師總不忘示範給孩子看。同樣,常規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講的,還要做給孩子看!因爲,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老師就像園丁,孩子就像種子!園丁爲種子準備一個完整、符合種子需求的環境,讓種子藉以發展它生命的潛能。我們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兒,有利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去認識常規教育,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 篇六

通過對本校的教學常規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對新時期的教學常規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認爲新時期教學常規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新課標,積極貫徹新課程理念。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認真領會區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會事半功倍。我們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行動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認爲只是一種手段,它是一種宏觀上的要求,一種客觀的、理性的教學常規的制度。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轉變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努力培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們的教育應該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素質爲目標的。目標雖然明確,如果沒有必要的手段,也是很難保證目標的達成的。因此我認爲落實《國小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應該是一種管理手段,我們應該把它作爲學校教學管理最基本的規範來加以認真落實,以期能有效地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

《中學教學常規實施細則》從三大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是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二是對教師教學常規提出了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三是對學生學習常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

每一方面的內容都十分詳盡,作爲學校我們應該嚴格遵照常規進行教學管理,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推進校長引導工程,加大管理、指導力度;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學習教學常規,對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師勞動前移,嚴格按照備課要求進行備課,抓好備課、上課環節。不斷學習新課標,理解新理念,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每一個環節,形成課後反思習慣,做好教學札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發展;作爲學生應該徹底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法,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落實區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應該同校本教研形成合力。常規作爲學校教學的一種管理手段,不僅對教學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對校本教研也有促進作用。教學常規落實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校本教研進行的質量,最終也是決定着學校教學質量的優劣。反過來校本教研活動也是教學常規的一部分。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就是本着解決學校裏一線教師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的研究方案。這是在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精心備課、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課後積極進行反思、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圍繞學校教學改革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校本教研抓的實,課題研究進行得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所以我們學校把校本教研與科研課題一起進行,利用每週四的教研活動日,紮實有效地開展此項活動,不流於形式。學習了常規管理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當中,我能夠嚴格按照常規來要求自己,但是認真學習,一路思考而來,發現自己也有一些問題,還要進一步學習改進:

1、備課是提高教學的關鍵,只有對教材熟悉,才能爲自己在課堂上的熟練駕馭提供保障。深知此點,在平時的備課當中,我認真鑽研教材,掌握重難點,爲課堂上重難點的突破想好方法,爲學生的理解搭好臺階,極力做到思路清晰,貼近學生。但通過對常規的學習,我發現在自己的備課當中“資源開發充分”做得不夠,常規中要求“要根據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設置要求,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

2、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的生命,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位教師都試圖讓自己的課堂充分生趣,吸引學生,讓學生一上課就興奮。這當然也是我的追求,但在平時教學當中,卻也有着許多鬆懈之處。因爲沒有他人聽課,對自己上課的每一句也不多加雕琢,有時是想到這外過度語就說這個。有人說過,沒有人聽課時,也要把它當成有人聽課,這樣纔會迅速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只有這樣做纔會是對自己認真負責,對學生認真負責。

3、《常規》中明確要求“應做到儀表端莊,語言規範”,但遇到那太差的朽木之時,也顧不得什麼形象,什麼橫眉冷對,吹鬍瞪眼,哪裏有端莊二字可言,況且生氣有損容顏,學習常規以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忍”。當然,如果我在課堂上“講究教態的藝術、語文的藝術,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欣賞,學會用必要的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使學生得到多方位的啓示和感受”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抓牢,也就無需煩惱自己在課堂中的失態。

4、教學反思是對自己整堂課的回憶,是對自己課堂中得與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依賴的是什麼,下次遇到相類似的問題,我也還可以用這種方法應對;失敗了,如何才能成功,通過什麼方法可以做得更好?當時自己可以如何應對?這個學期我就很注重教學反思,通過這樣的思考,對自己的教學幫助是很大也有很多所得。

學習《常規》之後,應該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斷思考才能使進步由量變轉化爲質變。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區進修校制定的教學常規管理辦法,積極吸收其他學校在教學常規管理中的先進經驗,補充完善自己學校常規管理辦法,努力縮小與先進學校的差距,力爭取得更大的成績。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 篇七

xx年3月31日下午,我聆聽了XX市實驗幼兒園潘玉香老師的《如何做好幼兒園常規教育》,覺得真的很實用!潘老師介紹了幫助幼兒建立一日生活常規的方法和途徑:1、表揚鼓勵法;2、環境暗示法;3、遊戲體驗法;4、判斷分析法;5、行爲鞏固法;6、榜樣激勵法;7、家園合作法;8、故事引導法;9、幼兒參與法。

還介紹了抓好班級常規教育的小技巧:首先應開班級全體老師會議,共同制定本班的常規要求;應用音樂效能,提示幼兒進行活動;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給幼兒講清楚活動規則要求,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怎樣做;教師要以身作則;反覆強化,讓幼兒逐步內化;及時評價激勵孩子;與家長溝通,家園同步教育;常規從小班抓好,從小事抓好等等。我們作爲幼兒教師真的可以借鑑,應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這樣你的班級常規一定會很好!

總之,班級常規培養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好的,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成爲孩子良好習慣培養的播種者!

常規教育心得體會 篇八

教學常規作爲一項重要的規章制度,他的制定與執行,意義重大。他可以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學生觀念,認識教師的角色和地位,認識教學常規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樹立常規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校常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是:形式主義嚴重,如還是單純的講與聽,上邊說,下邊記,活動已結束,一問不知道;集體備課其實就是單人備課。效率不高,如,很少把所學所記的內容應用到教學之中;學習氛圍較差,雖然每次強調會場紀律,但總是有人在說話,也有人打電話,會場之中不時的響起手機的聲音等等。因此,加強教學常規的督察與指導,顯得尤爲重要。

教學常規在人們的心中,頗爲反感,一說查常規,衆人反對。大家開始補、寫查缺補漏,忙了半天,效果甚微。不是人們水平太高,而是人們認識欠妥,沒有認識到常規的重要性及考評的科學性。作爲一項考評制度,他的執行與評估必須要嚴密。一項考評細則,他的制定要符合科學性與民主性,他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從而具有廣泛的羣衆基礎,因而執行的阻力必定減少。同時,執行必須嚴格,不徇私情,這樣纔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