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多篇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多篇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篇1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 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蜀(漢)、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其中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爲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爲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本書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中被稱爲 “三絕” 的人物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 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啓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是一個與明朝迥乎不同的時代,它沒有青樓與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是漢文化的再體現。再對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們都有着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更大。因爲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長久發展,從而使民間漸漸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驕、奢、淫、逸、假、醜、惡、奸、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有着長久地發展。傳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展,官場和戰場也都成了遊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批判的藝術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張力,同時還保留知識含量這點實槍貨,所以使它成爲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還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衆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爲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 篇章。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衆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1799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

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最爲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着力描寫,並以人物爲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悽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爲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爲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作品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爲描寫的中心,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儘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稱:“因爲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代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爲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爲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爲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衆,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當代陰陽易辨派創始人高煜翔評價三國演義書:“男兒不展凌雲志,枉負今生八尺軀。”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篇2

泱泱大國五千載,中國的古典四大名着家喻戶曉。而四大名着中,最使我刻骨銘心的便是《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他所寫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但是我記憶猶新的便是《西遊記》中聰明伶俐的孫悟空。

孫悟空乃東勝神洲敖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經觀音菩薩點化,成爲唐僧的徒弟,與唐僧一同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他降妖除怪,立了不少大功。這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孫悟空對師父可謂是忠心耿耿。如果找到了什麼好吃的食物,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師父。一路上,他保護師父,斬妖除魔。爲了救師父,他不惜冒犯天條。他憑藉着自己聰明的才智,與妖怪勾心鬥角,最終成爲妖怪們懼怕的對手。孫悟空充滿凜然正氣。一次,他來到了一個國度,那個國家遲遲不下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艱辛。爲此,他與豬八戒來到天宮,攪得天宮裏一片混亂。最終,玉帝勉強答應給那個地方下雨。從此,那個國家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時候,孫悟空也會與師父有點小摩擦。可我認爲這些事歸根結底都是唐僧的錯。就因爲孫悟空把一羣強盜殺死了,唐僧就要孫悟空走,而且這輩子再也別做他的徒弟。這時候,孫悟空只能再三懇求師父把他留下。可唐僧就是這麼狠心,孫悟空只能深情地和唐僧告別,獨自回花果山了。少了孫悟空,就少了一個保護唐僧的人。不久,唐僧被妖怪捉去,豬八戒便請孫悟空回來,救出了師父。從此,師徒倆的關係越來越融洽,兩人的摩擦也漸漸減少了。

?西遊記》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當讀起它,我的心裏就很快樂,很充實。同學們,能告訴我,你們最喜歡的《西遊記》人物是誰嗎?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篇3

記得第一次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大概還是國中,好喜歡那個活潑潑的妹妹,或許是那時候的凱特滲透了一股子古典純真的美麗,實在是太過動人。很清晰地記得,瑪麗安說,我讀的書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愛情。然後就想起布蘭登上校跟着歌聲走進來,看到鋼琴前的瑪麗安,陽光撒在臉上,光暈一地,那真是如畫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個時候選擇了朝氣的瑪麗安去喜歡。彷彿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淺笑或是低泣,彷彿你歡笑就能給整個屋子帶來陽光,彷彿你端坐在那裏任旋律從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靜地淌在你的音符裏沉醉,彷彿你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爲任何外界而磨滅自己的棱角,彷彿因了青春有了朝氣洋溢了才華飛揚了俏皮就可以任性地讓全世界都可以繞着你轉。

然而那個瑪麗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紀裏煥發着她的光芒。所以時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與情感》時,我分明地將更多的喜愛給了瑪麗安的姐姐,那個曾經在我的世界裏沉默着的埃莉諾。沒有那樣環繞的光芒,沒有那麼俊俏的臉龐,只是安靜地爲你分憂,然後忍着自己的悲傷,依然撐起你的希望。

同樣的出身背景、成長經歷,然而她們於我就像是成長的兩個階段,儘管她們的差異其實只是靜態的性格問題。埃莉諾那樣的人在一個人的初期應該很少見吧,隱忍而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們都只是瑪麗安。我原來以爲最光鮮美好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實只是我們生命某個階段的常態,而終將被扼殺。

那個單純到任性的瑪麗安最後還是心甘情願地安靜在她曾經不屑一顧的人身邊。而我不再迷戀自己爲她披上的光暈,理智大於情感,成長真的是一種妥協。而這種妥協,我卻不想否定,就如這篇博文並不是爲了紀念每個人都曾經是的瑪麗安。我不再那樣依戀張狂的任性。

最近只是途經別人的故事,打破曾經引爲宿命的大概不只是衝動。宿命都沒有了,無處安身,那不是最好的避難所麼?突如其來的截然而止讓人並不好受。在我這樣羅嗦完了理智與情感的pk之後,我還是笑自己,或許我纔是最幼稚的那一個。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篇4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裏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只因爲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借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爲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爲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爲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爲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兇,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爲行兇殺人。只因爲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啓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名著導讀課心得體會篇5

學生閱讀課外名著,這對於完善他們的心靈和人格,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爲此,《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7—9九年級的學生要完成26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每學期要求讀兩三部名著。

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羣先生曾說過:每一民族、每一時代的精神的精華,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彙集於“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經過歷史的篩選,就成了民族與人類“經典”。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的名著、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著、經典”。在一個語文教師的職業責任感的驅使下,我努力消除了語文教學中的短視和功利主義,克服困難,進行課外名著閱讀教學實踐。

1、以班級爲單位舉辦“圖書漂流”活動。學生每人捐出一本書,放在班級的“圖書角”,教師儘可能想辦法不斷豐富圖書角的“藏書量”。大家隨意傳閱,讀完後放回書架,讓它繼續“漂流”。圖書角開辦幾個星期,不光7-9年級語文書後名著導讀涉及到的名著都齊了,常見的中外名著也不少,有的還有多套,許多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自發購買了很多圖書。我拿出了一整套《中學生必讀名著》和幾十本其它圖書,這樣以來,圖書的問題就完全解決了。

2、根據教材內容制定閱讀計劃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因此,教師在制定閱讀計劃時應遵循這一規律並考慮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制定閱讀計劃,這樣的做法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正帶的八年級學生更愛看一些反映自己年齡段心理的小說,思維趨向理性。所以,我根據學生的特點並調查學生的閱讀意向,向他們推薦《少年維特之煩惱》《文化苦旅》《三國演義》等,可在完成規定閱讀任務後,再擴展一下閱讀視野。

閱讀名著是個長期的過程,有學生會因興趣轉移或課餘時間不足而放棄,也有學生會因單純追求情節去突擊。因此,有必要對閱讀內容、進度進行跟蹤調查。我班根據情況每兩週安排一節課進行課堂閱讀,課餘時間自己閱讀。採取課堂閱讀的目的是瞭解學生閱讀的書目,對閱讀內容、進度進行宏觀調控。大部分同學閱讀習慣也會基本養成。

3、趣中導,導中讀

“名著導讀”要着眼於“導”,“導”是手段,學生的“讀”纔是目的。國中學生的名著閱讀指導需要教師深入瞭解閱讀主體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激發其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在開放的閱讀時空裏,對名著進行主動的、參與的、探究的、創造性地閱讀,通過學生個性化的自由閱讀體驗、感悟,學生自身的反覆涵泳品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提升感悟和認識,使情感獲得薰陶,思想得到啓迪,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同時還豐厚語文素養,促進個性發展,促使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名著導讀的立足點在課堂,名著導讀課立足於“導”,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傳授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在導讀《三國演義》中先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開首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新課,將歌曲與畫面融爲一體,彷彿把人們帶進了羣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樣一種氣勢恢弘的戰爭場面,使人頓時精神振奮,內心激盪起對三國人物濃濃的興趣。

4、鼓勵探究創造,追求深層閱讀

名著閱讀如果僅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等表層意義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心靈的對話與交融,真正的閱讀要透過文字表象,從作品中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國中生求知慾強、獨立意識強,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研究的眼光從名著出發,聯繫實際,進行主題探究。如在學了《出師表》《隆中對》後,在閱讀《三國演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易中天品三國》中第1-3集,然後確定了綜合性學習活動“我看三國人物””。討論中,學生對諸葛亮的認識較爲統一,但對曹操的認識是截然相反的,學生針對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進行了辯論活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讀書筆記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閱讀的好方法。在名著閱讀中,學生對作品總會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美詞佳句、名言華章的摘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隨時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爲了促使學生做好讀書筆記,班級舉行了優秀讀書筆記展、優秀讀後感展評活動,以優秀領跑、推動整體進步,來促進名著閱讀深層次化。

總而言之,閱讀是對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怎樣讓閱讀經典落到實處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更多的人能走進經典著作,盡享知識人生,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農村中學生的課外名著閱讀教學的展開確實存在很多困難,但只要我們創新思維,深挖潛力,還是大有可爲,因此作爲農村中學的語文老師,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