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工作計劃

研究性學習計劃(整理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篇《研究性學習計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研究性學習計劃》相關的範文。

研究性學習計劃(整理5篇)

篇1:研究性學習計劃

一、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思想

爲了切實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落實《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條例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保證高中新課程“研究性學習”五到位:課程落實到位,教師指導到位,學生組織到位,活動實施到位,過程管理到位。特擬定本實施方案,以規範教師的指導行爲和學生的研究活動。

二、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及組織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界、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通過活動,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篩選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和訓練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多元研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道德;學會分享和合作;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中,教師通過對學生活動的指導,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通過研究性學習指導工作,可以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合作,加強學科間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面,改善了自身的知識結構,樹立了終身求學的學習觀念。通過過程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從另外一個角度瞭解與觀察學生,營造了和諧的學習與交流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建立起新型的師生平等關係。在活動過程中促進多元智能發展,培養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指導原則: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爲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因此具有開放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小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10人以下的課題小組爲主要的組織形式,以學生自主設計、自主管理、自主研究爲主。教師主要起組織、關心、指導和評價的作用,重點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尊重學生的自主創造力。

三、階段目標

高一年級:以培養學習“問題意識”爲核心,以學科內知識爲載體,組織問題的背景材料研究與學習。年級以主題講座、組織參觀、專家訪問、現象觀察、社會調查、科學實驗、文獻資料收集等開放性的主體體驗實踐,引導學生在過程中思考與分析社會、生產、生活現狀,發掘問題,提出問題。體現科技與人文的結合,注重學科內綜合爲主。

高二年級:以培養學生實踐、創造能力爲核心,以“課題式研究”爲載體,使學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自主設計與進行的。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與實踐,確定研究課題,進行課題背景綜述與研究,尋找解決的最佳方案與途徑,選擇研究成果的合適表述方式等。使學生了解問題研究的方法與過程,瞭解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體現科技文化的綜合,注重以文理課程綜合爲主。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略)

篇2:研究性學習計劃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分階段目標

高一年級:着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和體驗提出研究的問題,嘗試研究性學習方式,體驗自己學習的樂趣。

高二年級:着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即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構建知識模型來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三年級:着重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初步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爲學生研究的發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原則

1、開放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的態勢。

學習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爲研究課題。

學習空間是開放的。它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而是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通過網絡蒐集信息等。

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學生可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發展到開放。

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學生不再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主體性原則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要以學生獨立活動爲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給予指導和幫助。要給予學生較多地選擇活動和自己設計、組織、主持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機會,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使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增長才幹。

3、過程性原則

與學科教學中只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預期結果目標不同,研究性學習將整個學習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爲重要。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可能他們最後的研究結果稚嫩可笑,不足稱道。但這並不重要,因爲學生通過諸如設計課題、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可以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瞭解科研的一般流程方法,嘗試着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等。能夠讓學生獲得上述感受和體驗,正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過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結果。

篇3:高一年級研究性學習計劃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意義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髮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管理

1、學校課程改革辦公室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協調課改辦: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負責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策劃與管理;負責對教師的培訓;負責爲組織成果展示提供資源保障;組織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進行評價;協調與校外有關方面的聯繫。

2、各職能部門的職責

刻務處: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時間安排、教師調配、學校教學資源的組織、學分登錄,負責對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它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政教處:負責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提供安全教育與安全保障,負責對班主任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它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評價。

總務處:負責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提供後勤保障。

3、教師職責

(1)班主任職責:

對全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負責。協助課改辦進行培訓,負責各個實踐環節組織協調,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文檔和評價材料整理歸檔,組織班內展示與評價。

(2)指導教師職責:

指導教師由各科任課教師兼任。任務是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與同學一起研討提出課題、選定課題、指導開題報告、準備開題答辯、指導課題實施方案、記錄整理材料、指導結題報告和參加結題答辯等。每學期指導任課班級的研究小組不少於2組,指導總數不超過6組。每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老師在學期結束時要寫出工作總結,其指導情況和成果將作爲學期的考覈依據之一。教師不得隨意拒絕擔任課題組的導師,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充當,必須向學生清楚地說明原因。教師一旦成爲課題組的導師,就要全面擔負起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職責。導師要作好指導學生的原始記錄。學校將組織班級研究性學習課程情況作爲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工作業績的指標之一,學校將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作爲評優和職稱評聘及績效工資評定條件之一。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分安排

研究性學習課程爲高中生的必修課,共15個學分。

學生參加一個課題的研究,符合規定的要求,完成一個課題可獲得5個學分;每個學生高一、高二兩個學年中必須參加三個課題的研究,纔可獲得15個學分。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分爲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1)研究前的知識準備

學生要接受學校提供的培訓,自主學習並掌握研究性學習方面的知識。

(2)課題的選擇和課題組的形成

課題的確定有兩種形式:一是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和客觀條件,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二是各備課組根據我校和學生的實際,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研究確定3—5個課題。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在我校,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允許但不提倡個人獨立承擔課題研究。

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任課教師爲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實行分工合作制,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課題組的形成和課題的選擇過程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負責進行協調,通過溝通和合並,將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組成課題組。

(3)課題的論證

課題論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A、對課題研究的範圍和方法等進行闡述和分析;

B、課題的意義分析、預設的結果;

C、分析自己小組的研究能力、研究的主客觀條件。

課題論證主要是學生自主論證,對於那些範圍過大、沒有具備研究條件或沒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指導教師要加以勸阻。如果學生堅持,准予立項。

課題論證要在課題開題報告中反映出來。

(4)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課題經過論證,要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包括:課題名稱,課題研究的具體範圍,課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工具和器材,課題研究的步驟和進程,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小組成員的具體分工等。

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分工,制訂個人的研究計劃。個人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目標、條件、進程、方法設計、預期的貢獻等。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A、課題組開題報告B、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C、課題組成員各自的研究計劃

2、實踐體驗階段

(1)相關理論研究與文字信息資料蒐集

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上網、查閱書刊雜誌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

(2)調查研究

包括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採訪專家等。學生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

(3)實驗

爲了驗證某種關係,爲了獲取某種數據,學生要進行各種實驗。學生要在實驗設計的基礎上認真實施實驗操作,並有完整、準確的實驗記錄。

學校也將爲學生實驗積極創造條件。

(4)分析、歸納與整理資料

這是培養信息處理能力的重要步驟。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或者實驗,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料,下一步便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形成課題成果。這將是組員之間不斷地進行交流和切磋的過程。

(5)設計或初步製作

這是就項目(活動)設計型研究性學習而言的。對於活動設計,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可完成活動方案的設計。對於項目設計型研究性學習,也要獲取全面的數據、確定需要購買器材,並完成項目設計方案。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研究者各人在研究過程中經歷的一些故事以及研究者各人在研究過程中的感受、心得和體會等。

3、表達和交流階段

(1)研究成果的表達

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實物的;更多的是多種表達形式的結合。

文字表達包括:論文、研究報告,有一些課題組也可能沒有形成最後的結論,寫不出研究論文,但必須有結題報告。文字表達還包括研究性學習課題組各成員的個人總結。

盔行項目設計類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題組,要完成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方案或某一活動方案設計,還應包括爲何這樣設計的說明等等。

口頭形式的表達包括報告會、辯論會和研討會等。

實物形式的表達指完成科技作品的設計和製作等。

(2)研究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學生通過交流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如下幾種交流的形式:

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交流。

組織班級內部各課題組之間的交流。在班級內展示課題研究成果、過程和體會。

組織全校性交流。學校提供展臺,先進課題組要對展示的東西進行陳述;陳述時要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質詢。

展示和交流結束後,學生進行組間互評;指導教師和課改辦要對課題組和研究者個人進行終結評價,並對研究者個人進行學分認定和學分登記,還要對錶現突出的課題組和研究者個人進行表彰。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以課題組爲單位完成研究報告一份或設計方案一個;課題組的自評材料;每個學生交一份個人研究小酷;各人的自評材料。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系統評價

1、評價的過程

評價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應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應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資料的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內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酷題評價應包括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方法

採取指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法。

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並呈交個人研究工作的所有文本材料和電子稿(包括:課題組開題報告、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研究者個人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課題組爲單位完成的研究報告或設計方案一份、課題組的自評材料、個人研究小酷、個人自評材料等)。

學生小組展開互評,依據參與課題研究中的貢獻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級。

班主任老師負責,與指導教師一起,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情況,將開題論證的成績、學生平時成績和答辯成績統一彙總,根據學校規定的不同權重,對每個學生作最後的成績評價。班主任老師學年末對本班學生課題研究進行評價總結。

3、評價的內容

(1)指導教師的評價要點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重點在於學習經歷與參與態度,或者說基於過程的表現;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但不能瑣碎、過於具體、過於複雜。

指導教師評價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課題開題階段的可行性分析,課題研究階段的科學性指導與激勵性幫助,課題結題階段的評價性分析與建議性指導。字數不必太多,點到就行;內容不可太空,要言之有物。

(2)學生個人評價的相關內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於500字的小酷;一份完整的個人活動實錄;在小組內交流個人小酷。

(3)課題組評價的相關內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於3000字的報告並交電子文本;歸類收集的相關資料、實驗數據或調查記錄;在班級內展示研究成果、過程和體會。展示、交流至少要用PowerPoint,或網頁演示,或其他輔助手段。

六、研究性學習各階段教師任務分解

高一備課組長:

各備課組長帶領全組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研究確定3—5個課題。寫出每個課題說明,包括課題的研究方向、方法、要求等內容,以便學生了解與選擇。此項工作務必在3月20日前完成,將課題說明的電子稿彙總至課改辦。

篇4:高一年級研究性學習計劃

教學內容與教學措施

學期基本教學內容

1.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方法的學習:重點講解訪談法、實驗法等

2.研究性學習課題資料的整理

3.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結題報告展示與評估

課程三維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實際運用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實踐,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主要方法:講授、模擬、展示等。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研究性學習理論以及實踐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合作意識。

提高學科能力措施

1.研讀教材,積極上網搜索相關知識

2.向其他學科的教師學習

3.向外校研究性學習教師取經

課堂教學革新預想

1. 探討式教學,讓學生自主製作單元課件學習

2. 模擬課堂教學模式,如讓學生現場模擬訪談

3.課堂展示

培優輔差工作思路

自主探討,小組合作

篇5:高一年級研究性學習計劃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意義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和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與管理

1.學校課程改革辦公室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統籌與協調: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負責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規劃與管理;負責教師的培訓;負責爲組織成果展示提供資源保障;組織評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情況;與校外相關方協調。

2.各職能部門的職責

刻印辦: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時間安排、教師的分配、學校教學資源的組織、學分的登記、教師指導的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政教處:負責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提供安全教育和保障,對班主任指導的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評估。

總務處:負責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提供後勤保障。

3.教師的職責

(1)教師的職責:

負責全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協助課改辦培訓,組織協調各實踐環節,整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文件和評價材料並歸檔,組織課堂展示和評價。

(2)教員的職責:

教師是各科的兼職教師。任務是介紹科研的一般方法,討論提出課題,選擇課題,指導開題報告,準備開題答辯,指導項目實施計劃,記錄材料,指導結題報告,參與結題答辯。每學期指導班級的研究組不少於2個,指導組總數不超過6組。每一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導師都要在學期末寫一份工作總結,他的指導和成績將作爲本學期的考覈依據之一。教師不得隨意拒絕擔任課題組導師。如果有特殊原因,他們必須向學生清楚地解釋原因。教師一旦成爲課題組的導師,就要充分承擔起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責任。導師應保留指導學生的原始記錄。學校把組織班級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爲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工作績效的指標之一,把指導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作爲評優評職稱和績效工資的條件之一。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分安排

研究性學習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共15學分。

參加研究項目的學生達到規定要求,完成一個項目可獲得5個學分;每個學生必須在高中第一和第二學年參加三門學科的研究,才能獲得15個學分。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分爲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1)研究前的知識準備

學生要接受學校提供的培訓,自主學習,掌握研究性學習的知識。

(2)選題和課題組的組建

確定課題有兩種方式: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客觀條件,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獨立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第二,根據我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並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每個備課組確定3-5個科目。

研究性學習主要有兩種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研究和個人獨立研究。我校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允許但不提倡個人獨立承擔研究。

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教師聘爲講師。在研究過程中,實行分工協作制度,研究組成員有各自獨立的任務,包括分工協作,各顯所長,相輔相成。

在課題組組建和選題過程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負責協調,通過溝通和合並,將有共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課題組。

(3)主題演示

項目論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闡述和分析研究的範圍和方法;

b、主體的意義分析和預設結果;

c、分析自己的研究能力(每個團隊成員的特長),研究的主客觀條件。

項目演示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演示。導師應該勸阻那些太大、沒有研究條件或沒有研究價值的項目。如果學生堅持,他們可以建立這個項目。

項目論證應體現在項目開題報告中。

(4)研究項目的制定

經過論證,項目要一起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