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來歷和民俗【精品多篇】

七夕節的來歷和民俗【精品多篇】

七夕節的民俗 篇一

1、拜七姐

傳說中的七姐,便是以織女星爲原型,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誕辰。

七月七的“七姐誕”,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爲“拜七孃媽”。

廣東舊時過七巧節很熱鬧。宋人劉克莊有詩云:“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指甲塗上紅色,把準備好的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

2、七夕鬥巧

織女代表紡織業的仙人,七夕鬥巧,意在向織女“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乞巧是對女子技能的要求,而這樣的節日也有女子社交的意味。

七夕鬥巧有多種形式,包括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等。其中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了下來。

3、乞求姻緣

根據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傳說,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爲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與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4、拜魁星

古人對星宿的崇拜遠不止牽牛星與織女星,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古代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在七夕拜祭,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也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5、曬書曬衣

在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

選擇七夕曬書,據說因爲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在這天曝曬書籍。東漢崔實《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6、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爲吃巧食。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乞巧果子最爲有名。巧果款式極多,由油、面、糖、蜜等做成。而同時人們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爲“花瓜”。

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與“花瓜”端到庭院,全家圍坐,品嚐傳統美食。

七夕節的由來 篇二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開始於漢代,在古代也被稱爲乞巧節,它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的時候,七夕節被我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