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的意 篇一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的意思,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賞析 -詩詞大全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作者:岑參  朝代:唐  體裁:七古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梁州。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賞析 篇二

彎彎月出掛城頭⑵,城頭月出照涼州⑶。

涼州七裏十萬家⑷,胡人半解彈琵琶⑸。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⑻,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⑼。

【註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裏: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話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裏住着十萬人家,這裏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裏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賞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疊詞“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爲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着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着七裏十萬家和城中盪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拓展閱讀:岑參簡介

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歲孤貧,遍讀經史。

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回朝後,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曆間官至嘉州刺吏,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早期詩歌多爲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爲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捲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行川》、《輪臺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蹟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賞析 篇三

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格調豪邁樂觀,尤其把夜宴寫得興會淋漓,充滿了盛唐的時代氣象。

【原文】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閱讀練習篇四

1.後一句的頭頂住前一句的尾,這種修辭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現這種手法的詞語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寫涼州的景象:_______,顯示當時的涼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詩的過渡句是“________”。

4.此詩的情感基調是_______,其根據是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頂真(頂針) 城頭、涼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 繁華安定

3.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4.豪邁樂觀,奮發向上 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及賞析 篇五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及賞析

原文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翻譯

①涼州:今甘肅武威。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

②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③館:客舍。

④解:懂得,明白。

⑤花門樓:應爲涼州館舍的樓房。

賞析

這首詩中所說的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唐河西節度府設於此地。館,客舍。從“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等詩句看,岑參此時在涼州作客。涼州河西節度使幕府中,詩人有許多老朋友,常歡聚夜飲。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迭字“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花門樓”在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爲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着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着七裏十萬家和城中盪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岑參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篇六

彎彎月出掛城頭⑵,城頭月出照涼州⑶。

涼州七裏十萬家⑷,胡人半解彈琵琶⑸。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⑻,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⑼。

【註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裏: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話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裏住着十萬人家,這裏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裏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賞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疊詞“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篇七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參

原文: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裏住着十萬人家,這裏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裏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註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裏: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鑑賞:

這首詩中所說的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唐河西節度府設於此地。館,客舍。從“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等詩句看,岑參此時在涼州作客。涼州河西節度使幕府中,詩人有許多老朋友,常歡聚夜飲。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迭字“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花門樓”在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爲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着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着七裏十萬家和城中盪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原文賞析 篇八

彎彎月出掛城頭⑵,城頭月出照涼州⑶。

涼州七裏十萬家⑷,胡人半解彈琵琶⑸。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⑻,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⑼。

【註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裏: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話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裏住着十萬人家,這裏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裏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賞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疊詞“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爲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着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着七裏十萬家和城中盪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拓展閱讀:岑參的讀音

答:讀cén cān

岑參字不詳,似乎很難確定其名參當讀“can”音還是讀“shen”音。岑參的父親岑植,做過刺史;有五個兒子:岑渭、岑況、岑參、岑秉、岑亞。岑參兄弟五人的取名,並非循着“兄弟連名”的命名方法,僅從其兄弟的名字中,仍很難斷定其名到底讀什麼音。

然而,細細考察岑參家族的興衰史,似乎可以破譯其名字的真正含義與讀音。

岑參的《感舊賦》說:“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三相是指岑氏家族的確出過三位宰相這樣的高官。他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岑長倩相高宗、武后,伯父岑羲相睿宗。岑文本長於文翰,著述甚富。岑長倩因爲反對改立武承嗣爲皇太子,反對詔天下立大雲寺,得罪了諸武,被誣謀反而斬於市,五子同賜死。岑羲坐預太平公主謀逆,被誅,籍沒其家,親族數十輩,放逐略盡。這是岑參誕生前兩年的事,可見他雖出身於大家貴族,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中落了。

岑羲在睿宗朝做戶部尚書時曾經寫了一首題爲《參跡樞揆》的詩(原詩今不存),同官沈佺期做《和戶部岑尚書參跡樞揆》。可見爲岑參命名者,當受其伯父岑羲《參跡樞揆》詩的啓發,“參”的謎底正是有望他重振相國家聲之義,其名當讀“can”纔對。

岑參不像李白、杜甫那樣,常在詩文中宣揚自己的大志,但是他的《銀山磧西館》說:“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又《西蜀旅舍春嘆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說:“功業悲後時,光陰嘆虛擲。卻爲文章累,幸有開濟策”。可見他受家世影響,還是自負“有開濟策”,且以建功立業而自相期許。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閱讀答案 篇九

【唐】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②。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註釋】

①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唐河西節度使府設於此地。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作本詩時,作者在涼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花門樓:指涼州館舍的樓房。

【文學知識】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邊塞詩著稱,想象力豐富,格調積極樂觀。

【參考譯文】

彎彎的月亮銀光鋪瀉,照耀着整個涼州城。月光下的邊塞重鎮盪漾着一片琵琶聲。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傳來動聽的音樂聲。,已分別了三五年的老朋友們今夕歡聚。花門樓前的草又已泛黃,歲月催人,哪能在貧賤中老下去呢?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

【閱讀訓練】

1.後一句的頭頂住前一句的尾,這種修辭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現這種手法的詞語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寫涼州的景象:_______,顯示當時的涼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詩的過渡句是“________”。

4.此詩的情感基調是_______,其根據是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頂真(頂針) 城頭、涼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 繁華安定

3.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4.豪邁樂觀,奮發向上 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

二: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岑參這首詩不講究對仗工整,沒有嚴格的用韻,是一首典型的古體詩。

B.“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兩句中透露出作者思鄉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

D.結尾兩句“大笑”一詞,寫出岑參和他的朋友樂觀、灑脫的盛唐士人本色。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岑參 篇十

彎彎月出掛城頭⑵,城頭月出照涼州⑶。

涼州七裏十萬家⑷,胡人半解彈琵琶⑸。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⑻,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⑼。

【註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裏: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裏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話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着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裏住着十萬人家,這裏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裏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節度使時,岑參曾暫駐涼州,結識了一些朋友;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任河西節度使,其僚屬如高適、嚴武等也與岑參是老熟人,所以當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赴北庭途經涼州時,就有很多老朋友前來迎送,常歡聚夜飲。此詩寫的就是與河西幕府的老同事們的一次歡聚夜飲。

【賞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着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爲後人看到“七裏十萬家”,認爲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裏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盪漾着一片琵琶聲。這裏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着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疊詞“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爲“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爲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着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着七裏十萬家和城中盪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拓展閱讀: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寄左省杜拾遺⑴

聯步趨丹陛⑵,分曹限紫微⑶。

曉隨天仗入⑷,暮惹御香歸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⑹。

聖朝無闕事⑺,自覺諫書稀⑻。

【註釋】

⑴左省: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杜拾遺:即杜甫,曾任左拾遺。

⑵“聯步”句:意爲兩人一起同趨,然後各歸東西。聯步:同行。丹陛:皇宮的紅色臺階,借指朝廷。

⑶曹:官署。限:阻隔,引申爲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處,此指朝會時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書省在殿西,門下省在殿東。

⑷天仗:即仙仗,皇家的儀仗。

⑸惹:沾染。御香:朝會時殿中設爐燃香。

⑹鳥飛:隱喻那些飛黃騰達者。

⑺闕事:指缺點、過錯。

⑻自:當然。諫書:勸諫的奏章。

【白話譯文】

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臺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着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爐的香氣迴歸。

滿頭增白髮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里羨慕鳥高飛。

聖明的朝堂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漸稀疏。

【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從叛軍囹圄中脫身逃到鳳翔,見了唐肅宗李亨,任左拾遺。而岑參則於至德元年(756年)東歸。從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兩人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當寫於至德二年(757年)前後。當時國事紛紜,賢愚難辨,詩人雖然位列朝堂卻居官閒散,只能與杜甫等朝中友人詩文唱和,遂有這首自我解嘲的詩。

【賞析】

此詩悲嘆詩人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表達了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複雜心態。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爲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穫就是沾染一點“御香”之氣而“歸”罷了。“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爲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爲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爲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擡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繫當時安史亂後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爲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髮。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纔會自詡聖明,自以爲“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爲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爲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臺詞”的。

這首詩,採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裏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裏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