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農村考察報告多篇

新農村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3月2日—8日,省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張發懋同志親率考察團,赴江西省考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考察期間,張廳長一行沿途聽取了江西省建設廳和有關市、縣建設局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介紹,並實地考察了南昌市蛟龍鎮下羅村、高安市八景鎮上保蔡家村、吉安縣永和鎮錦源村和青源區渼陂村、興國縣高興鎮長逕村、贛縣南塘鎮石院村、景德鎮市竟成鎮裏衝塢村等村莊。這些村莊各有特點,有的是城郊拆遷後統一規劃、設計、建造的新村,各家各戶都是獨門獨院的小別墅,起點比較高;有的是在原有村莊佈局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開展“三清三改”綜合整治,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有的是明清時期遺留至今的古老村落,雖年代久遠,但保護得非常完整,作爲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所到村莊的共同之處就是,村容整潔,管理有序,鄉風文明,生態和諧,村民們能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用沼氣竈、住整潔房、洗熱水澡……

二、江西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江西省位於長江中下游,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00萬人。全省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1428個鄉鎮, 18萬個自然村,70%的人口在農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近年來,該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爲突破口,深入開展“三清三改”,在建設新農村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是:

(一)在組織上,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江西省在村莊整治中,政府部門扮演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沒有包辦代替,更沒有強迫命令,而是把動員和組織羣衆貫穿始終,把着力點放在發揮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一是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向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農民宣傳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參與的自覺性。二是物力財力支持。市、縣財政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並把村鎮規劃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免費爲村莊和農戶建房提供規劃。同時,採取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幫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市、縣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與村莊整治相關的部門參與其中,並分別制定支持參與方案。各個鄉鎮成立建設管理所,負責村鎮規劃建設的具體管理工作。四是做好技術服務。組織編印《村莊規劃優秀設計實例》、《農民住宅推介圖集》等技術資料,免費發至各鄉鎮村,指導村莊規劃編制和農民建房,並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規劃知識培訓,增強領導幹部的規劃意識,提高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人員素質。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具體表現在:一是維護和實現農民羣衆對村莊規劃和整治的參與權。如進行村鎮規劃時,吸收村民代表參與,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並將結果向全體村民公示,既加強對農民的規劃意識教育和規劃知識培訓,又提高農民對規劃的認同感和執行規劃的自覺性。二是鼓勵農戶自主申報改造項目。在村莊整治過程中不搞一刀切,把村莊是否整治的決策權交給農民,以全體村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納入整治示範點,對羣衆自願申報率達不到60%的村莊,不列入整治改造範圍。三是鼓勵農民投資投勞。把政府的物資和資金支持,與農戶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掛鉤,以物代資,以獎代補,多完成多補助,少完成少補助,不行動不補助。四是成立理事會負責運作。在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成立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作爲社會服務型組織,主持村莊整治和調解矛盾糾紛。理事會成員按照“五有”標準(有公心、有熱心、有能力、有精力、有一定經濟基礎),由羣衆民主推選的“五老” 組成(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老軍人),這些人德高望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號召力,是聯繫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可以起到農民意願“代言人”、政府主張“傳遞人”和矛盾糾紛“調停人”的積極作用。

【第2篇】赴宜興市張渚鎮興東村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赴宜興市張渚鎮興東村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目前,我市正在實施促進全面小康新農村“十村示範、百村先行”工程。通過檢查,總的印象有“走過一村又一村、處處是農村”的感覺,小康新農村的氣息不濃;基層的同志認爲已經努力了,但收效不大,有一種“事倍功半”的感覺。爲使我市的小康村建設少走彎路,8月3日至5日,市委農工辦組織市有關部門及川港、東社等鎮的鎮村幹部赴2004年度“中國十佳小康村”宜興市張渚鎮興東村進行了專題學習考察。現報告如下:

一、興東村建設小康村的經驗

我們考察組一行在大雨中來到了國山腳下,善卷洞旁。雨絲的天空,蔥翠的青山;清澈的山泉,飄香的果園;新穎的別墅,標準的廠房;整潔的村貌,優美的村莊……走進2004年度“中國十佳小康村”———張渚鎮興東村,處處都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這個昔日“吃糧靠返銷,年終靠救濟,有女不嫁興東郎”的窮村,近年來堅持走“工業強村、生態興村、旅遊富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村級工業應稅銷售突破億元大關,村級年收入達2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8200元,如今已變成了文明、富裕名副其實的小康村。這個村“不等、不靠、不要”,創出了自已的小康之路:

(一)工業強村 靠山不吃山

興東村地處國山和離墨山兩山間的山坳,景色優美的善捲風景區就坐落其間。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興東村人盡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但同時也面臨着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考驗。如果靠山“吃”山、發展建材業,儘管見效快,但勢必會破壞良好的生態環境,影響長遠發展。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興東村人意識到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換取一時的利益,必須另闢蹊徑尋找適合興東村發展的路子。村黨總支跳出建材求發展的思路,制訂完善了相關投資興業的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引導投資業主積極走“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發展之路。靠30萬元起家的宜興宇龍冶金配件廠,近年來每年都投入200多萬元搞技改擴能,產品從單一的冶金配件擴展爲鐵合金、電磁爐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多個品種,企業年銷售規模從300萬元迅速提高到6000萬元,成爲村裏的一大骨幹企業。目前,興東村已擁有大小私營企業20多家,去年村級年應稅銷售達1億多元,今年有望突破2億元。

【第3篇】發揮區位優勢,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赴香港考察報告

二00六年七月八日至十六日,我跟隨市委領導赴香港考察學習,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廣東省南面、珠江口東側,南臨南中國海,北接廣東省深圳市,總面積爲1070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與離島四大部分。香港海岸線非常曲折,灣深港多。九龍與港島間的維多利亞港,地處臺灣海峽與南海的交匯處,遙望太平洋,是亞洲及世界的重要海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260多個離島組成,香港得名於香江! 香港島及九龍半島是香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區域。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

一、要發展經濟,必須樹立了大開放大發展的觀念。

香港是一個經濟高度外向型的城市,過去20年來,整體經濟增超過兩倍,人均gdp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爲主,第

一、第二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分別爲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比重較大,佔gdp的35%左右。香港是亞太地區主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實體、第十二大銀行中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及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亦是主要的黃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開放的地區之一,商品、資金進出自由,連續多年被國際機構評爲全球經濟最自由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香港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樹立大開放大發展意識,充分發揮優越的地理位置的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響堂管理區是一個在我市落後的鎮區,如何推動響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香港的發展理念很值得我們借鑑。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項目、引資金作爲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和推動力來抓,形成人人講招商,人人會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資新格局。

1、強化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一切服從發展,一切圍繞發展,有利於發展的事情多做,阻礙開放發展的事情不爲;突破狹隘部門利益的束縛,講政治、講大局,以全局利益爲重,堅決防止和克服爲了個人和小團體私利而置發展大局於不顧的思想行爲。

2、強化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的觀念。要加快經濟發展,必須擴大開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有效配置各種資源,形成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的格局。大開放促進大發展一定要落實到項目上。沒有項目就談不上開放,沒有大項目就談不上大發展。

3、強化自我發展觀念。我們有些部門對自己所負責的領域,沒有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沒有開動腦筋想辦法加以發展,凡事總是等待上級的落實,依賴上級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級投入了資金,他們的腦子纔會轉動起來,否則,他們的這些領域永遠是無人問津的“處女地”,極大地影響了全局的發展。因此,只有摒棄因循守舊的觀念和做法,致力於競爭中求發展求進步。特別是在籌措資金上,要真正摒棄“等、靠、要”,積極開拓融資渠道。可以用部分優良資產,吸引外部資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資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地方經濟穩步發展。

4、強化服務觀念。加快發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業主。既要啓動民間資本,培育當地投資業,更要降低門檻,引進外地投資者。只有培育、引進一大批業主,興辦一批大企業,才能搞活一方經濟。我們當地領導幹部要學習像香港那樣的政府,爲客商服務的意識,要積極主動地接近和聯繫客商和私營業主,依照政策和法規,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把他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爲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到來投資置業感到安心、放心、舒心,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把提高服務質量作爲發展經濟的“無形資產”來建設,形成服務“品牌”。

二、要發展經濟,必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在我國的城鄉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城市相對發展,農村的村鎮建設,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們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二00三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認爲農村工作是我國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圍繞戰略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我國現階段正值社會發展的轉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業的發展在近五十年的過程中得到了農業的支持,同時現在也發展的相對強大,可以對農業的支持,城市的發展,近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有能力有條件對農村的支持。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在建設和發展方向給新農村恰當的定了位,它借鑑了國際上成功的經驗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這一提法在理論和實際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奮人心,鼓民勁的。也是提高和發展我國的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關鍵的步驟。從思路上即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統籌發展城鄉,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從現實上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生產力持續發展,城鄉體制日趨完善。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有條件,有能力實施支持和反哺,同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廣泛參與,這些措施的出臺即利國又利民,可以斷言,新農村建設的理論是科學的,它一定能較短時間內把城鄉,工農之間的差距縮小,一定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一大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在文藝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這些理論的提出都爲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出較高的理論指導和詮釋。

海城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搶抓雙重機遇,堅持五業並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設和諧海城,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面對新的形式,我們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學習先進地區發展經濟的先進經驗,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我市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要發揮優勢,推進響堂新農村建設進程

響堂管理區位於海城市區東南,市區東大門、南大門皆位於響堂,地處城鄉結合部,“半城半鄉”是響堂的突出特點。全區總面積24.1平方公里,人口2.8萬,下轄一個街道辦事處、9個行政村。交通極爲便利,海城外環路貫穿全區,海岫路、海馬路穿境而過。有耕地面積10.163畝,人均不足0.4畝地,是典型的城鄉型。經濟發展現狀是:

二、三產業發展勢頭猛進,個體工商業星羅棋佈。有個體工商戶1350戶,個體工商企業156戶,規模加工企業有3家,二00五年實現稅收1681.8萬元,其中地稅625.8萬元,國稅1056萬元,財政收入807.4萬元,地方可支配財力407萬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級情況:響堂管理區集體財力不足,村級財力也明顯力不從心,怎樣在城鄉結合部的位置搞好新農村建設,怎樣使響堂管理區的發展爲海城城市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即做到科學發展,因地制宜,又能積極穩妥,即破解城鄉發展的難題,又能解決經濟發展的低靡問題,這些問題和困難是現實的,但發展又是必然的。由於時間短,僅談粗淺想法。

1、充分認識響堂管理區的區位優勢

獨特的區位優勢,海城外環路兩側爲海城市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而響堂佔有東、南兩面,又處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業發展的寶地,又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黃金地段。響堂的發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設的一體之中,這是優勢。

2、專業市場優勢。響堂荒嶺村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鋼材、裝飾材料、木材市場爲主的市場體系。荒嶺的兩個市場二00五年營業收入近10億元,物業收入1200萬元,上繳稅金600萬元。已經成爲了繼西柳服裝、南臺箱包市場之後的全市第三大市場。這一市場的初具規模就爲打造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商貿交流中心創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業加工業的優勢。十分暢通的交通爲工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如何在已形成規模的加工業上作文章,把華銀集團的鎂鋁深加工企業,金櫃製造業做強做大,不但在國際市場有份額,還在知識產權、產業創國際品牌上下功夫,金櫃加工業不但在東北地區有份額,還要在長江以南的地區發展,創全國的名牌。

4、發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響堂的地理優勢,爲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蔬菜生產,爲城市提供副食生產創造便利條件,就西響一個村的暖棚黃瓜生產每年在1000萬公斤以上並且全部是市場暢銷,同時是人們喜愛的黃瓜品種,這裏的養殖業雞、奶牛、肉牛、商品豬都有很大的生產量和市場份額,這些即可以爲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徑。

5、結合實際,實事求是的抓新農村建設。我們響堂管理區的新農村建設就是要遵循市委、市政府的精神,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實事是的把外環路以內的四個村在高起點上,在與城市城鄉結合上下功夫,使這四個村逐漸的向城市發展,向樓房和城市生活靠近發展,努力利用開發的優勢,利用城市向外發的機會調動積極性,把新農村建設不但在外觀上有變化,同時在內部管理上下功夫,通過新農村建設實現城市化。在外環路外的六個村區別對待,實事求是的引導向集中發展,整潔規劃發展,量力而行和扶持相結合的辦法使全管理區的六個村逐步的形成整潔文明,管理有序,管理民主方向發展。

總之,我們響堂管理區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

二、三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有已初步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的優勢,有獨具特點的市場物流優勢,有勤勞精明善於思考,勤勞善良的人民,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新一屆黨委班子的積極工作,我堅信響堂管理區的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一定會有一個快速發展,質的飛躍。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4篇】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一週多的時間以來,認真學習了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聽取了孫立誠教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途徑”的講座;參觀考察了成都、無錫兩市,雙流、錦江、江陰三縣(市)、華西和紅砂等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並進行了座談研討。學員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學文件聽輔導,聚精會神,耳目一新;學先進,看典型,流連忘返,催人奮進;談體會,講落實,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大家反映,通過這次研討班,對新農村建設有了新感悟,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這個班辦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時,雖然時間較短,但收穫很大。

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重大戰略。“新農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過,人們嚮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鍘草不低頭,點燈不用油;八十年代講的是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講的是住的寬敞、穿着漂亮、吃有營養。儘管“新農村”這個概念在上個世紀曾幾次提出過,但這次提出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當前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探索,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羣衆又造福羣衆,既體現全面性又體現科學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既注重發展生產力,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既注重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注重推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

二、明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建設內容

通過學習、考察和研討,大家認爲,新農村的主要建設內容應體現在“新產業、新農民、新村鎮、新福利、新風尚”五個新上:

一是新產業。就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都市錦江區三聖鄉以花爲媒,巧妙運用景區內的豐富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花產業,打造“五朵金花”,形成了春有“花鄉農居”百花爭豔,夏有“荷塘月色”綽姿風韻,秋有“東籬菊園”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花卉主題景區,以及以農耕文化爲主題的“江南菜地景區”。花鄉農居已成爲西南地區著名的花卉生產集散地。錦江區花卉產值達到6168萬元,比2000年增長49.6%。接待遊客收入1.4億元,農民土地畝租金由1500元上漲到2000元,改造後的農房由500元/平方米上漲到1600元/平方米,整個院區農戶資產增值達到13億元。被譽爲“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走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路子,從小五金廠、小磨房起家,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鋁型材、銅型材、鋼材、帶管、化工、毛紡六大系列產業,去年銷售額達307.81億元,全村可用財力15億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華西村村莊變新、村民變靈、集體變富、生活變好、環境變美。先進地方的經驗使大家深切感到,加強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這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最直觀的體現,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產業,增強農民經濟實力,這對於我們經濟欠發達地方來講尤爲重要,必須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最爲根本的環節,否則新農村建設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是新農民。華西村現在國中以上村民佔村民總數86%以上,其中大、中專生200多人,還有3名青年出國留學。村黨委班子中,大專以上25人,有研究生,也有留學生。近兩年,該村還用優惠措施吸引20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來華西創業。華西外貿公司的職工90%爲大學生。成都三聖鄉紅砂村曾光海,今年54歲,雖然只有國中文化,卻是個精明能幹的農民,他把原有房屋改建爲190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稱爲“曾家花園”,成爲接待遊人的三星級賓館,大專畢業的女兒當經理,僱3個廚師、5個服務員,食、宿、玩一體,每年接待遊人上千人次,收入相當可觀。他的小女兒也是大專生,在村裏給遊人當講解員,儀表端莊、神態自然,講解起來滔滔不絕、絲絲入扣,令人讚歎。在農民家中,看到許多尊師崇教的楹聯,其中一副:開天開地莫若開心做人,藏金藏銀不如藏書教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學員們感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是農民的致富,都離不開科技文化知識的哺育和支撐,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長遠大計,也是當務之急。

三是新村鎮。在參觀考察的地方,我們聞到的是清新的空氣,感受到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時榮的秀美景象。遠看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近看是整潔的路面,漂亮、乾淨的住所。錦江區在打造“五朵金花”中,區政府投入9754萬元,成都市級部門投入1800萬元,用於搭建融資平臺,撬動和吸引民間資金1.67億元,對2083戶農房進行穿靴戴帽式的改造,使老成都民居成爲一幢幢賞心悅目的建築羣,成了一道道風景線。按照城市道路標準修(改)建鄉村道路32公里;建成蓄水量達20多萬立方米的微水治旱水利工程;修建日處理100噸污水處理站3座,村民活動中心5個,公廁15座,鋪設污水管網28公里,開通天然氣等基礎設施。雙流縣南星村住樓房戶461戶,佔全村總戶數的49.1%,農戶“一化五改”率100%,光纖電視入戶率70%。村級有勞動保障站,科技閱覽室、醫療衛生配送點,老年活動中心及放心店。華西村民家家住上了別墅,最小的面積400多平方米,最大的600平方米。2002年至今,該村又新建了近20萬平方米的別墅和公寓房,使剛加入華西村的周邊農民也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2003年8月,由每幢價值200多萬元的40多幢歐式別墅組成的“天下農民小區”正式竣工。全村大小車輛總數已超過500輛,最多的戶3輛,紅旗、道奇、奧迪、奔馳在村內隨處可見。

四是新福利。成都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把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2000年初,由市縣兩級財政將1991年實行貨幣化安置以來已徵地農民納入社保範圍,對新徵地農民直接納入社保。全市26.75萬名已徵地農轉非人員和2.66萬名新徵地農轉非人員參加了社會保險,已有13.1萬名徵地農轉非人員和9105名新徵地農轉非人員按月領取養老金。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爲基礎,以幫困助學、幫困助醫、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配套的城鄉一體的救助體系。二是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制度。從開始,計劃用四年時間,市政府投資10億元,完成全市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起全部免除14個郊區(市、縣)義務教學階段學生雜費和信息技術費。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進行統籌調配,不收借讀費。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衛生體系。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劃歸縣政府管理,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信息網絡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505.4萬人,參加率89.4%,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站集中配送藥品率達100%。大家感到,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逐步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社會福利水平,使農民逐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

五是新風尚。我們所到的村鎮,不僅體驗到這裏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文明的高度融合,也深切感受到和諧的生活氣息。青年人忙碌的身影,老年人喝茶打牌,盈意笑意,孩子們臉上盪漾歡樂。探尋其中的奧祕,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素質提升人。這些村鎮,均靠近城市邊緣,較早地接受了城市的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和先進生活方式,且農民自身文化程度較高,接納能力較強。二是環境改變人。室內地板地毯,窗明几淨,室外馬路平坦,鳥語花香,四時有常青之樹,八節有不謝之花,車在人中走,人在畫中游,農民有了精氣神,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和風尚。三是制度管束人。這裏除了法制宣傳和禮儀教化外,還利用各種方式對農民開展經常性的教育。南新村開始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把道德、學習、創業、守法、計生、環境分成六顆星,達到六星的給予表彰獎勵。華西村堅定德育爲先,一邊富口袋,一邊富腦袋,他們每月開一次村民大會,組織村民職工學習《合同法》《刑法》等等,成立了“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教育華西人發揚16字精神,做到三守(守法、守紀、守信譽),“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該村還做兩項規定,一是獎勵舉報賭博者,舉報真實一次獎勵1萬元,但目前還沒有人拿到這個獎。二是孝敬老人獎,家有年過百歲老人,每人獎勵1萬元。去年該村一家37口人,一位老人年過百歲,得到37萬元獎勵。四是設施吸引人。這些地方建立了圖書閱覽室、棋牌室、老年活動室,爲農民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場所。華西村成立了華西特色藝術團,下設京劇團、越劇團、錫劇團、歌舞團、雜技團五個分團,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大家感到,三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道德水準,使農民樹立科學、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觀,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

三、進一步找準了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着力點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規劃,科學引領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做好產業規劃。加速壯大龍頭企業羣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做好村鎮建設規劃。村鎮建設規劃應該體現三性。一是前瞻性。要充分考慮到工業化、城鎮化的長遠趨勢和村鎮佈局的長遠變化,突出重點鎮的中心村的建設,對邊遠村莊和人口較少的村,實行萎縮性規劃和管理。二是具有和諧性。要從村鎮的山形地勢出發,依山順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和農村社區,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三是具有包容性。尊重民俗特點,注意保護有價值的傳統民居、祠堂、廟宇等文化遺產。第二,提升新產業。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成大的支柱產業,全力推進玉米、肉牛、肉雞、肉鵝、生豬、鹿產品、蔬菜等加工體系建設。保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擴大瓜果、苗木、三辣、蔬菜、黑白芸豆和曬菸特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第

三、建設新村鎮。在搞好規劃的同時,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就勢,加快村鎮建設。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要突出縣城和省市確定的示範村鎮建設,加大村容鎮貎的改造力度。第

四、造就新農民。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第

五、培育發展新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培育各類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制定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產業政策,資金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完善運行機制,加強規範管理。第

六、完善新體制、新機制。各級政府要真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建立城鄉統一公平合理的財政分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要向三農傾斜,建立專項支農資金,確保每年的財政支農資金要高於上年。落實中央財政對糧食生產縣給予獎勵和補助政策。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體系,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機制。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支農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農民負擔監管體制,努力化解鄉村債務,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機制。

【第5篇】新農村考察報告範文

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一週多的時間以來,認真學習了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聽取了孫立誠教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途徑”的講座;參觀考察了成都、無錫兩市,雙流、錦江、江陰三縣(市)、華西和紅砂等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並進行了座談研討。學員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學文件聽輔導,聚精會神,耳目一新;學先進,看典型,流連忘返,催人奮進;談體會,講落實,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大家反映,通過這次研討班,對新農村建設有了新感悟,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這個班辦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時,雖然時間較短,但收穫很大。

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重大戰略。“新農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過,人們嚮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鍘草不低頭,點燈不用油;八十年代講的是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講的是住的寬敞、穿着漂亮、吃有營養。儘管“新農村”這個概念在上個世紀曾幾次提出過,但這次提出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當前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探索,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羣衆又造福羣衆,既體現全面性又體現科學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既注重發展生產力,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既注重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注重推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

二、明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建設內容

通過學習、考察和研討,大家認爲,新農村的主要建設內容應體現在“新產業、新農民、新村鎮、新福利、新風尚”五個新上:

一是新產業。就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都市錦江區三聖鄉以花爲媒,巧妙運用景區內的豐富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花產業,打造“五朵金花”,形成了春有“花鄉農居”百花爭豔,夏有“荷塘月色”綽姿風韻,秋有“東籬菊園”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花卉主題景區,以及以農耕文化爲主題的“江南菜地景區”。花鄉農居已成爲西南地區著名的花卉生產集散地。錦江區花卉產值達到6168萬元,比增長49.6%。接待遊客收入1.4億元,農民土地畝租金由1500元上漲到元,改造後的農房由500元/平方米上漲到1600元/平方米,整個院區農戶資產增值達到13億元。被譽爲“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走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路子,從小五金廠、小磨房起家,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鋁型材、銅型材、鋼材、帶管、化工、毛紡六大系列產業,去年銷售額達307.81億元,全村可用財力15億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華西村村莊變新、村民變靈、集體變富、生活變好、環境變美。先進地方的經驗使大家深切感到,加強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這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最直觀的體現,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產業,增強農民經濟實力,這對於我們經濟欠發達地方來講尤爲重要,必須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最爲根本的環節,否則新農村建設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是新農民。華西村現在國中以上村民佔村民總數86%以上,其中大、中專生200多人,還有3名青年出國留學。村黨委班子中,大專以上25人,有研究生,也有留學生。近兩年,該村還用優惠措施吸引多名大中專畢業生來華西創業。華西外貿公司的職工90%爲大學生。成都三聖鄉紅砂村曾光海,今年54歲,雖然只有國中文化,卻是個精明能幹的農民,他把原有房屋改建爲190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稱爲“曾家花園”,成爲接待遊人的三星級賓館,大專畢業的女兒當經理,僱3個廚師、5個服務員,食、宿、玩一體,每年接待遊人上千人次,收入相當可觀。他的小女兒也是大專生,在村裏給遊人當講解員,儀表端莊、神態自然,講解起來滔滔不絕、絲絲入扣,令人讚歎。在農民家中,看到許多尊師崇教的楹聯,其中一副:開天開地莫若開心做人,藏金藏銀不如藏書教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學員們感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是農民的致富,都離不開科技文化知識的哺育和支撐,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長遠大計,也是當務之急。

三是新村鎮。在參觀考察的地方,我們聞到的是清新的空氣,感受到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時榮的秀美景象。遠看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近看是整潔的路面,漂亮、乾淨的住所。錦江區在打造“五朵金花”中,區政府投入9754萬元,成都市級部門投入1800萬元,用於搭建融資平臺,撬動和吸引民間資金1.67億元,對2083戶農房進行穿靴戴帽式的改造,使老成都民居成爲一幢幢賞心悅目的建築羣,成了一道道風景線。按照城市道路標準修(改)建鄉村道路32公里;建成蓄水量達20多萬立方米的微水治旱水利工程;修建日處理100噸污水處理站3座,村民活動中心5個,公廁15座,鋪設污水管網28公里,開通天然氣等基礎設施。雙流縣南星村住樓房戶461戶,佔全村總戶數的49.1%,農戶“一化五改”率100%,光纖電視入戶率70%。村級有勞動保障站,科技閱覽室、醫療衛生配送點,老年活動中心及放心店。華西村民家家住上了別墅,最小的面積400多平方米,最大的600平方米。至今,該村又新建了近20萬平方米的別墅和公寓房,使剛加入華西村的周邊農民也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8月,由每幢價值200多萬元的40多幢歐式別墅組成的“天下農民小區”正式竣工。全村大小車輛總數已超過500輛,最多的戶3輛,紅旗、道奇、奧迪、奔馳在村內隨處可見。

四是新福利。成都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把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初,由市縣兩級財政將1991年實行貨幣化安置以來已徵地農民納入社保範圍,對新徵地農民直接納入社保。全市26.75萬名已徵地農轉非人員和2.66萬名新徵地農轉非人員參加了社會保險,已有13.1萬名徵地農轉非人員和9105名新徵地農轉非人員按月領取養老金。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爲基礎,以幫困助學、幫困助醫、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配套的城鄉一體的救助體系。二是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制度。從開始,計劃用四年時間,市政府投資10億元,完成全市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起全部免除14個郊區(市、縣)義務教學階段學生雜費和信息技術費。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進行統籌調配,不收借讀費。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衛生體系。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劃歸縣政府管理,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信息網絡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505.4萬人,參加率89.4%,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站集中配送藥品率達100%。大家感到,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逐步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社會福利水平,使農民逐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

五是新風尚。我們所到的村鎮,不僅體驗到這裏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文明的高度融合,也深切感受到和諧的生活氣息。青年人忙碌的身影,老年人喝茶打牌,盈意笑意,孩子們臉上盪漾歡樂。探尋其中的奧祕,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素質提升人。這些村鎮,均靠近城市邊緣,較早地接受了城市的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和先進生活方式,且農民自身文化程度較高,接納能力較強。二是環境改變人。室內地板地毯,窗明几淨,室外馬路平坦,鳥語花香,四時有常青之樹,八節有不謝之花,車在人中走,人在畫中游,農民有了精氣神,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和風尚。三是制度管束人。這裏除了法制宣傳和禮儀教化外,還利用各種方式對農民開展經常性的教育。南新村開始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把道德、學習、創業、守法、計生、環境分成六顆星,達到六星的給予表彰獎勵。華西村堅定德育爲先,一邊富口袋,一邊富腦袋,他們每月開一次村民大會,組織村民職工學習《合同法》《刑法》等等,成立了“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教育華西人發揚精神,做到三守(守法、守紀、守信譽),“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該村還做兩項規定,一是獎勵舉報賭博者,舉報真實一次獎勵1萬元,但目前還沒有人拿到這個獎。二是孝敬老人獎,家有年過百歲老人,每人獎勵1萬元。去年該村一家37口人,一位老人年過百歲,得到37萬元獎勵。四是設施吸引人。這些地方建立了圖書閱覽室、棋牌室、老年活動室,爲農民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場所。華西村成立了華西特色藝術團,下設京劇團、越劇團、錫劇團、歌舞團、雜技團五個分團,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大家感到,三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道德水準,使農民樹立科學、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觀,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

三、進一步找準了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着力點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規劃,科學引領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做好產業規劃。加速壯大龍頭企業羣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做好村鎮建設規劃。村鎮建設規劃應該體現三性。一是前瞻性。要充分考慮到工業化、城鎮化的長遠趨勢和村鎮佈局的長遠變化,突出重點鎮的中心村的建設,對邊遠村莊和人口較少的村,實行萎縮性規劃和管理。二是具有和諧性。要從村鎮的山形地勢出發,依山順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和農村社區,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三是具有包容性。尊重民俗特點,注意保護有價值的傳統民居、祠堂、廟宇等文化遺產。第二,提升新產業。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成大的支柱產業,全力推進玉米、肉牛、肉雞、肉鵝、生豬、鹿產品、蔬菜等加工體系建設。保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擴大瓜果、苗木、三辣、蔬菜、黑白芸豆和曬菸特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第三、建設新村鎮。在搞好規劃的同時,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就勢,加快村鎮建設。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要突出縣城和省市確定的示範村鎮建設,加大村容鎮貎的改造力度。第四、造就新農民。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第五、培育發展新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培育各類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制定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產業政策,資金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完善運行機制,加強規範管理。第六、完善新體制、新機制。各級政府要真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建立城鄉統一公平合理的財政分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要向三農傾斜,建立專項支農資金,確保每年的財政支農資金要高於上年。落實中央財政對糧食生產縣給予獎勵和補助政策。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體系,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機制。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支農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農民負擔監管體制,努力化解鄉村債務,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機制。

新農村考察報告範文(2)

江西省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3月2日—8日,省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張發懋同志親率考察團,赴江西省考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考察期間,張廳長一行沿途聽取了江西省建設廳和有關市、縣建設局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介紹,並實地考察了南昌市蛟龍鎮下羅村、高安市八景鎮上保蔡家村、吉安縣永和鎮錦源村和青源區渼陂村、興國縣高興鎮長逕村、贛縣南塘鎮石院村、景德鎮市竟成鎮裏衝塢村等村莊。這些村莊各有特點,有的是城郊拆遷後統一規劃、設計、建造的新村,各家各戶都是獨門獨院的小別墅,起點比較高;有的是在原有村莊佈局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開展“三清三改”綜合整治,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有的是明清時期遺留至今的古老村落,雖年代久遠,但保護得非常完整,作爲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所到村莊的共同之處就是,村容整潔,管理有序,鄉風文明,生態和諧,村民們能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用沼氣竈、住整潔房、洗熱水澡……

二、江西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江西省位於長江中下游,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00萬人。全省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1428個鄉鎮, 18萬個自然村,70%的人口在農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近年來,該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爲突破口,深入開展“三清三改”,在建設新農村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是:

(一)在組織上,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

江西省在村莊整治中,政府部門扮演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沒有包辦代替,更沒有強迫命令,而是把動員和組織羣衆貫穿始終,把着力點放在發揮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一是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向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農民宣傳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參與的自覺性。二是物力財力支持。市、縣財政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並把村鎮規劃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免費爲村莊和農戶建房提供規劃。同時,採取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幫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市、縣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與村莊整治相關的部門參與其中,並分別制定支持參與方案。各個鄉鎮成立建設管理所,負責村鎮規劃建設的具體管理工作。四是做好技術服務。組織編印《村莊規劃優秀設計實例》、《農民住宅推介圖集》等技術資料,免費發至各鄉鎮村,指導村莊規劃編制和農民建房,並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規劃知識培訓,增強領導幹部的規劃意識,提高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人員素質。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具體表現在:一是維護和實現農民羣衆對村莊規劃和整治的參與權。如進行村鎮規劃時,吸收村民代表參與,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並將結果向全體村民公示,既加強對農民的規劃意識教育和規劃知識培訓,又提高農民對規劃的認同感和執行規劃的自覺性。二是鼓勵農戶自主申報改造項目。在村莊整治過程中不搞一刀切,把村莊是否整治的決策權交給農民,以全體村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納入整治示範點,對羣衆自願申報率達不到60%的村莊,不列入整治改造範圍。三是鼓勵農民投資投勞。把政府的物資和資金支持,與農戶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掛鉤,以物代資,以獎代補,多完成多補助,少完成少補助,不行動不補助。四是成立理事會負責運作。在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成立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作爲社會服務型組織,主持村莊整治和調解矛盾糾紛。理事會成員按照“五有”標準(有公心、有熱心、有能力、有精力、有一定經濟基礎),由羣衆民主推選的“五老” 組成(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老軍人),這些人德高望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號召力,是聯繫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可以起到農民意願“代言人”、政府主張“傳遞人”和矛盾糾紛“調停人”的積極作用。

(二)在思路上,堅持科學切入,循序漸進。

新農村建設內容繁雜,村莊數量多、範圍廣,底子薄、要求高,不可能一開始就全面鋪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江西省選擇典型示範,科學切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在村莊整治的範圍上,開展“十百千”活動(即:省市縣三級建設部門分別抓好10個示範鎮、100個示範村和1000個重點村),培植具有指導作用和啓發效果的示範點,以典型引路帶動面上工作。在村莊整治的內容上,選擇與農民羣衆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羣衆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三清”工作,簡便易行,立竿見影,徹底整治了農村髒、亂、差,實行人畜分離,美化淨化村容村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清”起步後,重點抓好村鎮規劃,分期分批推進改路、改水、改廁的“三改”工作,實現鄉鎮村村通公路,村內戶戶門前道路硬化,家家用上山泉水或井水,村村建有無害化水衝式廁所。“三清三改”的巨大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羣衆的積極性,使村莊整治乃至整個新農村建設比較順利地走進了千家萬戶。“三清三改”取得階段性成果後,他們及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村莊規劃建設上來。這種工作思路符合江西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村莊整治的客觀規律。

(三)在模式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是突出農村特色,不用城市的標準要求農村。比如,在編制規劃時,堅持“一個保持、兩個突出、三個不搞、三個配套”的原則。即保持農村傳統文化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突出農村田園風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基礎設施配套,社區服務配套,房屋設計配套。在綠化方面,提倡種樹、種果、種菜,反對種花、種草。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贛州以白牆黛瓦的徽商建築居多,在新建房屋時,保持和傳承這種建築形式,從而形成地方特色。三是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動態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比如,在村莊改造整治時,根據各村的不同情況,實行“一村一策”。對存在較多破舊不堪且無人居住危舊房屋的村落,按照一戶一宅的標準,拆除破舊房屋,騰退流轉宅基地,實施“空心房”整治;對規模小、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村莊,平整道路,美化環境,實施村莊整修;對具備條件的村莊,全部拆除舊房,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實施整體拆舊建新;對人口集中、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整體規劃設計,建設農民社區新村;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的村莊,保持其田園風光和文化特色,建設自然生態農莊。

(四)在機制上,堅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艱鉅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參與。科學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所在。江西省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動員和組織各行各業、社會各界盡其所能爲村莊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務,形成合力推進的格局。比如,贛州市在編制村鎮規劃的過程中,通過“整合現有的,動員本地的,藉助外面的”,多渠道尋求人力和物力支持;通過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捐資捐物;結合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組織市、縣、鄉萬名幹部下基層幫助新農村建設,受到農民羣衆的熱烈歡迎。該市還將按一村一名的標準,大規模培訓和下派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指導和幫助新農村建設。

三、收穫與體會

這次考察,時間雖短,但大家都感到收穫頗豐,歸納一下,至少有三:其一,統一了認識,理清了思路。通過實地觀摩學習,進一步提高了對建設新農村重大意義的認識,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開闊;進一步明確了村莊整治,到底是整什麼、怎麼整、整成什麼樣。其二,學習了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我省和江西地域鄰近,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其經驗有很強的借鑑價值。有了別人的經驗作先導,可以避免走彎路,形成後發優勢。當然別人的經驗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結合我省各地的實際,有選擇地吸收應用,學其“神”而非其 “形”。其三,增強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江西的這些做法與經驗的確可看、可信、可學,不是脫離實際,不是高不可攀。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有優勢,完全可能也完全應該做得更好。下一步,如何做好我們的工作,真正讓江西的經驗在我省開花結果,以下幾點體會值得總結和汲取。

(一)統一一個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從“百鎮千村”抓起。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建設新農村已經成爲政府關注、羣衆關心的熱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到底該從哪裏着手?就我省來說,當前就是要建設好“百鎮千村”示範工程,通過“百鎮千村”的示範效應,達到全面實現農村面貌改觀的目的。全省建設系統上上下下都要統一這個認識,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這個觀點,要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把各級黨委政府、各級各部門的注意力吸引到“百鎮千村”上來,把主要工作精力轉移到“百鎮千村”上來,把主要資金投入到“百鎮千村”中來,在“百鎮千村”上建功立業。

(二)突出一個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村莊整治爲重點。

江西有部分村莊在整治中,花錢不多,但變化很大。建設新農村,不是推倒重來,不是拆舊建新,而是以村容整潔爲目標,以現有村莊爲基礎,以完善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爲重點,營造新的村容村貌、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培育新的民約風尚。要堅決反對盲目攀比、貪大求洋,反對增加農民負擔、舉債搞建設,反對形式主義、搞花架子。在個別有條件地方,結合開發還建,也可以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的模式,實施整體拆遷新建,但這絕不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主流和重點。

(三)抓住一個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農民爲主體。

農民是村莊整治的決策主體,也是實施主體和受益主體。建設新農村不能搞強迫命令,政府可以做農民的思想工作,向他們宣傳政策,但不能搞行政干預,必須堅持農民自願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建設新農村雖有政府出資,但不是由政府包辦代替,需要農民積極響應和配合,需要農民出資投勞。要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典型示範作用,引導農民自覺自願參與新農村建設,主動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防止產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四)發揮各方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

村莊整治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單靠哪一個部門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修路需要交通部門的支持,改水需要水利部門的支持,建沼氣池需要農業部門的支持。建設部門是一個牽頭部門,工作的重點是搞好村莊規劃的編制,環衛、排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指導農民建房,選好示範點,做好檢查、督導、考覈工作。因此,必須調動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分清各自事權,形成“各負其責,各展其能,各建其功”的良好氛圍,各部門都應圍繞“百鎮千村”出主意,想辦法,見成效。要因勢利導,加大宣傳力度,廣泛發動羣衆,積極鼓勵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以多種方式聯繫村莊和農戶,進一步形成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要順勢而爲,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拓寬社會參與途徑,引導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開創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局面。

(五)提高投資效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最大限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建設新農村,投入是關鍵。政府要發揮公共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落實一定的啓動資金和補助資金,把資金、物資用到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上,建設好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解決單家獨戶不好辦也辦不了的事情,有效激活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要改變過去政府資金“撒胡椒麪”的平均分配方式,在新農村示範點建設上,實行差異化分配,以獎代補,加大實物補貼的比重,引導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統籌安排和集約投放各類支農資金,集中有限資金分類分步投入到重點項目、重點村莊,做到扶持一個,見效一個。

新農村考察報告範文(3)

XX年年11月5日至11日,我們前往重慶市九龍坡區和成都市溫江區學習考察,重點學習兩地區的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經驗。兩地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探索,其成功經驗對我縣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一、九龍坡區和溫江區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的辦法,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九龍坡區作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的先行示範區,在符合國家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探索以“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農民變市民後,能夠享受到城市比較完善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低保等社會保障,解決戶籍難題。今年2月,九龍坡區探索制定了《城鄉統籌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試行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行辦法》等12個配套措施,以解決農民變市民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權益不平等問題,選擇西彭、白市驛和華巖等三個鎮作爲重點突破區域實施改革。

在解決農民住房問題上,九龍坡的思路是用農村宅基地來換住房。經報批同意後,按照“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試點要求,拿出原農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可以騰出80%左右的農村宅基地指標置換爲城市建設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讓金等收益來補貼農民購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峯寺三個村作爲第一個試點,這三個村有740畝屬於農村建設用地,按照城市小區建築密度,只用原來20%的建設用地,就可以解決全部農民的住房問題,安置1200多戶,平均每戶100平方米(主要戶型爲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設用地轉爲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新建住宅成本價每平方約900元,售給農民580元,差價部分從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農民原有的舊房拆遷補償每平方米270元,加上舊房面積比較大,這樣算下來基本上農民不花錢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標準的城市小區住房。

在解決承包地問題上,九龍坡區規定,農民變市民,在享受市民社會保障的同時,必須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峯寺三個村在用宅基地換住房後,這三個村剩餘的3000多畝耕地統一流轉到花卉園區,由園區統一招商用於發展花卉產業。考慮到農民進城務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穩定等實際情況,其土地流轉的收益仍歸農民所有。當地農民如果仍種糧食,每畝地每年收益僅400元左右。九龍坡區花卉產業佔重慶市場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優勢。花卉園區與農民商定,每畝地流轉費用1500元,其中100元爲村級工作經費,50元爲社(村民小組)經費,流轉後農民每畝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農民比較滿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民變市民後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最低生活保障等問題。九龍坡農民與城市人一樣,享受到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學。區教委以農民變市民人員實際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學。其子女在九龍坡入學的,繼續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二是就業扶持。農民變市民人員中有勞動能力和勞動願望的適齡勞動者,由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符合條件的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再就業援助等政策。三是養老保險。農民變市民人員在單位就業的,由用人單位統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就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按自願原則,規定分類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於入保門檻更低,農民也可選擇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四是最低生活保障。農民變市民人員符合城鎮低保規定的可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農民變市民人員退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後,仍享有退出時集體積累資產分配權利。所在集體經濟組織應按照農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對集體資產進行清產覈資,對淨資產進行量化,對農民變市民人員分配股權,實現股權參與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農民變爲市民後每個人所享受的城市社會保障,平均每年財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的過程中,九龍坡區委確定了“三個可行”的原則:合乎情理、不違背基本法律,就可行;羣衆滿意、能確保社會穩定,就可行;不謀私利、能促進城鄉統籌,就可行。除了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龍坡區城鄉統籌改革還涵蓋以下內容:推進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鄉公共服務均等的管理體制改革、活躍農村資本市場的財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務高效的行政體制改革。

第三,溫江通過“土地換社保”和“兩股一改”辦法,建立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補償制度,加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多形式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規劃聚居區集中。如何保證農民的利益,激勵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讓農民解除後顧之憂,由農村走向城鎮,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轉變是推進城鄉統籌的關鍵問題。溫江區對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由政府按規定給予補償,並解決社會保障(簡稱“雙放棄換社保”);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集體土地股權化和以轉變農民身份爲主體的村民委員會改社區居民委員會試點工作(簡稱“兩股一改”),爲農民轉市民走出了一條新路。

“雙放棄換社保”具體做法是:對符合條件申請“雙放棄”的農民在批准申請之日起,按照不同年齡段分級享受社會保險(分男滿60歲、女滿50歲;男滿50歲不滿60歲、女滿40歲不滿50歲;男滿40歲不滿50歲、女滿30歲不滿40歲的三個檔次享受不同的社會保障)。爲確保“雙放棄換社保”工作的持續性,溫江強化配套措施,一是實施“安居工程”,確保農民進城有去處。XX年,全區啓動並建設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13個,年底竣工總面積73.8萬平方米,可吸納入城農民10200戶。轉移農戶可按政府規劃要求在全區範圍內購買集中居住區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人均35平方米以內的按安置價350元/平方米購買(當地商品房均價爲24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XX多元的差價由區政府補貼給接收鎮(街);進城自主購房的,人均35平方米以內按所在鎮(街)定向安置居住房安置價與成本價的差價給予補貼,應徵的個人購房契稅由區政府全額補貼,並免收產權登記費。二是實施“樂業工程”,保障遷居農民住得穩。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推行培訓券等補貼辦法,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農民轉產轉崗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兩股一改”具體操作程序爲:一是全面清理覈實集體資產家底,並經社員大會確認;二是明確股權享受對象;三是制定“兩股一改”試點具體政策規定和操作實施方案,經三分之二社員同意,並報政府批准;四是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設置股權,進行股份量化,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五是將相關資料整理歸檔,並報政府備案。

二、啓示及建議

重慶市九龍坡區和成都市溫江區推進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做法顯然是比較成功的,但由於我縣的基礎條件遠不如人,我們不能完全複製、照搬照抄,關鍵是要學習和借鑑他們敢於創新的膽識和統籌發展的機制。爲此,考察組建議:

一要解放思想。推進土地流轉,涉及千家萬戶,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改革,首先都要解放思想,要有“不破不立”的決心。我們既不能坐等上級優惠政策的照顧,也不能僅僅是依靠上級項目資金的支持,而要尊重人民羣衆的首創精神,鼓勵自下而上的改革,凡是人民羣衆需要的、盼望的,我們都要鼓勵和支持相關職能部門創造條件去適應和滿足這些需求,要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勇氣,突破那些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陳規舊習。

二要明確重點。堅持“土地集中經營、項目集中落戶、資金集中使用、農民集中居住”,把農村居民點納入統一規劃,編制村莊布點規劃,按照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並和有利於生產生活的原則,調整村莊佈局,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居住點佈局,構建基礎設施共享網絡。

認真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長遠發展規劃,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的延伸。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完善農田灌排體系,抓好骨幹道路沿線的路、溝、渠、田、林、塘、村的綜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園風貌。加強村莊整治,重點抓好道路、上下水改造及衛生管理等工作,使農民不需花很多錢就能使居住環境有明顯變化。對農民確實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導其向中心村鎮集中,結合實際設計一些有引領作用的新式住房,供農民建房時選擇。

結合我縣工業園區建設,在春店鄉建立試點,採取溫江等地的做法,推進土地流轉,建立農民新村,解決園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積極解決失地農民的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將土地被徵佔農民全部納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標準。對土地未被徵佔農民,要儘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確保土地被徵佔後就能享受城市社保標準。

三要創新政策。實行集約用地政策,對中心城市規劃區、鄉鎮規劃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區內的農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條件下,積極推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對符合城市規劃功能已集中改建的農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徵用或依法確認爲國有土地後,可不再進行房屋拆遷,農民住宅納入城市房屋管理,可以直接發放房屋產權證和國有土地使用證。農民自願退出原農村宅基地進入城鎮購買商品房的,應進行貨幣補償或享受相鄰區位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採取出租、入股、轉讓、轉租、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紀王場鄉、張村鎮等條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爲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爲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營利性項目的開發建設。改革徵地制度,完善徵地程序,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徵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四要

2017年新農村考察報告(4)

關於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考察報告

6月8日至10日,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組織各區縣(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駐新農村示範村工作組組長、村支書赴江西贛州考察學習新農村建設經驗。考察團實地考察了贛縣山田村、梘田村、石院村,興國縣文院村、長逕村,大家一致認爲,贛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創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贛州市新農村建設活動取得的主要成效

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適應新形勢要求,決定在贛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時間在廣大農村開展以村鎮規劃、“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的“五新一好”(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新農村建設活動,力爭經過努力,逐步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爲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活動開展以來,各地掀起了新農村建設的熱潮,贛州市興國縣的1532個村莊完成了村莊規劃編制,佔應編制數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全面開展了“三清三改”活動,全縣3441個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約和理事會監督執行、定期檢查評比的工作長效機制;拆除無人居住的“空心房”6.9萬平方米,拆除廢棄牛欄豬圈、廁所7000多間;建成了225個示範點,佔村莊總數的7%,今年又在實施389個示範點建設,示範點81.6%的農戶用上了衛生安全飲用水、90%的農戶硬化了進戶道。全市農村共清理垃圾3萬多噸、污泥4.5萬噸,拆除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6718個村莊的改水、改廁6.7萬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農民羣衆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了人民羣衆的普遍歡迎和擁護,也受到了上級的關心和重視。《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先後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紮紮實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題,對贛州市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國家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國務院研究室葉興慶等領導先後率團對贛州新農村建設考察調研,充分肯定贛州的新農村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探索與有益實踐”,並用“起步早、目標明、措施實、初見效”十二個來歸納對江西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印象。

二、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廣泛宣傳,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9月14日,贛州市委、市政府做出“關於在全市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各地廣泛動員,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標語、傳單、廣播、電視、板報、宣傳車、宣傳畫、宣講團等形式深入宣傳,層層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目標要求以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各級宣傳部門採取歌謠、韻文等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羣衆、發動羣衆、教育羣衆,引導和動員廣大羣衆自覺地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報道工作進展情況,營造濃厚的氛圍。同時,及時報道了新農村建設的好思路、好經驗、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國引起較大的反響。考察中,隨處可見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

(二)規劃先行,把新農村建設納入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贛州市委、市政府強調,要搞好科學規劃,從實際出發,不搞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在編制規劃時,堅持“一個保持、兩個突出、三個不搞、三個配套”的原則。即保持農村傳統文化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突出農村田園風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水、電、路配套,社區活動中心配套,房屋設計配套;推廣“一片耕地、一座水庫、一片山林、一處村莊”的生態發展模式。各級政府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要求,嚴格規劃管理。凡是已經有建設規劃的村鎮,國土部門嚴格按照建設規劃要求審批農民宅基地;未作出規劃的村鎮,按要求完成規劃編制,在規劃編制尚未完成前,暫緩宅基地和建房審批。引導鼓勵建新拆舊,糾正一戶多宅現象。凡到規劃區內建新房的農戶,必須拆除老宅基地上的舊房,老宅基地由集體統一收回或流轉;凡不願拆除舊房的一律不準在新宅基地建房。爲確保村鎮規劃的編制和落實到位,市縣財政安排了專項資金,並嚴格實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制度,大多數鄉鎮成立了鄉鎮規劃建設管理所,配備了專門的村鎮規劃管理員。

(三)整合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市、縣兩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各鄉鎮充分利用省、市掛點單位和社會各界力量,多方籌集資金,並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二是捆綁使用各種專項資金。整合老區建設扶貧、交通、農業以及果業、水利、能源等專項資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傾斜。三是實行規費減免政策。規劃部門爲小城鎮、中心村編制規劃時,只收規劃成本費,且每年必須完成指定的設計任務,所需規劃費用由縣(市、區)、鄉鎮規劃統籌安排;交通公路部門爲通村公路建設進行勘察設計時,只收成本費;國土、房產部門辦理有關手續時本級規費減半收取;其它有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只收取工本費;房屋建設審批收費標準向社會公佈,接受羣衆監督;加大對亂批土地、亂收費的查處力度,對違反規定亂批土地和亂收建房費的,發現一起依法查處一起。四是落實扶持政策。對路面寬3.5米、4.5米、6米及以上的水泥路,按不同標準給予水泥等實物補助;爭取了國債項目新建沼氣池的,按項目管理標準進行補助。市、縣財政足額安排建制鎮自來水廠建設配套補助資金。

(四)上下聯動,充分凝聚各方合力。一是整合領導力量。成立了強有力的領導小組,職能部門的涉農工作都圍繞新農村建設來開展。特別是直接負責規劃、改水、改路、改廁工作的相關職能部門,有2/3以上的人員常駐鄉村一線,爲村鎮規劃、“三改”等工作的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建立健全了正副組長督查制、專項督查制、現場調度制等三項督查機制,堅持把新農村建設作爲評價領導班子和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二是整合工作力量。市縣領導既要負責督促指導所掛點縣鄉的新農村建設,又要具體幫扶指導抓好一個示範點建設;市縣相關單位分別幫扶指導抓好一個示範點建設;各鄉鎮同時抓好黨委書記示範點、鄉鎮長示範點、圩鎮示範點和一個空心村改造示範點共四個示範點建設。該市還把新農村建設作爲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平臺,創造性地實施了擬提拔重用幹部離崗鍛鍊考察、專抓新農村建設制度。三是整合資金力量。在不改變項目資金使用渠道的前提下將涉農專項資金整合使用,重點用於示範點的新農村建設,通過建一個示範點,綜合改善一個示範點的生產生活條件,由點擴面,逐步推進。四是整合羣衆力量。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建立健全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全體村民共同保護環境、愛護衛生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充分發揮農村理事會和農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同時,通過村級自治組織經常性地開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文明村莊”、“信用村”、“信用戶”等羣衆性文明創建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

三、江西省贛州市等地新農村建設帶給我們的啓示

這次考察,時間雖短,但大家都感到收穫頗豐,一是統一了認識,理清了思路。通過實地觀摩學習,進一步提高了對建設新農村重大意義的認識,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開闊。二是學習了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我市和贛州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其經驗有很強的借鑑價值。三是增強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贛州的做法與經驗可看、可信、可學,在某些方面,我們甚至更有優勢,完全可能也完全應該做得更好。具體來說,結合我市實際,紮實穩步地推進我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自主建設,始終突出羣衆主體。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採取有效措施,激發起農民羣衆的主體意識。首先,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形成新農村建設的興奮點。要採取羣衆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推出一些符合羣衆口味的宣傳節目、宣傳口號。要積極倡導文明理念,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爲核心,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清潔家庭”評比等活動,着力倡導文明新風,發動羣衆參與村莊治理、環境保護等活動。第二,要制定獎懲措施,在政策激勵上找準關節點。對新農村示範村實行自主申報、動態管理,對依賴性強、羣衆積極性不高、工作難以推動的,及時進行調整,並補充增加、優先建設真正有積極性的示範點。同時,借鑑韓國新鄉村運動和贛州市“實物補助”的辦法,向農戶兌現獎勵和補助。實踐證明,這一辦法較好地起到了補助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贛州所有“三改”補助金額僅爲實際造價的30%,財政投入只有6300萬元,卻吸引農民自己投入了3.1億元。第三,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形成政府主導與羣衆主體結合的聯結點。一是要引導各地建立羣衆公認、威信高、活力強、敢幹事、能幹事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理事會”可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自行組織開展工作,發揮政府無法替代的作用,成爲聯結村級組織和農民的紐帶和橋樑。二是要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就規劃的執行、環境衛生的保護、公共設施的管理維護等方面,要根據實際制定詳細具體的《村規民約》,明確具體的管理辦法和獎懲措施,並由村民互相監督,共同執行。三是要落實建設管理主體。對項目和公共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交由村委會或理事會負責;對公共衛生,實行分戶分段包乾,採取類似“門前三包”的措施,交由農戶負責,定期檢查評比;對公共設施的管理維護以及公共場所保潔所需資金,可採取受益農戶湊一點、社會捐一點、集體補一點、獎勵資金籌一點的辦法解決,確保新農村建設管理主體落到實處。

(二)要堅持科學切入,循序漸進。新農村建設內容繁雜,不可能一開始就全面鋪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典型示範、科學切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分步推進。在新農村建設的範圍上,要從示範村建設開始,逐步擴大試點示範面,對那些羣衆基礎較好,有強烈願望的村,每年確定一定的指標,納入試點示範的範圍,用5—10年時間,使新農村建設的點覆蓋到全市。在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上,選擇與農民羣衆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羣衆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

(三)要堅持壯大支柱產業,發展農村經濟。回良玉副總理在安徽考察工作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是中心,增加農民收入是核心,國家糧食安全是保障。”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產業化建設。爲了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壯大龍頭企業的發展,我市應立足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搞好產品系列開發,使優勢產業儘快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要進一步研究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業公共技術推廣體系,構築農業信息平臺,創建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示範鄉,帶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發揮以點帶面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要堅持以加大投入爲保障,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巨大的基礎建設工程,需要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全市上下都應積極探索“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投資機制,在全面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採取多種措施,整合各類資源,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形成發展合力。一是要整合資金。市、縣、鄉各級都要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同時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包括扶貧、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水利、能源清潔工程、改廁等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的項目建設。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編制項目,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二是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各級各部門都要結合工作職能,制定扶持措施,對涉及新農村建設的各種規費予以減免。要以縣爲單位制定具體的扶持標準,扶持標準要公開、公平、向社會公示。國家、省、市的各項補助資金要及時足額配套到位。三是廣泛動員社會各類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要在村民自願基礎上,採取集體投入與引導羣衆投入的方式,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力度,使興辦的項目與新農村規劃的項目相配套。要開展“家鄉人、家鄉情、辦家鄉事”的活動,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四是加強對建設資金投入的監管。對各級政府、部門及羣衆投入的建設資金,要專款專用,嚴防截留挪用,對資金的用途要做好監督、審計工作,使其真正用於項目建設。

2016年4月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考察報告

【第6篇】新農村建設參觀考察調研報告

爲進一步激發調動學員們對湖北經濟文化的認識的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武漢警官職業學院組織110名學員和輔導員老師到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進行了新農村建設實地參觀考察。一天的時間,先後參觀考察了官橋村和潘家灣村的生產發展、新村建設等情況,並認真聽取了兩村有關負責同志的經驗介紹。每到一處,他們的做法、工作幹勁和發展境界都使我們爲之嘆服,也讓我們真正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家鄉發展上的差距。

一、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基本概況

官橋村:位於咸寧市嘉魚縣發展大道南隅,官橋鎮政府所在地,與縣工業園接壤,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彎,共有730戶,3089人,4245畝耕地,總面積17.6平方公里。這裏原是一片黃土地,是一個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的窮山村。在 “領頭雁”周寶生的帶領下全體幹部羣衆艱苦創業,經過30年的奮鬥,從原來簡單的春種秋收到多業並舉的經濟格局,從窮山村到小康社會,從窮鄉僻壤到擁有高新技術企業和經濟實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的突出特點是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託田野集團整合資金1.8億元整體推進官橋新農村建設。項目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小城鎮建設”爲主要方式,努力建設“四大產業板塊”,即“15000畝高產油茶示範基地”、“3000畝有機稻生產基地”、“xx畝特色水產養殖基地”、“1000畝農業生態旅遊基地”。規劃建設用地150畝,建築面積約80000平方米,可容納800戶居民入住,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居民社區。

領導班子加強組織領導,他們強化了村民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了凝聚力、向心力,營造了濃厚的集體主義氛圍。特別是聘請了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和湖北工業大學的專家對官橋村進行了科學編制規劃即四大產業板塊的發展規劃。並且該村廣泛宣傳發動,真真細緻做好羣衆思想工作特別是鎮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不厭其煩的講解、宣傳、動員,組織他們進行參觀學習。而且落實了村民的社會保障,對遷村騰地的居民給與50000元的房屋拆遷補貼,社區新建房屋明確產權頒發證照,落實低保、補貼等政策切實保障民生。

官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街道寬闊平坦,道旁綠樹成蔭,新村集村民居室、文體中心、便民醫務室、超市、羣衆服務中心、運動場、閱覽活動室、幼兒園等於一體,規劃村民新居使村民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潘家灣鎮四邑新村: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全鎮總人口6萬人,四邑新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建一個新村,構五大板塊”的建設規劃逐步把四邑新村建設成了一個富裕、民主、文明、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一是建2300畝苗木基地;二是建500畝竹柳基地;三是建500畝花卉基地,現已建成200畝;四是建千畝蔬菜基地,計劃投資一億元,建成現代科技農業基地,採取“客商+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經營,此模式正在籌建;五是建農家莊園,由企業投資新建“一大兩小”三個集餐飲、休閒、觀光、娛樂於一體的新型農莊。由此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也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層層增值和良性循環,不但有效地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

二、主要感想和體會

1、一個好帶頭人和一個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領導班子對強村富民作用重大。從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發展經驗來看,他們發展的速度如此快,是因爲他們都有一個威信極高、能力極強的支部書記和一個有強大凝聚力、戰鬥力、敢於創新的領導班子。模範的帶頭作用和感召力是一種無形的強大精神動力。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帶頭人能夠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羣衆的疾苦掛在心上,集體、羣衆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我就不信農村永遠窮!我就不信農民幹不成大事,農村就沒有出路!”憑着這種不服輸、不甘平庸的勁頭,1979年,26歲的周寶生毅然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從縣化肥廠辭職,被推選爲官橋八隊隊長。上任沒幾天,看到安徽鳳陽聯產承包的報道,周寶生便在本隊把田地按好壞分類定產,承包給各家各戶經營。吃夠了“大鍋飯”苦頭的人們,迸發出多年蘊藏的能量,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當年的糧食產量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周寶生說:“要發展,沒有一點敢爲人先、敢闖敢幹的精神是不行的。”周寶生密切聯繫羣衆,有較強的議事能力。“作爲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利益”,這是他對自己提出的嚴格要求。他堅持深入到羣衆中傾聽呼聲,正確反映人民羣衆的意見、要求,幫助羣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較好地發揮了一位人大代表的職責。在他的帶動下,羣衆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以說,這兩個村的領導班子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敢於承擔風險,開拓創新,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切實體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通過劉莊村劉副主任的介紹,可以看出他們的班子內部沒有一點雜音,十分團結,對帶頭人更是充分的維護。這是一個班子幹好工作的必備條件。

2、立足實際,把發展置於第一位。 “領頭人”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都需要一種機制對自身行爲進行校正。因此,管理民主是衡量新農村的一條重要標準。

作爲村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了物質基礎,黨支部就可以爲羣衆辦實事,樹立威信,就會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做。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實際發展的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根據形勢和任務的不斷變化,不失時機地搶抓機遇。

官橋村的“四大產業板塊”,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五大板塊”,這兩個村都制定了一整套適合自身實際發展的規劃,並能夠探索創新,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大力引進人才、資金、技術和設備,不斷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富裕了村民,使村民真正過上了小康生活。

三、關於幾點啓發

1、強村富民首先要強班子。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如果班子不團結、戰鬥力不強、沒有羣衆威信,發展則是一句空話。要注重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兩委班子成員的綜合素質,使兩委班子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讓羣衆看得見、摸得着,增強班子的凝聚力。要像周寶生那樣,發揚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開拓進取,敢爲人先,一切爲了人民羣衆,真心實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地爲人民羣衆辦實事。

2、加快發展要結合自身實際,搶抓機遇。一步攆不上,步步攆不上。每個地區都應該制定出適合自已發展的短期和長期規劃,特別是要把本地方的特色經濟發展規劃再進一步提高標準和要求,沒有高的目標就沒有超常規的發展。根據先進地區發展的經驗,我們一定要在發展集體經濟上作足文章,要向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學習,以農業上工業,圍繞龍頭上配套,以大手筆、大氣魄上大項目和高科技項目,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真正強村富民。只有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強了,纔會有爲羣衆辦事的能力和本錢。

3、要物質、精神、政治三個文明一齊抓。通過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經驗,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努力營造發展的良好氛圍。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是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充分必要條件。先進村在大事上都由黨員大會、村民議事會討論決定,村務、財務按時公開,接受羣衆監督,做到按制度辦事。成立了文體藝術團、建起了文化園、圖書室、衛生所、康壽樂園等,千方百計搞好各種文明創建活動。通過對村民進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既弘揚了社會主義新風尚,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又優化了社會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可以說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7篇】考察報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xx年年11月5日至11日,我們前往重慶市九龍坡區和成都市溫江區學習考察,重點學習兩地區的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經驗。兩地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探索,其成功經驗對我縣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一、九龍坡區和溫江區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的辦法,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九龍坡區作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的先行示範區,在符合國家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探索以“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農民變市民後,能夠享受到城市比較完善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低保等社會保障,解決戶籍難題。今年2月,九龍坡區探索制定了《城鄉統籌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試行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行辦法》等12個配套措施,以解決農民變市民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權益不平等問題,選擇西彭、白市驛和華巖等三個鎮作爲重點突破區域實施改革。

在解決農民住房問題上,九龍坡的思路是用農村宅基地來換住房。經報批同意後,按照“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試點要求,拿出原農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可以騰出80%左右的農村宅基地指標置換爲城市建設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讓金等收益來補貼農民購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峯寺三個村作爲第一個試點,這三個村有740畝屬於農村建設用地,按照城市小區建築密度,只用原來20%的建設用地,就可以解決全部農民的住房問題,安置1200多戶,平均每戶100平方米(主要戶型爲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設用地轉爲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新建住宅成本價每平方約900元,售給農民580元,差價部分從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農民原有的舊房拆遷補償每平方米270元,加上舊房面積比較大,這樣算下來基本上農民不花錢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標準的城市小區住房。

在解決承包地問題上,九龍坡區規定,農民變市民,在享受市民社會保障的同時,必須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峯寺三個村在用宅基地換住房後,這三個村剩餘的3000多畝耕地統一流轉到花卉園區,由園區統一招商用於發展花卉產業。考慮到農民進城務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穩定等實際情況,其土地流轉的收益仍歸農民所有。當地農民如果仍種糧食,每畝地每年收益僅400元左右。九龍坡區花卉產業佔重慶市場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優勢。花卉園區與農民商定,每畝地流轉費用1500元,其中100元爲村級工作經費,50元爲社(村民小組)經費,流轉後農民每畝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農民比較滿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民變市民後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最低生活保障等問題。九龍坡農民與城市人一樣,享受到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學。區教委以農民變市民人員實際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學。其子女在九龍坡入學的,繼續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二是就業扶持。農民變市民人員中有勞動能力和勞動願望的適齡勞動者,由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符合條件的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再就業援助等政策。三是養老保險。農民變市民人員在單位就業的,由用人單位統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就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按自願原則,規定分類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於入保門檻更低,農民也可選擇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四是最低生活保障。農民變市民人員符合城鎮低保規定的可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農民變市民人員退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後,仍享有退出時集體積累資產分配權利。所在集體經濟組織應按照農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對集體資產進行清產覈資,對淨資產進行量化,對農民變市民人員分配股權,實現股權參與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農民變爲市民後每個人所享受的城市社會保障,平均每年財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的過程中,九龍坡區委確定了“三個可行”的原則:合乎情理、不違背基本法律,就可行;羣衆滿意、能確保社會穩定,就可行;不謀私利、能促進城鄉統籌,就可行。除了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龍坡區城鄉統籌改革還涵蓋以下內容:推進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鄉公共服務均等的管理體制改革、活躍農村資本市場的財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務高效的行政體制改革。

第三,溫江通過“土地換社保”和“兩股一改”辦法,建立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補償制度,加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多形式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規劃聚居區集中。如何保證農民的利益,激勵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讓農民解除後顧之憂,由農村走向城鎮,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轉變是推進城鄉統籌的關鍵問題。溫江區對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由政府按規定給予補償,並解決社會保障(簡稱“雙放棄換社保”);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集體土地股權化和以轉變農民身份爲主體的村民委員會改社區居民委員會試點工作(簡稱“兩股一改”),爲農民轉市民走出了一條新路。

【第8篇】新農村建設實地考察總結報告

2010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我參加了縣委書記管洪帶隊的考察團,到山東泰安市新泰縣、東營市河口區等地對新農村建設、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著名企業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這次學習考察組織嚴密,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我們跟隨縣委書記日夜兼程,邊看邊議,深感受益匪淺,體會頗多。

一、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山東新泰縣、東營市河口區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勢頭,主要表現在廣大幹部羣衆幹事創業的勁頭足、務實苦幹的精神高、優美整潔的城鄉環境好、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產業發展鏈條的優化合理、思想解放對外開放密度強。

泰安市委常委、委書記辛顯明在與巫山黨政代表團的座談中說,巫山經濟發展現狀,與新泰前些年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他們的主要做法是在認真執行上級政策,一方面下大氣力對小煤窯進行關停整合,努力提高生產規模及安全裝備水平,同時大力發展非煤產業,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轉型。XX年初提出了“中心是經濟,重點是工業,關鍵是項目,支撐在投入,根本在效益”的經濟發展思路,按照項目—項目羣—產業—產業羣的發展模式,引進新上了一大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節能政策,科技含量比較高、能夠持續提供稅源、擴大就業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了工業經濟尤其是非煤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全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近幾年始終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看發展,找自己,我縣形成的“1+3”經濟發展格局,也是在全縣廣大幹部羣衆的共同努力探索的結果,但是在缺乏工業做支撐的縣域經濟發展顯得有些吃力,我們只有大膽的“走出去、找回來”先進的工作思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方法,營造濃烈的致富發展的空間環境。按照“十一五規劃”,大力發展工業、盤活農業、做強旅遊業,結合重慶城鄉統籌的總體規劃,以建設“森林重慶、生態巫山”爲目標,掘自身潛力、巧借外力,廣大幹部羣衆團結在一起,共同找阻礙發展的因素,認真分析、總結、探索,在資源豐富的基礎上,爭取帶動和引進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以便提高人民文化綜合素質,找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煤炭、鐵礦經濟發展爲核心,探索和延伸新的產業發展鏈,推動我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日可待。

二、得到了啓示,堅定了信心

這次赴山東考察,既是一次學習借鑑先進地區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好機會,也是一個反思不足、改進方法、謀劃重點、明確方向的好過程。

一是有眼力纔有魄力。我們擁有三峽移民、西部大開發、國家重點扶貧縣等優勢機遇,藉助重慶城鄉統籌發展以及重慶旅遊局“巫山、奉節、巫溪”旅遊金三角的旅遊規劃等優厚政策,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爲楔機,積極向上爭取,努力在全民中開始“搞發展一條心、搞建設一個目標、行動步伐協調一致、幹部領導爲民服務一種公僕精神”的聯動思想建設、行爲影響、目標導航。

二是有外力纔有活力。我縣已以招商局爲主、各部門鄉鎮爲分責制的招商工作體制,與重慶北碚、廣東珠海搭建招商引資載體和平臺,同時積極探索體制創新,藉助外力,激發出經濟發展內部潛力,使經濟煥發活力,看到東營市河口區、泰安市新泰縣的招商力度和效果,我們要認真借鑑,挖掘優勢,多出實招,多闢渠道,千方百計地藉助外力來激活引資發展的細胞。

三是有載力纔有張力。規模經濟的擴張,高平臺的構築,需要強有力的承載。巫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成爲吸引外資的最佳載體,以高起點的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管理服務,以建設一批規模大、配套齊、檔次高的工業區爲突破口,以大開發引大資招大商,迅速提升經濟發展層次。

四是有活力纔會有實力。巫山擁有豐富的鐵礦、煤炭等礦產資源,強大的旅遊自然資源,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只有將這些資源有機的整合,形成一個互補發展態勢,緊緊圍繞“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帶動農業發展,結合重慶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人才庫的充實和帶動,加快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以知識豐富農村精神和物質生活、以人才盤活農村人才緊缺的局面”,使得全縣上下人才幹部一個系統,服務一個目的。

三、拓寬了思路,明確了目標

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可資借鑑。可比與不可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受到了鞭策,拓寬了思路;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可比中深刻反思,迎頭趕上,在不可比中立足實際,創造奇蹟。作爲鄉鎮的一把手,需要多思考、大謀略、勤指導,要在前進中學習別人,在學習中發展自己。

(一)以招商引資爲核心,培育新舊企業發展。

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潛力在招商引資。要把招商引資列爲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實現“三個突破”:即吸引大企業入駐巫山工業園區有新突破,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有新突破,投資質量和總量方面有新突破。實現上述目標,要做到“六個更”:一是領導力量更強。成立以縣委書記掛帥招商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縣內統一辦公、縣外分散招商辦公”的工作模式,制定出臺企業入駐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任務等工作制度,落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實施領導“一盯一”的主要項目聯繫制度,切實加強項目跟蹤落實。二是激勵機制更活。建立健全外商投資鼓勵機制,堅持“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落實“按項目給土地,按效益給優惠”的政策,同時要鼓勵鄉鎮獨自進行招商引資或者自主創業,努力爭取在我縣各個鄉鎮實現“一鄉(鎮)一大企業、一村一大戶、一社一小戶”的規模,將會有效的提高鄉鎮經濟建設,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三是招商方法更多。要適應新的特點,積極拓寬對外聯繫渠道,參與或舉辦各種招商會議、活動。切實用好委託招商、網上招商等新方式,鼓勵各種中介機構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招商,在著名網站設立巫山縣招商主頁。發揮在外鄉親的紐帶作用,延伸招商觸角,選擇合適的城市設立駐外機構,強化其招商聯絡職能。

(二)以城鎮建設爲中心,拓展新農村建設。

緊抓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對重慶貸款政策的開放,各部門、企業、鄉鎮的基礎建設資金的爭取要多參與與縣發改委聯繫,多做項目,進一步加強城鄉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解決“瓶頸”制約問題,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爲經濟持續發展造好環境、打好基礎。以抱龍鎮、大昌鎮、福田鎮等鄉鎮的基礎建設爲核心,逐漸輻射到緊鄰的周邊鄉鎮,爲開採鐵礦、煤炭、旅遊、烤煙等資源,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統籌規劃,保持適度超前,跨出區域侷限性,從全局的角度、戰略的高度、發展的趨勢,統籌研究制定城市化規劃,按照“打開城門,拓展空間,建改並舉,提高品位”的思路,樹立經營城市、帶動農村的新理念,把農村建設搞好搞活,成爲縣域經濟的重要一部分。

(三)以人才建設爲重心,奠定經濟建設人才的堅實基礎。

我縣幹部工作隊伍年齡搭配在逐步的得到有效改善和優化,各種專業、類型、學歷在不斷的充實着以前學歷低、專業缺乏、類型單一的幹部工作隊伍。重慶在最近五年內實施“重慶市一村一大學生村官的計劃”,爲我縣補充了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分佈在我縣的各個行政村,他們將對鄉鎮村的人才工作建設、經濟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將帶來無限的活力和動力,建議黨和政府要多關心、多細心的爲大學生村官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鍛鍊平臺,建立起鄉鎮領導“一帶一”的聯繫工作制度,讓他們多參與到謀劃、規劃鄉鎮建設以及農村經濟建設中來,和鄉鎮領導進行工作意見交流,尋找人才工作的突破口,穩定和促進大學生在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對各個鄉鎮的工作人員實行異地交換輪流使用的方法,讓其工作人員在陌生的環境中鍛煉出快適應、快進入角色、勤思考多投入的一批幹部工作隊伍。建立一個縣級人才工作庫,根據不同專業、特長、能力分批、分量對外進行推薦和交流,這個將是用活用好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週的考察學習,時間是短暫的,但是要求我們思考和去探索的路是漫長的,因此,要求從學到的中間去找我們發展的精華,從自身的發展條件和環境認真的尋找新的方法,從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入手,以經濟建設爲核心,全面思考、積極行動,勢在必行。

【第9篇】南山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南山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5月14日到21日,經區委同意,區委黨校組織第十四期科幹班的學員到海爾工業園及南山村等地方參觀考察。按照黨校的安排,現在將在南山考察的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南山集團位於山東半島的港口城市——龍口市,這裏地處中國環渤海經濟帶,東臨煙臺、南靠青島、西依龍口港、北與大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山集團從一個隊辦小廠,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兼併周邊十餘個村莊,不斷髮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爲集產、供、銷、科、工、貿爲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實現了由農業向工業化,由鄉村向城市化的戰略轉變,進入中國大型企業500強。目前,南山集團轄屬三個園區(南山工業園、東海工業園、南山旅遊區),十個居民生活區,40 餘處企業,涉足煤炭、電力、鋁業、輕合金等十幾個產業。主要產品:精紡呢絨、服裝、煤、電、電解鋁、氧化鋁、鋁型材、等十幾種產品。 南山實業 a 股股票於1999 年 12 月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着企業發展已經駛入資本運營的快車道。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等多次到南山考察工作,並對南山的發展給予了親切的關懷和高度的評價。

二、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走產業發展的路子,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南山集團現有40 餘處企業,涉足煤炭、電力、鋁業等十幾個產業。主要產品:精紡呢絨、服裝、煤、電、電解鋁等十幾種。

走過昨天,創造今天,迎接明天,“追求發展,永無止境”是南山集團永恆的主題。南山集團以創建現代化集團爲目標,以先進的設備,一流的管理爲先導,配之高新科技,生產出獨具特色的“南山”牌系列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國際市場。企業先後通過 iso900

1、iso9002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 環境管理認證。“南山”牌商標爲“中國馳名商標”,“南山”牌系列產品連續多年被評爲“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南山精紡呢絨、南山鋁型材爲“中國名牌”、“國家質量免檢產品”。被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評審爲中國500最具價值的品牌。據有關資料顯示,南山集團固定資產達到152億元,年經濟總收入102億元,年實現利稅15.2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經濟的迅猛發展爲南山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堅持全面建設新農村的新理念。南山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的要求,在抓好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積極着手發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在轄區辦學校,建賓館 ,辦醫院,建老年公寓等(南山的老年公寓建設)。在南山參觀的給我們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秩序井然、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生活便利、交通發達,現代化的氣息非常濃厚。

三是堅持旅遊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南山旅遊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之一。南山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把南山建成了一個融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旅遊文化、飲食文化、商業文化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旅遊文化景區,分爲宗教文化區、歷史文化區、高爾夫休閒區、賓館會展區、海濱度假休閒區,形成了功能齊全的度假休閒、旅遊觀光、餐飲娛樂、會議接待體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旅遊觀光。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充分帶動了當地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幾點感想:

借鑑南山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區實際,認爲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做到四有:既有支柱產業、有發展規劃、有人才隊伍、有正確的理念。

一是要堅持發展支柱產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是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物質基礎。不能簡單地把建幾座房屋,修幾座橋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全部內容。沒有產業支撐的新農村建設是空洞的新農村,也是不切合實際的、虛無飄渺的 。要立足村情,找準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要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要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從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路子,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二是要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由於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新農村模式或標準。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環境、資源等情況的基礎上,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反覆論證,制定出本地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規劃要做到科學、合理、既有中長期規劃,也有近期目標。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可以有效避免實際工作中打亂仗,無序狀態,減少重複性建設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損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變動引起的新農村建設的擱淺或變更,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層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熱情不夠、行動滯後的現象發生。

三是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隊伍。真正對建設新農村有需求的是農民,只有農民纔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民隊伍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問題。要健全完善現行教育機制,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如南山的職業大學,現有10個專業,45個系,1.8萬人),不斷提高當代農民的文化素質。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堅持我們原來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農戶”評比、“好媳婦、好丈夫”評選及“文化中心戶”活動,繼續經常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

四是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主要表現在兩點:一要全面理解新農村建設。中央關於建設新農村的20字精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包括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環境建設和政治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內容中,生產發展是中心,是實現其他要求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基本尺度;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體現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環境的雙重要求;管理民主則顯示了對農民羣衆政治權利的尊重。各項內容之間是緊密相聯的,要完整地予以把握,才能真正領會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實質。二要有長期奮戰的思想準備。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此外,從南山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來看,南山發展到目前這樣也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都說明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不是短期的過程。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避免將建設新農村作爲一種政治利益來追求。要引導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民主管理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存在短期實現的可能性,要拋棄急功近利,在較短時期內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要在按照制定的新農村規劃,抓好開局,從最緊迫的事做起,並依據本地生產力發展和財力增長的狀況,逐步推進。(作者:王雯 區委宣傳部副部長)

【第10篇】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3月3日-6日,我帶領州政府辦、州農辦、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局、州水利局、州建設局、州交通局、州林業局、州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到長沙市和江西省贛州市專題考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考察期間,我們先後與長沙、贛州兩市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並實地考察了長沙市瀏陽縣、長沙縣和贛州市信豐縣、龍南縣的10多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同時收集了兩市建設新農村相關資料。所到之處,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兩市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場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受廣大羣衆歡迎。

一、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和作法

通過考察發現,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新農村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爲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長沙市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贛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廣泛發動,引導農民成爲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長沙市組織萬名幹部深入村組農戶宣傳推進新農村建設政策,發動羣衆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印製了126萬張新農村建設年畫,編印了《新農村建設讀本》和《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推介圖集》,攝製了新農村建設專題片,編排了以新農村建設爲主題的“春暖紅土地”系列節目,舉辦了“新贛州、新農村、新家園”攝影大賽,營造了濃烈的宣傳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羣衆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贛州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原則,組建村民理事會,讓農民自主管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同時,注意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參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在村鎮規劃、“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廁、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務中,聽取農民羣衆的意見和建議,真正落實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二)點面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縱深發展。長沙市結合實際實施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從起,對全市1000個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離(即改電、改水、改廁,整修鄉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和實行人畜分離),建設長沙新農村”的要求,進行整治。其中用3年時間,建設100個左右“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班子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後再擴大示範範圍,分期分批推進。以“百村示範”,帶動“千村整治”,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實行“四步走”,第一步從羣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三清三改”作爲啓動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同時把搞好村莊規劃作爲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作來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農村違規批地、亂佔耕地建房的基礎上,堵疏結合,引導農民拆除“空心房”、流轉宅基地,改造舊村落,建設新村鎮。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礎上,着力推進村莊整治和改造,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在較短時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在村莊整治改造中,該市探索和總結出五種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莊整治改造型、整體拆舊建新型、社區新村型、自然生態農莊型,實踐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點連線擴面,適時開展了文明路創建活動,用點線面結合的辦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線新農村示範村落,使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目前,該市已完成264個小城鎮1046個行政村總計6621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完成了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抓緊實施;“空心房”改造面積達410平方米,騰出老宅基地5980畝,墾複耕地5.36萬畝,拆除廢棄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村莊改水6718個,改廁6.7萬座,受益人口達50多萬人;建立各級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600個,發展會員7.8萬名,聯結農戶20.3萬戶;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57萬人。

(三)強化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贛州市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爲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即以村鎮規劃爲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爲目標發展新產業,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爲依託培育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爲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創建文明村鎮爲先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活動爲抓手創建好班子。該市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首先是在組織機構上,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採取“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辦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過理事會發動羣衆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補助水泥、按施工標準硬化路面,節省不少投資。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長效機制,出臺了農村建設評估考覈獎懲制度,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縣市和縣市直部門的年度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考覈中,並進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整合組織資源。長沙市、贛州市都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爲組長,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的領導爲副組長,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爲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具體指導。二是整合幹部資源。兩市都結合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分別組織數以萬計的幹部深入農村廣泛宣傳發動,與羣衆一道制定新農村建設方案。三是整合資金資源。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進行統籌安排、集中投放。贛州市建立了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籌資機制,廣闢資金渠道。9月至今,全市累計整合資金4.9億元投入新農村建設。四是整合社會資源。贛州市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該市合同引資213.5億元,實際到位145.89億元,其中農業引資57億元。逐步掀起社會支持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的熱潮。

(五)穩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平穩較快發展。一是優先規劃設計。兩市均組建了規劃設計專門班子,對新農村建設總體安排和具體佈局進行前期考證和規劃設計。二是突出產業發展。長沙市着力建設百里優質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優質茶葉、百里優質水產四大產業走廊,四大優勢產業帶面積達280萬畝,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贛州市做大做強農業、生豬、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戰略。該市發展水果類產業面積達208萬畝,其中臍橙105萬畝,年產值達115億元。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三是着力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長沙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縣鄉公路2000多公里,水利建設完成投資44.5億元。贛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實現了農村“五通”,增強了農村發展後勁。四是注重違章立制。兩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規範性文件的形式明確下來,使新農村建設逐步轉入制度化、規範化的科學發展軌道。

二、當前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困難

1、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由於我州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步伐不快,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夠高,產業致富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不快。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加上一些體制性障礙等因素,都制約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我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766元,相對全國全省來說十分偏低。目前全州還有25萬低收入農村人口。

2、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來水,60%的村沒有實現穩定通電,1071個村不通電話。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設施落後,基礎脆弱,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廣大羣衆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3、農村環境衛生令人堪憂。一直以來,我們對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有力的指導和管理,農村投入相對短缺,農村建設基本處於自發狀態,民房設計單一、道路建設粗糙,廁所亂建,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污水亂流、人畜混居現象隨處可見,管理雜亂無序。

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強。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陳規陋習嚴重。遠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素質需要。

【第11篇】4月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考察報告

爲了學習借鑑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經驗,XX年4月13日至16日,縣政府常務副縣長xxx、縣人大副主任xxx、縣長助理xxx、組織部副部長xxx,及城建、文明委、林業局、工商局有關同志,城關鎮、楊集鄉、券橋鄉的主要領導一行,赴濟源、洛陽、欒川、西峽等地對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考察。通過實地參觀、聽取介紹和座談了解,對四個縣市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瞭解。學習考察中,我們既學習了濟源等四個縣市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新農村建設和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當地政府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我們的觀念,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使我們看到了我鎮在觀念上的差距,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壓力,同時在考察比較中也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現將考察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主要感受

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起點較高,規劃科學,特色鮮明,帶動作用強。每到之處,我們都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受到一派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回顧考察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1、領導思想解放,重視程度高。我們考察的四個縣市在城建及新農村建設當中,地方領導層都十分重視城建工作,給我們的感受是縣市主要領導把城建作爲重頭戲,傾注全力投入工作,思路開闊,思想解放,邁步大,力度大,效果明顯。領導重視。堅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明確政治責任,夯實各級各部門包重點的工作責任,着力建設示範樣板工程,形成了抓城建就是抓發展的濃烈氛圍。

2、宣傳到位,社會認識到位。各地都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城建發展凝聚人心,以城建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字說話,數字以事實說話。各地都堅持圍繞城建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進城建發展,四大班子之間、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羣衆都圍繞發展這個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衆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3、科學規劃,嚴格標準。在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總體規劃上,注重實施亮化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城建。在具體規劃上,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努力發揮優勢,做到一地一特色。濟源、西峽以工業發展爲推動發展城建,抓城建抓新農村建設,欒川就發揮地理優勢發展城建,洛陽東城新區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高科技園區爲基礎,建設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4、項目支撐,資金到位。在重點工程建設工作中,堅持引進項目,以項目爲支撐,整合各類資源,傾注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支持重點開發建設。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這幾個地區城建發展呈現出強大的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項目招商,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係。以項目招商爲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盡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類項目,整合各類資金,建立捆綁使用機制,形成了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

5、措施得力,力度較大。強化領導責任制、責任分包制、建設督查制、效果評價制、責任追究制等各項制度,確保建設進度和質量。建設措施硬,力度大,速度之快。同時,強化全程服務,創造“四個環境”:一是創造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創造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代理制,從各個環節服務投資。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三是創造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創造優惠寬鬆、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6、整體效果好。從四個縣市建設的整體效果上看,都表現出重建設出成績的良好效果。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建設標準高,展現了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良好的外部形象給招商引資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主要啓示

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設格局,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值得我縣學習和借鑑。給我們的啓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領導重視是前提。領導重視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城建開發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各行各業,僅靠城建部門是不行的。搞好城建開發工作,必須進一步夯實各級各部門一把手抓的責任,形成一把手總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格局;必須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走“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路子;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真正把城建開發工作作爲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開發縣域經濟的突破口來抓,真正形成全社會抓建設的局面。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科學規劃是做好建設的基礎。在實施建設中,要堅持把科學制定規劃放在首位,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是堅持立足長遠,着眼當前;二是立足實情,注重實效。規劃工作要充分結合

實際,既要看到基礎,又要看到潛力,既不好高騖遠,又不畏首畏尾;三是注重特色,準確定位。要充分發掘優勢和特色,在結合現實的基礎上,充分借鑑外地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建設格局。

(三)資金是關鍵。資金投入是事關城建工作的關鍵。城建工作,既涉及路、水、電、廣電、通訊、民居等基礎設施建設,又涉及產業發展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僅靠政府的資金,根本無法滿足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只有通過項目招商,充分利用外商資金,才能形成強大的助推力,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同時要組織發動羣衆對直接受益的建設項目進行自我投入,引導羣衆作爲投入主體,充分發揮受益羣衆積極參與建設和管理,成爲推進城建開發工作的不竭動力。

(四)真抓實幹是保障。城鎮建設工作項目多,任務繁雜,能否樹立真抓實幹的作風是保證建設項目取得實效的關鍵。要通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夯實工作任務。實行一個重點落實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套工作機制考覈,一套幹部力量實施,各部門聯動,將工作項目細化到具體部門,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加強督促檢查,確保規劃項目、資金、技術、人力捆綁使用到位。

三、幾點建議

學習濟源、洛陽、欒川、西峽等地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經驗,建議我縣今後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尋求城建及新農村建設的新突破。

1、加強領導,理順體制。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強化各級各部門抓建設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明確各級各部門一把手抓城建工作的責任,切實將城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理順城建工作機制,形成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超常工作的運行機制,形成縣、鄉鎮、部門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格局。

2、注重規模,形成特色。堅持把規劃工作做在建設之前,做到着眼長遠、抓好當前,突出特色,着力挖掘資源,形成獨特的建設佈局。建議縣裏今年將老城區開發建設作爲重點,加快項目招商,以招商項目促進建設步伐。

3、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引進力度,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盡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最大限度的引進項目資金,集中投向重點工程建設,確保重點工程建設資金投入。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加大監督、檢查、考覈工作力度,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落實到位。

4、明確職責,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大對各級各部門抓城建工作的考覈力度。要進一步明確領導、部門在重點建設工作中的責任,加強督查,強化考覈,形成上下一心抓城建,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工作格局。

【第12篇】恭城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恭城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張 科

近年來,桂林市恭城縣在全區率先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爲了學習先進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經驗,3月上旬,貴港市委組織部組織全市組織系統有關幹部到恭城縣進行了學習考察,對恭城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有了較深的瞭解,深受啓發和教益。

一、恭城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經驗

爲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恭城縣從2001年起,按照富裕、生態、民主、文明、和諧的要求,對全縣881個村屯中的368個進行統一規劃,大力實施“富裕生態家園” 建設,已建成示範村16個,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先後被評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可科技進步先進縣”。他們的主要經驗是:

(一)提高認識,科學決策。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廣大農民也迫切希望擺脫貧窮落後,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爲了改變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民收入低下的面貌,恭城縣圍繞如何提高生態農業質量,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大發展這個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組織開展了大討論,並組織各級幹部、羣衆到福建、廣東等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通過學習和討論,幹部羣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了緊迫感和責任感。恭城縣在廣泛徵求意見和聘請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決定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爲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生態農業質量,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來抓,在當地掀起了一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得到了廣大幹部羣衆的高度讚揚和大力支持。

【第13篇】肇慶市德慶縣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肇慶市德慶縣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發佈時間:-4-10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肇慶市德慶縣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爲學習借鑑兄弟地市在“鄉村變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經驗和做法,近期,由建設局何少楊副局長和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鄧中生副主任帶隊,邀請市委農辦、規劃局派員參加,組織建設局有關科室(單位)的人員和港口、板芙、三角3個鎮的鎮村幹部等一行20人,到肇慶市德慶縣參觀學習新農村建設。通過參觀德慶縣的武壟村和金林村,我們深深感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象春風吹暖農村大地,一場羣衆性的新農村建設運動正在德慶縣蓬勃開展,農村大地在這場新農村建設中日新月異,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肇慶市德慶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況和特點。

從2003年始,德慶縣按照肇慶市委、市政府實施“千村生態文明工程”的部署,積極教育、引導和組織廣大農民自覺投身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三年來,全縣共投入資金3070多萬元,成功創建了312個生態文明村,佔全市的44.7%,並有33個村被評爲“廣東省衛生村”,佔全市的85%,以上兩項工作均走在該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㈠武壟村——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爲主要內容,以環境建設爲切入點,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武壟村是德慶縣武壟鎮的一個自然村,是廣東省建設廳、肇慶市建設局、市規劃局和德慶縣建設局三級共建的生態文明村試點。現有165戶,820人。全村居住面積2.9萬平方米,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3萬元。在省、市、縣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堅持“尊重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原則,按照“五改五有”的建設要求,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組織義務投工6000多個工時,投入資金90多萬元,實現改水改廁率達100%,鋪設硬底化巷道5300平方米,建設硬底化排污渠2300米,拆除豬牛舍和露天廁所480多間,清理衛生死角90多個,種植果樹、花卉1000多棵。村裏東西兩面建有8個沼氣池,村民用上了沼氣,全村建成3條淨化生活污水的生態溝,同時,還改造了村口廣場景觀、文化廣場、籃球場、人民會堂,統一規劃建設了具有融入當地建築特色的“鑊耳樓”,其中,第一期8棟住宅已竣工並交付使用,第二期即將動工興建。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創建活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爲德慶縣別具特色、高標準的生態文明示範村和廣東省衛生村,呈現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

㈡金林村——把發展旅遊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金林村是德慶縣官圩鎮的一個自然村,全村410戶,常住人口1617人,總面積5.5平方公里。該村曾是德慶縣出了名的“問題村”,村裏環境條件較差,“髒、亂、差”問題突出。2003年初,該村實施改水改廁、人畜分離、巷道硬底化等建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發展,成爲了該縣創建的第一個生態文明村。同時,該村把發展旅遊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充分利用千年古村落的優勢,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特色,又做活“水鄉生態”文章,成爲了廣東省小有名氣的旅遊村,每年接待遊客超過30萬人次。旅遊效應爲金林村帶來了大量人流和資金流,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耕種方式,把發展

二、三產業當成新的創收途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達到15%,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奔康。

二、幾點啓示。

肇慶市德慶縣是我省的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級市,在統籌城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實踐中,給我們以下啓示:

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重視是關鍵因素。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爲德慶縣大力推進創建生態文明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以及我省領導曾親臨德慶縣調研指導生態文明村的創建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作出批示,對當地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德慶縣建立健全了層級領導體制,成立了創建指揮部,由縣委書記和縣長擔任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分管精神文明建設的縣委副書記、縣委常委和副縣長擔任執行指揮,宣傳、衛生、婦聯、團委、農業、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等部門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部成員。各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形成了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共同抓,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實資金是重要保證。德慶是山區縣,財政比較薄弱,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更加有限。爲此,該縣採取“幾個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向上級爭取一點,縣級財政擠一點,縣直掛鉤單位扶持一點,鎮裏撥一點,社會募捐一點,村集體籌集一點。在“村集體自籌”這一點上,該縣堅持不向羣衆攤派要錢,而是積極盤活土地資源,將亂佔亂建的集體土地收回,重新規劃宅基地投標,集體山林旱地租賃承包經營,以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村民主要以義務投工的方式參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

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農民羣衆是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的建設者、管理者、維護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創建活動的主體。德慶縣的先進經驗表明,在創建活動中,只有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從人民羣衆最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入手,從解決農民羣衆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最現實、最直接、最突出的問題入手,找準切入點,通過宣傳、動員、引導、組織,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羣衆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力軍作用,把創建生態文明村的成果帶給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羣衆得到實惠,才能贏得廣大農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生態文明村建設才能真正紮根農村,才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德慶縣一方面得到上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在技術、財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指導創建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充分調動廣大羣衆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生態文明村的濃厚氛圍,形成部門齊抓共管、城鄉協調、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促進了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我們應借鑑肇慶市德慶縣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山的實際情況,以創建全國生態市爲動力,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爲建設“兩個適宜”城市,構建和諧中山作出積極的貢獻。

【第14篇】新農村學習考察調研報告

黨的“xx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實施科學發展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重大舉措。實現小康社會,農村是薄弱環節,必須加強農村建設;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而農民佔了廣大人民羣衆中的絕大部分,所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點。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泗陽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關注“三農”問題,對農業發展給與政策扶持,對農村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努力確保農民增收。

根據縣委組織部“三年輪訓”的安排,9月22日至30日,來自鄉鎮的50餘名人員參加了爲期8天的學習考察。學習蘇州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首先在泗陽縣內進行了三天時間的集中學習,包括理論學習、參觀學習及警示教育等。聽取了有關領導、專家就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實踐、農村改革實例剖析等內容。25日至30日,我們赴蘇州農村幹部學院,聽取了蘇州領導專家關於解放思想羽全面創業、社會管理、基層突發事件與危機處理遺蹟村級經濟發展與管理實務、土地流轉與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內容,並實地考察了鄉鎮經濟、全國經濟文明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蔣巷村、旺山村、湖橋村、太星村等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典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幾年蘇州農村改革的主要做法

對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蘇州是一個出做法、出經驗的地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州鄉鎮企業從異軍突起到民營化改革,創造了“蘇南模式”。

1、加快推進農村三個集中。一是加快推進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二是加快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三是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把農民公寓建設納入城鎮建設規劃,倡導集中連片建設農民新社區。

2、大力推進農村三大合作。蘇州土地指標增長主要來源於農村三個集中。從xx年開始,蘇州積極推進農村三大合作改革,就是指在農村集體資產、農村承包土地、農村生產經營等方面,通過推行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新型合作經濟,促進富民強村的一系列政策的統稱。一是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是通過對村組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是經營性淨資產)折股量化給農民(社員),實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紅。湖橋村堪稱典範。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太星村即是按照此模式發展起來的典範。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其中有個村建立了村集團組織機制,包括勞務、物流等。

二、蘇州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經驗

1、要想富先修路。發展經濟必須有交通這一良好外部環境作爲支撐。到蘇州,會發展蘇州道路不僅寬闊,而且四通八達,這樣的交通環境不僅可以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引進來,帶動經濟良好發展。交通環境好的話,一方面有利於企業發展(出貨、經濟技術交流便利),另一方面有利於將工農及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發展觀光農業、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價值得以充分展現。

2、不斷解放思想,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新農村建設。蘇州敢於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幹,合理利用政策,開創思路,高速發展經濟。他們不拘泥於現有政策文件,敢於標新立異、大膽創新,而且不事張揚,埋頭苦幹。

3、良好的發展思路,如蔣巷村“農業發家,工業興家,旅遊旺家。”通過農業發展積累一定資本,然後發展工業,再用工業資本反哺農業發展,在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同時發展第三產業,這樣產業結構得以調整,三大產業齊頭髮展,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4、基層黨建,選優配強村支部書記。蘇州善於打破用人常規,選拔任用能人村書記,廣泛開展雙帶活動。蘇州政府規定,所有村居書記必須有創業項目或實體經濟,這樣書記幹給羣衆看,領着羣衆幹,讓羣衆看到了奔頭,看到希望,幹勁更足了。在這些能人書記中涌現了一批像常德盛、吳棟材等政治素質高、公益意識強,甚至爲了集體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優秀典型。

三、幾點啓示和建議

蘇州新農村建設所具有的獨特條件和機遇,是我們無法比擬的,我們自身現有條件和資源級各方面因素與蘇州是不同的,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蘇州的經驗做法,我們是不能簡單照搬、複製的。但是蘇州新農村建設的很多理念和好的做法,對於我們富有借鑑價值和啓示意義。學習蘇州新農村建設,關鍵是學工作思路、學機制改革、學制度創新。

1、建設新農村,必須跳出三農找出路。學習蘇州經驗,必須聯繫實際,把握我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發揮比較優勢,允許探索,鼓勵創新,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學習蘇州經驗,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爭先意識和創新意識,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三農找出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村現實和未來,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學習蘇州堅持三化與三農互動並進的經驗,我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把建設新農村與發展縣域經濟扭在一起抓,不斷加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學習蘇州的經驗,必須加大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大力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試點示範,發展高效現代農業,要通過遷村騰地、平整造地,破解土地緊缺難題。這裏可以借鑑一下蘇州的經驗,他們在市縣招商方面,通過地票及合理拆遷安置,將徒弟平整建設發展工業。在鎮村招商方面通過有量土地到異地置換最終建房出租,採用只租不賣的形式發展工業,一方面村級經濟實力增強了,而且實在保障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享有的,另一方面農民增收目的達到了,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工資性收入還有股利收入。整理文章:

2、建設新農村,必須以改革創新爲動力。蘇州農村三大合作改革的實踐證明,只有因地制宜創新改革,才能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聯繫實際,當前農村改革應着力抓好四個方面。一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要認真貫徹黨的xx大精神,創新農村經營方式,堅持以家庭承包製爲基礎,以市場爲導向、以產權爲紐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允許農戶在承包期內將土地經營權依法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租賃,促進土地依法合理流轉。對於荒山、荒坡、荒灘、荒水等資源,通過反租倒包等形式,集中成片招標發包,也可以將土地使用權長期拍賣,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使用效益。要通過土地流轉,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

3、建設新農村,黨委政府領導是關鍵。建立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羣衆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籌資機制。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維護和實現農民羣衆對新農村建設的發言權、決策權和民主理事權,建立鼓勵農民出資投勞機制。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陣地建設,深入開展雙帶活動,選好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這次赴蘇州學習考察,對我們來講,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一定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學習先進,創新思路,狠抓落實,爲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第15篇】關於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考察報告

關於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考察報告

6月8日至10日,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組織各區縣(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駐新農村示範村工作組組長、村支書赴江西贛州考察學習新農村建設經驗。考察團實地考察了贛縣山田村、梘田村、石院村,興國縣文院村、長逕村,大家一致認爲,贛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創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贛州市新農村建設活動取得的主要成效

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適應新形勢要求,決定在贛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時間在廣大農村開展以村鎮規劃、“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爲重點的“五新一好”(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新農村建設活動,力爭經過努力,逐步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爲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活動開展以來,各地掀起了新農村建設的熱潮,贛州市興國縣的1532個村莊完成了村莊規劃編制,佔應編制數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鎮規劃編制任務;全面開展了“三清三改”活動,全縣3441個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約和理事會監督執行、定期檢查評比的工作長效機制;拆除無人居住的“空心房”6.9萬平方米,拆除廢棄牛欄豬圈、廁所7000多間;建成了225個示範點,佔村莊總數的7%,今年又在實施389個示範點建設,示範點81.6%的農戶用上了衛生安全飲用水、90%的農戶硬化了進戶道。全市農村共清理垃圾3萬多噸、污泥4.5萬噸,拆除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6718個村莊的改水、改廁6.7萬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農民羣衆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了人民羣衆的普遍歡迎和擁護,也受到了上級的關心和重視。《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先後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紮紮實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題,對贛州市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國家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國務院研究室葉興慶等領導先後率團對贛州新農村建設考察調研,充分肯定贛州的新農村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探索與有益實踐”,並用“起步早、目標明、措施實、初見效”十二個字來歸納對江西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印象。

二、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廣泛宣傳,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9月14日,贛州市委、市政府做出“關於在全市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各地廣泛動員,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標語、傳單、廣播、電視、板報、宣傳車、宣傳畫、宣講團等形式深入宣傳,層層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目標要求以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各級宣傳部門採取歌謠、韻文等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羣衆、發動羣衆、教育羣衆,引導和動員廣大羣衆自覺地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報道工作進展情況,營造濃厚的氛圍。同時,及時報道了新農村建設的好思路、好經驗、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國引起較大的反響。考察中,隨處可見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