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不宜做的事情(精品多篇)

清明節不宜做的事情(精品多篇)

清明節不宜做的事情 篇一

按照傳統的說法,清明節期間,指的是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這七天的時間。所以,在這七天內不宜做以下事情:

一、忌諱婚嫁等喜慶之事

古代人很重視婚喪嫁娶,講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討個好兆頭。

清明期間,家家都要上墳掃墓祭祖;遠在他鄉的子女,也要在路口爲先人燒紙錢。人們的臉上多是憂傷、思念。這樣的氣氛,是很不適宜舉行婚嫁等喜事的。

二、不宜大規模洗滌

舊時習俗認爲,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節期間,趁着這萬物復甦的時候,才能出來洗滌、晾曬衣服、被褥。所以,河邊、溪邊、井邊、泉水旁,都有亡靈在洗滌、晾曬。

所以,活着的人,要給逝去的人機會、地方,別和他們搶地方搶水,讓他們好好的清洗。

三、不宜大動煙火

清明又叫寒食節,相傳,最早是晉文公爲了紀念對自己有恩,卻被自己錯誤決策燒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動煙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飯菜。

隨着時代變遷,雖然禁動煙火的禁令廢除了。但是人們也因爲出於對義士介子推的尊崇,還是將寒食節的習俗延續了下來,一般都會在清明節前準備好食品,儘量避免在在清明節這天大肆吃喝。

四、不宜慶生祝壽

瓜熟蒂落,新生命的誕生是不以日子好壞,節日與否而改變的'。但清明節這天出生的人,一般不會在這天慶生祝壽,而是會提前或者推後,避開清明期間。

清明節期間最忌諱的事 篇二

1、不能選清明節談婚論嫁,更不可選清明節結婚。

2、若生日是清明節,注意要規避黃色的鮮花,當地風俗若有推遲會提前辦的,應該遵循。

3、不要在清明節當天去拜訪他人。

4、清明節自己沒空去祭拜先人的話,不可胡亂承諾,否則當年運勢不會你想要的。

5、清明節前中後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說法和習俗,有這個風俗的地方當遵守爲佳。

6、外嫁女兒一般不能回孃家掃墓。但有部分地區不忌諱這個。

清明節從古傳承至今的習俗有哪些 篇三

踏青

清明踏青活動,在宋代曾經出現過張擇端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成爲歷史上清明活動的藝術經典。但清明踏青活動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時期,那時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戶外活動。

宋代有關記載和描述更多。如歐陽修在《阮郎歸》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昊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鳶。”這是文人墨客們在踏青遊樂中寫下的切實感受,成爲清明詩文中的名篇。從中可見,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彈唱等活動。

戴柳、插柳和植樹

古時清明節要採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說此時戴柳圈可以免蠶毒。同時有驅疫避邪、生機勃勃之意。古人也認爲插柳能順陽氣。唐中宗時曾向侍臣賜柳圈,表示對臣子的關愛。宋朝時京城人在門上插柳條,叫作明眼,這天孩子們也必須戴上柳圈,說是防邪避毒、不鬧雜病。清代、民國時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滿,顯得青青可愛,生機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樹的習慣。但近代植樹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帶領部隊在西北行軍中邊走邊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後人所稱道。孫中山又是一位植樹倡導者。他青少年時曾在家鄉種桑樹,創立興中會時提出中西部植樹造林計劃,後在《建國方略》中又描繪了造林藍圖。

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節定成植樹節,是我國最早的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後,國民政府爲紀念他,於1928年3月1日號召在領導紀念日植樹,同年又確定3月12日爲“領導逝世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後更加重視全國綠化。1979年3月由全國人大通過決議,仍然以3月12日爲植樹節。現在每逢植樹節、清明節,各媒體紛紛報道各地植樹造林活動情況。

盪鞦韆、放風箏

盪鞦韆是春秋時北方山戎人的發明,後來齊桓公北伐山戎後帶回了這種遊戲。在雲南拉枯族中也有相關傳說,富有神話色彩。鞦韆在南北朝時傳到長江流域,成爲寒食清明前後的一種遊戲。南朝梁人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鞦韆。”

到唐代打鞦韆風俗更爲流行,唐玄宗時每年寒食前就豎起許多鞦韆架,讓殯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身穿綵衣,隨鞦韆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稱爲半仙之戲。有詞寫道:“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裏鞦韆,東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低。”元朝時,此活動仍在宮廷內外盛行。

放風箏。風箏,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發明。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叫木鳶。據《韓非子》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00年時,思想家墨子就曾做過木鳶。墨子早年當過木匠,傳說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師魯班就是他的學生。《淮南子·齊俗》也記載:“魯班墨子,以木爲鴦而飛之。”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了。

相傳楚漢相爭時,韓信令工匠趕製一隻特大風箏,讓一人坐上飛到楚營上空唱起了淒涼婉嗽的楚歌,引起楚軍應聲唱和,從而渙散了軍心,被韓信打得一敗塗地。而到了西漢時用絲綢做風箏,改名紙鳶。也稱爲風鳶、紙鶴、風禽、鶴子等。

宋代時民間放風箏已經風行,專營店也多起來。現在每到春冬時節,城市廣場都放風箏,清明時還舉行風箏大賽。而如今的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成爲世界風箏大賽的著名節日,其風箏多是尼龍布等所做,有的似降落傘之巨大。

清明節美食 篇四

1、青團

青糰子油綠如玉的色彩,十分契合清明的寓意。青團有甜鹹之分,吃起來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將麥漿草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肉末餡等等。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蒸熟以後綠綠的鬆軟的皮兒,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青團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爲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2、鮮嫩野菜

清炒蘆蒿或者蘆蒿炒香乾,再加上一點尖辣椒一起炒,簡直是心尖上的一道家鄉菜。這個季節還是吃馬蘭頭最好的時候。《西吳食風謠》說:“二月春風燕子飛,筍芽絕嫩蚌肉肥。枸杞、馬蘭滋味好,雞蛋攤攤豆腐皮……”

清明吃野菜的樂趣更在於可以親手採摘。

清明時節,氣候溫和,杏桃開花,草木萌發,人們在享受明媚陽光清新空氣的時候,有時也發現乾燥上火等不適。這個時節,綠色蔬菜品種多起來

,讓我們尋些綠色的野菜來緩解內熱及春季乾燥引起的出鼻血等症。

3、清明餜

清明餜是一種時令風味小吃,並且因爲顏色青翠色而稱“青餜”。清明前後,百花爭豔,青也吐露了新綠。手持小剪刀的採青隊伍,花上半天的時間,就能喜獲豐收,然後朋友們一起將採來的艾蒿洗淨、煮熟、瀝乾、搗爛,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拌成青團,然後包入甜味、鹹味兩種餡兒,揉捏成三角,最後用蒸籠蒸熟而成清明餜。

清明粿是田間的艾蒿做成的。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4、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爲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清明螺,勝似鵝”。螺螄的藥用價值亦不可低估。中醫認爲:螺螄肉味甘、性寒,可以清熱、利水、明目,能治黃疸、水腫、淋濁、消渴、痢疾、腫毒等症。

5、潤餅菜

說起清明美食,閩南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潤餅菜”。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麪粉爲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爲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蕓薹,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養生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麪餅包裹五辛成爲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捲的前身。

6、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美食與養生:一般人羣均可食用炒米做成的歡喜團。尤其適合正處於長身體的兒童,氣虛,痰溼,陽虛體質者。

7、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

營養分析:一般人羣均可食用饊子,孕婦、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饊子的營養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屬油脂類、高熱量食品,不宜多食。

8、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常用黍谷作原料,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黍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同時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述:黍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微量鈣多種氨基酸等豐富的營養成份。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本經》中記載,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

清明節禁忌的事情有哪些 篇五

一、不適合去掃墓的人

1、孕婦不合適。且不說舟車勞頓,山路崎嶇、祭祀場所各種菸灰影響,在很多地方掃墓有放爆竹的習慣,這些都會影響到孕婦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從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適去見這些死去的人的,因爲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婦必須去,那就得用紅布將肚子包上一包。但還是強烈建議不要去。

2、剛動手術的人不合適。體弱是主要因素。民間傳說,剛動手術的人要是去了墳場,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術傷元氣,元氣弱的時候,邪氣也就特別容易入侵,爲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剛動手術的人還是不要去掃墓的好。 。

3、三歲以下的小孩不合適。有一種說法是7歲以下的孩子不合適,但其實從命理角度上去看,3歲的更不合適,因爲不管從中國的宗教還是國外前世今生理論,都提及3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個世界。從科學角度上來講,3歲以內的孩子容易因爲掃墓現場的各種條件限制不好攜帶,外出到一個相對污染比較厲害的地方也容易讓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議帶去了,哺乳期的媽媽就更別帶自己嬰幼兒去了。

4、印堂發暗或眼窩發青發黑的人不合適。印堂發暗和眼窩發青發黑的人處於一個很晦氣的時期,掃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墳墓規則不會是一個很獨立的地方,而是要經過不少其他家的墳墓。晦氣臨門更不合適去穿越陰氣扎堆的地方。

5、重病患者不合適。這個掃墓可不是一個鍛鍊的行爲,大部分墳墓都離住的地方比較遠,大部分墳墓還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調養生息,不能過度操勞,免疫力低下,身體陰虛,心神漂浮,易遭各種邪氣,所以,不推薦。

二、掃墓的時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黃昏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給墳墓照相。不利家運,也容易做鬼夢。

3、不能在墳墓周圍的大樹下照相。民間有這樣容易帶鬼回家的說法。

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爲往往會引來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將墳頭的花花草草樹枝樹苗帶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燭不能帶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類,一般到了最後要麼就放墳墓前,要麼就給孩子吃了,總之不帶回家。

8、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爲。

9、不對他人的墳墓進行不友善的點評。

10、掃墓祭拜順序別顛倒了。順序應該是修整―墳頭壓紙―點香燭―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燒紙錢―拜禮―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區過度親熱,房事。

12、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掃墓過程進行拍照錄像,此爲大不敬。

13、掃墓回家後不能穿着沾滿泥巴的鞋回家。進家門前當先清洗鞋底。

三、清明節該做和不該做的事

1、不能選清明節談婚論嫁,更不可選清明節結婚。

2、若生日是清明節,注意要規避黃色的鮮花,當地風俗若有推遲會提前辦的,應該遵循。

3、不要在清明節當天去拜訪他人。

4、清明節自己沒空去祭拜先人的話,不可胡亂承諾,否則當年運勢不會你想要的。

5、清明節前中後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說法和習俗,有這個風俗的地方當遵守爲佳。

6、外嫁女兒一般不能回孃家掃墓。但有部分地區不忌諱這個,根據地方風俗來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