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王羲之生平簡介【新版多篇】

王羲之生平簡介【新版多篇】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 篇一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只具有語言符號的功能,漢字踏上了藝術美的方向,成爲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漢字的書法,舉世公認是最高的藝術。有人稱讚它“能顯出驚人的奇蹟,無色而具畫圖的爛燦,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是個劃時代的巨匠。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後,他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聖”之譽。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於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於他能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

漢魏之際,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光輝爛燦的階段。人們在漢隸、章草兩種書體之外,又創新了行書與楷書。此後,一些著名的書家蔡邕、張芝、鍾繇、樑皓、韋誕、衛覬。索靖等人應運而出,其中以鍾繇最爲突出。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楷書。鍾繇的書法風靡魏晉,在書苑中居統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書稱著,王導於喪亂之際,猶攜鍾繇的《宣示枯)自隨。據《述書賦》記載,東晉書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門共佔六位。

這種時代與家風,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啓蒙老師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筆力效法鍾繇。十一歲時,王羲之在父親王曠的枕中發現前人撰寫的筆論,私下裏取出閱讀。父親知道後,告訴他說:“現在你年紀尚小,不能理解運筆的法則。等到長大後,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爲然,他說:“我願意早一點知道,若等長大,那就遲了。”父親只好大致地給他講解了筆論的要點,而王羲之卻已心領神會,從此學力日進。著名的書家衛夫人看到他的字,感低地說:“這孩子一定是學過《用筆訣》的。我看他的筆法十分老成,將來一定能超過我的。”衛夫人名鑠,名書家衛瓘之女,李矩妻。衛鑠師法鍾繇,聲譽極高。由於喜愛王羲之,衛鑠把他收在門下爲徒。

王羲之長大以後,閱歷漸廣,特別是看到李斯的《峯山碑》、蔡邕的三體石經、張旭的《華嶽碑》以及鍾繇的《宣示帖》真跡後,遂改變初學,博採衆家之長,試圖另闢蹊徑,創出自己的書法風格。最初,他的字並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遠勝於他。經過勤學苦練,用心鑽研,王羲之終於熔各家於一爐,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均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到中晚年時期,一變質樸的書風,揮灑出一種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的華貴書體,一躍而爲一代宗師。

東晉時期,隸、草、行、楷各體均已大備,比較而言,行、楷因是後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們向前推進變化,在書法史上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王羲之的主要貢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開闢了草楷相結合的書法發展道路。當時諸體具備,或以繼承爲主,不變舊法,仍以隸法寫楷,即是所謂隸楷(今隸);或是推陳出新,發展草楷結合的行書。王羲之選擇的是後一種道路。它符合書法發展規律,便捷易識,在繼承前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變化,是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完美性的結合,併成爲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第二是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書法是一種形象藝術,如果平板少變就會喪失生命力。王羲之備精諸體,嫺熟各家筆法,在此基礎上大膽地對傳統性的程式筆法進行改革,使其絢麗異常、豐富多彩。他以不斷變化書態和表現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書後品》中驚歎“羲之萬字不同”,確實抓住了王氏變化多端的書體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受到人們的承認和喜愛,逐漸取代鍾書而大行於世。庾翼見到王羲之用章草寫給其兄的信,深爲折服,嘆息不已,親自寫信給他說:“我過去有草聖大家張芝的十張章草帖。南渡時丟失了,以爲從此再也見不到這樣好的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寫得如此神采動人,使我感覺舊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王羲之的書帖墨跡,逐漸被人們視爲珍寶。有一次,王羲之到門生家做客,門生設佳餚款待他,殷勤備至。王羲之想以書相報,見室內有一架木幾,非常光滑白淨,於是提筆便寫。其書真草相半,瀟灑飄逸,門生欣喜若狂。爲感酬先生,門生親自送羲之回郡。回來時,門生髮現字跡竟被父親刮掉了,懊恨之極,難過了很長時間。另有一次,王羲之在戢山看見一賣扇子的老婦人生意清淡。他走近扇子攤,在一些扇子上面寫了點字。看到老婦人面現慍色,王羲之笑着解釋說:“你就說這是王右軍的字,每把扇一百錢。”老婦人半信半疑,照着辦了,果然被衆人一搶而光。王羲之性愛鵝。他聽說一家養的鵝極善鳴叫,便興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爲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鵝殺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陰縣一道士也養有幾隻鵝。王羲之求購,道士講:“如果你肯爲我抄篇《道德經》,這羣鵝便白送給你。”

王羲之對自己的書法成就頗自負,自稱:“我的字與鍾繇相比,不相上下;而張芝的宇,則要排在我之後了。”他寫信給別人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我也這樣下過死功夫,怎麼會落在他的後面?”

王羲之的真跡沒有能保留到今天。存世的主要是他書跡的刻本或幕本。他所寫的楷書,以《黃庭經》、《樂毅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蘭亭集序》、《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其中《蘭亭集序》被後人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當然,關於這一帖的真僞,還是個有爭議的間題。

王羲之個人成就 篇二

我國從古至今從不缺少書畫家,但是能夠給我們後人留下深遠長久意義的書畫家確實少之又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羲之就是這些人中的一位,那麼王羲之的個人成就都有哪些呢?

王羲之樹立了行書發展中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王體”書法,行草最爲強項。在完成漢字書體演變,真、行、草三體俱備的魏晉時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貢獻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

他的行書開宗立派,在行書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發展過程中,承上啓下,揭開了新的一頁。他所創造的“若斷若連、如斜反正”的新體,開一代新風。婉麗多姿、道法自然,風流瀟灑,是典型的魏晉風度,爲行書的創作樹立了美的典範。其代表作有《蘭亭序》、《平安帖》、《姨母帖》、《孔侍帖》、《快雪時晴帖》、《得示帖》等,均被後人稱之爲“神品”。

他的出現,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羲之的書法創造,受到了極高的讚譽。梁武帝蕭衍說:“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李嗣真贊他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乃“草之聖也”。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推崇備至。據張彥遠《法書要錄》所載,太宗皇帝所收的羲之真跡有三千六百紙。唐太宗還親自爲王羲之撰寫傳論。正是由於王羲之的書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又得到了帝王的尊崇,所以在東晉至唐初的幾百年的時間裏,可以算“二王”統治的時代。人們崇尚羲之,並極力效法,可算是盛極一時。特別是震古爍今的《蘭亭序》被視爲行書的圭臬和“天下第一行書”,是書家必學之帖。它那遒美勁健的筆姿,疏朗雅靜的字態,從容平和的氣息令人望塵莫及。

唐太宗對《蘭亭序》真跡愛不釋手,極爲推崇,並被陪葬昭陵。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寫詩稱讚道:“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賞山陰。此書已向昭陵朽,刻石猶能抵萬金。”我們今天有幸看到的《蘭亭序》諸帖,僅是初唐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等幾位大家的臨摹本。王羲之的草書藝術價值也相當之高,它是在繼承和揚棄章草與張芝草書變革過程中而生成的。遒美勁健、線條流暢、沉着痛快,氣象萬千,所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峯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王羲之在我國的書畫方面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其創作的行書和草書備受後人推崇,所以說王羲之的個人成就是非常大的。

王羲之寫染一池水 篇三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四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書法真、行、草、隸諸體皆精,尤其擅長真書、行書。字勢雄強多變化,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閣之譽,爲歷代書法家所崇尚,有書聖之稱。少年時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學、機智勤敏而譽滿鄉里。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爲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爲司徒,伯父王敦爲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爲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鑽研,遇事機智有心計。

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裏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癡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爲什麼偷讀我枕中祕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纔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爲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於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紮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後,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爲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他真書學鍾繇,草書學張芝。他自己說過,他的書法比起鍾繇來,可似說是分庭抗禮,或者要超過他;比起張芝,應當是並駕齊驅、比翼雙飛。他還向魏碑和漢碑學習,追摹書法源流。他自己說:我小時候學習衛夫人書法,自認爲學得很有成績了。後來渡江到北方遊歷了一些名山大川,見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到許下見到了鍾繇、樑鵠的書法;到洛下見到了蔡邕的三體《石經》;在叔伯哥哥王洽處見到張昶的《華嶽碑》,才知道僅僅學習衛夫人,還是遠遠不夠的,白白浪費時間罷了。於是轉變師承,向衆碑學習。王羲之學習是極其刻苦的。他不僅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用到練字上,就是走路、吃飯、與朋友閒談,也總是想着寫字的筆法,用手到處指指劃劃。據傳,有一回他在書房裏練字,書僮送來了他最喜愛吃的饅頭沾蒜泥。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也不擡一下,繼續揮筆直書。書僮只好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見他手正拿着一塊沾滿墨汁的饅頭往嘴裏塞。原來,在他吃饅頭的時候,眼睛看着字,腦子裏想着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一邊練字一邊吃,還直誇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王羲之習學書法,不僅向有字碑、有字帖學習,而且善於向無字碑、無字帖學習。這也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山陰道上空靈秀逸的江南山水,給了他的書法清朗俊逸的風格。他不僅師法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書法中的靈氣,而且善於觀察動物。他特別愛鵝,從鵝的步履沉穩,鳴聲清越,舉首展翅的疏朗飄逸中體會書法結體中疏密、開合的種種奧妙。有一次,他聽說山陰有一個道士,養着幾隻美麗的鵝,王羲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參觀。他到了道士那裏,正看見幾只雪白的鵝雙翅扇動,追逐嬉戲,確實活潑可愛。王羲之愛不忍離,再三請求道士把幾隻鵝賣給他。道士推辭了一番,最後說: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鵝,就請你爲我寫一篇《道德經》,這幾隻鵝就送給你了。王羲之欣然答應,爲道士寫了《道德經》,把鵝裝入籠子裏帶回了家。其實,這是因爲道士喜歡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卻不輕易爲人寫字。道士打聽到他特別喜歡鵝,故意採取以鵝易字的方法。至今,紹興城內戒珠寺和城外蘭亭都有鵝池,碑文皆爲王羲之所書。王羲之在年輕時,書法作品就已成爲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傳說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見一老太婆賣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無人問津,便動了側隱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賣不出,中午無錢買米,不就要斷炊嗎?便走到老太婆攤子前邊,在她每把扇子上寫了5個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興,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畫亂塗些什麼?王羲之向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要一百錢一把!老太婆照此喝價,扇子果然一搶而空,心裏好喜歡。她趕緊跑回家去,又抱來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寫,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開了。

王羲之從六七歲開始練字,直到59歲死時爲止,50年間筆墨不輟。愈到晚年,愈是老練沉雄。他很欽佩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學習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穀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兒子王獻之繼承父風,又有發展,世稱二王,影響極爲深遠。王羲之存世作品已無真跡。行書《蘭亭序》《聖教序》《姨母》《喪亂》《孔侍中》,草書《初月》等帖,皆爲後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篇五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衆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着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纔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纔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纔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爲“二王”。

書法家王羲之簡介 篇六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爲“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361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爲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爲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被後人譽爲“書聖”。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七

鼎鼎有名的王羲之書法家被後人所稱讚楷模!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小時候博覽羣書,長大以後就能成爲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衆,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着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擡,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

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着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纔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爲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着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羣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着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着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羣鵝賣給他。那道士笑着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羣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羣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夢想,王羲之偶像爲了夢想而努力奮鬥,對夢想的不顧一切,對夢想的執着追求,時代的轉變年輕人沒幾個寫字好看的,想要寫得一手好字必須從小抓起,教育從小開始養成,王羲之吃墨勤奮修煉書法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不代表吃墨就可以,去告訴你們身邊的朋友們吧。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篇八

楷書《黃庭經》、《樂毅論》、王羲之書法作品(11張)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序爲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猜你感興趣:

名人對王羲之書法的稱讚 篇九

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爲最,畫爲晉明帝師,書爲右軍法。”

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這說的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用功。

蕭衍(梁武帝)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爲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爲絕倫,其餘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鍾繇)專工於隸書,伯英(張芝)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十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生前名望已遠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拜在其門下,學習書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更是三堂人生課。

“點”:高峯墜石

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爲她留下來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不容易揣測。譬如說,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後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裏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

衛夫人似乎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夫人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註解了四個字:“高峯墜石”。

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下,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

一定有人會懷疑:衛夫人這位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

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而已。

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峯上讓一塊石頭墜落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這時“高峯墜石”的功課,就變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長大以後寫字時的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說裏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

如果童年時有位老師把我們從課堂裏“救”出去,帶到山上去玩,讓我們丟石頭,感覺石頭的形狀、重量、體積、速度,我們大概也會蠻開心的。感覺到了“石頭”之後,接着老師才需要從中指出對於物體的認知,關於重量、體積、速度等物理學上的知識。這些知識有一天——也許很久以後,纔會變成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書法上對一個“點”的領悟吧!

其實衛夫人這一課裏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發展到第二課。然而這個關於“點”的基本功,似乎對一位以後的大書法家影響深遠。

“一”:千里陣雲

衛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這麼一根線條。

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時候,前朝並沒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前輩大師,衛夫人也似乎並不鼓勵一個孩子太早從前輩書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從前人寫過的“一”開始認識水平線條的。

認識“一”的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的。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着,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雲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雲”。

“千里陣雲”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 “一”應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雲”是指地平線上雲的排列。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佈置、排列、滾動,就叫“千里陣雲”。有遼闊的感覺,有像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

“陣雲”兩個字也讓我想了很久,爲什麼不是其他的字?

雲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雲”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係。那麼“千里陣雲”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就是在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係,是對沉靜的大地上雲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以後書寫“一”的時候,也纔能有天地對話的嚮往。

這是王羲之的第二課。

“豎”:萬歲枯藤

衛夫人給王羲之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裏,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藉着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藉着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這個記憶變成對書法的領悟。 “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裏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展出來的張力。

“萬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爲漢字書法裏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萬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夫人通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強韌力量的體會,也纔有了書法上的進境。

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

“高峯墜石”理解了重量與速度。

“千里陣雲”學習了開闊的胸懷。

“萬歲枯藤”知道了強韌的堅持。

衛夫人是書法老師,也是生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