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近代歷史故事有哪些?【通用多篇】

中國近代歷史故事有哪些?【通用多篇】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一

財經記者何飛鵬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經歷,就是在3個月之內,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記者,變成一個對所有財經政策、商場動態、產業知識都瞭如指掌的老記者。

1978年,中國臺灣的《工商時報》創刊,何飛鵬成爲新記者,沒有任何經驗。當時,競爭對手《經濟日報》已創刊10多年。在採訪過程中,受訪對象三言兩語,《經濟日報》的記者已瞭然於心,何飛鵬卻因爲知識缺乏,經常抓瞎,痛苦不堪。面對這種情況,他想出一種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經濟日報》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不只是內容,還包括廣告。這是一個無聊、無趣、痛苦的過程。報紙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產業名、產品名,再加上數字、專業知識、專有名詞……第一個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麼辦?看三遍,先背下來再說。

這個極笨的方法,效果卻極佳。過了一個月,何飛鵬大致把當時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產業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當時正在發生的焦點事件。等到《工商時報》正式創刊時,他所瞭解的經濟基本知識和社會動態,與《經濟日報》的老記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3個月追趕老記者10年工作經驗的方法,就是勤奮工作。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二

石寶芹,1932年11月生,江蘇響水縣陳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國民黨_軍隊再次佔領陳家港後,嚴密封鎖,大鎮區內生活資料嚴重匱乏。石寶芹爲謀生計,經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頭甲一帶去換些玉米,麪粉,山芋乾等,回去充飢度日,在頻繁的往來中。她們與南河區民主政府逐漸取得了聯繫。1947年秋,開始將南河區民主政府的油印宣傳品帶進被敵人侵佔的陳家港,宣傳土地改革,全國解放戰爭形式等提高羣衆覺悟。

農曆臘月末的一天拂曉前,在新民街巷內挨戶地把傳單塞進門。天亮後,國民黨_軍隊發現了共產黨的傳單,立即進行追查。由於叛徒告密,當天晚上,石寶芹等四人落入敵手。在牢中,敵人威逼利誘,但她們衆口一詞;“不曉得”,“不知道什麼傳單、小報”。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們堅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個姑娘被國民黨軍隊押往南潮河閘堤內,反動軍官對她們說:“還有最後機會,誰交待了誰就可以回家。”而四個姑娘齊聲說說“你們要殺就動手吧,沒有什麼可講的。”最後國民黨軍隊殘忍地將她們四人全部殺害。石寶芹英勇就義年僅16歲。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三

1915年9月,作爲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峯,但他並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衊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麼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啓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爲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啓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樑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啓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啓超高擡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啓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採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範。他派人告訴梁啓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啓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梁啓超毫不留情面,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餘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啓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餘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佈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佈“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啓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啓超敢於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讚揚的。梁啓超一生只忠於真理,不爲君王唱讚歌,只爲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爲後世的楷模。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四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僞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爲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衆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_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着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爲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着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爲蝦,並把作官的漢_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五

“振興中華”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它是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最早提出來的。在孫中山之前,也有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像林則徐、魏源、嚴復、李善蘭、徐壽等思想家、科學家,還有一些清朝的官員,都在想辦法使中國強盛起來,但是他們大都是在清朝的“軀體”上進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孫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敗和反動,認爲只有_這個絆腳石,實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國。

1894年,孫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現屬美國)創建了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顧名思義,就是振興中華的意思。孫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確指出,成立本會的目的,“專爲振興中華”。後來,他又經常不斷地宣傳振興中華的思想。有一次,他說:“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到了現在怎麼樣呢?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頂弱頂貧的國家。……我們中國人要趕快想想法子怎麼樣來挽救……不然中國就會成爲一個亡國亡種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還要說過:“如果我們能從今天就醒起來,那麼中國前途的運命,還是很大的希望。……我們就是要從革命這條路去走,拿革命的主義救中國。”

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前仆後繼,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很多人流血犧牲,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清朝被_了。雖然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可這爲祖國的富強創造了條件。“振興中華”從此成爲更多的中國人奮鬥的目標。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六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麼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爲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裏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保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爲了這個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裏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後,我國稻穀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爲“雜交水稻”之父,爲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後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七

現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張自忠命名的街道。因爲張自忠是爲國捐軀的將軍,是“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經常教育部下:軍人只有以必死的決心去戰勝敵人,才能對得起國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一定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後來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衝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只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衝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裏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爲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的一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中國近代的名人故事 篇八

李大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由爺爺一手撫養長大。爺爺非常重視李大釗的教育。“從五六歲入私塾,到從日本留學回國,他前後上了18年學。”李亞中說,李大釗從小便樹立了致力於民族解放事業的遠大志向。

李亞中說,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是140塊大洋,後來任教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塊至300塊大洋。“他去世後家裏的財產僅有1塊大洋。由於沒錢安葬,只好舉行公葬,也就是向公衆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後,李大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0塊大洋作爲活動經費。此外,他還會向窮學生仗義疏財。每到發工資時,李大釗就會領回來一把欠條。後來,爲了不讓李家斷炊,北大校長蔡元培只好囑咐會計科每月從李大釗的工資中拿出50塊大洋,交給李夫人。

李大釗的高尚品質感染了許多人。在爲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募捐中,就連政見相左的汪精衛也捐了1000塊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祕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

李亞中說,“祖父被殺害後,一家人顛沛流離。父親李葆華爲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考取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物理化學系,還在日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李葆華中斷學業,憤然回國,並未獲得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