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歷史文化小故事通用多篇

中國歷史文化小故事通用多篇

歷史小故事 篇一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爲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爲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爲“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爲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歷史小故事 篇二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後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然後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然後至於鍾最後爲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爲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歷史小故事 篇三

他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但他狂熱地喜愛詩歌。

他的第一本詩集印了l000冊,但很可惜,一本都沒賣掉。他只好把這些詩集全都送了人。當時已功成名就的美國著名詩人郎費羅、洛威爾和霍姆斯等人,對這本小冊子根本不屑一顧,而大詩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丟進了火爐裏。因爲在他們眼中,一個木匠的兒子,根本就不配寫詩。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罵聲,像寒冬的北風一樣襲來,他的心頓時凍成了冰塊。就在他幾近絕望時,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詩人的回信,那人對他的詩集大加讚揚,並說:“我認爲它是美國至今所能貢獻的最了不起的聰明才智的精華。”

這真誠的誇獎和讚譽,使他猶如在瀕死的邊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從此堅定了自己寫詩的信念。多年後,他成爲英國甚至全世界公認的偉大詩人,他惟一的詩集也成了美國乃至人類詩歌史上的經典。

他就是華爾特·惠特曼,那部詩集的名字叫《草葉集》。而當年那位寫信對他予以讚美和鼓勵的詩人,乃是當時英國文壇的名宿愛默生。

凡俗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行走,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千萬不能被批評的唾沫淹沒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鎖萌動的激情,因爲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無邊無際,但總有一盞燈火能爲你點燃,爲你驅散心靈上的陰霾,給你溫暖,給你慰藉,給你信心和勇氣,哪怕,那僅僅是一點微光。

歷史小故事 篇四

灰戰

公元919年,五代後梁皇帝下詔吳越王錢鏐征討吳王楊隆演。錢鏐派遣節度副使錢傳瓘爲諸軍都指揮使,率戰艦500艘擊吳。吳派舒州刺史彭彥章及副將陳汾迎戰。戰於狼山江,錢傳瓘指揮士兵順風揚灰,吳兵不能開眼。他又教軍士撒沙於己船,撒豆於敵船,結果吳兵立腳不住,紛紛跌倒。彭彥章奮戰力盡,受傷數十處,見陳汾不來支援即自殺而死。錢傳瓘指揮兵士斬敵千餘,燒燬敵船400餘艘,大獲全勝。

歷史小故事 篇五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餚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增補。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富有邏輯性的論辯文章中不斷地認清真理和謬誤,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和假惡醜,這對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記載着無數科學知識的書籍中接受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豐富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通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知識,吸收他們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使學生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一部遊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這種美育,則對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純正無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着非凡的作用。

古語說:“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現今那些已躋身於“小作者羣”的典型學生,不都是由勤奮讀書始,而走進文學殿堂的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不能不崐作爲一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既然博覽羣書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多年,作教師的難道不懂得?應該說,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帶領學生做到這點,可就難矣哉。

當今有的學校,人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學率”上,師生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大學聯考題上。一紙試卷,“狹路相逢”,許多人不由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用。他發一頁題簽,他劃書上多少道習題;他不完成作業不準上課,他不完成作業請來家長。這樣一來,學生別談博覽,就是看一眼課外書籍,也是奢求了。那麼博覽羣書有再多的好處,也遠水難解近渴,顧不得了。

以上現象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起文章來,思路何以開閱?想象的雙翼何以振奮?言辭何以豐富?有的同學連對某些常識熟語都感到新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致使有的學生難免孤陋寡聞,少見多怪。在這種情況下,能寫出好文章來,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代程端禮所云“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宋代蘇軾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等,直到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同志的“讀了再寫,寫了再讀”等名言,無不切中閱讀和寫作關係。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的成長需要營養的滋補。我們要帶領 學生蕩起雙槳,去遨遊書海,使學生嘗讀書破萬卷之甘苦,享“下筆如有神”之樂趣,能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多多寫出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爲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爲它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做事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無窮地擴展,也可以無限的分割;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卻令人忘懷;偉大的,卻使它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