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淺談中國民歌《茉莉花》創作及影響

摘要

淺談中國民歌《茉莉花》創作及影響

聞名世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起源於揚州,是一首曲調優美流傳久遠的中國民歌,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里程碑,又被稱爲《雙疊翠》或《鮮花調》。這首歌通過對茉莉花的讚美,含蓄的表達出中國民間勞動人民之間質樸真誠的美好感情,悠揚的旋律徐徐道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本文將從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歷史由來、歌詞深意、對比分析和文化影響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綜合分析《茉莉花》成爲一則傳遞時代信息的文化密碼的奧祕所在。

關鍵詞中國民歌茉莉花對比文化傳播

我國各族民歌浩如煙海,風格殊異,就像璀璨奪目的萬頃波光,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這一片花海中,有一種花兒,它雖沒有嬌豔的色彩和婀娜的風姿,但是它樸素自然、清淨純潔,而且奇香無比,素有「人間第一香」的美稱,因而受到無數人的喜愛,這就是「茉莉花」。一《茉莉花》的起源

《茉莉花》的流傳有着久遠的歷史。早在清道光年問,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卷十二中,就有由蕭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據說它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1942年冬,軍旅音樂家何仿在江蘇六合從民間藝人袁子柏那裏蒐集到《鮮花調》,反覆吟唱覺得原歌的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爲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呀妹妹」的相思情,不夠深沉。於是就對原曲、原詞作了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爲結束,也就是現在的《茉莉花》。當時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二歌詞深意——勞動人民的情感結晶

經過坊間對最初版本《鮮花調》的修改和整理,最終歌曲的歌詞集中在“茉莉花”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花卉上,因此命名爲《茉莉花》。

茉莉花的歌詞雖質樸但真切,流露出傳唱者的真情實感。“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採一朵戴,看花兒的人將我罵”一句歌詞言簡意賅又頗富劇情,“我”喜歡茉莉花的芬芳,又怕被看花的人罵,表達出採花人的矛盾心理,又側面烘托出茉莉花的廣受喜愛;“滿園花開,白也白不過它,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一句即表達出“我”對茉莉花的偏愛,又傳達出少女般的嬌羞;“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則是整首歌的昇華,採花人即想將茉莉花留在身邊,又對茉莉花無限熱愛。

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一唱三嘆,營造出少女熱愛大自然,嚮往新生活的美好形象。

三《茉莉花》多個版本的對比分析

(一)江蘇揚州《茉莉花》

一般認爲,江蘇揚州的《茉莉花》最接近《茉莉花》的原始狀態,它可以說是在《茉莉花》這一同宗民歌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曲調。江蘇的《榮莉花》與張仲樵所譯《鮮花調》在旋律方面,都以級進爲主,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調的特點,都採用五聲音階,都是徵調式,結尾處均有拖腔;在節奏方面,兩首樂曲均爲2/4拍,江蘇《茉莉花》節奏穩重富於變化多采用十六分音符,詞曲搭配勻稱,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比較多,速度稍快,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等交替進行,相比之下,《鮮花調》的節奏就簡單了許多,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交替進行,沒有江蘇《茉莉花》的旋律線條跌宕起伏,反而增添了幾分柔和優美;在歌詞方面,《鮮花調》的第二段歌詞與《茉莉花》歌詞基本一致,歌詞中多處運用了比興手法,例如,「我有心採一朵,又怕看花的人兒將我罵」中的「怕,罵」,描寫了一個嬌羞膽怯的姑娘對愛情無比的嚮往和憧憬之情。

(二)河南商城《茉莉花》河南商城《茉莉花》與《鮮花調》在旋律方面,旋律形態相近,大都以級進爲主,均爲五聲音階,河南商城《茉莉花》比《鮮花調》旋律起伏大,其旋律線較長;在節奏方面,河南商城《茉莉花》與《鮮花調》均爲2/4拍,河南商城《茉莉花》以八分音符爲主,在此基礎上加入前倚音;在歌詞方面,河南商城《茉莉花》的歌詞是在《鮮花調》歌詞的基礎上加入了河南地方特色的方言語調,如在河南《茉莉花》曲譜的第三小節,第二段歌詞中,「俺」的運用,使其更加符合河南當地的演唱風格。

《茉莉花》作爲中國音樂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算作是全球音樂界公認的“旋律優美,帶有濃郁東方韻味”的作品。1864年德國人卡爾.恩格爾出版了《最古老國家的音樂》一書,《茉莉花》曲譜首次被西方音樂文選專著收錄和引用。1870年丹麥人安德烈編著的《民間歌曲和旋律》、1883年德國學者安布羅斯的《音樂史》均引用此曲譜。機緣巧合,該曲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匠心獨具地改編並用於1924年作曲的歌劇《圖蘭朵》第四幕。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在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演,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擔任指揮。因此,《茉莉花》旋律在國際上擁有最高的“知名度、辨識度”。2008北京申奧使用了該曲的旋律(話說張藝謀的使用有點兒情色意味讓人感覺怪怪的啊)。演出次數多也就不足爲奇、情理之中了。

四文化影響——中國新時代的文化名片

《茉莉花》也是最早傳唱到國外的中國民歌之一,乾隆年間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這首歌曲,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很多國外出版的東方歌曲選本里都引述了《茉莉花》。上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的旋律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使得全世界億萬聽衆迷戀不已,茉莉花也因此更具影響力地走出國門。

儘管各地對於歌曲《茉莉花》有着不同形態的演繹,但是他們所要傳達的美妙情感卻是不約而同的。《茉莉花》傳唱至今,凝聚了中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兩百年來的時代印記,不僅是民歌保護中的一筆珍貴遺產,而且已經成爲中華文明新的代表性藝術作品。

除了江蘇、東北、河北流傳着《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國還包括山西、陝西、四川等省市流傳着《茉莉花》的民歌。但由於江蘇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轉、優美,很生動的表現了茉莉花的特點,因此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紀享譽全世界。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劇《圖蘭多特》中就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爲主題再現了神祕而美麗的中國。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爲《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爲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爲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爲徴調式。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爲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與江蘇的《茉莉花》比起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調則更具有敘述性質。它的速度緩慢,旋律的進行委婉。民歌表演者爲了加強對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時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素材來豐富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後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貼切。

民歌的地域性非常強烈。在同首曲調的不同地區的變體中表現得尤其鮮明。民歌在流傳過程中會根據各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環境、生活習慣、語言風格等因素而改變。長久以來,民歌《茉莉花》不但流傳於長江兩岸,而且在東北遼寧、河北南皮等地區也有傳唱,出現了風格各異的不同版本。

《茉莉花》又稱“鮮花調”,是我國漢族民歌的一個“時調”。所謂“時調”,即同一曲調流傳至全國各地,在各地形成的不同版本。我們如今聽到最多的《茉莉花》是江蘇的時調。除此以外還有河北的、浙江的、東北的等。不知道你聽的兩個不同版本中,有無音調的區別。如果有音調區別則是不同版本的時調。如音調相同,歌詞存在一點點差異,那則是傳唱過程中的一點點“誤差”。民歌既爲“民歌”,就不存在所謂“官方版本”。我們可以將這一點點“誤差”,視作民歌演繹的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