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英雄的革命家書(通用多篇)

英雄的革命家書(通用多篇)

英雄革命家書 篇一

有一種力量讓人心潮澎湃

■張磊峯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爲國而犧牲的!”這是抗日烈士趙一曼就義前一刻留給兒子的家書。

“夫今死矣!是爲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這是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寫給其妻胡紅霞的遺書。

穿越歷史硝煙,經歷戰火洗禮,在波瀾壯闊的抗戰畫卷中,一封封家書,就這樣讓我們窺見那個永不磨滅的時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戰英靈。歲月可以抹去各色記憶,卻永遠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鳴。雖然時間流逝70多年,今天細細品讀這些英烈的家書,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間熾熱的溫度,赤誠的情懷。

一封封抗戰家書,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國的正氣書,亦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世洪鐘。“我們要中國打勝仗,必須全中國四萬萬同胞都團結起來,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趕出中國。”新四軍烈士胡孟晉的辭別書道出了當時國人的心聲。

一封封抗戰家書,既是堅定信念牢記使命的教科書,亦是面向未來振興中華的強軍戰歌。“兒這次爲了民族,爲了階級,爲了可愛的家鄉,爲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程雄向雙親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應該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在戰鬥的環境中創造你的人生,開闢你的前途!”面對殘暴的敵人,共產黨員王孝慈爲國捐軀、效命疆場之志滌盪人心。

透過抗戰家書,看到一種滾燙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透過抗戰家書,升騰一種激越豪邁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 透過抗戰家書,感受一種久違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暴、血戰到底。 透過抗戰家書,感到一股力透紙背的必勝信念: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會有一種情懷令人淚流滿面,會有一種力量讓人心潮澎湃。 重溫抗戰家書,我們捧讀壯懷激烈的絕筆,聆聽殷殷期盼的囑託,銘記拳拳相報的誓言……在那些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體會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氣。

重溫抗戰家書,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靈魂的心靈淨化與洗禮,深情緬懷那些爲祖國、爲民族、爲人民奉獻的寶貴生命,緬懷那些爲我們創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溫抗戰家書,我們以史爲鑑,補足精神之鈣、補齊能力短板、清除作風之弊,成長爲擔當強軍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我們剛剛隆重紀念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那些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敢於拋頭顱、灑熱血,就是因爲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重溫在烽火硝煙中寫就的抗戰家書,就是要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在時間深處重溫泛黃的抗戰家書,我們收穫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擔當。讓我們萬衆一心傳承生命鑄就的抗戰精神,凝聚起捍衛和平的無盡力量。

英烈長眠,浩氣永存,精神不朽!

英雄的革命家書 篇二

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日軍入侵海南後,他組織東南亞各地華僑“打回老家”抗日,帶回大批藥品等物資。1940年8月,符克被國民黨頑固派陰謀殺害,年僅25歲。 讀信有感

我們是黃繼光的傳人,一直耳濡目染着“捨身堵槍眼”的壯烈與豪情。如今捧讀符克家書,感受的是國難面前的另一種捐軀,他道出了“國之亡、民必爲奴”的道理。符克捐軀爲國、慷慨赴難的壯舉,生動詮釋了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黃繼光生前所在連指導員 餘海龍

驅逐敵寇 抗戰到底

吾謙愛弟:

來信收閱,備悉一切。“抗戰”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她正在生產新的中國、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們要在戰爭環境中受到鍛鍊,我們要在敵人的炮火下壯大起來。抗戰是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戰中誕生,要在爭取抗戰勝利中發揚光大,我們要爲驅逐日敵寇出中國抗戰到底,我們要爲爭取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戰到底。

你應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在戰鬥的環境中創造你的人生,開闢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愛子,我既贊成他的行動,這絕不是無意義的稱讚。你瞭解嗎?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見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與俊安、與阿兄、與全中國抗戰的朋友們、與全世界擁護正義的人士們,手攜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進!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書背後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陝西渭南人。1928年參加著名的渭華起義,曾擔任延長縣委書記、宜川特區黨委書記。1938年10月,王孝慈給他的五弟向宗聖寫信,鼓勵他走出家鄉奔赴抗日前線。在他的影響及家人的互相鼓勵下,兒子、弟弟相繼投入抗日洪流。 讀信有感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一個社會的價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戰喻爲偉大的母親,生動詮釋了團結抗戰的神聖職責,是一腔家國情懷的告白書,是鼓舞抗戰士氣的號召書,是正義必勝的宣言書。

瀋陽軍區“神槍手四連”指導員 姜興國

國敵家仇鑄在心

吾弟如見:

傳聞家庭鉅變,房屋遭敵寇燒盡,人雖倖免於難,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淚下。我家何此不幸?本來生活艱難,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種災禍,日後怎能設想?況母親已近花甲之年,年來又不斷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見。愚兄身雖在數千裏之外,心則無日不爲慈親而不安,而難過,而歉疚!徒以景況不濟,勢難救助,爲之奈何!所幸吾弟現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業,埋頭技術學習,好好鍛鍊數年,將來總能爲社會家庭出些力量。況你曾親身經歷此次浩劫,苦難算已受夠,國敵家仇,銘鑄在心,他日當不致有負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書背後

鍾敬之,乳名春郎,生於1910年,1934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聯和左翼劇聯。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延安魯藝實驗劇團、魯藝美術工廠主任。1941年,他從延安給遠在湖南祁陽的弟弟寫下這封家書。 讀信有感

這封家書字裏行間無不飽含了鍾敬之看到家園淪喪的義憤填膺和對遠方家人綿長醇厚的思念之情,讀罷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國敵家仇,銘鑄在心。當年,抗日將士義無反顧衝鋒向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裝着國家,牢記軍人職責。 第44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北京軍區第261醫院精神病科總護士長 蔡紅霞

望妻進步共抗戰

最親愛的惠呵:

親愛的,誰不願骨肉的團聚,誰不留戀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國家民族重要,個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別離親人,而遠征他鄉了。

家庭經濟之困難,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須經過困難艱苦的階段,當此環境中是要立定腳跟,具堅強之意志,任何之外誘,不可動搖的,“國危見忠臣”,在困難中鍛鍊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請你安心在鄉努力婦女解放的事業,成爲女英雄,我在外對革命之偉業亦更加努力呵!別了,別了!

此致敬禮

廿八、十一、廿八 羣 於舒百

家書背後

胡孟晉(1912年—1947年),原名永榮,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軍四支隊政治部戰地服務團民運隊五組組長,隨軍東進壽縣、肥東、全椒,在全椒縣城關開展統戰工作,組織羣衆救亡團體。1947年,病逝在工作崗位上。這封信寫於1939年,當時胡孟晉從前線回鄉與妻子張惠短聚,臨別時給妻子留下了這封語重心長的信。 讀信有感

胡孟晉在家書裏,期盼妻子成爲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位真豪傑!“國危見忠臣”,這是男兒的血性豪情,這是軍人的價值選擇。

“當代雷鋒”、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 莊仕華

抗戰成功再相聚

振鵬賢侄如見:

廿四來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學業進步,甚爲慰藉。

前方並不危險,請祖母大人放心,因爲日本鬼子並不那麼可怕,只要會打仗,敵人的飛機大炮都有辦法對付的。一年多我們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貳百廿多次的仗,都是勝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經驗,我們以後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還是等抗戰成功再與你們歡聚吧!……千萬要好好保養身體,鍛鍊體格,是準備擔當大事業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學習,並問你祖母和你母親近好

醉 涵字

家書背後

袁國平(1906年—1941年),湖南寶慶(今邵陽)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國平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國平寫給侄兒的回信。然而“前方並不危險”,這僅僅是不想讓親人牽掛。袁國平“還是等抗戰成功再與你們歡聚”的願望未能實現。3年後在“皖南事變”中他以身殉國,後被安葬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 讀信有感

抗戰英雄袁國平寫給侄兒的這封家書,既傾注了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之情,更表達了對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念。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武漢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 楊 銘

不被任何危難壓倒

乙化、吳濤同志:

接到張鶴鳴同志的來信,得知你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由於領導的正確、幹部的團結與戰士的英勇,取得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勝利,基本上完成了黨所交給你們的任務。這就克服了冀東的孤立現象,便利了今後的堅持,預祝你們今年獲得更大的勝利,來減低我們更多的困難。

至於談到我們對你們的幫助,這是我們的任務。我們感覺半年來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以後需做更大的努力,幫助你們去克服困難。手榴彈以後計劃經常供給,可惜這次因敵人的擾亂與我們部隊的分散,不能滿足你們的希望。這些小小的遺憾,我們願在下一次補償之。

子光可速來,我們估計敵人最近會有一次較大的進攻,他正可利用在敵人進攻前的間隙趕快前來,以便我們能很好安置那批幹部。

此致 布禮 楚離 一月四日

家書背後

1939年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平西建立了冀熱察挺進軍。1940年1月1日,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在北京市宛平縣正式建團,白乙化任團長,才山任參謀長,吳濤任政治處主任。這封信是挺進軍十團成立以後,十團的上級領導李楚離於1941年1月4日寫給十團領導的信。 讀信有感

此信是在敵人頻繁掃蕩,抗戰進入困難時期,戰友互相鼓勵、領導關心十團建設的見證,信中處處洋溢着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殘酷現實,革命先輩們在任務面前不講任何條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觀沮喪,表現出來的是不懼強敵的英勇無畏,是不被任何危難壓倒的堅強樂觀。

南京軍區某旅一等功臣、四級軍士長 林德華

待凱旋以報父母恩

父母親大人鑑:

自兒離家已經年餘,記得曾在本年四月間,於泗縣鄭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迴音否?如家音回報,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離開此地轉入本省淮陰了。不知大人身體近來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樣?更不知當地情形如何?兒在外甚爲惦念之。兒在外身體很好,生活也很好,現在的我比以前粗壯而高大了,請大人不要爲念。兒還在這裏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過慰問而已。兒現在心目中所最掛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兒離家時,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癒了否?身體健康否?不知祖母飲食起居怎樣?兒心中非常掛念。希二大人將我之情況講給他聽,以免大人之懸念。未報此恩反而離家,是我之罪過也。待風息波靜,凱然而歸,全家團聚,以報此恩。兒現已將“亞光”改爲“雲鵬”,請父指教之。現因時間之短促,不能再敘。

祝身體健康 兒 雲鵬上 七月四日 家書背後

1943年3月,爲掩護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新四軍3師7旅19團2營4連主動在劉老莊阻擊日寇。4連先後打退敵多次衝鋒,最後彈盡援絕,指導員李雲鵬、連長白思纔等全連82人全部犧牲。戰後,新四軍第3師命名4連爲“劉老莊連”。82名烈士中,指導員李雲鵬是唯一留下家書的人。 讀信有感

戰場上彰顯血性,家書中盡是溫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個“孝”字,“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一個“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個寸草春暉的好兒郎,但是無奈身處戰火硝煙,日寇在中華大地塗炭生靈,多少先輩舍小家顧大家,留下一句“風息波靜,凱然而歸,全家團聚,以報此恩”,走上抗日戰場。這是“劉老莊連”82名殉國戰士的心聲,也是所有爲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鮮血的先烈的心聲。

新疆軍區某師“衛國英雄連”上士 買尼蘇爾

從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戰又踏上較嚴重的階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號來掩飾他們的由破壞團結,而中途投降的陰謀。因之,專門有人制造摩擦,擴大摩擦。我們在此時期,宜表面沉寂,充實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這樣做呵! 你的詩,是進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練。我改了些。然大體是不錯的,今天《新民報》已登出,不過有些錯字和看不清楚罷了。

現在你在新繁,當然救亡工作較少了。應當趁此機會致力於自然科學。爲將來升學、應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我以爲英、數、理、化是應當弄明白的。我的缺點就在於此。不要單注意社會科學。

成都警報頻來,但我愈跑愈健!勿慮!勿慮!

願你努力進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後

家書背後

1939年7月,我黨地下工作者車耀先在成都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由於大女兒崇英和同學們進行抗日宣傳經常遭到特務的破壞,心情苦悶。針對這種思想,車耀先給女兒寫了這封信。 讀信有感

車耀先1923年在一場戰鬥中頭部負重傷,碎骨壓迫神經導致成爲跛足。成都警報頻來,但他卻在信中說自己“愈跑愈健”,讓我們看到一個父親對女兒的關愛,也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信仰與樂觀主義精神。

濟南軍區某師彝族下士 取比爾者

困境面前堅強樂觀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誠如你所說,總怕收不到信,就沒有給你信。因爲很久沒有給你信了,一想起來,總是難過不已。而今,千言萬語,從何說起呢?

春天曾發一電,因爲你常走動,正不曉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陝,已得知。因爲各種原因,辰夫、崇基他們也一直沒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樣,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個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竇府真是多災多難。但是竇大哥精神還好,雖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還是很精神地掙扎下去,這是我們大家都引以爲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於隔了幾十年一樣;以後,我想多給你信。祝你安好!

遠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書背後

黃洛峯,化名遠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寫給當時在太行山深處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辦華北書店的劉大明的信。他們用特有的內部“暗語”進行交流,互相通報信息,交流情況。 讀信有感

這是一封“特殊”的書信,折射出的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撓的中國共產黨人克服重重困難,用全部智慧和力量,爲全民族求解放的事業盡心盡力。

全軍優秀士官、瀋陽軍區某訓練基地四級軍士長 王 成

英雄的革命家書 篇三

圖片說明:謝晉元給連襟張萍舟的信,寫於1937年10月18日(共4頁,圖爲第2頁)。

圖片說明:褚定侯寫給大哥褚定浩的家書(共6頁,圖爲第3、4頁),寫於1941年12月27日。

圖片說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趕赴上海陣地前,寫給夫人趙志學的最後兩封信(每封各2頁,圖爲第2封的第2頁)。 (本版家書及相關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提供)

謝晉元:泰山鴻毛之訓,早已瞭然於胸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從此,泰山鴻毛之論作爲一種生死觀,成爲千古遺訓,有氣節的人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70多年前,陸軍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晝夜,也同樣在家書中用泰山鴻毛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在民族危難中,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決心。

這封家書寫於1937年10月18日,淞滬會戰已進行了兩個多月,大場防線剛剛失守,此時距10月27日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張萍舟,是謝晉元的連襟兄弟。家書共4頁,用的是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信箋。

謝晉元在家書中說,當時“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頁信紙的左側,有一行小字,是謝晉元寫完此信的補筆,他叮囑回信郵寄“勿寫八字橋或其他地名”。八字橋在虹口,曾經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兩次在淞滬的激戰之地,雙方傷亡極其慘重。謝晉元寫這封家書的時候,敵方援軍已陸續進入淞滬戰場,第88師奉命轉攻爲守,謝晉元率部撤離了八字橋。

謝晉元是極有操守的軍人,從家書中可見一斑。“泰山鴻毛之訓,早已瞭然於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爲念”。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0月26日,謝晉元奉命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後撤。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孤軍抗敵的事蹟爲人傳頌,被稱爲“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爲400餘人)。於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戰鬥儘管激烈,但謝晉元還惦念着妻兒的安危。“維誠在目前環境下,絕對不能來漢。如蕉嶺有危險,漢口則不可以言語計矣。抗戰絕非短期可了,漢口商業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絕不能片刻無人照料也。”語氣緊迫,透露出對家人的擔憂。

謝晉元與妻子凌維誠是在一次婚禮上結識的,當時兩人分別是伴郎和伴娘。儘管凌母對於在戰爭年代嫁給軍人表示擔憂,凌維誠還是不顧反對,1929年在武漢與謝晉元結婚。婚後,兩人聚少離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節過後,謝晉元預料日軍侵華戰爭必然爆發,親自將寓居上海的妻兒送回廣東原籍。臨別時對懷孕的妻子說:“等到抗戰勝利那一天,我親自把你們接回上海。”誰知這一次分別竟成永訣。

部隊退入租界後,謝晉元多次拒絕了日軍的威脅利誘。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僞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6歲。

人物小傳

謝晉元,1905年出生於廣東蕉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任陸軍第88師262旅參謀主任,參加虹口八字橋戰鬥。 10月26日,日軍瘋狂向駐地防線發動進攻。他率領第一營的400餘官兵,堅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後撤。10月27日,上千日軍進犯,他沉着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餘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被讚譽爲“八百壯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中國國旗,表示捍衛祖國尊嚴,誓與侵略者戰鬥到底的決心。接着敵軍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勢險惡。29日,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餘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31日,敵又以飛機大炮攻擊倉庫,他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衝出重圍,退入租界。堅守倉庫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餘名,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極爲壯烈的一頁。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諒達。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現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希釋念可也。

弟十年來飽嘗憂患,一般社會人情事故,影響於個人人生觀,認識極爲清楚。泰山鴻毛之訓,早已瞭然於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爲念。 維誠在目前環境下,絕對不能來漢。如蕉嶺有危險,漢口則不可以言語計矣。抗戰絕非短期可了,漢口商業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維誠屬個人行動,自較便當,以今日而論,幼民姊弟絕不能片刻無人照料也。望速將弟意轉知維誠,不論如何,絕不能輕易離開家中,切盼。

黃渡情形如何,此間何無所知,當加註意。款項只要可以寄去,必盡各種方法,遵命匯去,勿念。

岳母抵漢後,想因店鋪放棄,而內心不安。吾兄經濟情形若何?倘有困難,希函知以便設法接濟也。弟衣物此間購買方便,望勿麻煩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來征戰幾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第23軍開始進攻香港。爲使攻佔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中國湖南地區的第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的南援行動。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佈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軍在新牆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區發起進攻,並揚言要在長沙度過1942年元旦,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了。

中國方面迎戰的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他當時指揮的軍隊共13個軍約17萬人。守軍上下同仇敵愾,戰鬥異常慘烈。陸軍第41師121團2營6連排長褚定侯,率部奉命堅守瀏陽河北岸,阻敵南犯。在堅守陣地的間隙,他提筆給遠在雲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寫下了這封信,書法瀟灑飄逸,通篇貫穿着大敵當前、視死如歸的緊張氣氛與戰鬥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話,敵此次不來則已,一來則拼一拼。”

這封家書寫於1941年12月27日,當時日軍已經渡過汨羅江,正在向南逼進。發出這封家書後不久,日軍就進至瀏陽河一線,褚定侯率部與日寇晝夜血戰,在前有頑敵、後無援兵的困難情況下,直至全排官兵壯烈殉國,實現了“與陣地共存亡”的遺願。

這封在戰爭中保留下來的珍貴遺書,後來從收件人褚定浩處,輾轉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的徵集後,褚召南主動捐贈這封信的原件,給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對項目組委會說:“放在國博比放在家裏更有用,更能發揮社會效益。”老人還回憶,二哥褚定侯去軍校報到以前,曾去天台縣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暫的寧靜日子裏,他和鄰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裏,有志男兒又怎會耽於兒女私情?褚定侯對姑娘說,等抗日戰爭勝利了,一定回來娶她,然後就義無返顧地走了。

畢業後,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軍令部,但他向上級提出:自己讀軍校就是爲了參加抗日的,要求編入一線部隊。於是,他被編入了陸軍第41師121團任排長,到職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長沙會戰。這次戰鬥以後,他寫信回家說: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們化裝成農民前來偵察,但均被識破、消滅。會戰中,中方士兵表現得十分英勇,他們在自己身上綁上手榴彈,然後捨身炸燬敵人的坦克。

僅僅兩個月之後,褚定侯就率部參加了第三次中日長沙會戰。他寫下的最後一封遺書,是死守長沙的戰士們在同一時期寫下的1500封家書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報》的戰地記者這樣寫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長沙真是一個頂大的紀念日,從這一天起,長沙城外的炮火連天,晝夜不停的一連四天,有人說從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幾天相比。敵人第一、三、六、四等師團番號的士兵的鮮血染紅了大稻區的沃土。先攻東南城角,攻不動,再攻南門,又攻不動,最後攻北門,仍是屹然不動。敵人作夢也不曾想到它面對着的是它所自稱爲消滅淨盡的戰士。而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寫了1500封家書寄交給家人道:‘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勝,何況敵人只攜帶了兩星期的糧秣,從一日起就開始餓飯;而它們的上官卻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國酒呢。我們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創造出爭奪至十一次的拉鋸戰,於是敵人潰退了。” 從中國守軍元旦那天寫就的1500封家書,可見將士們戮力同心、視死如歸的氣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方的勝利而告終。日軍傷亡5.6萬餘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萬餘人。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後,二戰同盟國與日軍交戰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稱:“十二月七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稱:“際此遠東陰霧密佈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

人物小傳

褚定侯,1919年生於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讀書。“七七”事變後,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區淪陷,褚定侯終日在家,報國無門,感到十分苦惱。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辦起了戰時浙西臨時中學,立刻前往學習。那年冬天,周恩來和當時的浙江省主席黃紹雄一起來到學校視察,宣傳抗日,給了褚定侯很大鼓舞,於是,他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二分校17期學習。畢業後先被分配入軍令部,之後褚定侯主動要求編入一線部隊,於是被編入陸軍第41師121團2營6連,擔任排長。1941年,率部參加了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死守瀏陽河北岸陣地,與全排官兵共同壯烈殉國。 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書,不知收到否?弟已呈報告與團部,團長未能批准,雲此非常緊急之時,不準弟請長假。弟部隊已於昨日早晨出發進佔陣地,而於昨日下午,師長親自到弟陣地中偵察地形,改命弟單獨守瀏陽河北岸之村落據點,命弟一排死守此處,命弟與陣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堅守七天,則可有辦法。因此弟於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連夜趕築工事及障礙物,陣地之後五十公尺處即爲大河,河擴水深,無舟無橋,此真爲韓信之背水陣矣。本日情報:敵人已達汨羅江,計程三四日後能到此,然前線隊伍,能畢力能抵,則能否到此,是爲問題。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飛雪,則敵人之攻勢,該稍挫緩矣。然吾軍各師官兵均抱視死如歸之決心,決不讓敵渡瀏陽河南岸來。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話,敵此次不來則已,一來則拼一拼。弟若無恙則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則請兄勿悲。古云:“古來征戰幾人回”,並請告雙親勿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愛,務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來洋二百元悉數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來有信到兄處否?弟已久無告雙親矣,請能代書告之,雲弟安全也。時在陣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書。 待此次作戰後,則弟當入滇謁兄安好也。兄若賜言,仍可寄瀏陽軍郵第一五O號四一師一二一團二營六連弟收可也。時因北風雨雪交加,關山阻絕,希冀自愛,餘不一一。

即請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這兩封誕生於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硝煙炮火中的親情家書,是著名抗日將領、中國軍隊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由常州趕赴上海陣地前寫給夫人趙志學的親筆信。第二封信擱筆100個小時之後,蔡炳炎即在與日軍的拼殺中英勇殉國。

第一封信的落款時間是1937年8月11日,說到“滬戰聞我軍連日勝利,敵方大有惱羞成怒之勢”。當時距離盧溝橋事變已過了一個月,日軍侵佔平津後,準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8月9日,日軍蓄意製造事端,派遣駐上海陸戰隊第一中隊長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滕要藏乘軍車闖入虹橋中國軍用飛機場,遭到中國守衛士兵的阻攔後,他們竟開槍打死一名機場衛兵。中國軍隊進行自衛反擊,當場將日軍官兵二人擊斃。該事件被稱爲“虹橋機場事件”,日方以此爲藉口,命令大批日艦陸續登陸。蔡炳炎在信中介紹了當時報上記錄的情況,如“又由日運來援軍五萬餘口,果爾,則二次大戰即將爆發”,指的就是兩天後即將爆發的第二次淞滬會戰,第一次淞滬抗戰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

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這是全民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與日軍在上海及滬郊進行的大規模會戰。蔡炳炎第二封家書的寫作時間8月22日上午8時半,正是開赴戰場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着什麼,因此在這連續兩封信中反覆強調,對身後事已經做了詳細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兒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撫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務兵周難乘亂潛逃,評價說“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緊接着,他寫道:“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敵當前之際,作爲丈夫、軍人,蔡炳炎選擇了爲國盡忠,隨時準備好用生命來維護中國軍人的尊嚴。

擱筆後沒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線的指示,當晚隨67師,率領全旅官兵進入滬郊羅店鎮。日軍數次進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軍大批援軍趕到。25日破曉,日軍11師團多田駿部隊約3000人由寶山小川沙口岸登陸,奔襲羅店地區並佔領了陸家宅、沈宅一線陣地。蔡炳炎率5000健兒與敵人鏖戰一晝夜,死傷慘重,羅店血流成河,被當時的媒體稱爲“血肉磨房”。26日,敵方二次援軍也在源源開到,用優勢的飛機、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後勤供應和增援部隊。當天,相繼傳來本旅主力402團團長李維藩和一些營連長陣亡的消息,蔡炳炎調整部署後下令道:“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時近中午,蔡炳炎親率唯一的特務排和402團第3營衝向敵陣,殺敵多人。約中午12時許,在距離日軍陣地不到一公里處,蔡炳炎不幸被敵彈橫穿胸部,以身殉國。

蔡炳炎犧牲時,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還不到一歲,沒有留下什麼記憶。但父親的精神卻影響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記得父親信中的那句話——“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後來,蔡炳炎的夫人趙志學將這兩封家書用綾布裝裱後,一直帶在身邊,輾轉半個世紀後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趙志學將這兩封遺書連同蔡炳炎寫遺書用的鋼筆一起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人物小傳

蔡炳炎,1902年生於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結業後編入黃埔教導二團任排長。在東征北伐諸戰役中屢建戰功。1936年初,任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5月晉升爲陸軍少將。8月率201旅向上海進發,參加淞滬會戰。8月26日,親自率部向日軍主力盤踞的陸家宅衝擊,不幸在距敵人陣地數百碼之處中彈,英勇殉國。 志學內子妝鑑:

新秋入序,暑氣漸消,尤以夜間氣爽,想皖地諒亦同此景象耳。滬戰聞我軍連日勝利,敵方大有惱羞成怒之勢。昨日報載,又由日運來援軍五萬餘口,果爾,則二次大戰即將爆發。同時又據報載,上海匯山碼頭爲我軍佔領,敵人雖有大部援軍,無法登陸,雖多衆無以爲。我等刻仍在此間休息,如滬寇日內再不解決,或即參加戰鬥也。前函家用帳目由你管理,望即實行,無得疏忽,此爲最要緊之事。保、亞、浙等兒輩均好嗎?甚念。特此,敬頌時祺

潔宜於常州洪廟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時

志學內子糠鑑:

連日致書諒已躬覽,先後匯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作到,是爲至盼。我等於本日仍在此間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難。周難於此次過漢,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爲要。專此,敬頌 時祺

潔宜手啓

八月二十二日於常州城北之洪廟

上午八時半發

姑母近來有信否?如無信來,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時我彼等恐不在原地,匯款注意,等到蘇州去。

英雄的革命家書 篇四

01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出自杜甫的《春望》,一封家書,是寫信人真情實感的流露,它的重要性不在於那幾張紙的重量,而在於因爲它承載了文字而蘊含的巨大能量。看完紅色家書,被先烈們50餘封家書所傳達的愛黨、愛國、愛家的深情所打動,也被這強大的正能量所震撼。

《紅色家書》共分爲反哺義、雎鳩緣、手足親、舐犢情四部分,幾乎每一封家書都包涵親情、修身、齊家、禮儀、教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許多家書通篇閃爍着追求真理、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無私奉獻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光輝。

其中一個革命者的家書讓我影響深刻。劉伯堅,四川平昌人。1922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劉伯堅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豐、會昌交界處與敵作戰中負傷,不幸被俘,他在寫給兄嫂的家書中說:

“我爲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把三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着諸兄嫂。我四川的家聽說久已破產又被抄沒過,人口死亡殆盡,我已八年不通信了,爲着中華民族就爲不了家和個人,諸兄嫂明達當能瞭解,不致說弟這一生窮苦,是沒有用處。” 3月21日劉伯堅英勇就義,時年40歲。爲着中華民族就爲不了家和個人,舍小家顧大家,他所傳達出來的對黨和國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畏犧牲的奉獻精神讓我爲之動容。

紙短情長,不盡欲言。家書裏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所表達的感情,讓我懂得,不論他的崗位多麼平凡,每一個犧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國的基石,每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都是祖國建設這部機器上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樣就在身邊。 02

翻開《紅色家書》這部樸實珍貴的紅色經典,那一篇篇紅色家書,每一篇都是一幅震撼心靈的感人畫面,都是一個鮮活的英雄形象,讓我思緒萬千,淚水盈動,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是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真摯的至愛親情,炙熱的家國情懷,堅定的革命信念。作爲組工幹部,要將《紅色家書》讀在心裏,記在心中,更要融進自己的血脈,從一封封家書的血肉深情中不斷汲取“精神營養”、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信仰之路。

讀紅色家書,就是要學習革命先烈對理想的堅貞,做堅守信念、絕對忠誠的傳承者。堅守革命信念,對黨絕對忠誠是共產黨員鐫刻於心的政治本色。“鍘刀下,節不變。.。.。.”革命先烈劉紹南就義前高唱在獄中寫下的《壯烈歌》慷慨就義,這份用熱血和生命堅守的革命理想與忠誠,無畏無懼,觸動靈魂!總書記指出:“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組工幹部是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彰顯着黨性本色,這一特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做絕對忠誠於黨的表率。讀紅色家書,就是要把紅色基因內化於心,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爲最大的德、最根本的黨性要求和終生必修課,始終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對黨絕對忠誠,就是要把“四個意識”根植於心,把“四個自信”“四個服從”外化於行,始終做忠誠領袖、維護核心、履職擔當的堅定踐行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領袖的帶領下,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讀紅色家書,就是要學習革命先烈對事業的堅韌,做執着奮進、擔當實幹的先行者。每一篇紅色家書都飽含着革命先烈執着奉獻的偉大革命精神。在艱苦卓絕的歲月,每一個選擇爲中國爭自由、爲勞苦大衆謀幸福的共產黨員,每分每秒都是在和生命賽跑。烈士裘古懷在被捕入獄後的一年零七個月中,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夜以繼日的爲黨工作,直至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份對理想捨生忘死的奉獻和執着,無悔無怨,觸動靈魂!“我們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爲黨爲人民矢志奮鬥的心。”這是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今天,面對黨的十九大新部署,對標新時代組織工作新要求,組織部門重任在肩,我們必須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執着奉獻、實幹擔當。要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把組織工作鏡頭聚焦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生服務等中心工作和複雜環境中,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組工特質,在服務中心大局中體現組工作爲、彰顯組工力量;要以爬坡過坎的壓力感,把從嚴治黨要求壓實到每一個黨支部,把新時代好乾部標準落實到每一名幹部,從遞一杯熱水、解一個難題、坐一條板凳的真情中築牢堡壘、淬鍊黨性,讓黨羣魚水情更濃;要以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大力弘揚“安專迷”精神,以精耕細作,把每一項工作都做成黨和羣衆喜愛的“精品”,幹出一流業績。

讀紅色家書,就是要學習革命先烈對清廉的堅守,做質樸純粹、一身正氣的模範者。紅軍的高級幹部方誌敏,被捕時身上只有一塊懷錶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新時代的組工楷模楊漢軍,一生住在建於上世紀90年代牆漏水門開裂的家……這種一生質樸純粹、一身清廉潔白的浩然正氣,無私無慾,觸動靈魂!花以芳香而美,幹部以清廉而貴。組織工作具有特殊性,組工幹部也成爲一些人“圍追堵截”的對象。我們要把“純粹”“陽光”“規矩”放在案頭、記在心間,樹立過硬廉潔作風,始終保持“源頭活水”的純淨。在生活中,要常常清清朋友圈,多交一些基層之友、人才之友、交心之友;在工作上,要常常把工作置於黨員羣衆監督之下,讓組織工作在陽光下運行,抹去“神祕之色”;在平常時,要常常以“畏己知”之心審視自我,時刻繃緊紀律之弦,讓忠誠、乾淨、擔當的新時代組工幹部優良形象伴隨始終。

“我決心向培養者教育者貢獻全部力量,雖然赴湯蹈火而不辭!”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跡,我們要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終如一的奮鬥情懷,朝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向前。

03

家書是維親的傳帶,千百年來,承載着人類獨有的生生不息的血脈恩情,是至親骨肉的貼心話,此,家書價值之所以能抵萬金。而《紅色家書》的書寫人更是在緊張的革命戰爭中將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付諸筆端,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發,於戰火記憶中承載着殷切的思戀與絮絮的囑託……

冷少農,犧牲時年僅34歲,在致其母的家書中說到,“照理我應該把家庭中一切的責任負起來,努力的去完成我一個好兒子,好兄弟,好丈夫,好父親的事業,至少在外面應該努力的做一個顯親揚名的角色,極力的把官做大一點,把錢找多一點,並且找的錢應該全部送回家來,使得家裏的人都享受一點清福,使鄉里的人個個都要恭維我家的人。這樣,我才能稍稍盡一點忠孝,這樣,纔不算忘恩負義。”在自己備受親人惱恨棄絕自己時依然堅定自己的信仰和希望,體及人民,“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爲他們努力。同時我是社會豢養出來的一個分子,我受社會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對她忘恩負義”,這份爲人子、爲人兄的擔當,至今應該垂範後人;“當父母長者的人,應該使兒女幼小者努力於社會事業,爲大多數勞苦民衆謀利益,除痛苦,決不要死死的要盡瘁於家庭”,作爲一名父親,他也依然秉持着這份情懷,以自己堅定的革命信仰和遠大情懷期許着自己的兒子,“爲一般被壓榨窮苦無靠的人們而期許”,這份爲人父的格局,更值得弘揚! 看到一封封直指心靈的家書,一張張觸人淚目的老照片,我們能切身的體會到沒有個犧牲的烈士都是我們如今幸福生活的基石,在歷史長河中,他們是有奉獻情懷的偉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切換時空,英雄不是隻高不可攀地活在故事和歷史中,榜樣就在身邊,你我皆可。

04

我是喜歡寫信的人,到現在我都經常給讀國小的兒子寫信,雖然如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逐漸被現代化的通訊方式所取代,可我認爲書信的作用卻是現代通訊無法替代的,因爲字裏行間會透露出寫者的情感,並以整體而不是碎片化的方式呈現。諸葛亮的《戒子書》、曾國潘的《家書》、《朱子家訓》、《傅雷家書》等經典家書承載着十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也是寫信人理念觀點、心路歷程、真實情感的個性化展示。而《紅色家書》更是字字帶血,句句含淚,讀她們,就如同自己是戰士,正浴血沙場;就如同自己是地下工作者,正“三過家門而不入”;就如同自己身陷絕境,仍矢志不渝……先輩們用樸實無華的話語訴說着對家人的依依牽掛,對事業的一腔熱血,對黨的無限熱愛。

品《紅色家書》,我品出了我們黨的黨風與傳承千年家風的完美融合。我想,學習《紅色家書》就應當讓優良的黨風落地生根,就要讓純樸的家風永遠傳承,用黨風培養家風,用家風促進黨風。總書記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關係的不僅是一身之進退、一家之榮辱,更連着黨風、政風,社風、民風。“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要讓黨風始終如春風拂面,就要強化“四個意識”,特別是政治意識、看齊意識。廣大黨員幹部要把《紅色家書》作爲個人修身立德、增長境界的重要內容,作爲嚴家教、正家風的重要內容,發揚革命先烈家風建設的珍貴遺產,見賢思齊,帶頭示範,建設好家風。 05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不知承載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尤其是在時局動盪、戰火紛飛的年代。而從《紅色家書》中我除了能感受到他們的思念和喜悲外,還讀出了一種力量、一種希望,那種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的第一封家書是何書恆寫給他兩位哥哥的,當讀到他那句“我不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還不如死”我是不能理解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可能是無法體會到亂世裏掙扎求生的痛苦吧。不過我知道雖曾有一句話“寧爲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但我想何書恆一定會選擇做一個亂世中激濁揚清、追尋光明的人!每一封家書都寄託着寫信人的希冀,當我讀到楊傑寫給兒子的家書中談到的“世道艱苦,奮鬥纔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好運氣總是落在有本錢的人身上”時,我突然感覺很親切,就如同我父母在我耳邊叨叨,讓我勤奮努力、腳踏實地一樣。此刻,他在我心中再也不僅僅只是一個革命英雄,一個記載在書中的人物,也是一個殷切叨唸兒子、期盼兒子能做一個有用之人的普通父親。

在這些家書中還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輩們臨死前留下的遺書,在死前他們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兒,他們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業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鴻昌所書的他們是“爲時代而犧牲”,劉願庵所書的“無產階級的意識是不能抹殺的,這是中國一線曙光,我們的犧牲總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樂的”,熊亨翰所書的“餘之死,非匪非盜,非淫非拐,非殺人放火,非貪贓枉法,實係爲國家社會,爲工農羣衆”。他們都是爲心中的理想信念、爲共產主義事業犧牲的,他們至死不悔!

“生是爲中國,死是爲中國”讀到這句時我不禁眼淚盈眶,劉伯堅他生時是不斷追求中國新的出路,追尋他心中和平、幸福、溫暖的中國,而死時他也是無悔、慷慨就義的,爲了他心中的信仰,爲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國!可能我沒有像劉伯堅那樣偉大的志向、那樣無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顆愛國心!在這一刻,我們的心是一樣的,我們的感情是共鳴的!“生是爲中國,死是爲中國”我默默地念着,我放聲的吟着,此時此刻心中似有激情萬丈,熱血沸騰!

我突然覺得我很幸福,因爲我生活在一個先輩們渴求的爲之奮鬥一生並獻上寶貴生命而得來的和平、幸福和充滿生命力的新中國。先輩們心中的希望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達到並且相信在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而他們的力量,那種爲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撓、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決不能漸漸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正是當我們當代人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中國正在蓬勃的發展,身爲年青一代的我們正是要繼承革命先輩們的精神,爲時代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紅色的家書,是一封封染着革命先輩們鮮血的家書!是一封封寄託着共產主義戰士理想信念的家書!是一封封我們當代人無法遺忘時刻牢記學習的家書!

06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個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敵人的威逼下寧死不屈,“爲國犧牲”成爲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在最美好的年華逝去,他們留下的則是一封封載有他們最濃厚情感的書信,這些書信匯成了《紅色家書》——一封封爲了國家而書寫的信件。見字如面,這一封封書信透過鉛字向我們傳達着它們主人的故事與情感。

《紅色家書》,書寫的是壯志未酬的無奈,讀懂的是寄希望於後人的殷切期盼。“壯志未酬奈何天”話盡了每一個年輕壯士的無奈。在最美好的年紀失去生命留下雄心壯志未能實現實屬無奈,但生命雖逝,壯志未逝,“還有後來人”是他們不滅的希望,讓兒女繼承自未完成的共產主義事業,讓革命取得勝利成爲他們的共同選擇。

《紅色家書》,書寫的是未能孝親的遺憾,讀懂的是爲國犧牲的義無反顧。“白髮雙親,未能奉養”,道盡了每一個犧牲的烈士的遺憾,垂垂老矣的父母,蹣跚學步的兒女是他們最大的牽掛與不捨。但“英勇就義——壯!壯!壯!寧死不屈,烈!烈!烈!”成爲了他們的共同心聲,即使有着不捨與牽掛,但爲了國家,仍一往無前,甘願化作革命道路上的一道曙光。

《紅色家書》,書寫的是身陷囹圄的殘酷,讀透的是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心。“縱有垂天翼,難脫今夜險”,寫盡了每一個年輕的戰士所面臨的殘酷現實。爲了共產主義事業,他們身陷囹圄;爲了國家前途,他們危在旦夕。但“朝陽翌日紅光豔,勝利預兆出彩霞”是他們每個人都堅定的信念。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是他們的無上光榮,他們始終堅信勝利是屬於共產黨的,爲了共產主義事業可以犧牲一切。

《紅色家書》,一本值得讀的書,只有讀懂了烈士們背後的故事,讀透了每個人物的家國情懷,才能真正領悟這本書的寓意,才能理解共產黨員四字的光榮與責任,才能更好的爲了國家事業而奮鬥!

07

近日,在省委書記、省長劉奇同志的大力推介下,全省掀起了研讀《紅色家書》的熱潮。作爲一名組工幹部,更應該要作出表率,於是我利用晚上空閒時間,細細品讀了《紅色家書》中的一些篇章,確實讓人感慨萬千,體會頗深。 一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都說“家書抵萬金”,從一封封語言質樸、熱情洋溢的家書中,我們看到了革命者最講親情,最懂真愛,即使他們天各一方,生死攸關,仍惦念着白髮雙親,牽掛着妻子兒女。周恩來寫給妻子鄧穎超的信中既有離別的思念,又有工作上的支持,比起花前月下的愛情多了一份令人稱讚、敬佩的成熟和深沉。

二是讓我更加端正了人生態度。何叔衡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命運並非上天的安排,要積極面對人生。路在腳下,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對於自己走過的路,無論成敗,都不應該後悔。對於未來的路更要靠自己來走,而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走好眼下的每一步,踏實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就組成了未來的幸福。”從這些樸實的話語中,道出了我們面對順境和逆境的人生態度,要腳踏實地做人做事。三是讓我的思想進一步得到淨化。思想的純潔是一名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經過《紅色家書》的洗禮,不僅是讓我增強了黨性,更加激發了幹事創業熱情。作爲一名組工幹部,要不斷淨化自己的思想,始終追求和諧、健康、科學、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升個人的生活情趣,時刻都保持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

08

“傳統是非常重要的。從個人來說,從生到死有一定的時間段,人人如此。唯獨傳統和內在於傳統的偉大精神、智慧與理念沒有時間段,它超越了時間。”

——題記

“我的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爲我的一種生活方式。”2013年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總書記曾這樣說。古人云,“修其身、治其身,而後可以爲政於天下”。對讀書的熱愛與癡迷,貫徹着習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從樑家河的窯洞到中南海的辦公室,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一路走來,他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爲恥,便求知若渴”。青年時代的習近平,對知識有着發自心底的熱切向往。上山下鄉的日子裏,他隨身帶了滿滿一箱子書。爲了借閱《浮士德》,他走了30裏地。在樑家河村,習近平上山放羊也不忘讀書。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啓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4月23日確定爲“世界讀書日”,提出“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到書”。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緊緊追隨總書記的腳步,細細閱讀着如五星紅旗般鮮豔的《紅色家書》,手不釋卷,撫今追昔,鉤沉史海,感受着中國革命鬥爭中創造的紅色文化的偉大自信,這股穿透人心的力量,令我的思想受到洗禮、精神獲得昇華、心靈得到觸動。

綠水青山聚英靈,紅色家書抒壯歌。江西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區、紅土聖地,生長在江西的我,兒時便對井岡山八角樓等革命先輩舊址、英雄事蹟耳濡目染;青年求學時,瀏覽名勝古蹟,在圖書館博覽羣書;工作後不忘讀書、求知若渴,先後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諸多著作,如今又積極響應省委書記、省長劉奇同志號召,與《紅色家書》結下不解之緣。這本承載着最真實、最生動感人故事的《紅色家書》,具體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家庭建設,既反映了他們對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了他們對親屬的深情、對子女的教誨。從中有人感受到人間大愛、革命大義的家國情懷;有人領悟到苟利社稷、舍家爲國的高尚品格;有人傳承了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忠誠信仰;有人身體力行着夙興夜寐、日夜兼程的工作幹勁。而我,在對老一輩革命家強大信仰精神力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同時,更加深刻體會到,這不僅僅是一種民族之魂,一種理想信仰,更是黨在奮鬥歷史過程中積累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他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我常常在思考,總書記提處的“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究竟是什麼?學生時代瀏覽故宮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珍藏國寶,僅僅是展品;參觀長城,巍峨雄偉,僅僅是景點;參觀國家圖書館,諸子百家,汗牛充棟,僅僅是藏書;閱讀紅色家書,直指心靈,觸摸血與火的歷史,僅僅是尺素信箋。凡此種種與文化自信究竟有着怎樣的關聯?

馬克思曾經說過:“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文化的本質和文化自信,便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載體中內在蘊藏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的總體性理解基礎上的。它體現在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貫穿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無論是文物、古蹟還是典籍、家書,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主體是人,而靈魂是載體中內在的精神。

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包括了對中國革命鬥爭中創造的紅色文化的自信。紅色文化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集合,對當代極度需要高水平精神滋養的青年一代非常具有現實教育意義。我認爲,對於《紅色家書》來說,文化自信,信的就是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家書》正是紅色文化的充分展現,老一輩革命家優良醇厚的家風,一直爲人稱頌,是新時代不可或缺的珍貴文化信仰。他們不僅嚴於律己,還嚴格要求親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一生堅守着共產黨員的本色。許多家書都記錄下了這種崇高的精神品格。《明志篇》中“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一息尚存,終當努力奮鬥”等,充滿了錚錚男兒精忠報國的鐵血正能量,展現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中“我的人生觀,絕對不能爲一身一家謀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不要拋棄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在任何地方作事都一樣”、“不論學工、學農,只要好好幹都有出路”等,樸實生動的語言,爲矗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廣大青年修真正己點亮了指引的燈塔,鋪設了未來的坦途;《親情篇》中“家母病重,趕回服伺,親侍湯藥,未嘗廢離”、“只要我倆的心情緊緊的靠攏在一起,一切就沒問題了”、“與人民事業結合必能長展驥足”、“這個時代總是要求我們多向前看”等,既體現了兒女親情的溫暖,又將感情與黨的工作、國家的事業提升到了完美契合的高度,實乃對當今青年人生抉擇最佳指引;《教子篇》中“我們應該以勞動生活爲榮”、“爲人民服務,已成終身事業”、“要從艱苦的過程中,得出雋永的味道”、“在各方面都很刻苦的鍛鍊和嚴格的要求自己”、“要始終一貫的站得正、站得穩”等,句句箴言,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後代的理念,宛如人生最樸實無華的真理,指引着當代青年怎樣做人、做事。諸如種種,《紅色家書》既是老一輩革命家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處理家國關係時崇高境界的充分展現。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誓言,代表着中國共產黨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決心,也代表了近百年來中中國歷史上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而前赴後繼、英勇犧牲的烈士的初心。讀《紅色家書》,字裏行間、時時刻刻,我都深深體會着老一輩革命家追求共產主義,爲國家和人民奉獻一切,矢志不渝、視死如歸的精神氣節和初心信仰。國家危亡之時,無數滿懷熱血與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別父母妻兒,義無反顧走向戰場,救百姓於水火、救民族於危難之中。“爲了中華民族就爲不了家和個人”,一封封沉甸甸的紅色家書,映照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羣羣寧死不屈的共產黨人的身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是他們的偉大領袖,他們身後還有爲共和國的建立而光榮犧牲的370多萬共產黨人。是他們的錚錚鐵骨築成了中華民族邁向復興的堅實路基,這不僅是戰火紛飛的歲月裏的生命讚歌,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長城,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堅定基礎。

社稷蒼生念,拳拳赤子心。總書記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回首來時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捨身爲國、公而忘私的家國情懷,正蘊含着每一位共產黨員在前進道路上所不能忘記的初心和方向。讓我們傳承《紅色家書》中的理想和信仰,汲取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紅色革命精神的營養和力量,在當今“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關鍵節點,將學習閱讀《紅色家書》與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緊密結合,以一片赤子之心、滿腔赤誠之情,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不忘初心使命,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自己青春的力量。

英雄革命家書 篇五

樟、榕二兄:

弟自事變後,毅然走出飢寒的家庭,參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軍,將近九年光景,因不瞭解咱鄉的社會情況,未敢冒然寫信,恐信到家後引起不幸之事件(過去曾以做生意爲名與家寄信兩封,均未見迴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貧苦的日子裏熬煎着的苦命的雙親,及年邁的祖母,他們也許……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們會意味到我沒有直接給二老寫信的意思吧。

由於舊社會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們連年不能翻身的貧困。我們應認識,這並不怪我們的命運不好,也並不是上帝的安派〔排〕,這只不過是自己騙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說法。我不相信我們生來就是要受苦的。難道我們就不會享福嗎?!我們如果還一味的謎〔迷〕信、糊塗,還在祈禱、依賴上帝,埋怨命運,那就成了笑話了。我們還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聽民主政府的話,始終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災難深重的中國少衣無食者,不僅咱一家,弟這幾年來正是爲了自己,爲了這飢寒的一羣,奔波奮鬥。而當這和平建設時期,弟將更努力,爲羣衆服務,爲新社會服務,一待更進一步、更徹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業,而能得到鞏固,那是我的光榮,是父母的光榮,是羣衆的光榮,是新社會的光榮。

回想當初,從家門走出,在途中獨行的我,心中是怎麼興奮,但又是如何悲傷啊!爹孃呀,你這剛能扎翅遠飛幼稚的孩兒,從此就不能顧念到你們了。哥哥呀,我對爹孃應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們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親這幾年來體衰面瘦,顯然是由於長期負着咱一家生死重擔,常受飢寒威脅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適逢父親從遙遠的家鄉,在兵馬荒亂中冒着一路艱險,在昔陽之皋落鎮與我見面了。

父親深鎖着愁眉,睜着一對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說不出什麼來。我突然感到了一種說不出的傷慘。但是父親內心的悲哀又是怎麼樣呢?

第三天,我送父親出了村口,一陣陣的悲酸直涌上心頭來,但在父親面前強爲歡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緒,硬着心腸說幾句安慰父親的話。我望着父親的背影直到看不見時,方纔迴轉身來。在父親面前不忍流下的淚珠才一連串的淌了下來。我簡直想放聲大哭,啊!這也許是最後一次見面吧……一連好幾天,總在擔心着這一段遙遠艱險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國人民的災難,和我們一生所以得到這樣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兇惡殘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國當權者的腐敗無能。

提起來話兒長,記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說,你走後不久,即有壞分子惡意造謠雲:皇軍討伐大捷,八路大部潰散,馮家兒子已斃命疆場……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別是母親)。我聽了,突然心頭狂跳,對惡意造謠者恨之入骨。然憤恨之餘,又不覺悽然淚下。媽媽,我們應擦乾自己的眼淚。我萬一不幸爲人民戰死,那也無須乎〔呼〕哭。你看,疆場上躺着的那些死屍,那〔哪〕一個不是他媽媽的愛兒?

離別之情,一言難盡。我每次提起筆來,即想到我輩一生之患難遭遇,使我心緒撩〔繚〕亂,手指顫抖,簡直寫不出什麼來,只好擱筆而去。哥哥,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氣和決心才寫出來呢。 我現在很健壯,一切均不感困難。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數我自己了,請不必顧念。我在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團任作戰參謀,現駐在安(陽)西曲溝集。來信可交河南安陽交通總局轉九旅第廿六團交我即可。

我在情況許可時回家一探,希千萬不要來找,因部隊駐防不定,或東或西,恐不易找尋。

請即來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嬸母、兄弟姊妹等的詳情。

遙祝

闔家老幼安康!

(來信示知,咱鄉爲平東縣或平西縣及第幾區。)

庭楷

四月廿五號

舊曆三月廿三

【背景鏈接】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平定縣張莊鎮下馬郡頭村。爺爺馮清泰,抗日戰爭初期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村裏最早入黨的黨員之一。到我父親馮庭枋這一輩兄弟四人,父親爲長兄,二叔馮庭榕,三叔馮庭楷,四叔馮庭桂。我父親於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三叔不知道,以爲他還在老家,所以在信的擡頭有我父親的名字。 這封彌足珍貴的家書,是家裏接到三叔馮庭楷從軍8年後寄來的第一封信(此前,三叔曾寄過兩封信,可惜家裏沒有收到)。

三叔雖然只念過高小,但是他用毛筆小楷寫的這封書信,字跡工整,語言真切,字裏行間充滿了階級深仇、民族大恨,表達了對黨、對毛主席、對人民的耿耿忠心,洋溢着對骨肉家人的拳拳親情,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我爲更多地瞭解三叔的生平事蹟,企盼能找到他的照片,爲他短暫而光榮的一生梳理線索,搞清脈絡,從1970年起,我開始尋訪他生前的戰友,追尋塵封的記憶。我還買了許多反映戰爭年代我軍革命鬥爭歷史的書籍,以求從中踏尋三叔平凡而光輝的軍旅生涯的足跡,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開創新世紀的美好未來。

經過長時間的周折查詢,我基本搞清了三叔的革命足跡。

三叔馮庭楷生於1923年,1938年5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3月後任八路軍385旅獨立2團政治處宣教幹事。1940年6月後任385旅14團司令部測繪員、參謀。1943年3月在太行軍區3分區(即3支隊)司令部作戰股任參謀。1945年10月在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隊9旅司令部作戰股任參謀。1946年1月在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隊9旅26團司令部任作戰參謀(正營職)。同年9月在山東鉅野戰役中遭敵機轟炸犧牲。

這封千金難易的家書,被我們精心地珍藏了整整60年。每當我捧讀三叔的遺信,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靜。珍貴的遺書所講的革命道理使我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其中所道出的真情讓我愈發熱愛百姓大衆、敬重父老鄉親,這對我走好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我敬仰三叔,他的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和我的親友尚未找到三叔的照片,對他生平事蹟的瞭解也極爲有限。

在三叔壯烈犧牲50週年之際,我曾帶着花束和祭品,來到他爲革命撒盡最後一滴鮮血的齊魯大地,在無名烈士墓羣前祭奠,向他表達所有家人無盡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