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河南的新版導遊詞

河南的新版導遊詞

河南是中國的功夫之鄉。鄭州登封嵩山少林武術是中華功夫的源頭,享譽海內外。歡迎閱讀小編爲大家準備的範文,希望你們喜歡哦。

 浮戲山雪花洞導遊詞

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鞏義市新中鎮境內,東距鄭州約58公里,西距洛陽76公里,區內有景點126處,景區面積125平方公里。

自古即聞名遐邇的浮戲山,集石英岩、喀斯特、黃土丘陵三種地貌景觀於一體,薈萃北國江南風光於一區,繪成了“天集雲色,地溶石花、山峯奇秀,潭泉生涯,石竅怪狀,林色奇葩,廟宇星羅,勝蹟幽雅”的古代八大名景,具有鞏境“小桂林”之譽。雪花洞的發現,使古景又增新容,實爲中華文明攬勝之名珠。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雪花洞是發育在石灰岩地區的一個天然溶洞,全長1110米,共分三廳一走廊,面積約4000平方米。雪花洞是一個奇妙的地下世界,它“寂靜、幽雅、深邃,洞內終年恆溫,保持在15℃左右,是遊覽觀光的宜人去處。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協會會長朱學穩教授對雪花洞作了高度評價,他講到:“雪花洞因洞道寬暢,洞飾華麗,獨居羣洞之首,爲方圓數百里至千餘公里範圍內可供開發旅遊洞穴的一枝奇葩,是我國中原地區重要的喀斯特區和洞穴之鄉(因這裏有100多個洞穴)。”洞中晶瑩漏玉、玲瓏剔透的石花、石葡萄和石珊瑚等次生化學沉積物佈滿整個雪花走廊,其面積之大,形態之美,在國內外目前發現的洞穴中均屬罕見,可謂是“天下第一雪花洞”。雪花洞內的片片鵝毛大雪的石花堆積於洞壁上,長達173米的“雪花走廊”,恍如兩扇巨大的玉屏,洞壁上朵朵、簇簇、串串的石花、石葡萄、石珊瑚、玉色斑瀾、碧光銀花、鳥語花香,成爲中州大地一棵璀燦的明珠.近些年來,該景區先後籌資3000多萬元,對雪花洞內部進行了整修,修建了小龍池、將軍寨、朝聖城、老君洞等景點,是鞏義市目前接待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個風景區,每年可接待遊客18萬人次,門票收入200多萬元.1987年定爲省級風景名勝區.

 河南信陽楊靖宇舊居紀念館導遊詞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

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距確山縣城15公里,在沒有到達紀念館之前,我現把楊靖宇將軍的光輝一生給各位做一介紹。

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05年2月26日(農曆正月初十)出生在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裏,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愛國運動席捲全國,年僅14歲的楊靖宇投身於火熱的鬥爭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開封織染學校,1926年在該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奉黨團組織的指示,回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楊靖宇被選爲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農民起義,組織了5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4天的激戰,佔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8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長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維持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爲常務委員,6月1日在確山縣城關鎮老虎籠(地名)楊靖宇由共青團員轉爲共產黨員。7月15日國民黨武漢政府叛變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頑固勢力的反撲,楊靖字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歧等同志率部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鬥爭,開闢新的根據地。

9月30日他和李鳴歧、張家鋒、張耀昶等領導了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織中國共產黨確山縣委員會,併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豫南遊擊隊,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楊靖宇將軍曾率部與數倍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的進攻和地方豪紳武裝的騷擾。這支部隊當時控制了東至馬鄉,南至明港,西至縣城,北至水屯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黨中央的指示下,爲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把勝利引向全國,部隊離開平原,奔赴山區,開闢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秋末冬初楊靖宇將軍調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間曾3次被捕入獄,均被黨營救獲釋,隨轉上海,不久由上海調往東北。他在東北期間曾先後擔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中共哈爾濱道外區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反日總同盟會會長、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磐石游擊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東北民主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威子,楊靖宇率領部隊不幸被日軍包圍,在飢寒、疲勞和傷病交作之際,楊靖宇仍堅持戰鬥,最後壯烈殉國,時年僅35歲。出於對將軍的景仰和愛戴,將軍故鄉人民建立了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1966年秋,後在十年**中停工。1981年擴建後開放,建築面積爲4466平方米。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楊靖宇將軍的故鄉確山縣李灣村。

楊靖字將軍舊居紀念館館門朝北,磚石結構,建築宏偉壯觀,雙檐斗拱,琉璃綠瓦面頂。門楣上書“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背面有朱德委員長題寫的“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字跡剛勁。進門一條整潔的通道向南,楊靖宇將軍的石雕半身像面南巍然而立於庭院之中。下有高2米,厚o.8米,寬1.20米大理石底座。上書:“楊靖宇將軍,1905--1940”字樣。南邊是一排九間的展廳,陳列有照片、圖表、油畫等九十二件,較系統地介紹了楊靖宇將軍的生平事蹟。雕像北邊是一座常見的農家小院。門楣上懸掛一塊橫匾,上書:“楊靖宇將軍故居”。院內有北屋四間(西三間一門,東一間另開門),兩間又各有兩間小房。東、西配房各三間,均爲磚木結構,黃色小瓦面頂。院中西側有一棵家槐,是楊靖宇將軍幼年所栽。北屋爲楊靖字將軍的誕生處和他青、少年時代的住所。北屋東頭的一間,陳放着簡陋的桌凳,這是楊靖宇將軍青年時代領導豫南農民革命經常祕密集會的地方,一些重大的鬥爭方略就在這裏產生。東西配房爲展室,內陳照片、圖表、文獻、書籍等一百零一件,着重介紹了楊靖宇青年、少年時代的革命活動,尤其是他領導豫南農民革命時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較爲完整,還有在東北任總指揮時用過的搪瓷碗、軍用鍋、切菜板、皮襖、皮褥等軍用物品以及將軍幼年學習用具三十餘件。這些珍貴文物生動地再現了革命的歷史和將軍光輝的一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兩個文明的生動教材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各位朋友,楊靖宇將軍雖然犧牲了,但他的業績是偉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國人民將永遠深情懷念和景仰他,將軍的英名永垂不朽!

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的講解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展品,或在院內攝影留念。

 河南南陽張衡墓導遊詞

現在我們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張衡。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爲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爲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爲清光緒年間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爲“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爲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爲他後來成爲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00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檯郎中,三年後升爲尚侍郎,次年改爲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爲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爲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6年之久。在這26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臺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臺,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爲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臺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爲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轉動並能準確地觀察天象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他這一發明,對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圖箕迷信之說是一個有力的回擊,對中國天文學的研究是一個偉大的貢獻。渾天儀制成後,張衡又著《渾天儀圖注》,解釋渾天儀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張衡的渾天學說認爲,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圓地方學說要進步得多。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東漢時期,地震時有發生。張衡從青年到中年這個時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個郡國,百姓死傷無數。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促使了他對地震進行研究,決心創制一個測知地震的儀器。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54歲的張衡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地動儀用青銅製成,圓徑8尺,狀如酒樽;中有立柱,連着8個方向的機械;外面有8個龍頭,口銜銅丸;下面有8個蟾蜍,口向上張。哪個方面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口就吐出銅丸;落在蟾蜍口內,發出清脆的聲音,看守人就可知道發生地震的方向,並推測出震源的距離。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師洛陽連續三次發生地震,“地動儀”均有顯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西面的機械發動,銅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們沒有感到地震,有人則認爲地震儀不靈了。但沒過幾天,釋使報告說,那一天隴西郡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可以測到千里之外的地震,這真奇蹟!據英國李約瑟研究說,直到公元1880年,歐洲才製造出第一臺地震儀,這已晚於張衡地動儀1700餘年了。張衡發明地動儀在世界地震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張衡被公認爲是世界地震學的鼻祖。

張衡又是一位氣象學家,他發明了測定風向的儀器,叫候風儀,又名相風銅鳥。銅鳥銜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幹頂端,風來則轉向,便可知風向,這一發明,比歐洲的候風鳥早1000年,可謂世界之冠。

張衡是一位學識淵博、富於創新的科學家。他還發明瞭指南車。車上裝着一個木頭人,不管車子怎麼轉動,但木頭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他又發明了記裏鼓車。車上放着一個鼓,鼓的兩端各坐一個手持棒槌的木人,車輪轉動149周,便爲一里,木人出手擊鼓報告。這些都是用機械原理製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製作出這樣的機械,實在是一個創舉。

河南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