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山東牟氏莊園導遊詞

山東牟氏莊園導遊詞

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山東牟氏莊園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您光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棲霞,現在所參觀的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國家4A景區-牟氏莊園。我是莊園××號導遊員,非常高興能爲您講解,此次遊覽牟氏莊園大約需要2個小時,在此期間您有什麼問題可以儘管找我,希望此次莊園之行能給您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清朝康熙年間,牟氏先祖牟國瓏請風水先生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地理特徵,在這“背靠鳳彩山,面臨月牙河”的古鎮都村擇就了這方寶地,於雍正13年(1735年)始建莊園,歷經牟氏多代人的不斷擴充,到民國初年,在這兩萬餘平方米的土地上,耗白銀43萬兩,營建出480多間廳堂樓廂,從此,這座融封建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的龐大建築羣,永遠矗立在膠東半島這方寶地上。它的存在,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史料價值。曾被專家學者稱之爲“傳統建築之瑰寶”,“地主莊園之活化石”,“民間小故宮”。1988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忠來大門)牟氏莊園發跡人牟墨林一度富甲膠東,名揚齊魯。他的6個孫子皆財大氣粗,互競豪華,大興土木,人各一院。他們極爲注重門面裝飾,以示顯赫門第,張揚氣派,6家大門,首推“西忠來”,它是牟墨林第三個孫子牟宗夔的大門。大門高5米,闊3。26米,門檻高80cm。大門上方的四隻門簪分別雕刻了琴、棋、書、畫四幅圖案,以示書香門第。大門上這副對聯“耕讀世業,勤儉家風”道出了牟氏家族治家處世的理念。耕爲固本,讀爲取仕,勤勞節儉,蔚成風氣,只有這樣,才能秉承世業,永不衰敗。請看大門兩側的抱鼓石,鼓託呈蓮花狀,當年牟宗夔聘請了四名能工巧匠歷經三年才雕琢而成。鼓體上的浮雕圖案栩栩如生,無論是取材還是寓意都表達出了一種高雅的境界。您看這是“福、祿、壽、喜”、這是“姜太公釣魚”、這邊“麒麟送子”、這是“劉海戲金蟾”。從石雕上姜太公散淡的表情上還有劉海對待金錢的灑脫上,都生動地表達了主人當年淡泊名利、追求散淡的情懷。

(請大家跨進大門,繼續觀看)

(石毯):這方用彩石鋪砌的圖案,叫石毯,由於圖案寓意吉祥,又稱“吉祥毯”。石毯的四角各鑲嵌一隻石蝙蝠,居中鋪設三枚石錢,正中一枚石錢的方孔內四角上各刻有一個老寫的“壽”字,寓意是踏福踩錢,健康長壽。這方石毯鋪設在迎門處,是對您的來訪表示歡迎,同時祝願您踏上福、錢、壽,好運伴您走!請大家不要錯過這難得的良機。

序館(一)

1、牟氏家族譜系表

牟氏家族的祖籍是湖北省公安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歲貢生出身的牟敬祖接收朝廷的委任,來棲霞縣任主簿。在他任職時,中國社會剛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改朝換代,棲霞城慘遭戰火的摧殘,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牟敬祖上任以後,因縣令位置空缺,他只好代行縣令職責,又管政務,又管生產和建設,勵精圖治,政績突出,受到朝廷和百姓的一致稱道。他的事蹟在清版的《棲霞縣誌》和《登州府志》上都有記載。後來,他還被朝廷評選爲“名宦”。後世族人稱他爲“名宦公”。卸任後就在棲霞安家落戶,繁衍成族。牟敬祖就是牟氏家族第一代先祖。落戶棲霞以後,牟氏家族一直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走讀書取仕的道路。但是在十世牟國瓏被誣陷罷官後,對仕途失去了信心,樹立耕讀家風,在讀書之餘致力於經營土地。終於到了十四世牟墨林時,在土地上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牟墨林外號“牟二黑子”,也就是牟氏莊園的發跡人。他在繼承了祖上千餘畝土地的基礎上,發揮聰明才智,抓住機遇在大災之年以糧換地,使土地擁有量急劇增加。到他晚年時,牟氏莊園的土地量已達到四萬五千多畝。後經他四兒六孫的不斷擴充,到土改時,牟氏莊園已擁有土地6萬畝,山巒12萬畝,佃戶村153個,四鄉糧倉23處,成爲膠東赫赫有名的大地主。

2、土地、山嵐沙盤

這是牟氏家族的土地、山嵐示意沙盤。棲霞屬膠東丘陵,六山一水三分田。整個沙盤表現棲霞全境的地形地貌,其中淡綠色的部分表示的是當年牟家擁有的靠近河流的肥沃土地和上好的山嵐。當年牟家的土地不僅遍佈棲霞全境,而且還滲透到萊陽、福山等周邊縣市。從這個沙盤上大致可以看出牟家山嵐、土地數量在棲霞所佔的比例和它們在區位上的優勢。

有一則故事很能說明牟家土地山嵐的多少。有一年正月,牟墨林的三兒子牟振到黃縣去看親家丁百萬。丁百萬見親家來了,非常高興,宴席間盛情款待。酒過三巡,丁百萬有些醉意,言詞間開始炫耀自己如何錢多財廣,牟振不吃下風,對丁百萬說:“咱親家倆打個賭吧,如果親家能在我每顆成材的樹上掛上一個小錢,把樹掛遍了,我就把全部山嵐送給你”。丁百萬自深知牟家的山嵐多達12萬畝,山上的樹木密密麻麻,數不勝數,錢再多,也是掛不起的,只好連連擺手作罷。還有一則故事是家人不願接濟乞丐,牟墨林不以爲然的說,給他吃吧,反正他要把屎尿撒在咱地裏。乞丐從旁聽了不免氣得慌,賭氣走了老半天,想“方便”一下,一打聽還是牟家地盤,堅持着又往前走了一程,結果還是沒走出牟家的地界,萬般無奈只得認輸。電視劇中的“槓子”就是依據這個故事塑造的人物。

沙盤上的小房子表示13處大型糧倉。

3、牟氏莊園的建築模型

這是牟氏莊園中心區域的建築,按功能不同分爲居住區和作坊區。居住區分三組六套院落,爲主人牟墨林的六個孫子所居住。各院四至七進不等,皆以中門相貫,側有甬道相通,主體建築均爲二層小樓,主宅儀門居中,配以左右兩廂,均爲四合院型。這套是日新堂,曾是牟墨林的故居,後來世代相承,爲長孫牟宗植所有。(我們進來的大門在這裏)今天我們遊覽莊園的路線就是先看四孫牟宗彝的東忠來,然後是三孫牟宗夔的西忠來,牟墨林故居日新堂,經過虎皮牆,到二孫牟宗樸的寶善堂,從六孫牟宗梅的師古堂出大門,五孫牟宗榘的南忠來暫時未開放。前面這片區域是牟氏家族當年的手工作坊:酒坊、油坊、碾磨房、繅絲坊等。

出序館(一)路上

牟氏家族在落戶棲霞後的很長一個時期裏,由於人少族弱,常受地方豪強勢力的欺凌。在當時,要擺脫這樣的境地唯一的選擇就是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而要想出人頭地地務必要走科舉考試這條路。他們經過幾代人堅忍不拔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在明清兩代,牟氏家族共出過10名進士、18名舉人、7名京官和118名縣官,另外在清朝道光年間,還出現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地主牟墨林,也就是這個莊園的創始人。2008年,在莊園拍攝大型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該劇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結構爲背景,以牟氏家族的興衰爲主線,圍繞各種社會矛盾和家庭矛盾展開了非常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引起了普遍反響。

現在我們就到序館(二)去了解一下牟墨林直系一支的大體情況。

序館(二)

大家請看畫像,這是牟墨林直系一支六位較顯赫的人物。第一位就是一世牟敬祖。牟墨林的八世祖牟道行,二十四歲時中舉,47歲時任河南宜陽縣知縣,後升任直隸真定府同知。從整個牟氏家族出仕情況來看,他的官銜並不高,但是他對從政的理解在整個家族中甚至在中國封建官場明顯高人一籌。在他看來,做官就是興利除弊,就是濟世度人。在任時,興水利、建書院,擴建養濟堂,所做的都是一些非常具體和實在的事。雖然沒有人稱讚他的纔能有多大、謀略有多廣,卻得到了當地民衆的交口稱道,稱他爲“神君父母”,在他離任後,宜陽人還記着他的種.種好處,把他供奉於“七賢祠”,象供神一樣供奉他。

牟墨林九世祖牟鏜,是牟道行的長子。自幼天資聰慧,傳說讀書能一目七行,作文不必起草,一氣呵成。雖然才學出衆,卻官運不濟,多次參加省試都沒考中。順治五年,被朝廷選授爲沾化訓導,卻沒赴任。後來他把精力傾注在下一代上。他共生八個兒子,爲培養他們成才,他親自授課,並寫出範文,讓他們研習、傳誦。到頭來,他的八個兒子中竟有兩人考中進士,當時被人譽爲“能教善誨”。

牟墨林的高祖父牟國瓏,是牟鏜的第八子,是兩位進士當中的一個。52歲時出任直隸南宮縣知縣。他希望自己能和他的祖父牟道行一樣,做一個朝野都認可的好官。可是許多事情往往都和願望相違背,封建官場尤其如此。正當牟國瓏一展身手的時候,一樁官司打到了縣衙。訴訟的雙方,一方有京官作背景,仗勢欺人,另一方是草民百姓,請求伸張正義。牟國瓏毫不猶豫地將欺人一方繩之以法。這件事得罪了京官,結果被誣告罷官。牟國瓏出身於官宦之家,本人交遊又廣,並非不識時務,遭此一劫不會出乎意外,然而心情確實有些灰暗,做官熱情大減。回到家鄉後,樹立起耕讀家風,正是在這種家風的影響下,十四世牟墨林終生致力於土地經營,加之善於把握機遇,終於在土地上暴發了起來;這位牟宗樸是牟墨林的第二個孫子,光緒三十一年,他向朝廷捐了18000兩白銀,換了一個“兵部車駕司行走郎中加三級”的頭銜,在後期的牟氏家族中是品級最顯赫的一位,他到黃縣走親戚,官服加身,夫人鳳冠霞披,鳴鑼開道,好不風光。

兩邊櫃子中展出的是仿製的官服。您看一品帽子是紅寶石頂戴,衣服繡的是仙鶴,七品的是鸂鶒等等。

帳房

這裏曾是牟家的帳房。帳房是莊園的理財機構,也是帳先生集中處理事務的場所。一般設有四、五名帳先生,負主要責任的稱正帳先生,正帳先生上對莊園主人負責,對下管轄着幾名管帳和管外事的帳先生,還管轄着長工、把頭和商號的經理人。權力僅次於莊園主人,待遇也很高,牟家的帳先生年薪曾達500塊大洋,相當於六、七個長工的工錢。

照片上是一部分在牟氏莊園做過帳先生的人。牟家當年挑選這些帳先生時,標準非常嚴格,要求一是祖上口碑好;二是個人人品好,有才氣;三是需要中人擔保,所以在牟家任帳先生的都是德才俱佳之人。電視劇中管家易同林就是典型的代表。

這裏展出的是當年用過的秤、鬥、升、錢櫃、櫃檯等物品。

(出帳房)這套從南至北的院落,堂號“東忠來”,是牟墨林第四個孫子牟宗彝居住過的地方,共有房屋87間,是牟氏莊園中的晚期建築,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組建築。您看鏨牆石均由水磨對縫。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細,都堪稱一絕。來自清華、北大、北京旅遊學院的建築專家和文物專家考證,牟氏莊園的石砌牆是全國傳統建築中最好的。兩塊石頭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打磨不平的地方用銅錢作墊。據說當年莊園主人發給工匠一定數量的銅錢,磨不平石牆就把銅錢墊上,如果磨平了,銅錢就歸自己所有。所以,工匠們爲了留下銅錢,就將鏨牆磨得非常平整。同時,牟氏莊園的青磚、灰瓦皆由豆汁浸泡,可以防風化。不褪色,因而整個莊園雖然歷經百年風雨侵蝕,依然保持了原有的古樸風貌。牟宗彝生於1877年,卒於1944年,畢業於濟南法政學校,擅長撰寫訴狀,所以四鄰八村的村民有不平之事常請他代寫訴狀。閒暇時,牟宗彝喜歡侍弄花草,愛好收藏。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中的侯天來扮演的四爺,就是以牟宗彝作爲原型的。劇作截取了他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等不同生活側面,通過藝術加工,展現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對牟宗彝落拓不羈和刁鑽頑固一面的刻畫,從劇作到演員表現的都非常到位。

東忠來客廳

這是東忠來客廳,是牟宗彝宴客、議事的場所。您看楹柱上的這幅對聯“庭有餘香榭草鄭蘭燕桂樹,室無長物唐詩晉字漢文章”。就非常自豪地告訴大家,當年這院子裏種植的是繪畫名家手下的名貴花木,家裏收藏的是唐詩晉字等等稀世墨寶。客廳內部陳列分爲三部分:東一間是主人牟宗彝看書、寫字和幫人撰寫訴狀的地方;西一間是供客人臨時休息的地方;中間這兒就是主人宴客的地方。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座大廳的用料,非常講究,主樑都是採用直徑80cm以上的圓木,檁條規格一致,排列均勻,給人以高達寬闊、堅固挺拔之感。房屋內部房坡採用方磚做笆,方磚上面鋪有一層柞木炭,這樣既能吸水防潮,又能減輕屋面的重量。

中堂上方這塊彩匾“猶望公安”,是告誡後人,記住他們的祖籍是湖北省公安縣,後世人要永懷故土,銘記公安。

畫像上這位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員就是牟氏第十世祖,牟墨林的高祖父牟國瓏。這裏的詔令,就是清廷敕贈牟國瓏父母,贈其父爲文林郎,其母爲孺人。

東邊牆上的這副詔令是清廷敕贈給牟昌裕祖父祖母的。牟昌裕是牟墨林的本族兄長,進士出身,曾任清朝江南道、河道道、雲南道的監察御史、九省軍門總漕部堂。任職期間,敢向朝廷說真話,講實情,曾建議朝廷取消不許關東地區向外賣糧的禁令,還廢止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文。他的陳奏往往切中時弊,史書上說他“能言別人所不能言”。固而,乾隆和嘉慶兩朝都很重用他,讓他在全國各地穩穩當當的做官,一直到62歲病死在官位上。《山東通志》和《山東歷史人物》都將他列爲名臣。

這副詔令在形式與對面的那幅有很大的差別,是由五種顏色組成的,用於五品以上官員,稱“五彩“。對面的一副用於級別較低的官員,通體只有一種顏色,稱“素面”。

糧 倉

這裏復原展出了牟家當年的糧倉,所存放的糧食主要供莊園內部消費,除此之外,還有23處大型糧倉分設全縣各地,年入庫地租660餘萬斤。牟家土地數量的劇增與大災之年密切相關。據清版《棲霞縣誌》記載,“道光十六年,歲大欠,人相食。”牟墨林瞅準時機,打開糧倉,以糧換地。接着又從東北販高梁,繼續換地。起初,一斗高梁一畝地,後來見供不應求,幾升高樑就可換一畝,兩年時間,牟家的土地迅猛增加。到牟墨林去世時,這個家族已擁有土地45000畝,富甲膠東,名揚齊魯。我們現在看到糧倉所存放的糧食,僅備莊園家人之用。

紫藤樹

這棵有兩百多年樹齡的古樹名叫紫藤,紫藤樹在莊園中經歷了二百多年的風雨洗禮,汲取了天地間的精華與靈氣,是財氣與旺氣的象徵。每年春末夏初,古藤生花,一簇簇,一串串,狀如葡萄,又似瑪瑙,晶瑩剔透,芬芳馥郁,置身花廊,深深呼吸,如品佳釀,令人賞心悅目。

東忠來大樓

大樓是主人牟宗彝飲食起居的場所,基本上屬於他的私人活動空間,這裏原有四扇屏門,平時總是關閉的,傭人和家人出入都是從兩側通過,只有在貴客來訪的時候,纔打開請客人從正中進入,而隨從人員還要從兩側通過。看得出,當年這裏是一個非常講究尊卑貴賤的地方。今天光臨這裏的都是貴客,請大家從正門通過。

也許有心的朋友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咱們莊園的正房都有前後門,而且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這就是牟氏莊園的三怪之一:穿堂門一線開。

大樓爲二層五開間建築,一層是牟宗彝的起居室,東廂曾是他兩個女兒居住的地方,後來由他第三個小妾居住;西廂是牟宗彝個人的專用伙房。

在封建社會裏,尊卑貴賤是地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內容,這種不平等關係,不僅從這裏的居住分配情況上反映出來,而且從他們一日三餐飲食標準上也表現得非常突出,他們在飲食上分爲三個等級,即大竈、中竈、小竈三竈制。小竈爲主人一個人獨享,不固定飯菜的品種花樣,根據主人的臨時喜好開竈;帳房先生、教書先生和家人享受中竈,中竈飯有固定的標準,一般是饅頭、米飯和大鍋爛菜,逢年過節按當地習俗改善伙食;僱工和傭人執行的是大竈標準,以餅子和鹹菜爲主,農忙季節可隨機改善,以示犒勞。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三怪中的第二怪——炕洞設在寢室外,當年在膠東,家家都睡火炕,而牟氏家族獨創在室外燒炕既衛生又可以防止傭人隨意出入主人的臥室,尤其沒有火災隱患,可謂一舉三得。

樓上是牟宗彝讀書、寫字和欣賞字畫的地方。

傳統農具展

本展室我們陳列出了近代在膠東地區佔主要地位的農業生產工具,涵蓋了播種、劃鋤、灌溉、收穫、運輸和脫粒等環節,基本反映了本地區近代生產力水平的基本情況和麪貌,是我們瞭解近代膠東農業的一個形象窗口。

它們大多數已經退出了生產領域,但還有一部分作爲現代農具的補充,還在一定的範圍內沿用。

碾磨房

這裏是牟家當年的碾磨房。這裏的碾子和磨是當年加工麪粉的主要工具。這裏加工的糧食主要供給家人和傭人,也用來施捨饑民和乞討的人。

施捨是牟家當年創下的規矩,要每天早晚兩次向來莊園乞討的人發放一塊玉米餅子,不論大人和小孩,每人一份。這個規矩一直在牟家傳承,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這些文物無不炫耀着各自的價值,也珍藏着主人當年那些鮮爲人知的生活。

東忠來小樓(少爺樓)

這座小樓,原來是牟宗彝的兒子和兒媳居住的地方,人稱“少爺樓”,現在用做展出一些民間彝器珍寶之用。

1、這組花瓶出自清朝同治年間,其中最高的那個是當年從日本進口的。兩邊是景泰藍瓷器。

2、火盆是當年取暖的用具。

3、這是當時的食盒和熨斗。

4、這頂小轎是專門供小姐和小少爺們出門的交通工具。

5、這件蟒袍是牟宗樸捐官以後朝廷賜給牟宗樸夫人的,與捐官的級別相對應,爲一品夫人蟒袍,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6、這是牟宗樸穿過的竹節涼衫,由細小的竹節連成,夏天穿在身上,會感到特別涼爽。

7、這塊精美的石頭,叫做響石,用硬物一敲,就會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響,人稱“會唱歌的石頭”,其質料價值在黃金和白銀之間。

8、這兩套螺鈿櫃,是宮廷用品,相傳是慈禧太后用過的,抗戰時期,日寇準備把它從煙臺港運往日本,被許世友將軍領導的部隊截獲,幾經周折,現存於牟氏莊園。上面的圖案是由獸骨、貝殼、玉石、金絲鑲嵌而成的,美觀精緻,價值連城。這一套上的圖案王母娘娘召集各路神仙舉行蟠桃盛會的場面,另一套表現的是八仙過海的情景。

9、這是1979年莊園維修時,在“日新堂”大院出土的銀元寶那次一共發現50個,每個重50兩。是自1946年以來第五次發現。

10、這是大臣上朝面君時用的笏板,用象牙做成。

11、這是皇帝賜給重臣的銅錘,是威嚴和特權的象徵,它曾經凌駕於王法之上,威震八方,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它畢恭畢敬。通過這兩件文物,可以聯想到百官朝聖,三呼萬歲的隆重場面了。

小樓舊址

這裏是牟墨林的第三個孫子牟宗夔的住宅,堂號叫“西忠來”,共六進五個院落,建築格局與“東忠來”大同小異。與東忠來的少爺樓相對應,這裏曾經也有一座二層小樓,是牟宗夔的兒子牟煜起居的地方。1939年,大漢奸劉桂堂(劉黑七),受日寇指使,帶着幾千名僞軍闖進牟氏莊園,向當時正身患重病的牟煜索取財物,遭到拒絕後,就放了一把火把小樓燒掉,牟煜也被這場大火奪去了生命。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小軍閥、日僞漢奸和舊政府,爲了招兵買馬擴充勢力,曾接二連三地向牟氏莊園發起募捐;或者綁架勒索,或者武裝搶劫,使牟家財力元氣大傷,這是牟氏莊園走向衰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原因。

西忠來

與東忠來相比,西忠來除了堅固、美觀、方正、對稱的特點以外,這裏非常注重對一些建築物構件的藝術加工,比如大樓後門上方的彩繪裝飾“鯉魚跳龍門”、“鶴鹿同春”都是建築工藝中的精品。

莊園的花窗構思新穎,做工精細且款式多樣。按照幾何圖形的排列、連接、旋轉等多種變化設計花窗圖樣,形成了“雙錢貫穿”、“繡球垂聯”和“萬字回折”等多種造型。花樣翻新,迴避雷同和重複,產生了一種競相媲美,相映成趣的效果。

西忠來大樓

大樓建於清光緒年間,原來是牟宗夔的起居室,後來由於當年牟煜的女兒們曾在這裏居住,所以,人們稱它“小姐樓“。

大樓一層分爲兩個展區,東一部分復原了小姐的寢室;西一部分展出了牟家小姐們當年的刺繡品。牟家的小姐雖然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但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她們仍然要坐守閨房,足不出戶,天天在閨房中做一些針線活打發時光,久而久之,她們的刺繡技藝竟爐火純青,繡出了一個個自由自在的生靈,表達了她們對自由世界和七彩人生的嚮往和追求。

西廂是一棟一面坡的二層小樓,曾作過牟家的私塾,牟家子弟在這裏讀書習文,接受教育。他們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後學《四書五經》和《千家詩》,辛亥革命後,改學民國課本,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和常識。

樓基的下面,是一處地下室,在_期間曾被曲解成關押窮人的水牢,以訛傳訛。其實這是儲藏蔬菜和魚肉的地方,具有冷藏保鮮作用。

在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中,導演看好了這個院落的建築環境和層次,把他作爲當家人姜振幗的住處,許多重要場面都是在這個院落和門前的巷道完成的。

體恕齋

牟氏族人一直人才輩出,清朝著名的書法家牟所、經學家牟庭、監察御史牟恆、牟昌裕等都出自牟氏家族。而大批人才的涌現,是與牟氏家族當年嚴格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體恕齋就是進行家族議事、教育子女的場所。“體恕”的意思是體諒和寬恕,而這也表明了牟氏家族一貫寬厚待人的生活態度。

早期的牟氏家族非常認同《朱子家訓》。要求後代必須熟練背誦全文,並嚴格遵守。這裏懸掛的《朱伯廬家訓》,就是由牟氏第十五代人,有“南何北牟”之稱的書法家牟所書寫的。“南何”是指何紹基。

而第十世的先祖牟國玠還結合自家的情況,制定了《體恕齋家訓》。在家訓中涉及了道德、修身、治學等十八個方面,又被稱爲牟氏“十八訓”。並強調和突出了道德爲先、崇尚先人的教育理念。

您看,這副對聯“霜露興思遠,箕裘繼世長”就表達了牟氏後人對祖先的崇敬。

但是,孩子們的天性世貪玩。這就難免違反嚴格的家訓條例。對於違反家規的孩子,家族中的長輩會對他們進行處罰,並且把處罰條例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下來,成爲《體恕齋家訓規則》,代代相傳並嚴格遵守。

請看這副楹聯“華祝壽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堂開師百忍忍垢忍氣忍性情”就體現了道家“忍”爲上的處世哲學。

這裏的擺放的蒲團和板凳(寸凳)就是進行處罰的工具。如果子孫不思進取、學業無成,甚至連父輩也要一同被罰跪或挨板子。

而接受了優秀家庭教育的牟氏子孫,無論是爲人處世或是治學持家,都能以平和寬厚、樂觀豁達的心態去生活,從而成爲了當時山東的一代望族。

日新堂

“日新堂”是牟氏莊園最早的一組建築,它建於1735年,那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建築比較零落。直到後來牟墨林當家以後,才逐步形成規模。

這裏曾是牟墨林居住的院落,莊園的許多重大決策都是在這裏完成的,被看成是牟氏莊園的發祥地,牟墨林去世以後,這裏一直被後世的長子長孫來繼承,與其他院落相比,這裏更有歷史滄桑感。

祭祀廳

這裏是“日新堂”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的場所。門前的楹聯“專心唯危唯微唯精唯一,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體現了牟氏祖先對於子孫後代在讀書做人時的嚴格要求。在封建制度下,人們把祭祀看的很重要,以爲是贍養的繼續,是孝道的體現,因而就特別虔誠。牟家作爲大戶人家,祭祀活動比一般人家更爲隆重,更爲繁瑣,特別是在農曆大年期間。不過,牟家在農曆年期間的祭祀事務,不是他們的家人操辦的,而是由本族一位通曉祭祀程序儀式的人代勞。農曆“臘八”這天,祭祀人就要來灑掃祠堂,趕做祭品;臘月二十三這天是農曆“小年”,這一天要祭祀竈王爺,傳說這天竈王爺要上天庭彙報各家各戶一年來的表現。只有讓他滿意了,他在玉帝面前才肯多說好話,才能保證全家平安,就是所說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這次祭祀是馬虎不得的;自臘月二十八日開始,要每天三次給各路神仙上香,這是爲了保證提前回家過年的先祖不受冷落;到了年三十晚上,估計列祖列宗全部到齊,這時廳內便香菸繚繞,燭光通明,牟氏後人紛紛前來祭奠叩拜,以盡孝道。大年期間的祭祀活動要持續到農曆的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前後長達二十多天。

牟氏租佃

本展室主要通過泥塑的三個情節,展示牟氏家族當年收租的情景。

1。 佃農繳租

牟氏家族在棲霞境內的153個佃戶村中,都設莊頭一名,是莊園財務機構中的組成人員,直接與佃農發生經濟往來,佃農稱其爲”二地主”。莊頭忠於地主,地主又以優裕的經濟利益收買莊頭,使其死心塌地的爲地主效力。莊頭享有幾畝地免租的報酬。負責對全莊戶的土地、山嵐、房屋實行管理,有權頂租地的畝數、租額和糧色;決定長租減租、收租、糶糧;牟氏家族還收買不少管差的人,佃戶們稱他們爲“狗腿子”(包括莊頭和帳先生)。地主爲進一步收買他們,收租糶糧是允許“一石按九鬥糶,餘者歸個人所得”。這樣以來,狗腿子門就更加猖狂的榨取佃農地租。每到夏秋季節,由帳房先生帶領的收租隊伍騾馬成羣,浩浩蕩蕩,分趕個佃戶村收取地租,佃戶村的莊頭則穿着長袍馬褂,翻着帳本,打着算盤,盛氣凌人的做在帳桌前,指使跟隨人員,檢查糧食乾溼成秕;挖糧時,又在裝滿糧食的木鬥上用腳猛踢兩下,糧食立即下沉一層,然後再添滿糧食,用刮板一刮,多餘的糧食就歸莊頭所有了;他們對租糧糧色要求甚嚴,專收上風頭籽粒飽滿的的糧食。佃農只能啞言無聲的忍耐,否則,就會被抽地封門。

這是牟氏家族收租是的風車。(北山牆處)

2。 抽地封門

牟氏家族有6萬畝土地,他們靠出租土地,向佃戶收取地租,以維持封建地主 的家庭生活需求。在封建社會,土地是窮人的“命根子”,也是地主的“搖錢樹”。牟氏家族就是憑藉土地之本,以地租的形式獲得大量的剝削收入。牟氏家族對土地租額的規定,經歷了由輕租額到重租額的發展過程,這與其由發展到壯大,由興盛到衰亡的不同階段有着直接的聯繫。具莊園地冊記載:在清代嘉慶至光緒初年,莊園處於發展壯大時期,收取的地租一般在畝數產量的四成左右,到莊園呈現衰亡後期,地租一般在畝數產量的五成或六成。佃農辛勞一年,所剩無幾,難以餬口,遇上歉年,遭遇更慘。如民國十二年(1923年)河口村三代佃戶於進財,因積年欠租,大年三十被抽地封門,失去棲身之地,只好搬到婁家村落戶。

3。 增加地租、

自20世紀20年代後,牟氏家族成員逐步陷入了奢侈腐x的深淵,揮霍浪費現象日趨嚴重,如吸食煙年耗白銀達13000兩,一度是莊園經濟陷進入不敷出的境地,爲彌補虧空,據新編《棲霞縣誌》載:牟氏地主莊園在1923年、1928年兩次大增租,加租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達畝產量的五成或六成,佃農門怨聲載道,忍氣吞聲,不敢反抗,否則就被抽地封門,失去賴已生存的土地。

日新堂大樓

“日新堂”是牟墨林的長孫牟宗植曾居住的地方。按照封建家規,長子長孫所繼承的祖業的份額要多於其他子孫,於是,“日新堂”便成了六大家的首富,在莊園六大分支中最負盛名。“日新堂”的主人希望“日新堂”象這個堂號一樣,日新月異的興旺下去,但事與願違,日新堂卻一直財旺人不旺。自牟宗植過世以後,他的獨生兒子牟煚,牟煚的獨生兒子牟紹堃都相繼英年早逝。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這座大樓便成了牟宗植的夫人鹿氏和兒媳姜振幗婆媳兩代寡婦主宰的天地。(蠟像)這就是牟宗植的夫人鹿氏。

姜振幗出生在黃縣城的一個書香門第。雖未進過學堂,但她有一個庠生兄長,自幼隨兄長讀了許多儒家經典,再加上天資聰慧,許多文章竟能背誦如流。嫁進牟家以後,她只想作一個品行端莊的少奶奶,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敬老攜幼,管好滿院的花花草草。至於大院外面的事情,應該由男人們去管,她向來不願過問。她的丈夫去世以後,她卻責無旁貸地成了日新堂的當家人,面對這份權力,她不感到得意,面對龐雜的家務,她也不感到沮喪,她只是不願讓祖宗的這份家產敗落在她的手上,開始平靜地打理這份家業。出乎意料地是,她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管理才能。正像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所表現的一樣,處理大小事情竟表現得胸有成竹,得心應手。她定期聽取帳房先生的彙報,並親自審查賬目,發現問題,決不姑息。因此,無論是佃戶,還是帳房先生和傭人都怕她三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姜振幗舉家遷往煙臺。先是承租了一幢現代洋式樓房,一年後在煙臺山購置了佔地4畝的二層樓房一幢,還購置土地建花園2畝,平房10間。至此,她由牟墨林的重孫媳婦一下躋身於煙臺的社會名流。她的爲人處事和坎坷經歷,引起了世人關注,被多次演繹成小說,搬上屏幕,主要有小說《寡婦樓逸聞》、趙奎娥主演的電視劇《莊園軼事》、袁立主演的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

殯儀廳

這是“西忠來”大廳,廳內摹擬展出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新堂”的女主人姜振幗爲其公爹牟宗植、丈夫、兒子和陰魂兒媳發殯的盛況。

按照牟家的習俗,夫妻一方去世不得下葬,要等到另一方去世後一同下葬。這一規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被牟宗植的兒媳姜振幗打破,她沒有等到她與婆婆壽終正寢,而提前爲其公爹、丈夫、兒子舉行了這次規模浩大的殯葬活動。

舉葬之日,人山人海,送葬隊伍從起丘地到落葬地浩浩蕩蕩綿延十餘華里。數百件陪葬品依次擺開,佔地六畝之多,姜振幗付之一炬,大火三天不熄。

最前方有開路的打道鬼,後面是敲鑼鬼,這倆個高大的是開路神,接着是班朝鸞駕,後面的陪葬品依次擺開,佔地六畝之多,有紙紮的金山銀山、金庫銀庫、房子牛馬等等,還請人紮了四出名戲“三岔口”“打魚撒家”“武家坡”“蘇三起解”。這些是奏哀樂的、僧人道士超度亡魂、放三眼槍。接下來是爲死者打的幡子,有“珠幡”、“香幡”、“陰魂幡”等,後面的雪柳用來渲染氣氛。這是死者的牌位。這邊是送葬的親朋好友。這些身穿制服的士兵是當時姜振幗專門從煙臺請來維護秩序的警察。後面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賢孫。接下來是祖孫三代的棺槨,第一頂是牟墨林的長孫牟宗植的,由於去世的時候是60多歲,在當時是花甲之年,所以辦的喜葬,用的是紅轎子,有64個人爲他擡。第二頂是姜振幗丈夫牟炅的,下一頂是姜振幗的兒子牟少坤的。牟少坤去世的時候只有18歲,因爲他看上自家佃戶的女兒,母親因爲門第相差懸殊極力反對,最終他憂鬱而死。去世之後,母親非常後悔,爲他娶了一位門當戶對的陰魂媳婦。這最後一頂就是陰魂媳婦李氏的棺槨,比他早死於3年。這次大殯,共用去小麥一百多石,黃酒八千多斤,現大洋一萬多塊。規模之大,耗資之巨,令人咂舌!而祖上的遺訓也隨着哀樂聲與幾百件陪葬品一起煙消雲散,“耕讀世業”和“勤儉家風”成了門面擺設,牟氏家業從此日漸衰落。

牟墨林故居

現在我們進入的這組院落就是發家人牟墨林當年居住的地方。牟墨林,太學生,生於1789年,卒於1870年,享年82歲,一生娶一妻四妾,生五子六女。乍一看擁有百萬財富的牟氏家族發跡人牟墨林其住宅並無豪華氣派之處,與你的想象差距較大,甚至有人認爲這不可能是牟墨林的故居。其實不然,這處故宅大有奧妙。相傳,據各方風水先生反覆查驗,這裏是“旺氣”與“靈氣”的匯聚點。爲了鎖住這個難得的地脈,就營建了這處左右兩間凹出,中間三間凸進,形如古鎖的房子。

牟墨林一生崇尚勤儉,家居擺設也反映出他的追求和愛好,所用傢俱多爲明式造型,具有簡潔明快的風格,也反映了他處世散淡,不追名逐利的性格特徵。他在穿着打扮上也不講究排場,冬天穿件破棉襖,腰間紮根草繩,經常揹着糞簍子到田間去幹活。有一次,一夥土匪衝進莊園要綁架牟墨林,爲首的的見一位拾糞的老人從院裏出來,便厲聲問道:“牟二黑子在哪裏?”牟墨林急中生智,用杴向裏指指,示意在裏面,爾後趁機脫身。

牟墨林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何能讓後世子孫永久地守住這份家業併發揚光大,首先涉及的就是“人本”問題。他爲沒有房屋的農民提供住房,以較低的地租吸引佃戶,花高薪聘請懂管理、守信譽的帳先生組建“智囊團”,這些舉措,在今天看來都不過時。牟氏家族能夠興盛二百年,除管理方面的因素外,還有一種人格上的力量世代相傳。在中國封建社會,那些有所建樹的人物,他們大多以儒家思想爲主體構建自己的人格,並用這種人格去影響和要求他們的下一代。牟墨林在臨終前,把他的兒子們召到牀前,對他們說,我生平無絲毫浪費,扶困濟厄,終生不悔,你們兄弟一定要繼承下去!這並非堂皇的場面話,是一個父親在臨終前向兒子們說的體己話,態度是誠懇的,用心也很良苦。

牟墨林綽號“牟二黑子”,對於這個綽號的來歷,以前的說法是因爲他的心腸黑,其實是有失公允的。據清版《棲霞縣誌》記載,說牟墨林“善務農”、“善用其財”、“無慳吝心”等等,還有一些具體事。一是說道光十六年,棲霞大災,牟墨林開倉賑災,災民們蜂擁而至,家人勸牟墨林說:“照這樣賑濟下去,你糧食再多也會不夠用的,就到此爲止吧!”牟墨林卻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凡能多救一個是一個”。還有一件事情,棲霞縣令方傳植準備建造“霞山書院”,在社會上籌集經費,當時牟墨林就頭一個響應“出制錢五百千”,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紛紛響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籌款計劃。

牟墨林是牟氏莊園的發家人,同時也是牟氏莊園的靈魂性人物。他的一生是成功的,而且具有傳奇性。他留給後人的不僅是雄偉壯觀的莊園,更多的是一種人格力量和經營理念。

(小故事)有一次,牟墨林與夥計到煙臺販賣貨物,他看見客棧旁一家商店裏有大批馬鞍子出售,價錢也很便宜,便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裝聾作啞地問店主:“你店裏這小凳多少錢一個?”店主見他傻里傻氣的,連馬鞍子不認識,便以藐視的口吻回答道:“一文大錢一個,你買得起嗎?”牟墨林掃視了一下,佯裝摸了摸口袋說:“點貨吧,錢不多了,先買五百個。”店主一見,頓時傻眼了。要賣吧,賠慘了;不賣吧,有失信譽,只好打掉牙往肚子裏咽。當下牟墨林僱了騾馬將馬鞍子運回了棲霞。棲霞是山區,騾馬毛驢是主要運輸工具,馬鞍子大有市場,牟墨林這麼一倒手,賺了不少錢。

院中這棵古樹,學名紫薇,俗稱“百日紅”,當地叫“癢癢樹”,是牟墨林的伯父親手栽種的,已近200年的樹齡,至今仍然是花勢旺盛。花開時節,蓓蕾初綻,燦爛如霞,莊園主人藉此寓意日子紅火,常勝不衰。當地人非常看重這棵古樹,並加以崇拜。

空中煙囪及屋脊六獸

人稱“牟氏莊園有一怪,煙囪立在山牆外”。請各位朋友觀看空中這個三級收縮寶塔式煙囪,它建於山牆頭外探出的石條前端,造型別致,標新立異,狀如小塔凌空。據建築專家考證,這樣做煙囪,既能防火,抽力又大,又使莊園建築藝術裝飾,美觀大方。

再看房脊上的“屋脊六獸”,它起着以毒攻毒的避邪作用。從前端依次向後分別爲“走投無路”、“幫子望月”、“隨風打旗”、“爲虎作倀”、“趕盡殺絕”及龍生的第八子“螭吻”(猛禽“鴟吻”)

酒坊、藥鋪

早期的莊園作坊,主要有酒坊、油坊和粉坊,原料來自於地租,產品用於族人自身消費,這時期的莊園經濟完全是自給自足的封閉式自然經濟。

這是牟家的酒坊,牟氏家族專門僱域,常年釀製黃酒和白酒,供家人飲用。

隨着手工作坊的進一步發展,從二十世紀初,牟氏家族相繼開辦了雜貨店、繅絲坊、錢莊、當鋪和藥鋪等,其目的主要是營利。爲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他們把資金開始轉投到大、中城市,曾在煙臺設立了“宏興德”花邊店,在上海設立了“宏興德”分號。莊園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構架開始鬆動,資本主義萌芽日漸萌生。

請各位到牟氏藥鋪繼續觀看。

石砌花牆

請各位注意,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堵石牆,是於清同治年間砌成的。由於牆面用五色雜石砌成,色彩斑斕,人稱“虎皮牆”,你若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只見一堵牆而已;你若運用悟性仔細閱讀品味,那你眼前便是一道詩意盎然的亮麗風景線。

話說當年,莊園主人衷情自然,差使大批工匠,沿遠近河道精選各類雜石,按主人的創意和花匠的設計,利用石頭的自然形狀和色澤,調動“寫實”、“寫意”手法,創作了這副古樸雋秀的圖畫長卷,給這些不起眼的雜石賦予了永恆的藝術生命和較高的美學價值。

先讓我們看一下花牆下面的鏨牆,歷經百年風侵雨襲,牆體仍然平整如鏡,石縫如絲,堅固如初。

1、制錢蓮花圖

這是一副由制錢和蓮花組成的圖形,上方是一朵盛開的蓮花,花朵端莊,花瓣均勻,形象逼真。其下方用13塊規則石料組成了四枚大小均等、上下差疊的制錢,整個圖形左右對稱,結構嚴謹。

自古以來,蓮花都是純潔高雅的象徵,而銅臭卻爲世人所不齒,把制錢和蓮花捏合在一起,好象有點不倫不類,實際上,這是莊園主人的一種自我標榜,用以說明自己雖然腰纏萬貫,卻超凡脫俗。

2、“蓮生貴子”圖

這個圖形,意爲“蓮生貴子”,畫面的主體部分由一盆盛開的蓮花、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和一枚婷婷玉立的蓮子組成。其造型生動活潑,秀美雅緻,不落俗套,洋溢着勃勃向上的生機。

在封建社會裏,娶妻育子爲的是宗族延續,若人丁不旺,便是愧對祖宗,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蓮生貴子”圖,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求子心態。

3、“花好月圓”圖

這是一副梅花圖案,在表現手法上大膽誇張,卻不失原貌,把梅花形態表現得清晰、圓滿、賞心悅目,再加上圍轉放射狀紋樣的陪襯,使它宛如天上的一輪滿月,對人們表達着“花好月圓”的美好祝願。

4、“大吉大利”圖

這是一副雄雞報曉的寫意造型,在表現手法上,追求含蓄,禁忌淺露,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把雄雞啼鳴那一瞬間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而其它與神態無關的部分,一略而過,表現出一種含蓄樸實的美,因而,更富有藝術魅力。它反映了人們對“大吉大利”的追求和祈禱。

由於花牆的設計者刻意追求對事物的概括、抽象、提煉和昇華,因而在表現手法上,往往把造型置於象與不象之間,使觀賞者見仁見智,感受不一。因此,我們在觀賞時,只有藉助於豐富的聯想,才能完成和加深對這一藝術成果的真正理解。在後面圖形中,有一副寫意造型,表現的是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烏龜。據說,誰發現了它,便可以長壽,請大家細心觀察。

寶善堂

寶善堂建於清光緒年間,它的主人是牟墨林的二孫牟宗樸。牟宗樸,字子孺,號茂卿,生於1868年,娶二妻三妾,生二子三女。

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以牟宗樸爲原型,塑造了一個“二爺”形象。他性格有點孤傲,比較看重身份和地位。光緒三十一年,他花了18000兩白銀捐了一個官銜,叫做“兵部車駕司行走郎中加三級”相當於“從一品”,還配給他執事一套。雖然說是個空頭銜,卻也挺風光,出行時可以穿一品官服鳴鑼開道,縣衙裏的縣令還得上門拜訪他。風光了幾年以後,換了民國,牟氏莊園慌亂了一陣,又恢復了平靜。辛亥革命雖然把他的官銜革除了,卻並沒把他本人怎麼樣,後來還當了棲霞商會會長,成了棲霞的四大鄉紳之一,心裏還是樂顛顛的,但作爲一介鄉紳,很難預料局勢變幻,更不能預測吉凶禍福,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中國社會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牟宗樸以大財主和商會會長雙重身份,成了土匪、軍閥敲詐勒索的主要對象,好幾次把家產賠上不說,差點連命搭上。後來,終於受不了土匪、軍閥的反覆折騰,氣火攻心於1930年病故。

現在寶善堂大廳展出的是牟宗樸慶壽時的部分場景。

這個壽幛就是1927年牟宗樸60大壽時,請湖南藝人歷時一年刺繡而成的,此壽字由一支主幹、九個分支,27朵牡丹組成。隱含1927年之意,當年大壽共慶了3天,宴客六十餘桌,耗資六百多塊現大洋,極盡奢華。光是匾就收了十幾塊,您看這裏懸掛了幾塊有“椿樹長榮”、“花甲重新”、和“南極生輝”。

這幅詔令是朝廷發給牟宗朴父母的封誥。清末,國庫虧空,清廷提倡富人花錢捐官。牟墨林的子孫們爲了提高社會地位,多數人都投入當中。牟宗樸是這些捐官人中捐的品級最高的一位,捐官之後,牟宗樸在一些場合身着一品官服,乘轎外出時,打十三棒鑼,甚是風光。不過,七年之後就換了民國,曾經爲了逃避土匪,化妝成了木匠,倉皇出逃。清末捐官在牟家也十分盛行,除卻牟宗樸外,捐官的還有牟墨林的二子、三子、四子、五孫、六孫等。

這套組合餐具,叫做“九子碗”,做成蝙蝠的形狀,擺放成銅錢造型,上面還繪有魚的圖案,取意福祿有餘。茶碗四周描繪的是惟妙惟肖的“百子圖”,表現出主人對多子多福的期盼。

這些瓷器是1958年翻新牟宗樸老宅悅心亭時出土的,多爲同治年間製造,上面繪有固龍的圖案,只做觀賞用。

喜堂

這裏是“寶善堂”寢樓,是牟宗樸及其妻妾當年居住的地方,現在展示了本地的婚俗文化。當時成親的程序十分繁瑣,分訂親、上轎、迎娶、拜天地、入洞房等步驟。

1、訂親 男方把訂親信物裝到花盒子裏送到女方家。兩家預定下結婚的日子,所以訂親又稱“過盒子”和“送日子”。

2、上轎 這一天,新郎先拜自家家廟、長輩,在太陽落山前坐轎趕到丈人家,吃過晚飯後,拜丈人族譜和丈人家的長輩直到深夜。

3、迎娶 孃家把花生、大棗等吉祥物裝到箱子裏,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上花轎,到男方家後,有幾項規矩要依次進行,首先是爺爺滾圓墩,姑姑平小蓖。當地有句俗話“爺爺滾墩子,來年抱孫子,姑姑平小蓖,來年抱小侄”。

小姑子還要持熨斗爲新娘烤烤手腳,“烤烤手腳暖烘烘,婆家興旺添人丁”。

新娘進婆家門時要手中抱着葫蘆,口裏含着米飯,跨過帶有銅錢的馬鞍,馬鞍是用來避太歲這個穢星的,銅錢用來買路,葫蘆表現出對多子多孫的期盼。

進門後婆家還要爲新娘擦點胭脂粉,說是“擦擦粉,點點胭,我家媳婦能拔尖”。

4、拜天地,入洞房

當天上午就要把洞房佈置好,找位屬相相合的婦女看守,不讓外人隨便進入。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共飲合婚酒,百年好合運長久,吃長壽麪,“你一口,我一口,留給父母能長壽”。

牟家學堂

牟氏家族自第十七世牟國瓏罷官後,一直秉承“耕讀並舉”的家風。在耕種之後,讀書成爲第一要務。所以,當年牟墨林爲方便家族子弟讀書,便出資興建了棲霞地區的第一個學堂――牟家學堂。後來,牟氏家族還興辦了一處“振古國小”,爲振興棲霞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但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牟家學堂和振古國小都遭到破壞。

學堂採用四面圍合的格局。北大廳及東西廂分別陳列最富中國文化內涵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大家請看庭院設計採用中國傳統對稱園林的佈局方式,中間是講壇,講壇中心放置“文鼎”,表示“文以載道,道亦爲天”之意。鼎後正北是孔子的塑像,體現了中國文人對儒家先聖的敬重。四周還點綴象徵琴棋書畫的雕塑作品。

(順右手邊走)這邊陳列的是官學場景,復現了古代官學教學和科舉考試的情景。這是私學場景,則體現當時社會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課餘生活。

(走進北大廳)這裏擺放的是被譽爲“天下第一龍硯”的硯臺。這些硯臺是從河北宜水縣購得的。兩塊硯臺總重120多噸,通體爲墨綠色。此硯兩邊長13。6米,寬3。1米,厚1。35米,上面分別雕有龍、鳳、龜等圖案,56條龍預示了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龜”有九九歸一之意。這裏的“第一硯賦”是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博士後劉墨先生所撰。

這處硯臺重達14噸,長3。3米,寬1。3米,厚0。95米。雕有龍、鳳圖案,寓意“龍鳳呈祥”。

名人字畫:牟氏莊園自1982年開放以來,有許多國家領導人和知名學者都來過。這裏牆上展出的是他們留下的墨寶。1988年胡耀邦同志所題寫的“莊園修葺已一新,應記當年費經營。清官身與名俱滅,只留三載十萬銀;著名作曲家徐沛東“民間故宮”;原公安部部長於桑“封建社會縮影”;1988年趙_也來過,毛主席的女兒李訥(1996年)“以史育人”;著名篆刻家古元“庭院深深”。

這邊是藏書閣,我們可以進入閱覽一下學堂藏書。這邊是品茗室,咱們大家進去,喝上一盞茶,憶古撫今,暢談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堂正中三副瓦聯分別爲宗教學會副會長王志遠先生、著名書法家周志高先生、書畫家陳仕彬先生所題寫的)。

抗日戰爭紀念館

1938年2月,日軍佔領了棲霞,勇敢的棲霞軍民經過6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在1944年12月剷除了盤踞在棲霞日僞勢力,解放了全棲霞。爲了紀念當年英勇獻身的先烈們,我們根據當時的歷史資料辦了這個紀念館,以此來緬懷英雄們的豐功偉績。

柳志光書畫展

這套院落是牟墨林的第六個孫子牟宗梅居住的師古堂。四進院,66間,先請到柳、魏伉儷書畫作品陳列館。這個展館主要陳列了一些書畫作品是柳、魏二老的珍藏,現在贈給了棲霞,我們在這裏把它們展示出來供大家觀賞。這個匾是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題寫,“文苑”二字爲“文人會聚之地”的意思,是魏啓後先生在87歲高齡時書寫的。

最上方的匾額“書林雅集”是被書法界稱爲“怪傑”的韓慶生先生所寫。“四海文士莫大乎是,一時賢達皆從之由”是權希軍先生題寫的。這間屋子陳列的是一些全國知名大書畫家的作品,有“唐伯虎、康有爲、歐陽中石、啓功、鄒振亞、費新我”等的作品。

東西廂房的匾額爲清賞和嘉思,分別爲劉老先生已故朋友和煙臺市書法協會主席團成員的作品。

各位朋友,在牟氏莊園的觀光遊覽即將結束,希望牟氏莊園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願您把牟氏莊園的旺氣帶回家,讓好運永遠陪伴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