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多篇(精品多篇)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多篇(精品多篇)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師說 篇一

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爲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爲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爲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爲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爲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經典必背文言文 篇二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10、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誰北則爲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4、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苟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

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五柳先生傳 篇三

魏晉: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爲他的住宅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爲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爲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爲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爲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經典必背文言文 篇四

1、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傳》(譯文: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爲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出自:《論語》(譯文: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王之渙(譯文: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出自:《莊子》(譯文: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淨,這樣的友誼纔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出自:《中庸》(譯文: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6、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出自:明代諺語(譯文: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7、千經萬典,孝悌爲先。——出自:《增廣賢文》(譯文: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8、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出自:《增廣賢文》(譯文: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9、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出自:《周易》(譯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出自:《論語》(譯文: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11、天下皆知取之爲取,而莫知與之爲取。——出自:《後漢書》(譯文:人們都認爲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纔是收穫,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穫。)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出自:[漢]司馬遷(譯文: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爲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出自:《增廣賢文》(譯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14、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出自:《警世通言》(譯文: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爲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6、滿招損,謙受益。——出自:《尚書》(譯文: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譯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8、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陳廷焯(譯文: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19、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出自:《省世格言》(譯文: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20、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增廣賢文》(譯文: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峯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遨遊。)

21、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出自:《增廣賢文》(譯文: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譯文: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24、見侮而不鬥,辱也。——出自:《公孫龍子》(譯文: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2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出自:《韓非子》(譯文:千里大堤,因爲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爲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2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出自:《詩序》(譯文: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2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出自:《孔子家語》(譯文: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爲有利。)

28、言必信 ,行必果。——出自:《論語》(譯文: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論語》(譯文: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爲中心,不自以爲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3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譯文: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爲戒,有則改之。)

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譯文: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出自:《論語》(譯文: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33、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論語》(譯文: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爲成語“怨天尤人”。)

34、不遷怒,不貳過。——出自:《論語》(譯文: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論語》(譯文: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36、小人之過也必文。——出自:《論語》(譯文: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論語》(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3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譯文: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譯文:君子認爲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40、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譯文: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纔去做。)

41、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譯文: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譯文:作爲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43、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出自:《三國志》(譯文: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爲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爲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44、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譯文: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45、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 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纔是明智的行爲。)

46、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譯文: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纔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譯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纔是真正的讀書。)

48、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勸學》(譯文: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爲時已晚。)

49、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出自:林逋《省心錄》(譯文: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0、學不可以已。——出自:《荀子》(譯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小石潭記 篇五

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爲之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爲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孟母三遷 篇六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爲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爲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翻譯

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還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裏不該是我帶着孩子住的地方。”於是將家搬到一處集市旁,孟子又學玩起了*猾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裏也不是我該帶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將家搬到了一個學宮的旁邊。這時孟子所學玩的,就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這裏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一直住在了這裏。等到孟子長大成人,學精六藝,終於成爲有名的大儒。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童趣 篇七

清代:沈復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翻譯

我回想小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對着太陽,能看清最細微的東西。我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會去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叫聲像打雷一樣,我把它們比作羣鶴在空中飛舞,心裏這麼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擡着頭看它們,脖頸都爲此而變得僵硬了。我又將幾隻蚊子留在素帳中,用煙慢慢地噴過去,讓它們在煙霧中飛着叫着,我把它當做一幅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鶴唳雲端一樣,我爲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悅自覺是一種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蹲下來觀察它們,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傢伙,掀翻山壓倒樹而來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隻蟲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情安定下來,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裏去了。

必背經典文言文名篇:逍遙遊 篇八

先秦: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爲鯤。有鳥焉,其名爲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爲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爲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爲!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爲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爲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爲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爲瓢,則瓢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爲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爲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爲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爲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翻譯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的體積,不知道大到有幾千裏。變化成爲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有幾千裏;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翅膀就好像天邊的雲。這隻鵬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着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都是活動着的生物的氣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麼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麼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藉着風力,揹負着青天毫無阻擋,然後纔開始朝南飛。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隻小蟲、鳥又知道什麼呢。小智比不上大智,*比不上長壽。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是一天。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

商湯問棘的話也是這樣的:“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裏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裏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雲;藉着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揹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裏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裏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裏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爲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隻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藉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着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月亮出來了,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降下了,還要灌溉田地,對於滋潤禾苗,不是徒勞嗎!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還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慚愧極了,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豈不是爲名而來嗎?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我難道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鷦鷯在深林中築巢,只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只要肚子喝飽。請你回去吧,天下對於我沒有什麼用!廚子雖然不下廚,主祭的人卻不應該超越權限而代行廚子的職事。”

肩吾向連叔求教:“我從接輿那裏聽到談話,大話連篇沒有邊際,一說下去就回不到原來的話題上。我十分驚恐他的言談,就好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跟一般人的言談差異甚遠,確實是太不近情理了。”連叔問:“他說的是些什麼呢?”肩吾轉述道:“‘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麼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登。’我認爲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不可信。”連叔聽後說:“是呀!對於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於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鐘鼓的樂聲。難道只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思想上也有聾和瞎啊!這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個天下的治理,誰還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回事!那樣的人哪,外物沒有什麼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所留下的塵埃以及癟穀糠麩之類的廢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樣的聖賢仁君來,他怎麼會把忙着管理萬物當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髮滿身刺着花紋,沒什麼地方用得着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後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切開它當瓠,又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爲它無用,我把它砸了。”莊子說:“你真不善於使用大的物件。宋國有個人善於製作防止手凍裂的藥,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爲職業。有個客人聽說了,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的藥方。這個宋國人召集全家商量說:‘我家世世代代靠這種藥從事漂洗絲絮,一年所得不過數金;現在一旦賣掉這個藥方馬上可得百金,請大家答應我賣掉它。’這個客人買到藥方,就去遊說吳王。那時正逢越國有難,吳王就命他爲將,在冬天跟越國人展開水戰,大敗越人,吳王就割地封侯來獎賞他。同樣是一帖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會用於漂洗絲絮,這是因爲使用方法不同啊。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爲什麼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爲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可見你的心地過於淺陋狹隘了!”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樹幹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權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屈身伏在那裏,等待捕捉來來往往的小動物;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再看那犛牛,它大如天邊的雲;這可以說夠大的了,但是卻不能捕鼠。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爲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麼用處,又哪裏會有什麼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