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文的經典名言【精彩多篇】

古文的經典名言【精彩多篇】

古文經典名句摘抄 篇一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3、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6、苛政猛於虎。(禮記)

7、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易經)

8、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老子)

9、爲山九仞,功虧一簣。(書經)

10、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家經)

11、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禮記)

12、知恥近乎勇。(禮記)

13、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1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遠。(易經)

15、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書經)

16、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禮記)

17、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準。(禮記)

19、皇皇不可終日。(禮記)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經)

21、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人。(禮記)

2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

2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25、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

26、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27、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28、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29、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

30、遠水不救近火。(韓非子)

31、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32、道不同,不相爲謀。(孔子)

33、季孫之憂,不在?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子)

34、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35、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

3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37、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41、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45、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孔子)

46、輕則寡謀,驕則無禮(國語)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

49、見義不爲,無勇也。(孔子)

50、士可殺不可辱。(孔子)

51、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孔子)

5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孔子)

54、過而不改,是爲過矣。(孔子)

55、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

56、當仁不讓於師。(孔子)

57、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孔子)

58、損者三樂:樂驕東,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

6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孔子)

6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

6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

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4、識時務者爲俊傑。(孔子)

65、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孔子)

6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6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

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0、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子)

71、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72、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7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74、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7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76、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77、朝聞道,夕可死矣。(孔子)

7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79、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呂氏春秋)

80、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81、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論語)

8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

83、禮之用,和爲貴。(論語)

84、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

85、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86、聽其言,觀其行。(論語)

8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88、吾日參省吾身。(曾子)

89、貧而無怨,富而不驕。(論語)

90、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

91、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左傳)

9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孔子)

9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

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9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96、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97、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論語)

98、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9、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

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0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2、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孟子)

103、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04、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

10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孟子)

106、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107、人之患在好爲人師。(孟子)

10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09、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

11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矣。(孟子)

11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112、楊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113、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爲也,而不能也。(孟子)

114、爲長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爲也。(孟子)

115、貪天之功,據爲己有。(左傳)

1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17、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18、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

119、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左傳)

12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12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

12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12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

124、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1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126、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127、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周)

1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周)

129、彼一是非,此一是非。(莊周)

130、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131、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132、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荀子)

133、桔生淮南則爲桔,生於淮北則爲枳。(晏子)

13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1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6、流言止於智者。(荀子)

137、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老子)

138、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39、千里之提,潰於蟻穴。(韓非子)

140、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

古文經典名句 本站…摘抄 篇二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10、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尊師孝親 福田心耕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士爲知已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戰國策)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8、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左傳)

39、行千里者半九十。

40、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4、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苟子·勸學》)

5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苟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古文的.經典名言 篇三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6、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孟子·告子下》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1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12、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1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16、去留無意,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幽窗小記》

1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

1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1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20、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張載

21、吾日三省乎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22、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劉備

23、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wN

24、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管子·牧民》

25、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26、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2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8、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29、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於我如浮雲。——杜甫

30、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32、操千曲爾後曉聲,觀千劍爾後識器。——劉勰

古文經典名句 篇四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論語·八佾篇》

2、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菜根譚·概論》

3、君子不器。——《論語·爲政篇》

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

6、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史記·商君列傳》

7、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傳·東方朔傳》

8、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榮辱》

9、來如風雨,去似微塵。——《增廣賢文·上集》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1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篇》

12、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增廣賢文·上集》

1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14、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論語·里仁篇》

15、居逆境中,周身皆鍼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菜根譚·概論》

16、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菜根譚·概論》

17、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鬼谷子·持樞》

18、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第五回》

19、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老子·道經·第五章》

2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2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

2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篇》

2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篇》

24、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知音》

25、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菜根譚·概論》

古文經典名句摘抄 篇五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爲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爲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爲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着去做。後發展爲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爲中心,不自以爲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爲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爲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同樣錯。)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譯:君子認爲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纔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爲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爲,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爲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爲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爲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爲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爲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爲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4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纔是明智的行爲。)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纔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纔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好詞好句)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譯: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爲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爲時已晚。)

古文經典名句摘抄 篇六

1、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2、玩物喪志。書經

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4、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5、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6、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7、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8、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9、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1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12、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13、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司馬遷

1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1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19、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管子·牧民》

20、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21、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2、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23、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白居易

24、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25、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古文經典名句 篇七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篇》

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3、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菜根譚·概論》

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篇》

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篇》

7、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史記·貨殖列傳》

8、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篇》

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10、闇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圍爐夜話·第七八則》

1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12、得不爲喜,去不爲恨——《史記·日者列傳》

13、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三十六計·圍魏救趙》

1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道經·第二十二章》

1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篇》

16、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篇》

17、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傳·繫辭傳下·第五章》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

19、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

2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經·第五章》

21、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衆人之所不能見。——《鬼谷子·謀篇》

22、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世說新語·品藻》

2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篇》

24、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增廣賢文·上集》

25、哀莫大於心死——《莊子·外篇·田子方》

古文經典名句 篇八

1、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漢書·志·禮樂志》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外篇·山木》

3、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八》

4、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5、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世說新語·惑溺》

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內篇·人間世》

7、人之忌,在好爲人師。——《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節》

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第十齣·驚夢》

9、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廣賢文·上集》

10、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爲貧。——《增廣賢文·上集》

11、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記·蘇秦列傳》

12、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

13、無爲其所不爲,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十七節》

14、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小窗幽記·集醒篇》

15、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增廣賢文·上集》

16、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

17、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

18、寧爲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世說新語·言語》

19、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內篇·大宗師》

20、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2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

22、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闇昧,白日下有厲鬼。——《菜根譚·概論》

23、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戰國策·趙一·晉畢陽之孫豫讓》

24、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一可惜。此日閒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明史·列傳·卷四十九》

25、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韓非子·喻老》

古文的經典名言 篇九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天下皆知取之爲取,而莫知與之爲取。《後漢書》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5、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7、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0、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11、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1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13、報國之心,死而後已。蘇軾

1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5、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

16、人之爲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1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18、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1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20、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2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22、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2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2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25、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

26、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27、學不可以已。《荀子》

28、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29、天淡風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程顥

3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31、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3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4、位卑未敢忘國。陸游《病起書懷》

35、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3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3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38、好學而不貳。《左傳》

3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40、三思而後行。《論語》

41、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42、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4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44、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葛洪

45、知恥近乎勇。《中庸》

46、人皆可以爲堯舜。《孟子》

4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4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49、差之毫釐,繆以千里。陸九淵

50、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5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關人赴安西》

5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誠表》

54、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5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56、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57、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呻吟語捲上》

58、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60、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61、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6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3、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孟子》

64、讀書百遍而義自見。《三國志》

65、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66、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67、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6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69、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7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7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72、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7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7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75、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古文經典名句摘抄 篇十

1、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麪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2、爹孃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3、勞苦莫教爹孃受,憂愁莫教爹孃耽。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4、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註釋: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6、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爲政第二》。

註釋: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8、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9、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出自《孝經》。

註釋:孝是天經地義的。

10、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註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爲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爲他們衰老而擔憂。

12、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13、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註釋: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14、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

註釋: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

臣。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語弟子行》。

註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16、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17、首孝弟,次謹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18、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出自《三國志魏書》。

註釋: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19、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註釋: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爲兒子。

2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註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21、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註釋: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22、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23、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出自(明)《增廣賢文》。

註釋: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24、千萬經典,孝義爲先。出自(清)《增廣賢文》

註釋: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25、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註釋: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爲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出自(明)《增廣賢文》。

註釋:小羊跪着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2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出自《動報親恩篇》。

註釋: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纔是全孝。

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孃。出自《四言》。

註釋:養育子女才能瞭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29、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爲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爲他們去掉。

30、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衆欽。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註釋: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31、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註釋: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32、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出自《大學》

註釋: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