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1年正月元宵節來歷是怎麼樣的

2021年正月元宵節來歷是怎麼樣的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天的最後一天,而元宵節的時候素有南吃湯圓,北吃元宵,那麼2021年正月元宵節來歷介紹是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年正月元宵節來歷是怎麼樣的”,歡迎閱讀與借鑑!

正月元宵節來歷

雨水節氣前後,有中國人的狂歡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漢族非常隆重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多以農曆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個別地方如雲南宜良,以正月十六爲節期。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期間的娛樂活動非常豐富,有掛燈、觀燈猜謎、鬧社火、放煙火等。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身着新衣,紛紛走上街頭,嬉戲遊玩,觀燈猜謎,看社火表演。熱鬧非凡,俗稱“鬧元宵”。

什麼是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爲“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着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中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着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元宵節祭娘娘

閩南人認爲元宵節晚上天上的狀元爺要下來遊街的。狀元爺的性格很天真活潑,專門喜歡與兒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讓孩子們提一盞燈在街上高喊,在農村中則是兩村子的人必須拿石頭互擲,這樣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釀成慘禍的。女子們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會在神前拈香,到鄰居家聽人說話,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禍福,有趣的是一些沒出嫁的女孩們則會到屋角、廁所裏祈禱紡織娘娘教他們裁縫了。在廈門則有祭娘娘的習俗,不知兩位娘娘是否爲同一人。娘娘傳說她是一個非常聰慧美麗的女子,但出嫁後卻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門外,被趕到糞池裏淹死了。基於對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這天晚上有祭娘娘的習俗。從5歲到巧歲的姑娘們都會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飯、雞頭對着廁所拜祭。特別的是姑娘們還要各做一隻很小的鞋子,祭完後,拿來焚化,然後把焚化後的灰包在菜葉裏投進廁所,據說這樣娘娘便能享用了。祭時雞頭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樣聰明伶俐。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