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二月二龍擡頭傳說新版多篇

二月二龍擡頭傳說新版多篇

二月二龍擡頭起源 篇一

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八年級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爲“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爲百花 生日。到元朝時稱爲“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爲“龍擡頭”的日子,因爲農曆二月八年級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爲“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八年級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着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擡頭民諺裏的二月 篇二

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着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

在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擡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爲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樑頭、牆壁、門戶、牀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裏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吃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擡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爲二,抹上甜麪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麪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衆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擡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吃食多帶個“龍”字,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吃食“獨一份兒”:講究吃“煎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爲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裏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裏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吃,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在山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擡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吃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篇三

二月二習俗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八年級,龍擡頭,相傳二月八年級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八年級“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爲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龍擡頭吃什麼 篇四

1、餃子(食龍耳)

餃子是中國北方最好的美食之一,不接受反駁!無論北方人走到哪兒,最難忘的就是餃子,而且最難忘的是母親包的。思鄉有時吃頓餃子會化解很多愁。北方的農村重大節日都要吃餃子的,二月二也不除外的。“好吃不如餃子”這話不是隨便說說的。這餃子有很多形狀,元寶形的、耳朵形的,龍擡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爲“食龍耳”。,在“龍擡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食龍膽)

北京、天津等地:有二月二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麪,由黃米麪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這個小米可不是那種普通的我們見到小米,是那種糯小米,一般用來做年糕和麪食中包上做蒸包。

3、春餅(咬龍鱗)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於清代,餅內捲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蔔、豆芽等蔬菜。

4、麻花(啃龍骨)

這個是河北地區的風俗,相傳很久以前,河北大營一帶毒蠍橫行,人們爲了詛咒這個毒蠍,就在每年陰曆二月二,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爲“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

5、山東地區:面旗子

農曆二月二,山東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麪旗子的傳統習俗。發麪之後,然後再跟擀麪條一樣,擀成面,用刀切成菱形,跟旗子一樣。我小時在農村時,我母親做得會加雞蛋,顏色黃金色,一般是用沙子炒或者直接放大鍋中炒。小時候最愛的食品之一,嘎嘣脆,又不硬,香。可惜很多年沒吃到了,一直在外地。

6、山東青島地區:除了吃棋子、糖豆,還在二月二攤煎餅吃。

那個年代,白麪金貴。我小時在家最愛吃的就是老媽攤得煎餅,裏面加點油、雞蛋、蔥花。但是我自己做總是做不出那個味道。

這個煎餅不是臨沂、淄博地區那種,也不是現在流行的煎餅果子,但是做法差不多,只是相對軟。

7、北方:龍鬚麪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鬚麪”討個好彩頭。龍鬚麪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髮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二月二食龍鬚麪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8、爆米花(金豆開花)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此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後,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爲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八年級這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9、甘肅: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山東地區除了吃麪旗子外,也吃炒豆子,只不過同甘肅的略有區別,是用面加糖然後調成稀狀,把黃豆裹起來,然後再炒,更美味。

10、吃豬頭

農曆二月二日,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民間習俗春龍節來到,家家戶戶吃豬頭等各種食物,以示吉慶。有“龍擡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11、北京: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嚐。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12、安徽黃山:炒麪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一帶,每逢農曆二月八年級,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吃炒麪條。炒麪條是將麪條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與肉絲、油豆腐絲、春筍絲、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麪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並全吃掉了。

13、江浙滬地區:撐腰糕

江浙滬地區在二月二這天保留着吃“撐腰糕”的習俗,有把腰撐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當年裏就不會腰痠背痛了。

14、浙江溫州: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漢族小吃,飯鬆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爲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誌》說,“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二月二龍擡頭民俗活動 篇五

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的”二月八年級”,傳說是土地神生日,稱“土地誕”。土地神主管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天,信奉土地神的村莊盛行演白戲、做黎歌(雷州歌)、粵劇,殺豬“做社”,黎話(雷州話)稱“做衆”,拜祭土地神,搞完儀式,按照戶數平均分“社肉”,然後再按戶分攤“社錢”。此俗在遂溪縣部分農村一直沿襲至今。

在四川省西充縣的紫巖鄉,“二月二”卻是個辛酸的紀念日,當地有個賣娃埡,是舊中國貧苦人家沒有錢,將難以撫養成人的子女在二月二這天拿到市場上去賣的歷史印證。

此“賣娃埡”位於西充縣紫巖鄉場頭,一棵巨大的黃葛樹下,“賣娃埡”石碑分外醒目。據當地人介紹,2000年初,當地一農民在黃葛埡處無意發現露出一個頭的石碑,上面有些許殘缺的字。經人仔細辨認,上面有“賣娃”等內容。後來人們將此石碑挖出來,才發現這是一塊記載當年在此地賣娃兒的石碑。在當地,黃葛埡早就有“賣娃埡”一說,但卻沒有相關記載,此發現將這一說法予以確認。 據該石碑記載,黃葛埡原名“大王埡”,其賣娃兒的歷史始於明成化十四年。當地一進士深爲此風鬱悶,於是將此埡更名“賣娃埡”。據當地老人回憶,舊社會時,這裏的黃葛樹下是一個頗具規模的人口市場,輻射四周好些鄉鎮:賣娃兒的人家將要賣的子女帶到這裏後,在其頭上插上草作標識,經買賣雙方討價還價後成交,買主即將人帶走。遇到太小的娃兒賣不脫的情況,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將其丟在埡口,聽天由命。因此,此處又叫“丟娃埡”。當地人時興過農曆“二月二”,這天,一律不下地勞作,於是這天便成爲當地買賣娃兒的交易日。爲讓後人不忘這段辛酸的歷史,當地政府特在黃葛埡立下這一特殊的紀念碑,以示後人。

二月二龍擡頭 篇六

農曆二月八年級,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也稱爲“春龍節”。

流傳着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麪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燻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裏,蘸着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麪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月二龍擡頭的由來 篇七

農曆二月八年級,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民間認爲,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爲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

月二龍擡頭有什麼注意事項 篇八

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是龍擡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

社日分爲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爲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爲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爲土地公管理着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祭拜土地神。土地公又被叫做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方,爲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爲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還有放鞭炮等相應的活動。

月二龍擡頭的傳說故事 篇九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皇帝因爲耽誤了祭天的時辰,這讓天上的玉帝很生氣,於是給龍王下令,三年內不得給人間降雨。

從那之後,人間連續的乾旱,田裏的莊稼也都快枯死了,河裏的水也幾乎乾涸的可以見底了。

田裏面沒有了收成,村裏面鬧起了饑荒。大家都沒有糧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無策。

這時,龍王的小兒子青龍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間的老百姓受災捱餓。於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時候偷偷地給人間降了一場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後大發雷霆,他下令把青龍壓在一座大山下,山下還立了塊石碑,上面寫着:“青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們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龍受罪,大家的心裏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讓金豆開花的方法。

第二年農曆二月八年級的這一天,農人們從家裏拿出許多的黃豆和玉米種子進行翻曬,準備播種,有個老人忽然發現,這些金燦燦的黃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於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讓他的妻子到鍋裏去炒一炒,看看這些東西會有什麼變化,炒了一會兒,黃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幹了,都爆了開來,只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從鍋裏傳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開花啦!金豆開花啦!”這個消息立馬在村子裏傳了開來,老人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全村的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地支起鍋竈,炒起了黃豆和玉米。炒好後,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的院子裏擺上了桌子,點上了香爐。大家把炒熟的黃豆和玉米供了起來。

龍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請到南天門觀看

玉帝見人間家家戶戶的院子裏都供着開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龍,將他召回凌霄殿。讓他做輔佐龍王給人間行雲布雨。

從此以後,“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就流傳了下來。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八年級,大家都炒黃豆,爆玉米花吃。這寄託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然後,青龍衝上了雲霄,翻騰了幾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烏雲密佈,雷聲滾滾。青龍在老百姓們的頭上盤旋了幾圈,感謝人們的搭救之恩。百姓們擡頭望着青龍,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裏啪啦”地從天空傾瀉下來,百姓們都樂開了花。他們任憑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潤。

瞬間大地又復甦了起來,幾天後稻田裏,山間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機勃勃的樣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過的好了。

隨即,天空一聲霹靂,把大山劈成了兩半,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青龍衝破山石,擡起頭長嘯一聲,騰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