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1

牯牛降位於祁門與石臺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峯、牯牛降)之一,最高峯海拔1727.6米。因其峯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臥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與黃山有相似的山石結構和地貌地況。境內羣山起伏,峯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尤爲難得的是,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內地層古老,溝谷縱橫,氣候優越,植被繁茂,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立,成爲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爲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羣山雄崎,奇峯迭出,主峯海拔都在1727.6米。境內地質特徵明顯,集花崗岩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蹟、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爲一體,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和諧統一、內涵豐富的天然地學博物館,因此,2004年3月牯牛降被授於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由於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加上地形複雜,人爲影響極少,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奇花瑞草遍佈山上坡邊,珍禽異獸往來其間,當地傳有民諺:“三十六大峯,七十二小峯,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峯峯汊汊都有寶,只剩一處,還出靈芝草”。保護區內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屬539種,佔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2

中國南方並存着兩種文化單元--吳越文化和荊楚文化,受兩大文化的影響和衝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別形成了徽文化和贛文化。在地處皖贛交界的牯牛降地區,則可以看到這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個界點,那麼它不僅是地質上的界點,同樣還是文化風情上的一個界點。山北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山南徽州,則是徽劇的故里。唯有目連戲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擁有的戲曲。與關漢卿、湯顯祖齊名的明代大戲劇家鄭之珍,以牯牛降周邊環境和民俗風情爲背景,創作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與儺舞並稱爲中國戲曲“活化石”。

戲曲事業的繁榮,推動舞臺建築的快速發展,古戲臺羣堪稱古徽州一絕。祁門有閃裏坑口會源堂、新安株林餘慶堂古戲臺等11座。這些罕見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不啻於一部完整的徽州舞臺史。位於皖贛邊界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餘慶堂古戲臺,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古戲臺佈局嚴謹,造型古樸,素雅端莊,雕飾精美,乃徽州建築之瑰寶。會源堂一點也不遜色,《大轉折》、《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影片曾在這裏拍攝,咿咿呀呀的唱腔,喧騰歡快的鑼鼓,在每年的春節,還會讓習慣了寧靜的鄉村,一如從前的熱鬧。

祁門自古以來,文風昌盛,學者名流,代不乏人。唐朝代詩人張志和以一闋“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漁歌子》而流傳千古。南宋詩人方岳以詩詞不拘古律、語出天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著有《秋崖集》。明代大醫學家汪機醫術精堪,爲新安醫學的鼻祖,著有《醫學原理》、《石山醫案》等;與汪機同代的御醫徐春甫一生清勤篤學、醫學頗豐,所撰的《古今醫統大全》爲中國十大醫學全書之一,並首創世界上第一個民間醫學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

祁門人文景觀衆多,名勝古蹟遍佈。縣城平政橋、仁濟橋,風格古樸,質地堅凝,橫陳閶江,宛如雙虹垂地,“雙橋夜月”被列爲梅城十二景之首。敦仁裏的洪家大屋,爲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紮祁門時的行轅;縣西渚口的貞一堂,寬闊軒敞;以老徽州行政區劃設計的民宅---“一府六縣”,蔚爲壯觀。城北胥嶺塔下村有省級保護文物宋代的千年佛塔---偉績塔。一座座古塔,一間間老屋,一棵棵古樹,猶如一個個白髮蒼蒼的歷史老人,注視着光陰遞嬗、時代變遷。

牯牛臨凡開神秀,秋浦泛舟覓詩魂。牯牛降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價值於一身,兼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學探險於一體。牯牛降,這位沉睡了千萬年的美人,已經撩開了迷人的面紗,張開了熱情的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大山;祁門,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地方,盼望着,期待着,您迴歸寧靜平和的腳步。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3

在北緯30度安徽西南部,有一塊令人神往的地方,羣山連綿,溝壑縱橫,生物繁茂,文化獨特,這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黃山祁門牯牛降保護區和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總面積153平方公里,主峯海撥1728米,是安徽三大高峯之一。在這塊神奇的地方,兩大地質板塊在這裏碰撞,兩大生物羣在這裏混生,兩大江河在這裏分流,兩大文化在這裏交融。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擡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爲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爲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羣峯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爲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蔥蔥,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着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峯爲體,花崗岩奇峯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衆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羣,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衆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羣瀑爲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峯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羣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峯與碧綠的湖水互爲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溫暖溼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妝含羞;夏山碧綠青蔥,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4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爲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爲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爲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06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七年級直沿用到公元2006年底。2007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纔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爲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爲“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本站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爲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爲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爲“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爲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爲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爲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爲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說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爲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爲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安徽牯牛降導遊詞5

牯牛降坐落在石臺、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臺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爲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爲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爲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爲“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爲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蘊藏着極爲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衆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爲“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爲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爲“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爲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蘊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00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爲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爲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04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蘊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爲“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02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臺、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爲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