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紅軍長征故事【精品多篇】

紅軍長征故事【精品多篇】

經典的5個紅軍長征故事 篇一

(一)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爲了隱蔽,一般都是在黃昏或下半夜出發,隊伍在黑暗的籠罩下悄悄地離開駐地。

臨行前,徐特立去看望瞿秋白。瞿秋白把自己的馬換給了徐老,並讓自己身強力壯的馬伕跟着徐老踏上了長征路,自己支撐着瘦弱的病體看着朝夕相處的戰友遠去。

瞿秋白被捕後,臨刑前鎮定自若,唱着《國際歌》走向刑場。

(二)

林伯渠與何叔衡在梅坑依依惜別。何叔衡爲林伯渠踐行,對酒暢飲,徹夜長談。分別時,何叔衡脫下自己的毛衣,贈給即將遠行的戰友。林伯渠懷着沉重的心情,寫下了惜別詩《別梅坑》:“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

何叔衡後來被敵人包圍,發誓說:“我要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最終英勇就義。

(三)

葉劍英長征離開於都時,劉伯堅爲他踐行,兩位戰友對酒暢敘,訴說衷腸,心情非常沉痛。後來劉伯堅被捕,在移囚時,他拖着沉重的腳鐐,氣宇軒昂地走過大街,寫下了壯烈詩篇《帶鐐行》:“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就在《中央日報》登出這首詩的當天,劉伯堅倒在了刑場的血泊之中。葉劍英知道後賦詩一首,懷念這位戰友:“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於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

(四)

長征途中,紅軍倒下的戰友更多,甚至可能每走一步,就是訣別。

《西陲血路》裏記載了老紅軍趙連成過草地時,一路照顧他的班長離開他的情景:

“……天黑了,就在這棵大樹下,平了一塊地方,鋪上些樹葉子,準備睡覺。班長在黑暗中說:‘明天我起來做飯,路難走,你多休息一會吧。’

“雨停後,天快亮了,我悄悄地爬起來,想給班長煮點牛皮湯喝。

“湯煮好後,盛在碗裏,我端着去喊他。一連幾聲,他都沒有答應。我心跳加快,掀開被單一看,他眼睜得大大的,全身僵硬了……”

(五)

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開始執行張國燾制定的《康(定)、道(孚)、爐(霍)戰役計劃》。

當時,情況十分嚴峻,敵人的前衛部隊正和紅四方面軍擔任掩護的部隊激烈交火,主力部隊只有翻越夾金山進入康定、道孚、爐霍地區才能擺脫強敵的追擊。在夾金山腳下,1000多名紅軍傷病員被留在了那裏。而5000多米高的夾金山,積雪過膝,即便是身體強壯的戰士也難以承受,把1000多名在百丈關、天全一帶戰鬥中負傷的傷員擡上去,無異於將他們直接送進鬼門關,而且必然會有更多的紅軍戰士陪着他們死去。

老紅軍何福聖回憶道:“紅軍指戰員都明白:這是必然的選擇……已經開始登山的紅軍戰士不忍離去,回頭注視着山腳下密密麻麻或躺或臥的一大片傷員,那是他們親密無間的同志、生死與共的好戰友啊!數萬名軍人的哭聲驚天動地,震撼着冰雪覆蓋的夾金山……那是我何福聖今生今世也永遠忘不掉的場面!”

經典的5個紅軍長征故事 篇二

記得__寫的那首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閒……”是啊,整整二萬五千裏的長征。漫長的征途,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難困苦呢?誠然,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裏的動人篇章。

在我小時候,爺爺和我說過許多關於長征裏發生的感人故事。

還記得一個叫做《一袋乾糧》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乾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爲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乾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爲了大家有足夠的乾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爲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髮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乾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乾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麼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裏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麼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

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還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着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着“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着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着微笑,離開了人世……

他對人民羣衆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爲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

經典的5個紅軍長征故事 篇三

過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爲艱苦的一段歷程。紅軍指揮員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向北挺進。走在前面的部隊斷糧了還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後面的部隊則連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後。他眼見戰士們一個個因飢餓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騾子上。這匹從江西出發時就跟隨彭德懷的大騾子,一路上又馱糧食和器材,又馱傷員,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時彭德懷撫摸着大黑騾子唸叨着:“你太辛苦了,連一點料都吃不上。”說着,就把自己的乾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裏,一直看着它吃完。

現在,草地上斷糧了,彭德懷決定殺了騾子解決燃眉之急。他把飼養員喊了來,問道:“總共還有幾頭牲口?”

“連你的大黑騾子還有6頭。”老飼養員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來,殺掉吃肉!”彭德懷的話就是命令。

“什麼,殺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飼養員着急了。幾個警衛員聽後也急忙圍攏過來,大聲說:“軍團長,大黑騾子可不能殺呀!”

彭德懷深請地望着拴在不遠處的大黑騾子,平靜地說:“部隊現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飼養員流着眼淚對彭德懷說:“可是你怎麼走出草地?別的可以殺,大黑騾子一定要留下,它爲革命立過功。”

彭德懷拍着老飼養員的肩膀說:“你們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經走過來了嗎?草地又算得了什麼!大黑騾子是爲革命立了功,這次就讓它立最後一次大功吧!”

“還是把大黑騾子留下來吧!”大家在請求。

彭德懷有些不耐煩了,他大聲地對身邊的警衛員說:“邱南輝,傳我的命令,讓方副官長負責殺騾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飼養員拍者大黑騾子的脖子又在輕輕絮語:“大黑騾子呀,大黑騾子!委屈你了,你爲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懷背過臉去。槍聲沒有響,誰也不願意開槍。

20分鐘過去了,沒有誰下得了那個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預感到了什麼,集體嘶叫了幾聲,又默默地低下了頭。

又有20分鐘過去了,仍然沒有聽到槍聲。

“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向你開槍!”彭德懷雙手叉在腰間怒吼道。

手提機槍的方副官長把6匹牲口向遠處牽了牽,槍口對準了它們,大家都閉上了眼睛。

槍聲響了。彭德懷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機。彭德懷推開警衛員端來的一碗肉湯,發火道:“我吃不下,端開!”

漫漫征程,再也見不到大黑騾子的身影了,它融進了北進的滾滾洪流,融進了宣傳員鼓勵戰士們的竹板聲裏:“身無禦寒衣,肚內飢。暈倒了爬起來,跟上去,走到宿營地。”

紅軍長征的簡短小故事:紅軍長征吃皮帶的故事 篇四

紅軍周國才長征中捨不得吃的半截皮帶,爲紀念犧牲的六位戰友,他在皮帶上燙了三個字:長征記。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條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帶非常引人注目,皮帶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長征記”3個字。這條皮帶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紅軍戰士———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4團8連戰士周國才。但就是這樣一條皮帶,真實見證了長征那段艱辛而充滿希望的歲月。

野菜、草根畢竟不頂餓,實在餓得不行時,有的紅軍戰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帶,他們便將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帶切成細條嚼進肚子,來充飢救命。紅軍吃牛皮主要有四種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然後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小心颳去,裏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紅軍戰士回憶說:“烤到有些變色、變軟,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費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開水裏煮,然後,再埋在火堆裏烤,藉着裏面沒熄掉的火燒熟。紅軍將士曾回憶說,這是草地上最抗飢的東西。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熱,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鍋裏煮,等煮軟了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起。其實呀,大鍋裏才飄着幾根牛皮絲,看得見,撈不着……他們還據此創作了一首《牛皮腰帶歌》:

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乾糧。

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分外香。

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

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

很多紅軍將士直到老年,仍然還會唱這首關於牛皮鞋底的“美味佳餚”歌。

紅軍戰士周國才當時只有14歲,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戰士,到達草地時就只剩下7個人了。進入草地不久,他們班的乾糧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樹皮。到後來連野菜也找不着了,他們只好開始吃槍帶和鞋上的皮子。可這些東西也沒堅持多久就被吃光了,於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帶煮着吃。

6位戰士的皮帶吃完後,大家對周國才說:“該吃你的了。”戰友們都知道,周國才的這條皮帶是繳獲的戰利品。周國才實在捨不得吃掉自己的心愛之物,可爲了抵抗飢餓,挽救全班戰友的生命,他只得將自己的皮帶貢獻了出來。看着心愛的皮帶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裏,周國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當皮帶第一個眼兒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後,他實在忍不住了,哭着懇求戰友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着作個紀念吧,我們帶着它去延安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懷着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飢挨餓,將這吃剩的半截皮帶保留了下來。

在隨後的長征途中,周國才的6位戰友相繼犧牲,只有他隨紅四方面軍勝利到達了延安。爲了緬懷犧牲的戰友,他用鐵筷子在皮帶背面燙上了“長征記”3個字,並用紅綢子包裹起來。1975年,周國纔將這珍藏了幾十年的半截皮帶捐贈給國家,後由中國革命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