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解讀《論持久戰》中的“持久”的含義精品多篇

科學解讀《論持久戰》中的“持久”的含義精品多篇

優秀的 論持久戰心得體會 篇一

這篇著作,讀完的第一感覺是震撼,沒有多好的修飾手段,卻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一股正氣與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讀完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去評述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當的文字將我的理解表達出來,而不會曲解主席當年的想法,這是我所擔心的,與我閱讀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記住了主席說的一句話,我覺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過的了,採取非正常手段去解決困難反而會將自己置身於更加困難的境地,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輕視自己的弱項,弱項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轉化成強項。日本爲了解決自身問題而發動的侵華戰爭使其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中國弱於日本,但抗戰最後必須屬於中國,都是說明這兩個說法。

愚鈍之至,理解有限,慚愧!

《論持久戰》讀書心得體會優秀 篇二

在戰爭的歲月裏,總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發生,我們此刻的電影總是在更新着人們的視覺,淚與血的揮灑,敘述着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頑強抵抗的精神,爲中國而戰,爲民族而戰,爲了四萬萬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戰。革命期間的人們抱着同一個夢想奮鬥着。

毛澤東一代無產階級的領導人,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爲我們指明瞭方向。《論持久戰》的發表,激勵了一代革命先輩的自強不息,排除了戰略思想上的矛盾與迷茫,講一個澄清的戰爭本質展此刻人們眼中,讓人民瞭解、並進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爲中華民族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論持久戰》中詳盡的分析了中、日之間的力量比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與優勢,敵人的優勢與不足。明確正確的指導思想,不要被速勝論和亡國論愚弄了,指明我們僅有堅持持久戰才能獲得勝利,速勝論與亡國論是不貼合實際條件的。並一步一步的說明了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根據、駁亡國論、駁速勝論以及提出持久戰的可行之處可行之理。

毛澤東同志比作出進一步的規劃與實施的具體步驟,具體的作戰方案:運動戰、游擊戰和陣地戰,並根據軍事力量的比較採取適當的戰爭形勢,指出不一樣情景下作戰的意義,闡述這樣的原由,使人民更進一步地瞭解到我們的抗戰是有規劃有組織的,更加堅信我們必須會取得勝利。強掉建立全國統一戰線,建立全民族統一戰線,發展政治教育,主張團結就是力量。並結合國內外,以及日本國內的政治矛盾,指出時間的重要性,國際形勢的嚴峻,以及進一步強調持久戰的'正確性,讓人們更加信服。我們不得不承認,毛澤東同志確實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其理論中的經典的論述包含了各個領域的高尚思想,戰爭的藝術是與所有的藝術相同的。

崇高的夢想成就崇高的人,我們能仰望,也需要思齊。《論持久戰》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論的優劣轉換,平衡一詞,更是讓人覺得深奧。那種能夠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充滿了應對挫折的力量!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無疑起到了這麼一個作用。

國防外交思想 篇三

毛澤東在 《論持久戰》中指出: 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地是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 “然而單隻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還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否則是不能勝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國的國際宣傳和外交工作的任務。”[1]465 -466這即指明瞭外交工作對於抗日戰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艱鉅性,形成了 “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這一毛澤東的國防外交思想的基本點。在 1938 年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中日戰爭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能離開世界而孤立起來。中國無論如何也應以自力更生爲基本立腳點,但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事實,也必須成爲我們的立腳點。1939 年初,毛澤東在 《論持久戰》英譯本的序言中又強調了這個思想,指出: “在偉大抗戰中,基本的依靠中國自力勝敵……但同時,需要外援的配合”[4]146.毛澤東不僅爲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抗日的外交思想,還制定了一系列抗日的外交政策: “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範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擁護國際和平陣線,反對德日意侵略陣線。聯合朝鮮和日本國內的工農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1]355 -356; 主張立刻和蘇聯這個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幫助中國抗日的國家訂立軍事政治同盟; 爭取英、美、法同情我們抗日,爭取他們的援助; 積極開展民間外交,以彌補政府外交的不足。外交是國防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軍事鬥爭所不可或缺的。毛澤東的抗日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受到了廣大抗日力量的肯定和擁護。最終,在國共兩黨和中國政府的外交努力下獲得了預期的積極成果,中國的抗日戰爭先後得到了蘇聯、美國以及其它許多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和道義上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形成了廣泛的國際抗日統一戰線,加速了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毛澤東抗日外交思想的基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重視爭取外援。這一在戰爭時期確立的基本原則,從未改變,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當前,中國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但作爲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既有生存安全問題、也有發展安全問題,既有傳統安全威脅、也有非傳統安全威脅,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髮展利益的任務艱鉅繁重,特別是維護海洋權益工作面臨着十分複雜嚴峻的形勢。中國面對維穩和維權兩個大局。解決這些問題,仍需以毛澤東 “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的外交方針爲指導,主要是在把國內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時,還必須通過積極的外交手段營造良好的國際戰略環境,爭得國際社會對我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堅決維護國家權益決心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通過國家層面、軍隊層面和民間層面的多層次外交工作來管控危機、遏制衝突,扞衛主權,達到維穩和維權的統一。多年來,我國外交工作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有了許多創新和發展,展現了大國外交的時代特點; 爲穩定和發展同大國的關係,走出一條確保戰略全局安全的路子,提出了構建 “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爲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與互利共贏,提出了 “親、誠、惠、容”合作理念,堅持與鄰爲善、以鄰爲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 爲實現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積極倡導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 爲繼續深化同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提出了 “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 深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係,推動 “南南合作”和 “南北對話”,不斷鞏固和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合作關係。

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實行 “遠交近攻”外交戰略,收到了積極效果。 “遠交”戰略即間接的“一帶一路”和 “亞投行”戰略,有人稱之爲習近平的 “雙支柱戰略”的外交大戰略佈局。 “近攻”戰略即直接與有爭端的當事國之間,堅持用和平方式、談判方式解決領土領海爭端,努力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同時做好應對各種複雜局面的準備,提高維護國家權益的能力。新形勢下的中國外交戰略佈局,特別是 “一帶一路”和 “亞投行”戰略佈局的背後,深含着 “大國防”戰略思想,對化解某些西方大國擠壓、孤立、圍堵中國崛起的企圖和調整世界發展戰略格局將起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除了國家層面的外交努力之外,中國軍隊也全方位地開展軍事外交,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關係,推動建立公平有效集體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同時,還大力開展民間外交,以民間外交推動國家外交,加強國家間的交往和友好相處,以利於國防和軍隊建設。

系統的戰爭觀 篇四

國防即不等於戰爭,但國防和戰爭是分不開的。我們加強國防建設就是爲着防範外敵對我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和應對突發事變。在一定的條件下,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首先要正確地認識戰爭和對待戰爭,樹立正確的戰爭觀,提高和強化國防觀念。

1、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由於階級的出現,幾千年來人類的生活中充滿了戰爭,特別是到了帝國主義時期,仗打得特別大特別殘酷。歷史證明,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人民要在戰爭中求得和平,就必須起來以革命的戰爭戰勝法西斯主義的戰爭。從抗日戰爭的性質出發,毛澤東指出: “歷史上的戰爭分爲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1]475 -476對於正義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地參加; 對於非正義的戰爭,堅決給予反對。反對的方法,在戰爭未爆發前,極力阻止其爆發; 既爆發後,就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日本的侵華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我們中國,則從人民到政府,從共產黨到國民黨,一律舉起了義旗,進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1]476.抗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是求中國和世界永久和平的。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於爭取全世界的和平事業,無疑是非常偉大的貢獻。

2、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克勞塞維茨和列寧,對戰爭和政治的關係都給予了深刻的闡明。毛澤東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進一步闡明瞭二者的辯證關係,指出: “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1]480毛澤東認爲,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自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質的戰爭。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就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要實現這一政治目的,就離不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總方針,離不開全國人民抗戰的政治動員,離不開貫徹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離不開爭取國際力量的援助等等政治因素。“一句話,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1]479同時,毛澤東指出,從戰爭有其特殊性這點上說,戰爭不等於一般的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這樣,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也是這樣。毛澤東還指出,基於戰爭的特殊性,就有戰爭的一套特殊組織,一套特殊方法,一種特殊過程。這組織,就是軍隊;這方法,就是指導戰爭的戰略戰術; 這過程,就是敵對的軍隊互相使用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戰略戰術,從事攻擊或防禦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形態。

3、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根本目的。指導戰爭,不僅要懂得戰爭的政治目的,還要懂得戰爭的根本目的。毛澤東指出: “戰爭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1]482戰爭中的武器、進攻和防禦,均體現着戰爭的目的。戰爭目的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與此二者相對應,戰爭中進攻是主要的,防禦是第二位的。“戰爭實際中,雖有許多時候以防禦爲主,而在其餘時候以進攻爲主,然而通戰爭的全體來看,進攻仍然是主要的。”[1]482那麼戰爭中提倡勇敢犧牲精神與戰爭的目的是什麼關係呢? 毛澤東認爲二者不相矛盾,是相輔相成的。

戰爭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是極大的代價。“部分的暫時的犧牲 ( 不保存) ,爲了全體的永久的保存。”[1]482毛澤東進一步指出: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從戰術行動起,到戰略行動止,都是貫徹這個本質的。”[1]483抗日戰爭的各級指導者,要力求通過每戰不斷地、部分地消滅敵人的積累,促成大的戰略勝利,達到最後驅敵出國、創建新中國的政治目的。

毛澤東的系統戰爭觀啓示我們: 第一,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抗日戰爭勝利距今 70 週年,但歷史不容忘記。首先是痛定思痛,不忘國恥。從 1840 年的鴉片戰爭起到 20 世紀 40 年代中期,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發動過侵略中國的戰爭。期間,除了抗日戰爭,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必須走富國強軍之路。其次是雖勝不忘戰。新中國成立以來,周邊一些國家視我之剋制與和平願望爲軟弱可欺,挑起邊境衝突,妄圖侵佔我國領土主權,但均被我國軍民發起的自衛反擊戰打敗。當前我國的邊境特別是我國的海疆很不安寧,一些國家企圖借西方大國之力,蠶食和永遠侵佔我國島礁及其海域,西方霸權主義者也插手我東海南海爭端,助紂爲虐,挑戰中國主權,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置憂患於腦後。習近平也強調過,“忘戰必危,怠戰必敗。”在當今世界重塑國際戰略格局的過程中,中國崛起面臨的阻力會越來越大,各種風險也會越來越多,我們必須始終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強軍目標爲統領,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如果有誰膽敢對我中華髮動侵略戰爭,我們必將以全民族的革命戰爭把侵略者徹底打敗,扞衛國家的領土、主權和統一,保衛人民的和平生活。第二,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有備無患,備戰能戰才能懾戰止戰。軍事鬥爭準備是軍隊的基本實踐活動,是維護和平、遏制危機、打贏戰爭的重要保證,是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的必要前提,它的政治目的就是保家衛國。保家衛國,就離不開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習近平指出: “現在,雖然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和選擇增多了,我們可以靈活運用、縱橫捭闔,但千萬不能忘記,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的手段。”[2]88這就需要鍛造一支有能力爲國家發展保駕護航的強大的人民軍隊,同時要有一整套適合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戰爭指導上做到靈活、機動、自主, “致人而不致於人。”第三,必須高度重視實戰化軍事訓練。在和平時期、非戰爭的情況下,我們要不要貫徹戰爭目的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不是直接的貫徹,而是間接地貫徹,即通過實戰化訓練和演練來貫徹。和平時期軍隊進行實戰化訓練和演練,就是爲了在未來的戰爭中更好地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戰爭目的。只有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就是這個道理。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必須堅持把實戰化訓練和演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爲戰鬥力生成的根本途徑,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特別是加大在複雜電磁環境、複雜陌生地域、複雜氣象條件下的訓練力度,努力實現訓練和實戰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