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古代政治知識點

高中古代政治知識點

知識也是人們獨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諾貝爾獎就是對擁有知識的人的讚揚。魯迅,矛盾,莫言無一不是知識的擁有者,知識給他們帶來了力量,帶來了生命價值的氣息。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古代政治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古代政治知識1

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爲“大一統”思想,成爲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着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高中古代政治知識2

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爲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係、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高中古代政治知識3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鬆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采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爲到有爲,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爲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