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的14個傳統習俗詳解通用多篇

春節的14個傳統習俗詳解通用多篇

春節的習俗 篇一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八年級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爲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爲“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 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爲“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爲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二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爲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中國的傳統春節習俗,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

由於民族的不同,南北地域的差別等等,春節文化可謂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綜合起來卻又有許多共同之處: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就開始有了“年味”;臘月二十三(多指北方),二十四(多指南方)又稱小年;從小年開始置辦年貨,倒貼“福”字,意爲福到;貼年畫,對聯,剪窗花,掛大紅燈籠,意爲紅紅火火;貼門神意求來年財運亨通等一直忙活到除夕,纔開始過大年。

大年三十的團年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聚餐。三十晚上必須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稱“熬年”。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等。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華夏上空,爆竹聲響徹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的歡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聲響,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七年級早晨,開門放煙花炮竹,也叫“出天方”,意爲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在開門營業時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即爲了新的一年大吉大發。

隨着通信手段的進一步完善 ,發短信拜年也是春節文化之一。別看短信雖短,字裏行間卻透露出對親友的濃濃情意與祝福,而且及時方便,這就是短信拜年的魅力所在。

在傳統年代裏,春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對於我們這個農耕民族來說,春節是一元復始的標誌;春節中的許多儀式,如祭神祭祖,是爲了重新確證人神關係,以求獲得神靈的庇佑;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與傳統習俗,等等。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裏,春節豐盛的團年飯,孩子的新衣等,是對平日艱苦生活的一種補償,所有這一切,都讓人們對春節充滿了憧憬與期待。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對外的開放,與世界的接軌等,整個社會逐步世俗化·功能化·理性化了,春節也漸漸脫變成了簡單的吃吃喝喝·打打麻將撲克牌以及在春節聯歡晚會前打瞌睡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春節慢慢變味,沒意思是必然的,甚至於逐漸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就連興起不久的短信拜年習俗也在變味,有些人不看對象,不分內容,不分男女老幼一條短信通吃進行羣發,只爲應付了事。這種行爲一點誠意都沒有,實在無趣的很,因此馬年春晚的一首經典曲目《羣發短信我不回》就應運而生。

春節假期,各色同學聚會成爲憶青春的方式,也是一種同學 之間聯絡感情,互相幫助的極好平臺。然而,本是回憶純真年代的聚會,卻多了一些炫富攀比的意味,“致青春”變成了名利場。面對昔日“同桌的你”,很多“恐聚族”不僅感嘆“相見不如懷念”。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各地用工的不均衡,內地大批閒置人員,爲生活所迫涌向沿海開發區,只留下 獨巢老人·留守兒童在家。春節是他們唯一能夠團聚的佳節,因此來回奔波成了必然,相當一部分人爲錢所困,爲禮所擾,爲情所累等成爲心中揮之不去的煩惱。累也成了衆多人春節掛在嘴邊的常語,尤其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累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廉不廉,看過年。從中央的八項規定出臺到馬年春節前中央針對公務員的十五條禁令,猶如一劑“猛藥”,有望根治奢腐“頑疾”,馬年春節看起來也的確清淡了許多。筆者認爲,與其“大手大腳過年,緊緊縮縮上班”,不如帶着感情常回家看看。富也好,窮也罷,過年回家與親人相聚,不能被華而不實的東西所累。

現如今老祖宗延續下來的春節習俗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且滲入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老祖宗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過年,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最基本的傳統習俗都不能丟。現在的年輕人實在讓人堪憂,懶惰成性,連最基本的對聯都不願意貼,動不動就上館子,長此以往春節 就失去了它的本義,也就真的離消失不遠了。充分享受親情友情,纔是節日的應有之義。讓我們共同爲維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春節文化,而努力吧!

春節民間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三

風俗一:掃塵

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裏裏裏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風俗二:貼春聯

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着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風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說是爲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風俗四:守歲

守歲其實說來也很有意義,就是一家人齊聚一塊一起從除夕跨越到春節,迎接春節的到來,爲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風俗五:拜年

拜年這個習俗小孩子可喜歡了。每到過年,他們就會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後高高興興的去家人長輩面前說吉祥話,討要過年紅包,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耍嬉鬧。

風俗六:壓歲錢

壓歲錢想必大家都知道,過年添福添喜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今社會變成紅包時代,但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壓歲”和“壓祟”還是有的,壓歲錢給長輩是壓歲,希望老人長命百歲,歲歲平安;給孩子是壓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有關財神的傳說 篇四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漢族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爲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裏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裏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有那麼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爲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側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