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四川方言常用詞(多篇【精品多篇】

四川方言常用詞(多篇【精品多篇】

孝感方言詞拾趣 篇一

孝感方言詞拾趣

孝感人平時愛說的一些方言俗語中,有許多是代代沿襲而又無從稽考的,但也有少量的俗語和可以從一些典籍或行業傳說中覓到來歷蹤跡,現舉數例,以見一斑。

寒婆婆過江

農曆十月十六日,民間流傳有“寒婆婆過江”之說,相傳此日若風和日麗,寒婆婆就能過江撿到柴禾,來年初春就寒冷異常;若天氣起風下雨,寒婆婆未撿到柴,來年春天會暖和。又有一說,雲十月十六日爲一韓姓婆婆的生日,如果有人送柴禾,來年就有春寒。這些說法雖是傳說,卻符合孝感的氣候特點:從晚秋開始,往往伴有寒潮出現,乍寒須防,江漢平原地處長江之濱,人們自然會韓聯想到寒,“寒雨連江”的說法,唐詩中就有記載了。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初葉,武漢出版了一本名字叫做《商業大全》的書,書中有一篇《漢口歲時記》的文章,文章中寫道:“(十月)十六日,俗雲寒婆婆生日,馬和尚過江,必大風雨,行者多避此日。”關於寒婆婆過江,在孝感武漢一帶也有一個傳說是,從前,有一位韓(諧音“寒”)氏和兒子馬和尚寡母孤兒苦度歲月,非常艱難。韓氏對兒子百依百順,而馬和尚卻吃喝嫖賭什麼壞事都幹,終於傾家蕩產。於是他就騙韓氏說:“已是十月十六了,進入嚴寒,可我家還沒有一根過冬的柴,你就去打點來吧。”接着,他駕船把母親韓氏騙上江心的沙洲,揚長而去。以後,他賣掉僅剩下的房子,不久又輸得精光。想起老孃定已凍死,那頭上的玉簪倒是可以拔來變賣。十月二十四日,他又去沙洲,不料老孃未死,正在嘆氣。她想:“兒子不肖,只能怪自己對他嬌慣!”馬和尚橫起心來,踢死母親,拔走了玉簪,變賣以後,再去賭場。

玉皇大帝知道了,讓風吹走小船,把馬和尚困在沙洲上,要把他凍死。不料馬和尚身強力壯,他撈魚蝦充飢,燒蘆柴烤火,居然熬過了嚴冬。玉皇大帝又知道了,見已春暖花開,就突然來了個倒春寒,結果了馬和尚的性命。從此以後,每逢十月十六日,人們就記起是寒婆婆打柴的日子,會教育子女別學馬和尚。十月二十四日若是起風下雨,就意味着馬和尚過不了江,來年必有倒春寒。

窮斯濫爺

“窮斯濫爺”本是論語裏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出於《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人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用現代語文可以解讀爲:(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向孔子請教軍事作戰列陣之事。孔子說對於俎豆之事——禮樂文化的精神我懂;軍事學我還沒學過,對不起,我不懂。孔子並不是不懂,但希望他不要發動戰爭。對侵略的戰爭,孔子是反對的。第二天就帶了大批的學生們離開衛國,到了陳國,結果糧食斷了。跟從的學生,因此病得起不來的很多。這時子路很不高興,頗有怨言,對孔子說:“正人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孔子回答:“君子雖然困頓得無路可走了,但是,還堅守自己的君子原則。小人就不同了,就要想歪門邪道,便會胡作非爲啦!”此處的“在陳絕糧”,字面是指的經濟窮困,但在理解時我們覺得不應僅僅侷限於經濟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業坎坷,人到了窮途末路,都可以理解爲“窮”的範圍。而凡是到了這些關頭,君子都應該具有“固窮”的胸襟和氣度,既來之,則安之,走出困境。而不應該“窮斯濫矣”,胡作非爲,鋌而走險或投機取巧,甚至屈態變節,苟且偷生。即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逆境,都應當考慮如何戰勝逆境,走出困境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孝感人形容一個人很窮,往往會作這種評價,說:“這個人真是‘窮死濫爺’!”其實,這是把論語裏這一句話的誤用,是從《論語》中“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一句衍化而來的,今人把原句改頭換面,變成了另一種意思,是指某人窮得十分厲害的意思,這裏和原意已是大相徑庭了。

烏焦巴弓

孝感南部的人愛把這句話說成“烏幾巴弓”,北部一些地方的人就說“烏焦巴弓”,都是指某東西被弄焦黑了或搞得亂七八糟,例:“麼樣搞的,都弄得烏(幾)焦巴弓的。” 烏:黑色;焦:火力過猛,使東西燒成炭樣。原是《百家姓》中的四個姓氏。比喻燒得墨黑。 這是套用《百家姓》中的句子,指的是“烏、焦、巴、弓”四種姓,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百家姓》:„烏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燒焦者,謂之„烏焦巴弓‟。蔡東藩、許廑父《民國演義》五回:“良弼正要進門,猛聽得一聲怪響,不禁卻顧,可巧彈落腳旁,把左足轟得烏焦巴弓,呼痛未終,已是暈倒。”《百家姓》把四個字連在一起並不代表姓以外的意思,而本地人抓住“烏、焦”二字通常所具有的含義,牽強而自然地把這四種變成了地方成語式的詞,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肖家裏婆婆”

孝感有句方言詞:“肖家裏婆婆ⅩⅩ”,家讀若“GA”,而這句話後面往往帶“管”、“要”、“去”、“曉得”等詞。如果是“肖家裏婆婆管”這句話,在孝感話裏也就是“誰也不管”的意思,“肖家裏婆婆要”也就是“誰也不要”。爲什麼明明一句肯定句,意思卻變成了相反的否定句呢?說起來,這裏面還有一段趣聞。

在孝南區和孝昌縣之間有一個叫肖家坡的地方,這裏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們除務農外,農閒時還多喜歡下漢口經商做買賣。

很早以前的一年,肖家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絕收,好多人都被活活餓死了。有一戶肖姓老倆口,人們都稱他們肖家爹、肖家婆,二老在家實在呆不下去了,爲了活命,只得又走下漢口收荒貨(拾破爛)的老路。

不久,老倆口來到漢口,租了一間僻街小巷裏的小屋,開始收荒貨賺錢。同行們見肖爹爹肖家婆年紀最大,人又和善,總是照顧他們。

這老倆口經營荒貨十年多,漸漸佔住了腳跟。後來,肖家婆年歲已高,不能出門收貨,就在家收貨。肖家婆經營有一竅門,凡是別人不要的東西,或者別人不管的東西她都能看出其潛在的價值,找到賺錢的門道。當天收下後,過若干天或過一年半載再賣,往往能賣到好價錢。於是,街鄰就十分相信肖家婆的眼力,人家若有不要的東西,就會說:“這東西肖家裏婆婆要。”“這東西肖家裏婆婆管”。一來二去,肖家婆婆變廢爲寶的名聲越傳越遠,漢口,孝感一帶就慢慢流行開來這句有趣的地方俗語。

半吊(銚)子。

孝感人認爲說話做事不通情理、愛得罪人的人是半吊(銚)子,這是有來歷的。相傳有一個孝感人,在外地做生意時被當地一個叫錢厚的商人嘲笑了一通,孝感人不好跟那人明着幹架,只好用半吊錢(一千文)打了一個啞謎予以反擊:他把一吊錢分成三份,先把半吊錢放在肩上,再在胸前掛上整整二百五十個零錢,剩下的二百五十個錢就掛在背後,即爲前後二百五,暗喻錢厚(前後)是二百五(共半吊錢)。這個啞謎令那個叫錢厚的商人吃了個啞巴虧,便不再挑釁了。舊時代,一個零錢爲一吊,也叫一貫,五百錢爲半吊,自然就談不上滿貫。如果一個人的思維不“滿貫”,顯然就是“半吊子”了。比“半吊子”還差一半的人就必定是個“二百五”。可見這兩個詞都帶有貶義。“二百五”一詞後來也成了通用語,這也說明了孝感方言詞與普通話逐漸相融相通起來。另有一說是:孝感人喜歡喝湯,因此煨湯有獨到之處。孝感人煨湯用的器皿,是一種“U”形的陶罐,稱作“銚子”,簡寫成“吊子”。如果煨湯不滿罐,就稱作“半吊子”———它卻成爲孝感人罵人的一句話:“我看你真是個半吊子!”這句話效果比較嚴重,輕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說的“半吊子”帶有明顯的指責性,是說某人不開竅、不清白、2 不合時宜。與此類似的孝感方言還有“泡皮”、“二桿子”、“洋判”、“二百五”、“夾生苕”等。意思最爲接近的一個詞是“夾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東西。這也是罵人的話,還編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夾生苕,冇得整。”“苕”本來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個字眼,而罵人爲“夾生苕”,可謂形容人愚蠢到了極至~~!

此外,孝感人燒柴竈時喜歡在竈門口掛一個銚子燒水,因爲竈門口火小,一整銚子水難以燒開,只能打半銚子水。半銚子水燒開後,聲響特別大,孝感人用“半銚子”比喻有些人的輕浮急躁,即滿桶不蕩半桶蕩之意。

販桃子。

這句俗語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成是賣桃子。“販桃子”在孝感話裏是半路開溜的意思。有的地方也泛指開溜、一鬨而散、某東西被搶等意思。這是由於“桃”與“逃”同音,雖然有些牽強附會,卻跟書面語“逃之夭夭”頗有一致之處。逃之夭夭,作爲逃跑的詼諧說法,是套改《詩經》句子“逃之夭夭”而成的。《三俠五義》第十四回:“衆惡奴見事不祥,個個加上一鞭,忽地一聲,俱各逃之夭夭了。”販桃子與逃之夭夭,是偶合,或是借用,有待考證。但是,相比之下,逃之夭夭比較典雅,而販桃子卻更加生動、含蓄。這也是孝感一些方言俗語詞的特點。這裏還有着一個傳說,據傳,清順治年間,孝感南部漢水岸邊有一間小茅草房,住有夫妻二人和一個不滿十歲的兒子。倆口子經常吵架,丈夫說妻子與隔壁王大郎打皮絆(男女作風問題),妻子說丈夫被前灣的劉二妹勾引上了。隔壁人家(鄉親)過來勸架(調解),都不聽勸。丈夫一氣之下,拿了幾件換洗衣服,裝進一隻白布口袋,一背就走了。

一段時間不見丈夫有回來的意思。兒子老看不到爸爸,就問媽媽:“母媽母媽(媽媽),伯伯(爸爸)幾天不在屋裏(家裏),他到哪裏氣(那裏去了)?”媽媽說:“你問那個不成器的搞麼事(幹什麼),他去販桃子了!”

兒子喜得不得了:“有桃子吃了!有桃子吃了!”

“吃?吃你母媽的個鬼!你一嘀卡(一點點大),曉得個麼事(什麼)?”

兒子說:“我親眼看到他背一隻口袋出的門,肯定會買好多好多桃子回來地!”

媽媽又好氣又好慪:“你這個雜種,你哪裏是想吃桃子,我看你是想吃掃帚條子(打小孩專用)!老子打死你這個小雜種!那個老雜種不是販桃子去了,他是跑了!”

兒子一聽說老子跑了,不由得在堂屋當中大哭:

一個出門玩橋子

一個在家養漢子

我說我要吃桃子

你卻要我吃條子

你們都是敗家子

苦了我這個苕兒子

“販桃子”並不是真做買賣,是指跟家裏人慪氣,離家出走。據說“逃之夭夭”的出處就是《詩經》裏面的“桃之夭夭”,跟“販桃子”可能是同一個意思吧!

刮鬍子。

孝感人把某人捱了批評或者訓斥叫做被颳了鬍子。這也是有來歷的。 歷史上的“刮鬍子”,除了就是刮掉下巴上的鬍鬚外,就是領導批評下屬,喻爲給下屬刮鬍子。兩千多年以前,周靈王身邊有一位難得的部下,也是他的兒子,叫王子喬的,此人博學聰慧,15歲就開始輔佐朝政。周靈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氾濫,王子喬堅持反對周靈王的壅堵治水之法,而招至周靈王的憤怒,於是,嚴厲訓斥王子喬。周靈王的做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刮鬍子”。這裏的“鬍子”不是鬍子,指的是闕漏或者錯誤,而“刮鬍子”就是對於錯誤的訓斥或者批評。周靈王作爲“髭王”,不僅“刮”了王子喬的“鬍子”,還把王子喬廢黜爲庶人,致使王子喬17歲便抑鬱而死。明清時期,採取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清代有一種叫“拔貢”的考試,規定每 3 十二年從秀才中選拔一部分人出來升爲“貢生”,但條件苛刻到應試者不僅要文章好,而且還要五官端正,體無殘疾。長相不好的人即使有一腔才學也不會被允許參加考試。據說孝感城關有一位王秀才,一臉絡腮鬍子,爲了應“拔貢”試,忍痛拔光了鬍子去參考,卻沒有考上。世上沒有後悔藥,王秀才只好作詩自嘲:“未曾拔貢先拔胡,拔貢未拔胡先無,早知拔胡不拔貢,不拔貢也不拔胡。”後來,人們又把考試未取,求人不得的事情稱作被“颳了鬍子”,現在又漸漸演變成受批評、受羞辱的意思。

柺子

近來,一些社會混混或者所謂“江湖人士”把自己圈內逞強抖狠的人叫做“柺子”。在孝感民間,人們還是把自己的兄長叫作“柺子”。舊時的一些戲劇小說中,“柺子”本來的意思是騙子、小偷的稱呼。明無名氏傳奇《桃林賺·誇技》中記載:“京城裏還有神出鬼沒蓋樣柺子來,他移星換斗、易日偷天,巧計偏奇。”到了清代,柺子簡直是騙子加惡棍的代稱。龔煒在《巢林筆談》一書中說:“我不解天地生物,何以有毒蟲猛獸?如今之柺子者,取人腦,墮人胎,斷人肢體,慘毒非常!”在孝感方言詞裏,單就一個“拐”字而言,也還有“壞”、“調皮”、“搗蛋”的意思。但不知是何時,孝感人和武漢人一樣,把柺子當成哥哥的含義,柺子在這裏具有特殊的義項,就是老大,引申爲頭目。在漢孝一帶是謔稱,而非正規名稱。《荒煤短篇小說選》有用例。此義來源於洪幫隱語。據《海底》第三章:“老大——柺子。老二——來子。老三——香爐腳子。”

死樣活氣

形容沒有生氣。活氣 : 生氣;活力:這裏荒無人煙,死樣活氣的。形容沒有生氣。 魯迅 《準風月談·文牀秋夢》:“文弱書生死樣活氣,怎麼做得到權臣?”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至於此地報紙,則刊出頗難,觀一切文藝欄,無不死樣活氣,即可推見。”另見《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寧可向潑剌的妓女立正,卻不願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孝感人形容一個人沒精打彩的時候也往往用死樣活氣形容,出典仍不詳。

四川風俗人情 篇二

四川茶館

四川茶館除了休閒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瞭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槍支、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裏。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爲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爲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歷史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脣槍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在四川茶館裏,你只要一坐下,就會有茶博士跟蹤而來,拎着晶亮的銅開水壺,將捏在手中的白瓷蓋碗“撲”地一聲擺到你面前。然後,提壺從一尺多高處往碗裏汩汩沖茶。那不滴不濺的功夫,不能不讓人拍案叫絕。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爲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

四川茶館除了賣茶,還賣糖果、香菸、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

四川菜系

起源於川渝地區,以麻、辣、鮮、香爲特色。川菜原料多選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鮮。善用小炒、乾煸、乾燒和泡、燴等烹調法。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爲突出。川菜的風格樸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著名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回鍋肉、麻婆豆腐、水煮魚、夫妻肺片等等。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樂山、內江,自貢,重慶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即複合味的運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乾燒、炸、薰、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滋(乾燒、酸、辣、魚香、乾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徵。由筵席菜、大衆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乾燒巖鯉、乾燒桂魚、魚香肉絲、廖排骨、怪味雞、宮保雞丁、五香滷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幹煽牛肉絲、燈影牛肉、擔擔麪、賴湯圓、龍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魚香肉絲、夫妻肺片、東坡肘子等。

四川戲劇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爲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羣衆基礎。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着不盡的妙味„„。川劇爲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臺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高、昆、胡、彈燈在融匯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況。崑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爲“清戲”。在保持“以一人唱而衆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又大量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稱“絲絃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臺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爲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方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

四川小吃

在四川小吃中較爲著名的有:藤椒抄手、客家涼粉、鉢鉢雞、夫妻肺片、賴湯元、龍抄手、鍾水餃、鉢鉢雞、串串香、麻辣燙、肥腸粉、擔擔麪、宜賓燃面、綿陽米粉、廣元蒸涼麪,羅江豆雞、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三大炮、燈影牛肉,川北涼粉,奶湯麪,燉雞面,梓潼酥餅,火邊子牛肉,魚皮花生,白橙糖,鱔魚雞蛋卷,桃米炒蛋,櫻桃蜜餞,窩絲糖,酥心脆糖,壽星桔蜜餞,平都牛肉鬆,蜜橙皮,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榨榨面。

擺龍門陣

嘴巴功夫

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兩種人,一是小商販,二是女娃娃。成都小商有句行話,叫“賺錢不賺錢,攤子要扯圓”。攤子怎樣才能“扯圓”?當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兒藥,耗兒藥,耗兒一吃就跑不脫”;“買得着,劃得着,不買你要吃後悔藥”。你說是買還是不買 女娃子也好生了得。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腳,她會說:“咦,怪事,你是三隻腳嗎咋個?牛都過得倒你過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腳,也有說法:“擠啥子擠啥子,進火葬場還要排隊轉輪子的麼,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門出不倒門?”你說是和她吵還是不和她吵。 展言子 的確,成都人好像天生就會說話,天生就會“涮罈子”(開玩笑)、“衝殼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謂“展言子”,就是說話時講幾句諺語歇後語,而且藏頭藏尾,讓你去猜去想,在心領神會中獲得樂趣。比如事情有點玄,就說是“癩蛤蟆吃豇豆”,意謂“懸吊吊的”;而你如果說話離譜,他則會評論說:“你咋個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謂“盡開黃腔”。諸如此類的說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魚”,--多多多。 瓜 於是,簡簡單單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裏,就會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即便罵人的話,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較低,或做事欠考慮,成都人不說他傻,而說他“瓜”。其實,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蘆瓜,而是“傻瓜”。因爲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稱“瓜”。由此及彼,則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說一個人“瓜眉瓜眼”,顯然就比說他“呆頭呆腦”或“笨手笨腳”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水 又比方說,弄虛作假,在成都人那裏,就叫做“水”。其起源,我想大約與酒有關。因爲賣酒要做手腳,無非就是摻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貨”這個詞來指僞劣產品。推而廣之,則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說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則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兒”等說法。再比方說,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就叫“黃”或“黃了”,其他地方的說法也是這樣。但成都人則進而發展爲“黃腔”、“黃棒”、“黃渾子”、“黃蘇蘇”,甚至還有“黃師傅”和“黃手黃腳”等等。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是流行於四川省東北部地區古老的漢族歌舞小戲,明清以來,燈戲頻繁演出於川東北的廣大山鄉,至今延綿不絕。川北燈戲的劇目多取材於當地漢族民間生活,現有劇本200餘個;唱腔曲牌分正調和花調兩類,來源於漢族民間小調、神歌、佛歌、嫁歌、聖諭調及端公調;表演以(醜)、(跩)、(笑)爲特徵,融會了木偶、皮影、猴戲、民間歌舞等多種技藝。由於它生長於民間,反映的是民間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情趣,因而爲山鄉民衆所喜聞樂見,並稱之爲“農民戲”、“喜樂神”。2006年5月川北燈戲被國務院授牌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爲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 款待。 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 戴烏紗帽,身着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 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 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 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四川麻將

四川麻將又稱血戰麻將,採用四川地區流行的麻將打法 ,尤其是成都及周邊比較盛行 。核心是打缺門,颳風下雨,計番,流局查叫。一局牌中,一家胡牌並不結束牌局,而是未胡的玩家繼續打,直到3家胡牌或剩餘的玩家流局。牌局結束一併結算。這樣先胡的玩家並不一定獲利最多,點炮的玩家也能翻身,提高了趣味性,促進了牌局的穩定發展。

四川方言

要了解四川的習慣風俗和風土民情,就要先來了解下四川特色方言 一稱謂。

大爺----是對男性老人的尊稱;婆婆----是對女性老人的尊稱;

老巴子----是對男性老人不禮貌的稱呼;老姆姆----是對女性老人不禮貌的稱呼; 娘娘----是對父輩女性的稱呼;幺兒----是對子女的愛稱。 二罵人話。

老子----在別人面前稱老子是佔對方便宜;蝦子----奚落對方是膽小鬼; 討口----乞丐,叫花子;

說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豬;哈兒;憨包等。 三生活用語。

擺龍門陣----是指漫無邊際的閒談;衝殼子----是指吹牛皮,說大話; 算罈子----是指開玩笑;打濫仗----是指不務正業或無法按常規辦事; 打錘----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鬧糾紛;

殺割----是指結束或沒有了,用完了;弄歸一----是指把事做徹底; 弄巴實----是指做好;沒來頭----是指沒有關係; 光胴胴----是指赤條條的。 四形容詞。

懸吊吊的----不穩當;紅扯扯的----紅得難看;粑希希的----爛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無味,沒鹽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氣;溫都都的----溫熱合適 香噴噴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後語。

一罈子蘿蔔----抓不到姜;丁丁貓想吃櫻桃----眼都望綠了; 下雨天出太陽----假晴;貓抓餈粑----脫不了爪爪。 安逸

此詞有“安閒舒適”之義。如《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義。“安逸”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令人滿意、

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廣泛。 壩壩

意爲“平地、平原”。“壩,蜀人謂平川爲壩。”今四川人仍稱“平地、平原”爲壩、壩壩、壩子。 洗澡泡菜

將新鮮蔬菜洗淨後切成片或塊泡製半天或一天後食用,這種菜就稱爲“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

浸漬時間較短,類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稱“跳水泡菜”。 藏貓兒

即捉迷藏,又稱“逮貓兒”,是兒童玩的一種遊戲,指將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來後,

再讓該小孩將他們一一尋找出來。另有“救救貓兒、電棒貓兒、沾沾草貓兒”等多種玩法。 打牙祭

此詞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習俗,後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區使用得非常廣泛。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七年級、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爲“禱牙祭”,後來訛傳爲“打牙祭”;

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爲“牙祭肉”; 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爲裝飾的大旗,

稱爲“牙旗”。每逢農曆的八年級、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爲“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

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爲“吃牙祭肉”。 打摔手

“摔手”本指“定額以外備替換的轎伕”。如李劼人《死水微瀾》中:“明天一早,給我喊一乘轎子,多喊兩個摔手。”

後繁衍出“打摔手”一詞,意爲“空着手”。 裝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時,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潔去送親,稱爲“裝舅子”。此詞後指譏諷某人 穿戴講究、整潔。 撇脫

即灑脫,乾淨利落。已見於宋代。“撇脫”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簡單、容易、輕鬆”等義。 吃九鬥碗

九碗”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鬥”一詞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將赴宴稱爲

“吃九碗”或“吃九鬥碗”。“破費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鬥碗,結下終身怨”。成都地區流

行的這一民謠,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將“赴宴”稱爲“吃九鬥碗

”,是因爲民間視“九”爲吉數。 打金章

每年在花會期間,多在青羊宮舉行武術擂臺賽,參與者多爲武林好手,按獎章質量分三個級別,即藍章、銀章、金章。 後比喻顯示出驚慌的樣子。 鮓起

即撐腰、作後臺、給人幫忙的意思。過去屬於袍哥話。袍哥是發源於四川的一種幫會組織,它既是反清的祕密結社,

又是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政治、經濟互助團體。由於它是非法的民間組織,因此一出現就受到清政府的嚴禁追查,

故袍哥一直處於地下狀態,有一套專用的隱語-袍哥話,作爲祕密聯絡的暗號。 吃賞午

今四川人仍將“吃午飯”稱爲“吃賞午”,這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川西壩子的農民們邊插

秧子邊唱山歌,知府不讓大家唱,農民戲曰:“吼山歌會把田頭的雜草吼掉。”知府說,如果真能吼掉雜草,則賞大家

一頓午飯。後來果然田裏的雜草就沒有了。知府又提出農民說過唱山歌秧子要長高,想借此賴掉這頓午飯。當晚,農民

把田裏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來,秧子果然長高一截。於是,知府只好認輸,給插秧的農民每人賞了一頓飯,從

此人們便把吃中午飯叫做“吃賞午”。 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穀子

最小的娃兒稱幺兒子 當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柺子 流氓是二桿子 蚊帳叫罩子

鋪蓋就是普通話的被子 開玩笑叫算談子 撒謊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澆頭叫臊子 屁股是溝子 跛腳即掰子 小偷叫做賊娃子 得痢疾是打擺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說成瓜娃子 說了恁個多做啥子 罵你一聲龜兒子 川內男女老少 人人自稱是老子 王保長叫王麻子 潘龍是個駝背子 三娃子娶了個三嫂子 李老栓逼瘋了幺妹子 今天就學這麼多“子” 還是多掙點票子 準備好房子和車子 娶個娘子

一胎生他三個胖小子

假老練:指沒有經驗的人還冒充經驗十足,在衆人面前狂侃。內涵有打腫臉充胖子的戲謔踏血說法。

安逸,巴實:指從主觀感受到對一項事物的好感,滿足。此詞有“安閒舒適”之義。如《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義。“安逸”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令人滿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廣泛。

衝殼殼:指不知天高地厚,隨口大話。主觀上是讓人感到很拽。

雄起:四川全興隊的招牌口號!其實質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現已演化爲從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輸給對方。原來巴山地城曠野,氣候溫和,造宜於各類昆蟲生長。巴山人便利用這個有利條件來發展養雞業。你看,那家那戶不養上十來只乃里幾十只雞呢。公雞性倔強,從不示弱服輸,兩隻公雞鬥架時,毛翎倒豎,雞冠直立,那怕鬥得羽毛散落,,雞冠血淌,遍體鱗傷,仍不肯罷休,總想雄起鬥倒對方。巴山人很聰明,從公雞鬥架受到啓示,於是便把公雞鬥架現象濃縮爲“雄起”這個言子,以激勵人們去充服困難爭取勝利。由於特珠的地理、氣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這個言子,它可真稱得上是巴山的土特產了。 浪個:意思就是怎麼,怎麼回事。

擺龍門陣:指大家聚在一起談論某個話題,或一對一。

撇脫:即灑脫,乾淨利落。已見於宋代。“撇脫”一詞在四川方言中還有“簡單、容易、輕鬆”等義。

黑黢黢:指很黑的地方。

壩子:意爲“平地、平原”。“壩,蜀人謂平川爲壩。”今四川人仍稱“平地、平原”爲壩、壩壩、壩子。 嘿霸道:嘿是一個程度副詞,在四川話裏常見。嘿霸道,指對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實程度還深。

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話的傻更具有幽默感,與後面的“寶氣” 拱:讀gong4,指到處亂竄。原意指豬用鼻子拱土,現在有撲克遊戲叫“拱豬”。 幺兒:對自己小孩的暱稱,還有非常愛護之意。 鬥:讀dou3,指打。

誒:讀ei,語氣詞,無實意。 惹毛:指發脾氣。

鮓起:讀za3qi3,即撐腰、作後臺、給人幫忙的意思。過去屬於袍哥話。袍哥是發源於四川的一種幫會組織,它既是反清的祕密結社,又是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政治、經濟互助團體。由於它是非法的民間組織,因此一出現就受到清政府的嚴禁追查,故袍哥一直處於地下狀態,有一套專用的隱語-袍哥話,作爲祕密聯絡的暗號。

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指幫助別人時絕不猶豫,講義氣,用於朋友兄弟間。 娘娘:對跟自己母親同輩的婦女的稱呼,較老土。 殺虢:讀guo2,指有起點的事情,事物的結束。 稱頭:指帥氣的男孩,或指穿着乾淨整齊的人。 黑搓:指太差。

扯把子:指談話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謊。

勻兌:“勻兌”,本是行業用語,屬於釀酒工藝。經過勻兌師一番勻兌之後,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價便隨之大增。現在,勾兌一詞卻成了巴山人的頭禪。說的是社會上的一些有用“勻兌”之今行開後門、謀私利、弄虛作假和貪污賄賂之實。筆者由於閱歷淺,不太瞭解杜會全貌,恐怕“勾兌''之詞,”勾兌“之風,不會是象通江銀耳那樣僅屬於巴山的土特產罷。雖然”勻兌“不算是巴山的特產,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太爺,下至十四五歲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在街頭巷尾只要你細心傾聽,便會聽到某工程、某項目。.。.。.是經過勾兌才弄到手的等等。這些議論當然也有想象加估計的成份,不可宣傳輕信,但勻兌的事實在杜會上確實存在,勻兌的負面形響而造成的負面效應確實不小,勾兌的毒害確實貽患無窮,、勾兌的風氣到了理當制止的地步了。這裏指男女之間的感情謀和,而且是靜悄悄的,不爲人所知。

整飯:讀zen3fan4,不是做飯的意思,而是吃飯的含義。

扭騷: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義更廣泛,可以指一個人的性格拖泥帶水,也可指一個人的行爲沒魄力。

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蒼蠅;巴就指依附的含義,故整句話就是指趕快吃,不要給蒼蠅機會。較幽默。

打牙祭:此詞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習俗,後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區使用得非常廣泛。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種: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七年級、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爲”禱牙祭“,後來訛傳爲”打牙祭“;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爲”牙祭肉“;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爲裝飾的大旗,稱爲”牙旗“。每逢農曆的八年級、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爲”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爲”吃牙祭肉" 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無意義的話或事。 踏血:讀ta2xue1,指戲謔。尤指用語言。

洗白:從有到無,最後是無,一點也沒有,再打麻將時常用,相當於英語中的few和little

沈從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詞 篇三

沈從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詞

1、把錢

釋義:“把”是“給”的意思;“把錢”即“給錢”的意思。 出處:《邊城》:“但是,凡是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

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 效果:“把”在湘方言中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

錢”更可突顯邊城人們淳樸、善良的品質。

2、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釋義:“悖時”,即“運氣不好”之意;“砍腦殼”,即“砍掉腦袋”的意思。這是一句罵人的話。

出處:《邊城》:“心中焦急得很,聽人要她上去,以爲期侮了她,就輕輕的說:‘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效果:這句罵人的方言,經翠翠口中說出,更好的展示了其純真、可愛的性格特點。

3、你狂什麼

釋義:“狂”,是“叫”、“吠”的意思,特指狗叫。 出處:《邊城》:“必得翠翠帶點兒嗔惱的跺腳嚷着:‘狗,狗,你狂什麼?還有別的事情做,你別跑呀!’”

效果:一句平淡的生活用語,讀者可以看到人狗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生動的展現了翠翠對狗求愛跑遠行爲的反應。

4、得力

釋義:“有幫助”的意思。

出處:《邊城》:“‘事弄成了,好的很呢。人家在大河邊有一座嶄新碾坊陪嫁,比僱十個長年還得力一些。’”

效果:從婦人的口吻中,可見討一個有錢的媳婦,確實是件好事。展現了人們的婚姻觀。

5、過身

釋義:“經過”的意思。 出處:《從文自傳》:“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裏過身,釘鞋聲音實

在好聽。”

效果:寫出了釘鞋雖然有半夜人經過時聲音好聽的優點,但是作者還是不喜歡它。一對比,更顯厭惡之情。

6、落了大雨

釋義:“落”即“下”之意,“落了大雨”就是“下了大雨”的意思。 出處:《邊城》:“夜間果然落了大雨,夾以嚇人的雷聲。” 效果:平實的環境描寫,“落”更顯雨下的之大。

7、墳山

釋義:即“墳墓”的意思。 出處:《邊城》:“翠翠卻想看守祖父的墳山,不願即刻進城。” 效果:刻意用“墳山”,而不用“墳墓”,可以讓讀者更直接地聯想到墳墓的形狀——像一座小山,悲劇氣氛更濃厚。同時,也可見翠翠的傷心與孝心。

8、張子

釋義:指打牌時,出牌的章法。 出處:《邊城》:“‘你不說,我還以爲你在看我牌學張子!’” 效果:這是順順不想同翠翠的爺爺談話,所找的一個藉口。

9、莫得

釋義:“沒有”的意思。 出處:《邊城》:“‘只有我三妹莫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 效果:出自翠翠輕輕的無所謂的唱的一首歌。

10、生仔

釋義:“產子,生下孩子”的意思。

出處:《邊城》:“他們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雞鴨肯孵卵。” 效果:出自一首還願迎神的歌曲。

11、硬扎

釋義:這是一個典型的湘方言詞,使用頻率很高,與“霸蠻”並列。意思有三:厲害;紮實,不含糊;有背景。

出處:《邊城》:“‘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效果:這是爺爺鼓勵翠翠要堅強,不許哭,可見爺爺對翠翠深深地關心與愛。

12、糧子 釋義:指當兵的人。 出處:《邊城》:“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氣,一見城中相熟糧子上人物,不管是馬伕火夫,總會把過節時應有的頌祝說出。”

效果:“糧子”是個舊時用語,很好的表現了作品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環境。

13、路

釋義:是一個句末語氣詞,相當於“了、呢”。

出處:《長河》:“‘嗨,保安團!保安團算什麼?連他們都要跑路,不趕快跑就活捉張三。’”

效果:這個語氣詞的運用,表現出了老水手對“新生活”要來的不安與惶恐,以及對保安團的輕視。

14、包穀

釋義:即“玉米”。 出處:《長河》:“六月嘗新,必吃鯉魚,茄子,和田地裏新得包穀新米。”

效果:在湘方言區,稱玉米爲包穀,這很常見。很符合作品設定的背景。

15、個把

釋義:“幾個”的意思,言數量之少。

出處:《長河》:“水手到了這裏,上岸去找個把婦人,口對口做點兒小小糊塗事,泄泄火氣。”

效果:寫水手找婦人釋放慾望,“個把”有一種不太在意的意味,暗含默許與寬容。

16、毛坑

釋義:即“茅廁、廁所”的意思。

出處:《長河》:“無地可種的人家,牆邊毛坑旁還總有幾樹橘柚。”

效果:說明種橘柚對蘿蔔溪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謀生、賺錢的好方法。

17、狗矢柑

釋義:即指一種很小的柑橘,類似的說法有“狗矢桃”等。

出處:《長河》:“一到呂家坪鎮上,便是極酸的狗矢柑,雖並不值錢,也有老婦人守在渡口發賣了。”

效果: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讓人感覺很新鮮,眼前一亮。 18.頂

釋義:即“很”之意。

出處:《長河》:“‘你頂小的時我就說過,夭夭長大了,一定是個觀音。’”

效果:“頂”爲程度副詞,寫出了掌渡船的得意的神氣,也從側面展現了夭夭善良、美麗的特徵。

19、該賬

釋義:“該”是“欠”之意,“該賬”就是“欠錢”的意思。

出處:《長河》:“‘我又不是共產黨,該賬不還賬!’”

效果:寫出了老婦人對在外丈夫不寄錢回來的埋怨之情。

20、肯巴

釋義:指人勤勞,肯做事。

出處:《長河》:“因爲年紀青,手腳靈便,一雙手肯巴,對待主顧又誠實可靠,所以三五年後就發了旺。”

效果:展現了滕長順吃苦勤勞的精神,年輕時代的奮鬥歷程。

沈從文在其作品中使用湘方言詞的原因:

① 湘方言是沈從文先生的第一母語,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可能會無意識的運用一些湘方言詞。

② 根據作品題材決定是否使用湘方言詞:在一些以城市內容爲題材的作品中,如《八駿圖》等,裏面就幾乎沒有湘方言詞;而像《邊城》、《長河》等以湖南農村社會爲題材的作品中,沈從文先生就恰當地使用了部分湘方言詞,這也符合其實際情況,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現當時湖南農村的風貌,也可以展現湖南的文化特色。 ③ 湘方言詞多見於人物的對話當中,這也有利於深刻地刻畫人物形象,且農村的大環境下,這樣的描寫也顯得真實,對於反映作品的主題有積極意義。

④ 另外,有一些方言詞在普通話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彙,如“狗矢柑”等,只能用方言詞表達。

四川方言常用詞 篇四

四川方言常用詞

“你在抓子?”中間的抓子意思是做什麼,全句爲你在做什麼的意思。“抓”是做啥的連讀。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麼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麼了

●紮起(zǎ)——江湖藝人跑場子表演求生活,鑼鼓敲響,支持者圍攏一圈予以鼓勵和幫忙,防止有人使壞,叫做“扎場子”,簡稱“紮起”。開始表演前,藝人老大抱拳相謝支持者:“多謝各位弟兄爲我們紮起”。引申意爲“鼓勵,支持,幫忙,制止搗亂”。 ●雄起——大力展現陽剛之氣,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領,壓倒對方。泛指:加油。

●娃、娃兒、女娃子、男娃兒、弟娃兒、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兒,女孩叫女娃兒,其餘類推。二○年前這個“娃兒”通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相當於臺灣的“男生、女生”,甚至於說老太婆都說“哎呀,人家是女娃兒,你讓一下(ha)別個(go四聲)嘛。”

●你娃兒——你小子!

●莫——別。 用法:莫來頭。意思是沒事。

●冇(mó)——沒有,冇得。例句:你想啷塊?我冇得錢。 ●瓜——瓜,“傻瓜”的簡稱,含義還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婦女傻,就叫“瓜婆娘”。這個用法大約從文革中期開始。 ●狗*的——口頭語,加重語氣:發狠地、下決心地、強調地、不滿地、吃驚地、。.。.。. ●寶、寶器。——憨包一個,到處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個人好寶喲。“她是個寶器。”“幾個土妹子和一個老寶氣””。 ●木、木雞(宜賓,自貢方言聽起來像“穆雞”)。——來源於“呆若木雞”,簡化的成語,但比成語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維遲鈍,木頭腦筋,不開竅。 ●咋個——爲啥,爲什麼、怎麼

●喃門——怎樣、怎麼(使用於綿陽等部分地區)“喃悶起的?”意爲“怎麼回事?” ●啥子唉——什麼,

●洗白老——完蛋、一無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將錢*都被輸光了,“森上帶點個子彈,都被洗白嘍”。“愣格沒得錢耐?”“剛一發工資,錢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吹殼子——聊天,擺龍門陣。 ●啷們,啷塊——咋了?怎麼了?例句:你啷們(啷塊)咯?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們把能都來咯。 語氣詞

西南官話里語氣詞非常豐富,善於表達微妙的意思,所以講西南官話的人不要輕視自己的語言。 哦(語調上揚)——表肯定語氣,是這樣。 啊(語調下降)——表肯定語氣,不錯,是這樣。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區使用,表肯定語氣,“正確”,“對頭”。 哈——語氣助詞,1、輕微的疑問;

2、友好。例子:歡迎多倫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寫成“說、嗖”——疑問,並且馬上肯定。例子:原來在這個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讀音,表疑問,自問。例子:咋個這些人都跑過來了喃,消息夠靈通的嘛! 嘛(má)——意義相近。

安(嗯)——疑問詞。例句:問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說啥子。

哇——疑問詞,輕微的“嗎”。一般用在對方基本會同意的時候:楊老師,來一根哇?我們鄉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亂說,我要翻臉哈!!!

兮——語氣詞,那樣子的:“你覺不覺得他有點神經兮兮?”“髒兮兮的。“瓜兮兮的” ”綽綽(cócó)——形容詞後綴,表某樣子。神綽綽的(精神病樣子),哈(傻的四川發音)綽綽的。 嘎(gá)——是這樣麼?可以獨用。 其他詞語

●瓜娃子——傻小孩。

●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連讀。

●提勁——1.來勁,振奮人心:姑姑,太提勁了 ;2.同“扯皮”, 即“找茬”之意。 ●×起——起來,常用在動詞後面,加強動詞的意義:雄起、來不起了、紮起、懂得起

●整——用途廣泛的動詞。例子:“整了頓方便麪”,吃了頓方便麪

●幺(yāo)——年齡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兒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適——好,合適,舒服,心滿意足:“原來在城頭沒碰到巴適的?”

●苕氣——紅苕(甘薯)氣味,轉義爲“土頭土腦,鄉下人樣子”:“說我們身上苕氣打不脫、腳杆是彎的!” ●穩起——穩住,不要露馬腳。

●裝神——假裝出來的樣子,裝模作樣的樣子,演戲給別人看。

●龍門陣——聊天,擺龍門陣就是進行聊天。

●兇——厲害,有本事。如:“你娃兇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歪(wāi)——兇,形容一個人很兇。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貓——(mēr)兇。如:“那個女的好貓哦,兩爪爪(zǎozǎo)就把他整成貓臉。”那女的好凶,幾下就把他抓成了貓臉。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貓家 夥。”你別把他整怒了,他很兇的。

●悶丕——(mēn pī)口語,常用與長輩對晚輩,笨蛋的意思。

●梭邊邊——第一個邊拖長音。梭:溜走;邊邊:邊緣。梭邊邊=溜走,逃跑,躲開。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邊邊嗖!” ●剷剷——(chuǎnchuǎn),語氣詞,加深程度。如:“你笑個剷剷。”意思是:你笑個屁。有什麼好笑的。笑什麼啊。 ●分分兒鍾——幾分鐘,很快;通常意爲:稍等一下、馬上的意思。

●咂——西南方言,1、吸吮;

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數民族用麥管或細竹管從酒罈裏吸酒也叫咂酒。 ●呡(mǐn)——嘴脣少少地沾一點兒,如“呡一口酒” ●拐——這裏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義完全不同。錯了。“拐了,拐了”是“錯了錯了”,“不會拐的”是“不會錯”。

●格、嘎——西南方言習慣疑問詞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沒有) ●切(qiè)——去。例如:“我們一起切。”

●哈(hǎ)——“傻”的四川發音,如:“傻兒師長”,四川人念“哈兒師長”;“哈綽綽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樣子。

●哈(ha)——疑問。自問自答。輕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麼?“軍醫哈”-是軍醫吧?是軍醫。

●服、附——糊塗,糊。川北人f/h不分,糊塗念“服塗”,搞“附” 了,就是被搞糊塗了。例如:你娃兇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不要虛:虛,心虛,害怕。不要害怕。

●綻(zàn):愛表現,性格外向張揚。“我很贊”,我很外向張揚。

●撲爬跟斗:摔筋斗,在地上爬滾。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別人的毛病。 ●舔肥:舔別人的肥屁股,拍馬屁。

●天棒:(川東,川中用得多)相當於北方方言的“愣頭青”“二桿子”,講話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後果亂做,像傻瓜一樣辦事。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崽兒:(重慶話)貶義的“那小子”。 ●黑麼:非常

●串串(cuan cuar):近似小火鍋

●芊芊(qian qian,一聲):條狀的硬的細長物件,材質可以是竹木、金屬等。如織毛衣的棒針,可以叫“毛線芊芊”。 ●砍腦殼滴(哩):神經病,也有的地方用來詛咒,埋怨他人 ●偷兒(偷哥兒):賊 ,綿陽人(宜賓人)則愛說“賊(zuí)娃子”。 ●摸別個包包(摸哥兒):掏人家口袋扒手 ●瘋(fōng):盡情地狂 ●黑:很、非常 (重慶人特有) ●耍:休假、玩兒;“耍朋友”意爲“談戀愛”。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漢兒:老爸。

●又費馬達又費電:不划算 ●黑悶兇:非常有能耐、本事 ●貢:竄進竄出

●耿直:重慶人最常掛在口頭的兩個字。重慶話說一個人不耿直,是對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重慶人裏也就混不開了。耿直要對朋友無條件誠實,信任。

●假打:這個詞與耿直相對,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呵呵,說假打的時候,就是要打假。(貌似李伯清創造“) ●寶氣:傻。

●冒皮皮:找茬。有道是“冒皮皮,打飛機”。 ●衝殼子——吹牛。和吹殼子有點相近。

●龍花、龍火皮:鄉巴佬,龍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背兜兒:揹簍

●婆娘:女人,有時也指妻子。

●扯(chei,三聲):發音時韻母音要拉長。表示跑題了。例如“扯遠了”“胡扯”,”扯靶子"。

●爪(zhuá):踢。例如“爪球”,“爪你兩腳(jió)。 ”●爪(zhuai,一聲)瞌睡:打瞌睡 ●跩(zhuāi)筋斗:就是摔跤了的意思 ●腦(lǎo)殼(ko,二聲):腦袋 ●倒柺子:手肘

●羅兜:羅兜原意是指一種裝東西用的框子,兩個可用扁擔來挑。引申指臀部,的前者多用於人,而後者多用於動物,尤其是豬

●開山:瀘州地區的一種方言,就是“小斧”的別稱。這種小斧刃面是鈍的,用於砍開石頭,斧背用於打擊鑿子。由於大石頭是從山上開鑿下來的,所以這種小斧就叫“開山兒”。 ●風車:手動產生風的農用器具,一班用來吹乾淨稻穀等糧食裏的雜質。

●客西頭兒(客心腦):膝蓋 ●曲蛇兒:蚯蚓

●爪母兒、爪貓兒:蚱蜢 ●虼蚤:跳蚤 ●金啊子:知了產子 ●克(kéi)貓兒:青蛙 ●賴格寶:蛤蟆 ●魚曲兒:泥鰍 ●曹蟲:蛔蟲

●新姑娘兒:七星螵蟲 ●偷油婆:蟑螂

●雀雀(qió qió)兒(雞兒):小鳥 ,有時也指男性生殖器 ●叫雞子、叫機兒:蛐蛐兒 ●雷公蟲:蜈蚣 ●秧猴子:螳螂 ●堂客:內人

●涮罈子打廣子:說大話,吹牛皮。//涮罈子,此處爲 算彈指,原意爲走江湖,給人定命數的算命先生,多爲胡說之人,故引申爲說大話,亂說之人。 ●日白:吹牛皮,瞎聊,胡侃。

●空了吹:少在這兒瞎說。不要再吹牛了,沒人信你! ●豁別個:騙別人 。豁:糊弄。 ●別個:別人 ●腳杆/腿杆:腿腳

●你蝦子不胎害:罵別人不知道好歹 ●連兒杆:人的小腿

●火巴(pā)耳朵:男人沒骨氣,怕老婆。在成都確實有一種自行車改裝的交通工具叫做這個名字。不過引申出來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龜兒子:罵人的話,標準的四川語言,指人出生低賤。很多時候只是用作口頭禪,用來加強語氣。 ●改手:上廁所

●巴:粘貼、附着。例如:“巴到燙”(粘着燙)。 ●對頭:是的。

●曉得老:知道啦,有不耐煩的意思。 ●硬(èn)是:確實是。 ●條子:父母打孩子的棒 ●歸一:完成的意思

●霸道:在四川話中經常用於褒義。意思是絕了、厲害、高,實在是高、好得沒話說。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粑咔:在重慶話中經常用於褒義。意思做事得很好。 ●殺麻麻魚:渾水摸魚,矇混。 ●圍腰子:圍裙。

●X巴:如“鹽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普通話。

●伸(chēn)過來、癡過來:伸過來 ●光(guàng)的:光溜溜的 ●拗(niù):手腳不停地動 ●吱膠、擦子:橡皮擦 ●讀腳:跺腳 ●扯僕漢:打呼嚕 ●逞下去:壓下去 ●馬起臉:板臉 ●車筆刀:削筆刀 ●莫浪個:不要這樣 ●鬥是:就是 ●拱過來:擠過來 ●駭得:吃得多

●扯把子、日白兩黨的:說謊 ●光胴胴(dǒng):沒裝上衣

●光擦擦(cha cha,一聲) :裸體,衣服褲子都沒穿 ●光溝子:光屁股 ●夾色子:結巴

●拜(bai,一聲)子:瘸子●掐(qiá)過來:跨過來 ●逗硬(èn):動真格的 ●看稀奇:看熱鬧 ●高聳聳:很高 ●肥東東:很胖 ●煩躁躁:非常煩 ●短處處:很短 ●趴露露:很軟 ●滴點兒:很少 ●驚抓抓的:大驚小怪 ●瘋扯扯的:瘋瘋癲癲 ●狂西西的:很糊塗 ●亮瓦瓦:很亮 ●屋獨獨:冷不防的 ●神戳戳的:發神經

●念棟棟:粘稠的 ●俗雜雜的:俗氣的 ●火瞟瞟的:灼傷般的疼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卡卡各各(kā kā gó gó):角落 ●吹垮垮:聊天 ●二扯火:不靠譜的人 ● 提勁:助威 ●瓜兮兮:傻傻的

● 哪個噹噹 當者:那個地方 ●驚風火扯:神經兮兮 ●神綽綽:神經病

●甲甲(jiá jiá)、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suō)板兒:滑梯

●蠻施、幾扒:特別、很,加重語氣,比如你蠻施煩,就是你特別煩。

●齷齪(ó chó):特別髒的意思。 ●團(tuán)轉:四周。

●孔雀(qió):自作多情,自以爲是。你好孔雀哦! ●撇脫(tó):容易,簡單。這事莫啷個撇託?!

●不消:不需要,不消說,不需要說,要不要我開車去接你,不消。 ●莽:傻,笨,莽子,莽娃兒 也可形容智障的人。 ●蒲噓兒:水果名稱,即荸薺,馬蹄。 ●鹽須:香菜

●撐花兒:雨傘,如今很少人用了,主要是川東地區。 ●撒果(shá guǒ):結束,完了

●悶墩(dēr)兒: 胖子 。貶義,一般說人悶墩(de)兒是罵別人是傻瓜。 ● 抹貨 巴片:占人家便宜

●街(gāi)娃兒豁皮:罵人的話,多指罵男的。街上的流氓,地皮。

●娼夫:說男的和人有染 ●娼婦:女的和人有染。 ●攢勁架時:一直不停的弄。 ●毛起:發飆

●卯起:形容兩人之間有矛盾 ●茂起:把東西拿出來打賭 ●青絲煙縫:不透氣

●落教: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願賭服輸等。 ●開黃腔:亂講話 ●認黃:給面子 ●鬆活:輕鬆

●經試:耐用 堅固。這個手機還經試哦,樓上甩下來還沒有 爛。

●哈數:輕重,理智。“這人做事情莫得哈數。” 說這個人做事情不曉得輕重,有點魯莽。 ●相因:便宜

●射剁子 扯剁子 :轉移視線 “好久給我還錢,不要給我扯剁子”

●扯拐:出故障 弄錯了。 ●鬧刨了:話多

●超哥:原意是社會上的流氓。褒義是指這人在某行業比較牛。貶義是指這個人就是一個街上的小流氓。 ●扭到:糾纏 抓着不放。 ●舍物:罵畜生,多指代罵女人 ●剪腦殼:去理髮。 ●按過切 殺過切:趕過去 ●棒老二:土匪

●黃棒:門外漢一竅不通的人 ●螺絲骨、螺絲拐:腳踝 ● 膝蓋: 客西頭兒 ●頸項(háng):脖子 ●勞慰:感謝的意思 ●學(xuó)校 ●醫院(wàn) 鸚鵡=恩恩兒 蜻蜓=叮叮貓兒 蚯蚓=曲線兒

蟋蟀=叫雞子、叫機兒 蝙蝠=鹽露筍兒、夜北灰兒 烏鴉=牛屎伴兒 鱸魚=黃骨頭 蜻蜓=頂頂幫兒

烏梢蛇=烏梢鞭子,烏騷蛇 青蛇=菜花蛇 竹葉青=青竹飈 喜鵲=鴨雀子

賴蛤蟆=賴格寶=切碼子 螃蟹=爬海

青蛙=切貓兒切麻子 老婆=老捏兒=婆娘=屋頭裏 內褲=遙褲火炮兒 不穿內褲=掛空擋 風箏=風兜兒 手肘=倒柺子 小紙條=飛飛兒 閃電=扯火閃子 地方=踏踏 裏面=裏頭 小便=哦尿 屙尿 大便=哦屎屙屎 拖鞋=殺板兒孩,拖孩 出租車=豬兒

中間商=川川兒 串串兒 板車=甲甲車

石頭剪刀布=石切兒(qiēr) 東西少=滴點兒 全部=一哈(hà) 一巴掌=一耳屎 接吻=啃兔兒腦殼 打架=打催過捏 吵架=扯筋 看=(qiǒ)念一聲 捏=(ruá)念三聲 提=(diā)念一聲 冷=冰欠

非常黑=雀(qió)馬打黑,黢摸達黑 場面宏大=陣丈之嚇人=陣仗哦=黑人得很 形容滿的=撲修悶嫌 搓澡=搓夾夾=搓夾子 直走=抵攏 靠攏=抵攏 說話=開腔 吹牛=開黃腔 愛打扮=妖豔兒 天氣冷=冷颼颼

形容急忙慌慌的=驚風火扯,驚爪爪 攆趟趟兒=撲爬跟斗 麻煩=惱火

衣服穿的緊=鼓丁暴漲

形容身上摸的錢了=分兒都不分兒了 形容東西煮得很軟=稀溜耙,稀趴爛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悶到腦殼 胡牌=郭(guó)了 聽牌=下轎

吃多了不消化=梗到了 吝嗇=色家子 不踏實=裏扯火 打哈欠=打火海 打豁咳

顯慫相=球慫球慫 躲起=藏倒起 裝怪=的兒啊當嘞 買便宜貨=買相因=佔欺頭

關緊(門窗等)=關得清死煙縫關得幫緊 經常=環是(huán shi,四聲) 反而=顛轉 很可能=多半 故意=利邊,執耶兒

狼吞虎嚥=窮勞餓(ò)蝦,窮悚俄悚 一隻眼的人=邊花兒=多眼龍 一隻腳有問題的人=掰掰兒、擺子 形容一個人不修邊幅=日不籠聳/鬼迷日眼 扇耳光=廣耳石 廣兒屎 試一下=告一哈 沒關係=莫得事不存在 忙不過來=搞不贏 弄不懂=搞不醒豁 客西博咯=膝蓋

毛斯/駕池=和廁所一個意思(鄉下豬圈裏的廁所) 敦獨=胖 打標槍=拉肚子 羅個=那個 拌筋=打架 桑泡兒=桑葚 大柑子=柚子,柑橘 搞緊=趕緊,快點兒 莫啥子=沒關係,無所謂

方言詞——論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的異同 篇五

方言詞——論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的異同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獨立於民族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同一個民族的各種地方方言和這個民族的共同語言,一般總是表現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特色。一般情況下,民族共同語言總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漢民族共同語言,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本站著作爲語法規範,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統一,人民政治經濟文化需要發展,需要統一的民族共同語,因此在195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召開了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會上確定把漢民族共同語稱爲普通話,主張向全國大力推廣。會後經各方研究,正式確定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三項標準含義。

民族共同語和方言不是互相對立的。民族共同語的形成,普通話的推廣,並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爲前提。共同語言總是有條件、有選擇地從漢語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來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而全國各地的漢語方言,也都吸收了一些普通話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話靠攏。儘管如此,方言仍會長期存在,作爲一個地區的交際工具而發揮作用。在方言地區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消滅方言,主要是爲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閡,以利社會交際,“推普”的任務是要使方言地區的人民學會說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普通話,那麼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方言詞是一個方言地區在長期使用方言過程中形成的一類詞,是一個地區鮮明的標誌。方言詞一方面指流行在方言地區而沒有在普通話裏普遍通行的詞,例如東北話中的“埋汰”,河南方言裏的“中”;另一方面指普通話裏從方言中吸收進來的詞,這類被普通話所吸收的詞是得到大家普遍認同的詞,例如粵語裏的“埋單”。方言的地區有大有小,有很狹小的地區所使用的方言詞也叫土語詞。

普通話中語音詞彙語法有和方言詞相同的部分,但是卻有更多不同的部分。這裏我想就詞彙部分談一下普通話與我所在方言區(河南方言鄭開片)中詞語的異同。

一、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的一致性

據科學統計,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詞彙有極強的一致性。大多數相同的詞語是基本詞彙的核心詞語:如大風,下雪,下雨,平原,荒地,陰天,松樹,胖,瘦,高,矮,他,誰,好,彎腰兒,熱鬧,本來等詞;其不同詞語大多表現爲部分語素的不同:如“凍冰”和“上凍”;“下霧”和“起霧”等,但是這些語素不同詞彙不會阻礙講普通話的人與講河南方言人的交流。因此說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詞彙有極強的一致性,這也是北方官話一致性的表現。

二、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的差異

㈠詞形差異

這類詞一般與普通話義同而形不同,雖然表達相同的含義,卻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

⑴河南方言詞彙是單音節詞,普通話對應的爲雙音節詞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釘 釘子

灰 灰塵

生 生日

浪 放蕩

⑵河南方言是雙音節詞,普通話對應的爲單音節詞,這類詞比較少,這與普通話雙音節化趨勢有關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長蟲 蛇

牯堆 蹲

勤勤 勤

將將 剛

⑶有些普通話裏是雙音節詞在河南方言裏是多音節或短語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年斯年 去年

要飯嘞 乞丐

土坷垃 土塊

賣東西嘞 店員

買東西嘞 顧客 解小手 小便

㈡構詞語素不同

⑴構詞語素完全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日頭 太陽

提拉板兒 拖鞋

上糞 施肥

蹲兒 凳子

待客 置酒席

次毛 差

堂屋 正房

⑵部分構詞語素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不勝 不如

膠鞋 雨鞋

鼻子 鼻涕

過年 明年 Fan蛋 下蛋

⑶相同的構詞語素但是排列順序不同(只有2個)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整齊 齊整

誠實 實誠

⑷附加成分不同

① 前綴

河南方言中前綴比較少,但是“老”這個前綴比較常用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老公公 公公 老布 粗布

另外,還用“老爹,老孃”來表示自己叔叔和嬸嬸中最小的。 ② 後綴

a “貨”字用來作後綴構成的詞語一般含有貶義

例如:賴貨(壞人) 傻貨(傻子) 半吊子貨(性格不正常的人) b “家”字作後綴用在人名或稱謂後面表示某人的丈夫或妻子 例如:小華家(小華的丈夫) 二妹家(二妹的丈夫) c“簍”作後綴有誇張意義 例如:瞎話簍(愛說瞎話的人) d “不拉嘰”作後綴帶有貶義色彩

例如:髒不拉嘰 酸不拉嘰等 ㈢造詞差異

⑴依據事物的物理屬性如聲音、外形、屬性、用途等來造詞,這點在普通話裏沒有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扁食 餃子(扁形的)

長蟲 蛇(體型長)

冰糕 冰棍(形狀是塊狀)

噴噴 談天(說話的聲音)

紅蘿蔔 胡蘿蔔(顏色是紅的)

洋灰 水泥(水泥是灰色的)

變蛋 松花蛋(經過變化而來)

鬆緊帶 皮筋(可鬆可緊)

圍脖 圍巾(用來圍脖子取暖)

⑵採用比喻借代來造詞

例如:河南方言 詞彙意義及修辭方式

瞎話簍 比喻愛說謊話的人

鼻子 鼻涕,用鼻子代替流出來的鼻涕

⑶採用委婉的說法用與普通話不同的詞彙

例如:用“木頭”來指棺材;

用“不得勁,不舒服”來指生病 ⑷造詞方式相同,思維角度不同

例如:河南方言 普通話 思維角度

茶瓶 暖水瓶 主要用來裝茶水

抽斗兒 抽屜 強調空間

出門 出嫁 從家裏出去

我國的方言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既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學好普通話,也要重視方言文化,不斷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修訂四版)黃伯榮廖旭東編 【2】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 【3】葛本儀漢語詞彙研究

【4】河南方言詞彙比較研究 劉麗娟 廣西師範大學2008-04-01

成績:

題目:方言詞——論河南方言詞彙與普通話的異同

授課教師:周玉琨

課程名稱:現代漢語詞彙研究

專 業:對外漢語 年 級:2011級 班 級:2班

姓 名:祁瑞鑫

學 號:11023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