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新版多篇)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新版多篇)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 篇一

衆神的傳說

在希臘的南部坐落着美麗富饒的伯羅奔尼撒半島,這裏有一片神聖的山谷,它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奧林匹亞。對於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流傳着動人的故事。

相傳古希臘伊利斯國王要爲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女婿,國王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有13個青年喪生在國王的長矛之下,宙斯的孫子佩洛普斯和國王的女兒一直互相愛戀。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於以智取勝。爲了慶賀自己的勝利,佩洛普斯和國王的女兒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婚禮上安排了戰車、角鬥等比賽項,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傳說中的古奧運會創始人。

關於奧運會,還有一個傳說。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力大無比,有“大力神”的美稱。有一天,他在伊利斯城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工夫便掃乾淨了堆滿牛糞的牛棚,但伊利斯城的國王卻違背了當初贈送他300頭牛的諾言,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爲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運動會。

真實的起源

實際上,奧運會的起源與古希臘的社會情況有着密切的關係。古希臘是一個信奉衆神的國家,古希臘人相信衆神都居住在希臘最高的一座山—奧林匹斯山上。在希臘人尊崇的諸神之中,宙斯是衆神之父。因此,古希臘人在奧林匹亞奇蹟般地建造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宙斯神殿。這座神殿便成了希臘人祭神的天壇,奧林匹亞則成爲了希臘和周邊城邦朝聖的宗教中心。

古希臘和地中海區域其他國家的人們在祭典和收穫季節,常常舉行盛大集會,並進行各種遊樂和競技活動,熱鬧非凡。最初集會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奧林匹亞的集會最爲盛大。爲了表示對宙斯和諸神的尊重和感恩,每隔四年,希臘各地要派出龐大的朝聖團體前往奧林匹亞,舉行盛大的節日盛會。在節日期間要舉行宗教朝拜儀式、文藝表演、集市貿易等活動,場面熱烈壯觀,內容豐富多彩,而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競技遊戲。

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代替了氏族社會。這些城邦沒有統一的君主,各自爲政。爲壯大自己的力量,各城邦之間戰爭不斷。戰爭需要大量的士兵,各城邦擴充兵源,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着軍事生活。士兵需要強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

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人民渴望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並懷念當年的慶典活動。於是,奧林匹亞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國王聯絡其他幾個城邦的國王,達成了定期在奧林匹亞舉行運動會的協議,並規定在運動會年實行“神聖休戰日”。“神聖休戰日”期限是三個月。

在這期間,任何人不得發動戰爭。奧運會召開之前,伊利斯城邦會派出3名使者,頭戴橄欖枝編成的頭冠,手持節杖,前往希臘其他城邦,宣告“神聖休戰日”的開始,邀請人們參加古代奧運會。在此期間,禁止任何軍事行動。從此,產生了全希臘的運動盛會。

古希臘雕塑家米隆創作的《擲鐵餅者》,創造了一個充滿力與美的運動員形象,再現了古代奧運會的一個精彩瞬間。

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 篇二

現代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慶典爲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爲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爲骨幹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爲週期的活動體系。

1894年6月23日,當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開創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時,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爲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餘年後的今天,奧運會已成爲普天同慶的節日,奧林匹克運動也吸引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百年奧運,跌右起伏,大致經歷了以下的發展過程:

艱難的探索(1894-1914年)

遵循着一定的時間週期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型綜合性國際運動會,讓體育運動服務於各國人民,服務於世界和平,這種做法在19世紀末遇到的困難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其時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的工業革命,在給社會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將民族矛盾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於各自小天地的長期束縛,人們還難以理解奧林匹克思想,對接受奧運會這種國際性的文化還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

在體育方面,正在發育的現代競技運動與體操運動尖銳對立,體育界四分五裂,門戶之見根深蒂固,派別之爭頻頻出現,舉辦世界性的大型綜合運動會既無先例,也缺乏經驗;尚不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遠不能滿足奧運會的需要。就奧林匹克運動本身而言,新生的國際奧委會本身還不成熟,除體操、滑冰和賽艇外,其他運動項目尚無國際組織,國家奧委會尚不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奧運會存在着諸多缺陷。首先,奧運會設項不穩,每屆項目有所不同,主辦者可臨時增減項目(如首屆奧運會的賽艇和帆船比賽,因天氣不好而取消,臨時增加了一項100米自由泳比賽),項目內容重複(第2屆奧運會體操個人全能由雙槓、單槓、吊環、鞍馬、跳馬、自由體操、跳遠、跳高與跳遠綜合跳、撐竿跳、爬繩、50公斤舉重等項目組成)。其次,運動場地缺乏統一標準,不僅跑道長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奧運會)、500米(1900年奧運會)、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奧運會)、383米(1912年奧運會)幾種,而且場地的設計也不統一,如首屆奧運會採用“U”形跑道,第2屆奧運會使用草地賽場。最初的游泳比賽在天然水域內進行。第三,比賽缺乏必要的規範,如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每屆都不相同,舉重和摔跤無體重分級和時間限制,度量體系混亂,時而英制,時而公制;組織者可擅自臨時改變比賽日程;裁判多由舉辦國人員擔任,執法難以公正;各項目運動員參賽資格不一致,奧運村尚未建立,運動員住宿地分散而混亂。奧運會也沒有固定期限,短則10天,長則五六個月。第四,經費緊缺。首屆奧運會因爲資金短缺,幾至半途而廢。緊接着連續3屆奧運會因資金問題,不得不與商業博覽會聯合,成爲博覽會的陪襯。

1908年倫敦奧運會是奧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出現了膾炙人口、強調參與的奧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競技運動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英國奧林匹克理事會由國際奧委會的英國委員和英國各單項體育協會的代表組成。這種人員結構,爲其他國家奧委會的構成提供了範例。這屆奧運會各項比賽的技術性工作,從制定賽制、編排賽程,到選派裁判、組織比賽均由各單項體育協會負責,規範化程度大大提高。這爲後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管理奧運會技術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組織結構已現雛型,各自職責相對明確,從而確定了奧林匹克組織體系的基本框架。

在這一階段即將結束時,第5屆奧運會於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其參賽成員國的數量比第1屆翻了一番,運動員人數增長了75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鞏固了自己的陣地。

初具形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定於1916年在柏林舉辦的第7屆奧運會被迫取消。戰爭使國際局勢動盪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21年,規模更大、更爲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降臨。奧林匹克運動抓住了兩次大戰之間相對和平的瞬間,經過5屆夏季奧運會和4屆冬季奧運會,初步確立了奧運會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

首先,由於冬季運動項目的加入和女子體育的發展,奧運會變得更爲均衡和完整。冬季運動項目是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冰天雪地這種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進行體育活動,對青年人的鍛鍊和培養來說有着夏季運動項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年冬季奧運會的出現,彌補了夏季奧運會的不足。1928年,女子田徑項目被正式列入奧運會,在位居奧運會競技之首的田徑項目中佔據一席之地,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項目重複問題在這一時期基本得到解決。自1924年奧運會始,體操擺脫了內容混雜的狀態,形成了現代競技體操的基本項目。田徑取消了立定跳遠、壺鈴擲高、擲遠等內容,日趨標準化。1930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理事會協商後決定,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爲田徑、體操、防禦性項目(拳擊、擊劍、摔跤、射擊)、水上運動(賽艇、游泳)、馬術、全能(現代五項)、自行車、舉重、帆船和藝術比賽(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組委會可選擇的項目有草地網球、水球、冰球、手球、籃球、回力球。同年,國際奧委會將奧運會的舉辦期限定爲16天,並規定除集體項目外,每個項目一個國家只能派3名運動員參賽。女子項目爲體操、田徑、游泳和擊劍。對運動員參賽資格有了相對統一的界定,並對報名、比賽組織工作的許多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首次使用400米跑道,4年後這種跑道被確定爲奧運會標準跑道;1924年巴黎奧運會開始有了長50米的游泳池。奧運會場地設施在規範化的基礎上,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和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得到進一步改善。柏林奧運會還出現了可容納11萬觀衆的大型體育場。後來爲人們所熟知的一些奧林匹克標誌和儀式也在此時一一面世,如奧林匹克五環旗(1920年奧運會)、聖火傳遞(1936年奧運會)、開幕式放飛和平鴿(1920年奧運會)、運動員宣誓(1920年奧運會)。奧運會的頒獎儀式有了明確的規定,並自1932年始爲一、二、三名設置高度不同的授獎臺。專門接待運動員的奧運村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進行嘗試之後,於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開始正式設立。

這一時期,奧林匹克組織發展迅速,國家奧委會成員數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9個增至60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達到24個。1926年國際奧委會建立了由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組成的技術委員會。此後,國際奧委會逐漸擺脫技術性事務,開始更多地關注領導、協調、決策等更高層次的工作。奧林匹克運動終於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組織體系。

1920年出現的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是這一時期奧林匹克思想的重要進展,它與“重在參與”相輔相成,鼓勵人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來。

奧運會與科學技術的相互結合也取得重要進展,在工程建築、電子設備和通訊中大量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如1932年採用雙鏡頭照相機進行終點攝影,第一次在奧運會上非正式使用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儀,運動會場設置大屏幕記分牌,出現自動打印機網絡等。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組委會採用電影這一形式對奧運會進行完整的記錄。首次奧運閉 路電視轉播也在此時開始。

這一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運動員業餘身所引起的衝突,許多運動員因此而受到處罰,如曾3次參加奧運會、獲得9枚獎牌、被記者稱爲“超人”的著名芬蘭長跑選手努爾米因接受補貼,被視爲“職業運動員”,無緣參加1932年的奧運會。此外,隨着奧運會影響的擴大,一些政治勢力試圖將其作爲政治工具的意圖日益暴露,

發展與危機(1945-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全世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逾20億的人口先後捲入。1940和1944年兩屆奧運會被迫取消。二戰之後出現了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如兩大陣營的對抗、冷戰格局的形成、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涌等。世界的新格局既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也給它設置了重重障礙。

戰後,奧林匹克運動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奧運會規模擴大,項目劇增。戰爭結束後的1948年奧運會有來自59個國家奧委會的4062名運動員參加136個項目的比賽,1972年時則有121個國家奧委會派出7121名運動員,參加195個項目的比悔。冬季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數目也由1948年的28成員國的369人增加到1972年的35成員國1006人。在奧運會規模擴大的同時,競技運動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現了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田徑運動員摩西、比蒙等一批超級明星和8.90米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跳遠紀錄。1960年埃塞俄比亞的阿貝貝赤足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標誌着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奧運體壇顯示力量。奧運會舉辦地也不再侷限於歐洲和美洲。

1956年和1964年分別在大洋洲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亞洲日本的東京舉辦了第16和第18屆奧運會。

這一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本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合法席位,這不僅爲中國體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國際舞臺,促進了中國體育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對奧林匹克運動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奧林匹克運動的迅速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變化對奧運會的影響。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政治對奧運會的影響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衝突、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鬥爭、各種意識形態的對立等,都對奧運會產生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恐怖主義分子出於政治目的,開始將奧運會作爲自己的攻擊目標,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即爲一例。出於政治原因而對奧運會實行的抵制連續不斷,規模越來越大。2.競技運動商業化和運動員職業化的進程開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來,奧運會作爲一種文化商品的趨勢已露端倪,國際奧委會的“業餘”禁條屢被觸動,奧運會與經濟相結合的勢頭強勁,防不勝防。奧運會比賽中欺騙行爲有所擡頭。首先,違禁藥品的濫用日益嚴重,1960年羅馬奧運會出現奧運史上第一例運動員因服用興奮劑而喪生的事故,興奮劑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項目的比賽中出現了有男性特徵的運動員,運動員的性別問題也成爲人們關注的對象。3.奧運會出現經濟危機。隨着奧運會的膨脹,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投入急劇增加,而舊有的籌資方式遠不能滿足舉辦奧運會的需要,再加上舉辦奧運會對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一些居民反對在自己的城市舉辦奧運會,如美國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將已經得到的197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交回,由國際奧委會另選城市。1976年蒙特利爾因舉辦奧運會而債臺高築。到70年代後期,願意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磯一個。當時的國際奧委會對二戰後社會的深刻變化和60年代以來奧運會社會化、大型化、綜合化的新趨勢缺乏認識,堅持多年來形成的封閉格局,拒絕與其他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堅拒商業於奧運之外,以保持奧運的“純潔',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嚴重脫離社會。國際奧委會的保守與僵化加劇了它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家奧委會的

矛盾,爲了集聚各自的力量,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於1967年成立了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各個國家的國家奧委會也於1979年成立了國家奧委會協會。

奧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關係出現了危險的裂痕,它們共議大事、互相溝通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也已自1930年起就處於休眠狀態。此外,儘管二戰後大批新獲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奧林匹克運動,但在布倫戴奇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20年間僅增加了6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受到忽視。於是,自60年代後期以來,國際奧委會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其全部資產到1972年只剩下區區200萬美元。奧林匹克運動積蓄已久的各種矛盾發展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舊的模式已無能爲力,而新的模式、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1972年,愛爾蘭人基拉寧接替布倫戴奇,出任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拉開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寧任職的8年是奧林匹克運動變封閉爲開放的過渡階段,國際奧委會開始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與社會的關係。19世紀形成的業餘原則和奧林匹克運動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觀點對人們思想所形成的禁錮開始鬆動。儘管這8年奧林匹克運動的改革進程是緩慢的,卻爲下一階段薩馬蘭奇大刀闊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準備。

改革與創新(1980-2000)

1980年西班牙人薩馬蘭奇接替基拉寧,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審時度勢,開始了全面的改革。這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變封閉爲開放,使奧林匹克運動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國際奧委會一反過去視商業化爲洪水猛獸的陳腐觀點,充分肯定它對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大膽引進市場經濟的機制,積極而有控制地對奧運會進行多種商業開發,給奧林匹克運動建立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組委會對舉辦奧運會的經濟運作機制進行了大膽改革,變沉重的包袱爲可觀的經濟效益。國際奧委會敏銳地覺察到這一事件的重大意義,對洛杉磯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設計出一整套規範而有效的經營奧運會的做法,如”奧林匹克計劃“(TOP計劃)等,從而爲奧林匹克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92年國際奧委會已擁;資產125億美元,1993-1996年整個奧林匹克運動從商業開發中獲得23-25億美元的總收入。國際奧運會本着取之於奧運,用之於奧運的原則,通過奧林匹克團結基金組織,對整個奧林匹克運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奧林匹克運動給以積極的援助。

肯定商業化的積極意義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廢除了參賽者業餘身份的限制。業餘原則從一開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僅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現代競技運動發展的現實。由於競技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運動員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中,純粹的業餘運動員不復存在。各國或明或暗給奧運選手以經濟補貼成爲公開的祕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堅持上一世紀末期的業餘主義,必將嚴重地阻礙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80年代的改革徹底取消了這一限制,宣佈奧運會向世界上一切最優秀的運動員開放,這就保證了奧運會的比賽具有最高的競爭水平和觀賞價值。

國際奧委會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承認體育運動不可能獨立於政治之外,這一思想解放,使國際奧委會不再在多變的國際政治局勢中奉行被動的”鴕鳥政策“,而是採取主動出擊的姿態,同政府與非政府的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爲奧林匹克運動和國際體育的利益,積極靈活地斡旋於國際的風雲變幻中。商業化給奧林匹克運動奠定的經濟基礎,增強了國際奧委會政治上的獨立性。

與此同時,國際奧委會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革新。薩馬蘭奇改組了國際奧委會的內部機構,使之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薩馬蘭奇將自己的工作地點遷往洛桑,成爲顧拜旦之後,常駐總部的國際奧委會專職主席。薩馬蘭奇改革了國際奧委會總部 的行政機構,使之有良好的辦事效率,調整並充實了國際奧委會的專門委員會,使國際奧委會在處理各種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時能夠及時諮詢各方面的專家。

國際奧委會有意識地在發展中國家吸收委員,並在1981年開始有了婦女委員,使國際奧委會的人員結構得到改善,婦女在奧林匹克事務管理決策層的地位得到認可。

奧林匹克運動在法治的道路上也邁進了一大步。首先,國際奧委會在1981年得到瑞士聯邦的正式承認,成爲具有法人資格的國際組織,從而結束了其長達87年的”法律真空“的身份。其次,獨立的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於1983年建立,使國際體育中的衝突得到公正合理的處理。自1981年開始,一系列奧林匹克的相關組織相繼問世,如各大洲的奧委會協會(非洲國家奧協、泛美體育組織、亞奧理事會、歐洲國家奧協、大洋洲國家奧協)及奧運冬季和夏季項目聯合會,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協調,奧林匹克運動三大支柱之間重新出現了同舟共濟的局面。也是在這一時期,國際奧委會開始積極與各種官方與非官方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等密切合作,並尋求各國政府體育部門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支持。

國際奧委會與各國政府合作開展的反興奮劑鬥爭等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奧林匹克運動的內外環境得到根本改觀。同時,國際奧委會開始積極主動地對大衆體育、體育科學、文化教育等多種領域進行開拓,使奧林匹克運動日益成爲一項持續的活動,而不僅僅是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正如薩馬蘭奇所說:”多年來國際奧委會給人們的印象是隻關心組織四年一度 的奧運會,現在它參與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國際奧委會利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開展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支持殘疾人奧運會,開展以大衆體育爲內容的”奧林匹克日“活動,贊助世界大衆體育大會、奧運會科學大會、國際奧委會世界科學大會,設立”國際奧委會主席體育科學獎“等。

如果說,80年代奧林匹克運動變封閉爲開放,找到了自己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途徑,那麼進入90年代後,它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又試圖爲人類社會提供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榜樣。這一新的奮鬥是以1993年落成的奧林匹克博物館新館和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爲標誌開始的。座落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爲了不破壞周圍的自然景觀,採取了依傍地形、向下發展的建築原則,與環境融爲一體。爲了保存一棵百年老樹不惜改變設計,使這棵與奧林匹克運動同齡的樹和博物館共存。在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中,國際奧委會和奧運會組委會也將環境保護列爲首要原則,爲了保護生態環境,曾幾度修改設計方案,從而贏得了環境保護組織的尊敬。國際奧委會對夏季奧運會建築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冬季奧運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要求,並強調奧運場館的會後利用。

改革給世紀之交的奧林匹克運動帶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中最核心的是:1.如何控制商業化的副作用,保持奧運高尚的道德目標。2.如何在各種政治力量鬥爭中保持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立性。3.如何控制奧運會規模,讓更多的城市可以有機會舉辦奧運會。4.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全球的反興奮劑鬥爭。

21世紀的展望

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樣,奧林匹克運動也有一個產生、發展與衰亡的過程。但是就目前的社會條件來分析,奧林匹克運動還遠遠沒有完成歷史賦予它的使命。20世紀,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的接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頻繁。”地球村"一詞形象地表述了今日各個民族的密切關係。現代文明在給予人類更多力量的同時,也賦予他們更重的責任。當今人類社會的繁榮是各個國家合作交流的結果,所面臨的巨大困難更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克服。

2001年7月,國際奧委會迎來了歷史上第8位、也是21世紀第一位主席比利時人羅格。羅格在上臺後施政綱領時宣佈:在未來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運動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控制越來越龐大的奧運會,二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有效的反興奮劑鬥爭。爲此,國際奧委會與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呼籲各國政府參與到反興奮劑的運動中來;成立了一個國際奧委會奧運會研究委員會,專門對如何有效地控制奧運會規模進行研究。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已經公開表示,今後的每一屆夏季奧運會的比賽大項將保持在28個,如果有新的項目要進入,將必須有舊的項目退出。國際奧委會還將對每一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的受歡迎程度進行追蹤,從而做到在每一屆奧運會的項目設置上“有的放矢”。

奧林匹克運動在20世紀已經爲世界體育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21世紀,儘管它還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它會在困難和挫折中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繼續以其獨特的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友誼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