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以逸待勞成語

以逸待勞成語

以逸待勞成語 1

【漢字書寫】:以逸待勞

【漢語注音】:yǐ yì dài láo

【成語出處】:春秋.孫武《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以逸待勞的意思】:逸:安閒;勞:疲勞。作戰時做好準備,養精蓄銳充分休息,等待奔波疲勞的敵人進犯時有力地給予出奇制勝的回擊。比喻要保存實力。這一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四計。

【以逸待勞的近義詞】:養精蓄銳、一張一弛、有勞有逸;

【以逸待勞的反義詞】:疲於奔命;

【以逸待勞的故事】

漢朝時期,大將軍馮異派兵去攻打一座城池,另一個部隊派出更多的兵力向這座城池進軍,也想佔領這座城池。馮異的軍師這時侯勸他說:“敵人兵力強大,不如我們撤兵吧。”馮異說:“我們只要在敵人到城池之前趕到,然後安營紮寨士兵們養精畜銳,等敵人剛來的時侯趁他們還很疲勞,我們就能把他們一舉奸滅。”於是馮異下令軍隊快速行軍,在敵人之前便趕到了這座城池。他叫士兵把城門關好,不準走漏半點風聲,以免打草驚蛇,並讓士兵們吃飽喝足,好好休息,等待敵軍的到來。果然,第二天敵軍到城池的時侯士兵們累得都東倒西歪了。他們看到城池裏沒有絲毫動靜,便準備進城休息,這時侯城裏戰鼓突然響了起來,馮異帶着千軍萬馬衝出城池,一騎精銳之師勢如破竹把疲憊的敵軍殺得四處亂逃。

【以逸待勞例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見: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廛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吾將大軍皆在漢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時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勞,吾十萬之衆可勝魏兵四十萬也。’”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十八回:“老師的事情,門生還有不竭力的嗎?但有一件,我們也只可以逸待勞,以靜待動,等他們來請教我們。”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湯鎮臺道:‘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以逸待勞造句】

在股市裏頻繁交易往往力不從心,倒不如以逸待勞尋找最適合的機會再介入。

每次熱血傳奇裏攻城的時侯我們都以逸待勞,等他們打得精疲力盡我們再卷士重來打得他們狼狽不堪。

以逸待勞成語 2

【出處】《孫子·軍爭》。

【釋義】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予迎頭痛擊。

【歷史典故】

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全國還未完全統一。公元30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囂,結果反被隗囂打敗。

劉秀再派徵西大將軍馮異前去攻打,隗囂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旬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知道後,對其部將說:“我們必須搶佔旬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終於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旬邑。馮異佔領旬邑後,嚴密封鎖了消息,偃旗息鼓。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趕到時,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馮異亮出了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被衝出城來的馮異大軍打敗了。

【成長心語】

兩軍對陣時,勞役的程度不同,形勢的優劣也不同。一個明智的指揮者,會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馮異在這場戰爭中,就是趕在敵人的前面,搶佔戰略要地,以逸待勞,等到敵人趕到時,殺對方個措手不及。在現代競技體育中,人們非常重視主場作戰,都力爭取得主場優勢,就是因爲主場和客場的勞逸程度不同,在競爭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樣適合平常生活。

以逸待勞成語 3

【成語名字】以逸待勞

【漢語拼音】yǐ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

“以逸待勞”之“逸”,【成語典故】作“佚”。“佚”同“逸”。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則可勝。語本《孫子.軍爭》。

【成語典故】

《孫子.軍爭》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成語註解】

1、惰歸:鬆懈返回。

2、譁:大聲喧鬧、吵雜。

3、佚:通“逸”。安閒。

【成語出處】

1、《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烽火幸通,勢及併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2、《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竟陵文宣王子良》:“今縣軍遠伐,經途萬里,衆寡事殊,客主勢異,以逸待勞,全勝難必。”

3、《朱子語類.卷一二○.朱子.訓門人》:“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裏亦容他不得。”

4、《隋唐演義.第五八回》:“如今只宜分兵困住洛陽,殿下自領精銳,速據成皋,養威蓄銳,以逸待勞,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建德。”

5、《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6、《官場現形記.第一八回》:“老師的事情,門生還有不竭力的嗎?但是一件,我們也只可以逸待勞,以靜待動,等他們來請教我們。”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使用類別 用在“從容應付”的表述上。

【以逸待勞造句】

1、穩坐網中的蜘蛛,以逸待勞地等候獵物上門。

2、我軍應充分休息,然後以逸待勞,殲滅來犯之敵。

3、面對遠來疲憊的對手,我隊則是以逸待勞,從容應戰。

4、他採用以逸待勞的方法,等待最佳時機來臨才採取行動。

5、此計讓敵軍忙於奔波,好讓我軍以逸待勞,將他們一舉殲滅。

6、這一場比賽的勝隊將獲得決賽權,和以逸待勞的我隊爭奪冠軍。

7、敵軍經過長途跋涉,力量已削減大半,反觀我軍以逸待勞,必可一戰而勝。

辨識

【近義詞】:養精蓄銳

【反義詞】:疲於奔命

【參考詞語】:以佚待勞

【漢語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參考詞語】:以逸擊勞

【漢語拼音】: yǐ yì jí láo

【成語解釋】:猶“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2、《三國演義.第一九回》:“今操兵方來,可乘其寨柵未定,以逸擊勞,無不勝者。”

【參考詞語】:用逸待勞

【漢語拼音】: yòng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晉書.卷七三.庾亮列傳》:“御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復可冀。”

【參考詞語】:以逸制勞

【漢語拼音】: yǐ yì zhì láo

【成語解釋】:猶“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宋史.卷三七七.陳規列傳》:“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制勞,蔑不勝矣。”

【參考詞語】:待勞以逸

【漢語拼音】: dài láo yǐ yì

【成語解釋】: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六.真宗鹹平三年》:“豈獨不啓戎心,況復待勞以逸。”

【參考詞語】:逸以待勞

【漢語拼音】: yì yǐ dài láo

【成語解釋】:即“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1、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2、明.盧象升〈遵旨照款再奏疏〉:“蓋以塞馬如風,苗頭雖見於西,未必不折而東,我須逸以待勞,靜以制動,萬不可爲其所誘,顧彼失此。”

【以逸待勞的成語故事】

“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孫子》一書爲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爲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爲歷代兵書之祖。〈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爲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衆,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裏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標籤:成語 以逸待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