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精品多篇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精品多篇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一

霍去病爲張騫打開通西域的大門

提到絲綢之路,就不能不提匈奴人,因爲匈奴人是絲綢之路開拓中最大的絆腳石。張騫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爲了通商,而是爲了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雖然任務沒有完成,卻開通了一條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

當然,如果沒有霍去病,這條道路也不可能開闢成功。公元前121年,年僅19歲的霍去病領軍出征,奔襲千里,從匈奴人手中奪下了河西走廊,也標誌着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這四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霍去病不到24歲便英年早逝,漢武帝用“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這樣的陣勢,來表達自己的哀思。他的墓冢被修成了祁連山的樣子,“馬踏匈奴”的石刻也被擺放在他的墓前,來紀念他的赫赫戰功。

“馬踏匈奴”石刻長190釐米,高168釐米,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用以象徵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這件雕刻造型簡潔,風格粗獷,是西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巔峯之作。

“絲綢之路”讓“赫連”改姓“劉”

公元41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攻克長安城,命其子長子赫連璝(guī)鎮守長安。這匹馬原本立於長安縣查家寨赫連璝的墓旁,後來被遷到碑林博物館收藏。

這匹石馬除了四蹄之下空空如也之外,咋一看和馬踏匈奴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造型簡潔,風格粗獷,形容兩者的詞彙幾乎都是能夠換着用的的。而在專家看來,這其實就是少數民族學習和繼承漢代石刻藝術的結果。

從漢武帝對匈奴連續用兵開始,打通了絲綢之路,也加速了兩個民族的融合。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塞,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公元304年,自稱是王昭君後代的匈奴人劉淵,模仿漢族的制度,在長安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爲趙(史稱前趙)。而這匹石馬主人的父親赫連勃勃,甚至放棄了本民族遊牧的傳統,在今天的陝西靖邊縣修築起了一座恢弘壯麗的城池——統萬城,這也是匈奴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城市遺址。

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爲了推行漢化政策,少數民族的複姓被改爲單姓,屬於匈奴的“赫連”被改爲“劉”姓。從此之後,匈奴人便徹底和漢族融合,成爲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二

(一)張騫出使西域

在公元前168~142年,匈奴不斷對當時西漢的北部邊境形成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匈奴趕回漠 北去。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爲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公元前138年,他帶着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牢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 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二) 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了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爲使節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並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 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爲所動,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麼時候公羊 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蘇武來到北海,每天一邊放羊,一邊遙望前方漢朝的方向。他撫摸着出發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思念家鄉親人和朝廷,就 連晚上睡覺時也緊緊地把使節抱在胸前。日子一長,使節上的毛都脫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

(三) 宗教僧侶

在絲綢之路上,不爲利益只爲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 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 的記載中稱他們爲「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 脫苦海。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 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爲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 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 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 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係的重 要著作。

(五)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爲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 名師,到處遊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 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 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 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 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蹟,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 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爲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六)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 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 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 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爲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 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 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七)和親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曆代王朝,爲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 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爲「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爲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纔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爲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 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爲妻。絳賓向烏孫和漢 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爲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爲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 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八)馬可波羅式的商人

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羣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長途販運是古代商人獲得利潤的重要方法,商業利 益驅動他們冒險遠行,他們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亦爲東西方傳遞了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物產。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記載中,中亞地區的民族都是經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遊牧民族背後,往往有中亞的商人集團在活動。漢唐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10世紀 初),著名的中亞商人是粟特人,他們組成商隊往返中國與中亞地區,他們信仰祆教,祆教領袖同時就是商隊的首腦。他們不僅爲中國和西方提供了新鮮的貨物,也 給中西方帶來了特殊的文化。遠方國度的使者,有時就是由商人擔任的,在給中國皇帝進貢的同時,實際上也從事貿易活動。著名的使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三

我叫周鈺,今年25歲。2009年畢業於湖北大學知行學院,現任北京京絲妮服飾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在武漢經營一家中型超市。之前還獲得保健飲料“靈何茶”的發明專利。我的經營思路是“一主兩副”,用後面的這兩個“副”來支撐前面那個“主”——也就是絲綢。的確,“靈何茶”是用來美容養顏的,絲綢服飾能讓女性更美麗,我這幾年的創業之路,就是一條美麗的“絲綢之路”!

我的老家在黃岡蘄州——李時珍的故鄉,祖祖輩輩是中醫世家。我從小受家教的薰陶,懂得一些中醫知識。上大學後,在父親的指導下,我琢磨着把靈芝、何首烏這兩種滋補中藥製成飲料,市場前景一定很好。靈芝,大家都見得不多,《白蛇傳》看過吧,許仙病得半死,白娘子上仙山採來靈芝,才把他救活。何首烏,同學們也許不知道,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家都讀過吧?那裏面寫到的“人形何首烏”,更加神奇,能烏髮養顏,讓女生更漂亮,男生更瀟灑啊!

大二的時候,我就獲得“靈何茶”的國家發明專利。大四時,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對“靈何茶”的配伍進行改進,參加全省大學生科技創業挑戰大賽,獲得 “優勝獎”。後來通過轉讓專利,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我租下漢口新榮長途客運站的超市,生意慢慢紅火起來,我心中的創業之火,也熊熊燃燒起來!

2010年,我與大學的同班同學陳偉明結婚了,他老家在浙江台州。“蜜月”期間,我也閒不住,到街坊的絲綢加工廠走訪。我看到那些絲綢服飾,原料是由百分之百的桑蠶絲加工而成,印染的花色品種更是美侖美奐,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旗袍,又有現代時尚的披肩、領帶。可惜分散經營,沒有一個集中響亮的品牌,出廠價格比較低廉。我與愛人商量,能不能把零散的加工作坊整合起來,創立一個響亮的品牌,由我們統一經營,向北方、向國外推銷呢?

我愛人連聲叫好,說:行啊!我們江浙一帶,本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原料庫”,你這條經營思路,恰好與古代“絲綢之路”不謀而合。搞得好,真是可以“繼往開來”啊!

說幹就幹,我想把營銷公司的選址定在北京。因爲首都是經濟文化中心,包容性強,外國人多,外銷的可能性更大。於是,我把新婚燕爾的甜蜜留在了洞房,把闖蕩市場的勇氣裝進了行囊,隻身一人“進京趕考”。在考察市場的這兩個月,我體重降了10斤,晚上住在臨近市場的地下室,忍着嗆鼻的黴味臭味,生活起居很不方便。一天到晚奔波,累得骨頭散了架,夜晚躺在牀上,身體累,心更累。真想“打道回府”,回臺州去過那種安定的家庭生活。轉念一想,我周鈺本來不是一個圖安逸的人,相夫教子,賢妻良母,這不是一個現代女性的人生目標。我要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再苦再累,也要咬牙挺住,再難再險,也要闖出一條路來!

經過很多周折,我終於在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談妥了兩個商鋪,回到台州辦手續,辦健康證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這對我婆家、孃家來說,都是個天大的驚喜。老人們都勸我不要再去折騰了,好好在家保胎吧!可我不甘心中途放棄,北京的鋪面已經開張,投入了很多資金,我已別無選擇,沒有退路了。我跟孃家哥嫂商量,請他們幫忙。哥哥嫂子聽說以後毅然辭掉工作,接下了這個攤子,他們說,你就在家遙控指揮吧,後面的事情就交給我們!那一刻,我的內心感動得一塌糊塗。親情的力量,足以幫我支撐這一片天空!

2011年6月,我的寶貝女兒出生了,坐完月子以後,我就帶着孩子去了北京,當我要出外跑業務時,孩子就讓她舅媽帶着。有一次,幾位阿拉伯商人看中了我的絲綢,有意銷往西亞地區。然而談判卻十分艱難,進展不順,通過翻譯的表達也不是很流暢。中間休息時,他們去另一房間商量。我就和翻譯在賓館大堂等候,這時,手機響了,嫂子告訴我,寶寶又哭又鬧,讓我趕快回去看看。可是,經歷了上十天的談判,正在節骨眼上,如果我一走開,這事就泡湯了。關鍵時刻我只好忍痛堅持,請嫂子多費心照料。好不容易煎熬了四個小時,對方終於回到了談判席上。我又主動做了一些讓步,以示誠意。當翻譯把我孩子生病的情形告訴他們,這幾位外商朋友對我豎起了大拇指,用不太標準的英語說:“Very good,Chinese woman!”我的第一份外銷合同終於簽字了,我心裏的那一塊大石頭,“砰”地一聲落了地!

接着,我趕回家裏一看,寶貝女兒已經哭得喉嚨嘶啞,小臉通紅,不光把吃的牛奶吐完了,連黃色的膽汁都吐出來了!我抱起女兒,和嫂子一起打的趕到兒童醫院,醫生檢查後說,是食物中毒引起黃疸病變。輸液打針,又刺得寶寶大哭,直到藥液往下滴,她還在抽抽泣泣。望着她蒼白的小臉,我心裏很自責。我這個媽媽沒當好哇,我的女兒,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媽媽卻在外面忙,讓你遭罪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了……

唉,創業真難,大學生創業更難,女大學生創業,那是難上加難哪!好在我還是挺堅強的,擦乾了眼淚,該乾的事情還得去幹,自己選的路,還得一步一步往前走!

現在,我的公司,營銷網絡遍佈國內外,還以參股的形式在臺州投建了兩家絲綢製衣廠,保質保量地提供優質貨源。企業員工已有近300人,每年營業額近億元,上繳國家稅收數十萬元。

我要讓美麗的絲綢之路,越走越寬廣;我要用美麗的絲綢服飾,把男人修飾得更瀟灑,把女人打扮得更漂亮;讓美麗絲綢的“中國風”飄起來,飄出國門,飄向世界!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四

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張騫在漢武帝初年做郎中時,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在今甘肅敦煌西)和天山當中有個月氏(rùzhī)國,恨匈奴,想報仇。漢武帝想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他下詔徵求精明強幹的人去聯絡月氏,張騫應徵了。有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叫堂邑父,還有一百多個勇士都願意跟着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爲使者,帶着一百多人從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出發。隴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張騫他們走了幾天,終於給匈奴兵圍住,做了俘虜,只好住在那邊,一住就是十多年。別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張騫在一起。日子久了,他們說話、做事,跟匈奴人沒有什麼不同,匈奴人對他們的看管也放鬆了。

有一天,張騫和堂邑父帶着乾糧,趁着別人不留心時,騎上兩匹快馬逃了。他們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只往西走。他們跑了幾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闖進了一個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的國家。

大宛在月氏北邊,是出產快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鄰國,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大宛人向國王報告,大宛王早就聽到過在很遠的東方有個中國,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講究得沒法說,金銀財寶、綢緞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這會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連忙歡迎。

張騫見了大宛王,要求國王派人送他們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張騫他們到了月氏。張騫見了月氏王,說漢朝願意跟月氏聯合起來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這樣。原來月氏老王被匈奴殺了以後,月氏人立他的兒子爲王。新王率領着全部人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敗了大夏,就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戰,只是很有禮貌地招待漢朝使者。

張騫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沒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離開了月氏回國,經過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給匈奴逮住了。他們只好又在那邊過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單于爭奪王位,國內大亂。張騫同堂邑父就逃回來了。漢武帝見了十三年未見的張騫,拜他爲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爲奉使君。

張騫還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漢武帝說:“我在大夏看見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大夏人說是買賣人從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買來的。大夏在長安西邊一萬二千里。大夏人從身毒買到蜀地的東西,可見身毒離蜀地不遠。我們要是從蜀地出發,走西南那條道兒,經過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經過匈奴了。”

漢武帝聽了,打算用禮物和道義去跟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對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張騫爲使者,從蜀地出發,帶着禮物去結交身毒。這次,張騫把人馬分成四隊,從四個地點出發,走了兩千裏地,有的給當地的部族打回來,有的給殺害了。往南走的一隊人馬繞過昆明,到了滇國(今雲南南部)。滇國的國王原來是楚國人,很客氣地招待使者,願意幫助使者找道兒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讓過,張騫只好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爲這次在南方結交了一個從沒聽到過的國家,也很滿意。

後來西域一帶有許多國家看到匈奴被漢朝打敗,就不願意再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張騫說:“匈奴西邊有個烏孫國(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結交烏孫王,跟他和親。烏孫以西的國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結交了。”

漢武帝派張騫爲使者,拿着漢朝的使節,帶着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有牛、羊一萬多頭,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價值幾千萬的禮物動身了。

到了烏孫,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把一份很厚的禮物送給他,對他說:“要是大王能夠搬到東邊來,皇上願意把那邊的土地封給大王,還把公主嫁給大王做夫人,兩國結爲親戚,共同對付匈奴。這對咱們兩國都有好處。”

烏孫王請張騫暫時休息幾天,自己召集大臣們商議商議。烏孫王和大臣們都害怕匈奴,商議了好幾天,決定不下來。張騫就打發他的副手們拿着使節,帶着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闐(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家。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許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就打發張騫先回去,他藉着送張騫回去,派了幾十個人到長安去探看一下。

張騫帶着烏孫的使者來見漢武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烏孫王送給他的幾十匹高頭大馬,喜歡得了不得,格外優待烏孫的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又過了幾年,張騫派出去的那些副手們都帶着各國的使者陸續回來了。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國,他們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隸和財富交給匈奴。這會兒漢朝跟這些國家交好,他們不必納稅,都很很樂意地跟漢朝結交。

烏孫王不願意搬到東邊來,漢武帝就在那邊設立了兩個郡,一個叫酒泉郡(今甘肅酒泉),一個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民勤東北)一年到頭有官員和兵士守衛着,不讓匈奴南侵。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國都知道張騫心眼好,夠朋友。因此,在很長一個時期,漢朝和西域的友好關係就建立起來了。漢朝從西域那邊得到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西域各國從中國得到了絲和絲織品,學會了耕種、打井和鍊鐵,發展了生產。張騫走通西域的這條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後來人們就叫它“絲綢之路”。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五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讓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了生機,做爲一帶一路起點的陝西,面臨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這條絲路的開拓者,首推兩千年前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爲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爲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着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古代絲綢之路

漢朝時,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自玉門關以西至蔥嶺以東,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準噶爾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爾喀什湖附近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蔥嶺以西的亞洲西部和歐洲東部一帶。

西域同內地的聯繫據說開始於西周時期的第五個君主周穆王,駕八駿,率六師,行數萬裏,到西方的瑤池會見西王母國君。據傳,西王母國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內地頻繁的聯繫,則是始於西漢王朝,特別是漢武帝統治時期,所以史稱西域以孝武時始通。

公元前2世紀左右,即中原地區的秦和西漢初期,西域地區分佈着36個國家,大者有幾十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從地理分佈上看,主要分佈在三個地區:塔里木盆地南緣爲南道諸國,包括樓蘭、且末、于闐、莎車等國;塔里木盆地北緣爲北道諸國,包括疏勒、龜茲、焉耆、車師等國;準噶爾盆地東部散佈着姑師、卑陸、蒲類等一些小國。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來居住着塞人。西漢初年,居住在敦煌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由於被匈奴所迫,西遷到此處,趕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國。不久,河西地區的烏孫人爲了擺脫匈奴人的壓迫,向西遷徙,把月氏人趕走,佔領了這塊土地。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匈奴奴隸主貴族經常率領強悍的騎兵,侵佔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匈奴與漢朝的戰爭連年不斷。

等到漢武帝劉徹繼位時,漢朝已是空前繁榮,正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瞭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生活在今甘肅敦煌附近,多次遭受匈奴的攻擊,其王被匈奴單于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遷。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因此,漢武帝決定派使者出使西域,想聯合大月氏,以夾擊匈奴。

當時漢朝西邊勢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肅蘭州)。而且,根據傳說,西域猶如死亡之地,有去無回。著名學者柏楊先生是這樣描述的:“西域是無邊無涯的沙漠,暴風時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處處鬼哭狼嚎。又有寸草不生的鹹水,舉目荒涼,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往往一個月不見人煙。也沒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進,那是一個恐怖而陌生的地方。”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氣、智慧與理想追求。

漢中城固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爲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從長安到西域,必須通過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爲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被拘留和軟禁。

張騫在此被迫娶匈奴的女子爲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公元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瞭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嬀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瞭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

這是一次極爲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乾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嚮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爲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嬀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爲避開匈奴控制區,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通過青海羌人地區,以免匈奴人的阻留。於是重越蔥嶺後,他們不走來時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爲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前126年初,軍臣單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爲單于,進攻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於單失敗逃漢。張騫便趁匈奴內亂之機,帶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爲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中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繫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

張騫第一次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瞭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爲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爲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爲“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後,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 baihuawen.c n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於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爲漢朝軍隊作嚮導,指點行軍路線和紮營佈陣的方案。由於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爲“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又名天竺,即印度)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於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後,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裏,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於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採納了張騫的建議,並命張騫去犍爲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中國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和貴州等地,爲衆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爲“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莊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後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爲郡,並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於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闢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莊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瞭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着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於昆明人的堅決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瞭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爲後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瞭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繫。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後。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衆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後期”罪貶爲平民。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並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二年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張騫爲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他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爲漢朝太遠,不想移徙。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東)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

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嚮導,護送張騫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深得武帝歡心。武帝任命張騫爲大行,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和賓客。

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故里。

此後,漢朝和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形成了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景象。

張騫出使西域後,傳入了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還有樂器和歌舞。傳出的有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

張騫是西漢開闢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個使者,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中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

後來,這條由張騫開闢出的玉門關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蔥嶺,到達中亞或者更遠地方的橫貫東西、融通歐亞的通道,成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以其連接的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光耀人類文明的史冊。這是一條承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榮了1700多年。1877年,德國曆史地理學家希特霍芬將其命名爲“絲綢之路”,因爲絲綢是這條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馬遷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稱之爲“鑿空”。何謂鑿空呢?盤古開天地即是鑿空,由此可見此事在司馬遷心中的地位。柏楊先生認爲,張騫的貢獻只有1600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可以相比。

張騫墓位於漢中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投票表決,張騫墓作爲“絲綢之路”遺產點之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六

亞非歐商業往來(2世紀初)絲綢之路簡介,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爲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爲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

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爲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爲“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爲“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

絲綢之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爲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京師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非常頻繁,絲路被阻,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

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洛陽、長安以西又分3線:

所經路線

絲綢之路①北線由長安(東漢時往東延伸至洛陽)、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東漢時由洛陽)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爲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

絲綢之路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爲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爲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裏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爲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衆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爲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

絲綢之路、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七

偉大的歷史需要偉大的人才去鑄就。這是一條古老的通道,這是一段輝煌的歷史。它見證了漢帝國的榮辱興衰,書寫一段蕩氣迴腸的英雄氣概。

漢帝國立國之初,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對漢邊界的騷擾不斷。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進行了討伐,不料久經沙場的馬上天子被困馬邑城七天七夜,雖然當時軍中猛士謀士如雲,漢朝軍隊卻險些全軍覆沒。自此漢朝奉行了六十餘年屈辱的和親政策。

一直以來人們知道有西域這個地方,但諾大的漢朝卻沒有人真正去過西域,漢朝的統治者們渴望瞭解這神祕的地域。他們希望有個人能去西域,聯繫西域的烏孫國和月氏國共同夾擊北邊的匈奴。這一年他們都很年輕,漢武帝劉徹19歲,內侍官張騫27歲。張騫在甘泉宮接過了漢武帝手中的符節。自此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程。張騫不知道他這一轉身便被載入了千古史冊。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總少不了那些英勇的猛士。前去西域的道路坎坷重重。歷史的機遇選擇了他,歷史的機遇也成就了他。十三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只是一瞬,但在個人的生命中卻是一段漫長的時光。

張騫出使西域整整三年沒有任何音訊。三年中年輕的漢武帝無數次被噩夢驚醒。他每次都夢見強悍的匈奴突破北邊的邊境線殺了過來,他卻無能爲力。他等不了了,他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這一次他召集了的所有大臣商議對匈奴的對策,這一次大臣們一致通過了對匈奴的討伐,年輕的漢武帝廢除了祖先們奉行了六十多年的和親政策。他積極推行改革,提拔青年軍官衛青,公孫敖等,並在全國內徵集優良戰馬。漢朝進過前幾代皇帝休養生息的推行,已經非常繁榮了,在兵役方面,劉徹廢除了農忙耕田,農閒訓練的政策,他培養了一支真正專業化,正規劃的軍隊。

十九歲的劉徹明白就算是沒有勝算的把握,也要進行反擊,絕不能坐以待斃。他和年輕的軍官們精心策劃了一場對匈奴的討伐之策,漢武帝親率30十萬大軍,利用和親的機會在馬邑城準備包圍前來迎親的匈奴軍隊。由於消息的走漏,此次討伐無功而返。但是馬邑城之謀從此揭開了西漢王朝全面反擊匈奴的序幕。

此時的漢武帝終究還是沒有等來張騫的消息,面對着夜空劉徹的內心始終無法平靜,匈奴始終是他心頭的大患,匈奴不除,他的江山永無寧日。

三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人軟禁在他們的軍營。據司馬遷史書記載,張騫爲人寬厚,很受匈奴單于的喜歡,匈奴人對他使用了各種辦法讓其投靠匈奴。張騫寧死不屈。最後設法逃脫了匈奴人的囚禁,他並沒有返回長安,而是繼續北上,尋找烏孫部落。她翻越了被稱爲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天山找到了西遷的烏孫部落,烏孫首領隆重接見了這位來自大漢朝的使者,但烏孫部落首領對於聯合夾擊匈奴之事並不感興趣,他們再無意東遷。張騫在西域可謂是大開眼界,對於西域的風土人情,物產進行了全面的瞭解,並繪製了詳細的地圖。在歸途中張騫再一次被匈奴人俘獲,這一次他的心都涼了,這一次肯定難得一死,沒想到匈奴的軍臣單于並沒有殺他,把他又一次困在了軍營。在軍營期間張騫對匈奴軍隊作戰習性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歷史的巧合點往往是出乎人意料的,不久後軍臣單于病逝,乘着匈奴內部內亂之際,張騫終於從匈奴之地逃了出來,他回到了闊別十三年的長安。長安城內一時轟動,漢武帝又一次隆重接見張騫,張騫爲漢帝國帶來了西域的新奇物種及詳細地圖,張騫詳細敘述了在西域途中的所見所聞,漢武帝和他的大臣們都聽得入了迷。張騫神奇般的出現爲漢帝國帶來了新的契機。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爲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繫。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爲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爲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歷史典故之絲綢之路的故事 篇九

杭州是絲綢之都,自古以來就與絲綢有着不解之緣。身爲一個杭州人,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古代的“絲綢之路”。所以暑假剛開始,我和快樂精靈小隊的隊員們就來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位於玉皇山腳下的浙江省絲綢博物館,來一趟絲綢之旅。

絲綢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江南一帶,據說是黃帝元妃率領百姓種植桑樹,養蠶織絲,發明了絲綢。然後成爲了古代時候皇宮貴族們做衣服和配飾的首選。中國的四大名繡爲,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絲綢的種類也很多,有綾,羅,綢,緞等。

在展館的二樓,我們看到了絲綢之路的縮影。“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從長安出發經過西北地區,把絲綢運往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各國的交通大動脈,有2000年的歷史了。這條絲綢之路給當時東西方的貿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讓人驚歎。

參觀完絲綢之旅,我在心裏默默的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要沿着古代的絲綢之路一探究竟。